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市政道路防洪用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2:1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防洪 排水 道路 结构 市政道路


1.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建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市政道路防洪用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2.现在的市政道路防洪设施主要是通过消防人员在防洪路段使用防洪板,但是这种防洪板需要消防人员铺设到防洪路段,前提也要消防人员到达防洪路段,这样就需要时间,而且由于该路段内的下水管路连通,这就使洪水通过下水道穿过防洪板,再次从下水道口到达路面,由于排水量大,下水道不能在短时间内将水排出,这样水就会将下水道内的污水带出,使得排洪完成后路面臭味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市政道路防洪用排水结构。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市政道路防洪用排水结构,包括道路,所述道路上设置有第一下水道口、下水道、支撑箱、第二下水道口和排水通道,所述第一下水道口和第二下水道口均与下水道相连通,所述下水道和排水通道之间设置有排水阀门,所述下水道位于排水通道的上方;
5.所述支撑箱的左侧转动连接有挡洪板,所述排水通道与挡洪板的下方连通,所述挡洪板和支撑箱的左侧壁之间设置有气缸,所述挡洪板的中部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后侧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架和第二滑架;
6.所述滑动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一下水道口和第二下水道口的内壁均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第一下水道口和第二下水道口分居支撑箱的两侧,所述支撑箱的内部设置有远程控制设备。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气缸的两端分别与挡洪板和支撑箱转动连接。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支撑箱左侧水平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上端与第二滑架滑动连接。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第一滑架滑动连接与于第二滑架的内侧,所述支撑箱水平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第二滑架与支撑架的上端滑动连接。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所述挡洪板的下表面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的两侧均啮合有齿条,两个所述齿条均通过连杆与第一滑架和第二滑架固定连接。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8.所述挡洪板的上表面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位于两个滑动板的正上方。
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0.所述挡洪板远离支撑箱的一侧搭在道路上,所述挡洪板的上表面道路的路面相平。
21.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2.1、与传统技术相比,该市政道路防洪用排水结构,通过在防洪路段提前铺设气缸支撑的挡洪板,在发生洪水时只需要通过远程对远程控制设备进行控制就可以使挡洪板被撑起,不使用时由支撑架进行支撑,这样可以保证挡洪板有足够的承压能力。
23.2、与传统技术相比,该市政道路防洪用排水结构,在挡洪板撑起时,由第一液位传感器监测洪水的位置,在电机带动下,使滑动板打开,这样洪水就可以经过过滤网进入到排水通道内,相邻的市政道路防洪用排水结构之间可通过第一滑架和第二滑架相互配合,提高抗水压能力。
24.3、与传统技术相比,该市政道路防洪用排水结构,通过在下水道口内安装第二液位传感器,使得下水道内的水到达第二液位传感器的位置后,排水阀门被打开,这样下水道内的水会流入到排水通道,防止下水道内的水到达路面。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市政道路防洪用排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市政道路防洪用排水结构的挡洪板俯视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市政道路防洪用排水结构的挡洪板的仰视图。
29.图例说明:
30.1、第一下水道口;2、下水道;3、滑动板;4、第一液位传感器;5、过滤网;6、第一滑架;7、第二滑架;8、挡洪板;9、气缸;10、支撑箱;11、远程控制设备;12、第二下水道口;13、支撑架;14、排水通道;15、排水阀门;16、第二液位传感器;17、齿轮;18、电机;19、齿条;20、连杆;21、道路。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
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参照图1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市政道路防洪用排水结构,包括道路21,道路21上设置有第一下水道口1、下水道2、支撑箱10、第二下水道口12和排水通道14,第一下水道口1和第二下水道口12分居支撑箱10的两侧,洪水从第二下水道口12侧流向第一下水道口1侧,支撑箱10的内部设置有远程控制设备11,用于远程控制气缸9推动挡洪板8从支撑箱10处绕转抬起或放下,在气缸9将挡洪板8抬起后第一液位传感器4才可以进行液位监测,在洪水水位到达第一液位传感器4位置后,使电机18进行工作,同时使排水阀门15打开,使下水道2内的水流入排水通道14内,第一下水道口1和第二下水道口12均与下水道2相连通,在第一下水道口1和第二下水道口12的水流入下水道2内,在两者内的水位到达第二液位传感器16时,排水阀门15也会打开,下水道2和排水通道14之间设置有排水阀门15,排水阀门15可以由远程控制设备11控制远程打开,下水道2位于排水通道14的上方,这样可以方便下水道2内的水向下流入排水通道14内;
34.支撑箱10的左侧转动连接有挡洪板8,在道路21上一排的挡洪板8被打开后可以阻挡洪水,挡洪板8远离支撑箱10的一侧搭在道路21上,这样可以在挡洪板8放下时,能保证挡洪板8的承压能力足够,挡洪板8的上表面道路21的路面相平,排水通道14与挡洪板8的下方连通,挡洪板8和支撑箱10的左侧壁之间设置有气缸9,用于带动挡洪板8进行运动,气缸9的两端分别与挡洪板8和支撑箱10转动连接,挡洪板8的中部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动板3,在其打开后高度超过滑动板3位置的水就会从滑动板3打开的位置经过进入到排水通道14内,在水位低于第二液位传感器16的位置后,由电机18带动齿轮17运动,使齿条19带动连杆20推动第一滑架6和第二滑架7将两个滑动板3靠近闭合,这样洪水就可以再次蓄积,等到达第二液位传感器16的位置后再次打开,滑动板3的后侧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架6和第二滑架7,第一滑架6滑动连接与于第二滑架7的内侧,支撑箱10水平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13,第二滑架7与支撑架13的上端滑动连接;
35.滑动板3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4,第一下水道口1和第二下水道口12的内壁均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16。
36.支撑箱10左侧水平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13,用于支撑第二滑架7,支撑架13的上端与第二滑架7滑动连接,在滑动板3打开后,第一滑架6和第二滑架7会与相邻的市政道路防洪用排水结构的第一滑架6和第二滑架7相配合,其形式表现为第一滑架6伸入第二滑架7内,这样可以将相邻的市政道路防洪用排水结构搭接起来。
37.挡洪板8的下表面设置有电机18,为齿轮17运动提供动力,电机1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齿轮17,齿轮17的两侧均啮合有齿条19,通过齿轮17的带动可使齿条19相互靠近或远离,两个齿条19均通过连杆20与第一滑架6和第二滑架7固定连接。
38.挡洪板8的上表面设置有过滤网5,用于过滤洪水中的杂物,以此来防止排水过程中排水通道14被堵塞,过滤网5位于两个滑动板3的正上方。
39.工作原理:在发生洪水时,通过远程向远程控制设备11发送控制命令,使得气缸9推动挡洪板8抬起,这时第一液位传感器4开始工作,在洪水水位到达第一液位传感器4的位置时,第一液位传感器4监测到水位,之后使电机18开始工作,电机18带动齿轮17进行运动,
齿轮17带动齿条19向两侧运动,并带动连杆20拖动第一滑架6和第二滑架7使两个滑动板3相互远离,洪水经过过滤网5过滤去杂物后进入排水通道14内,这时相邻市政道路防洪用排水结构的第一滑架6和第二滑架7相互配合,使挡洪板8抗冲击能力更强,在水位低于第一液位传感器4的位置后,电机18反转,使得齿轮17带动齿条19相互靠近,使得连杆20拖动第一滑架6和第二滑架7使两个滑动板3相互靠近,这时滑动板3闭合,在第一下水道口1和第二下水道口12内的水到达第二液位传感器16的位置后,排水阀门15打开,使得下水道2内的水流入排水通道14内。
4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