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三角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1:4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折叠椅 日常生活


1.本实用新型属于日常生活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三角折叠椅。


背景技术:

2.折叠椅具有易折收且便携的特点,其不仅适用于户外及临时场所的使用,亦是家居必备的应急使用物品。传统的折叠椅一般包括可折叠的椅架及连接其上的椅布,椅架中包含多组交叉支杆两两相连形成四个立面,各立面中交叉的支杆的下端分别与相邻立面的支杆的下端枢接在一位于底部的连接座上,各立面中交叉的支杆的上端分别与相邻立面的支杆的上端枢接在一位于上方的连接座上。但是上述折叠椅的收折收体积较大,无法较佳的体现轻便易携、易收藏的特点。另外,使用者在坐于椅架上,柔性的坐垫面料在落座后向下凹,双腿部存在向内压迫感,双腿只能放在其中一个立面上,难以自然分开。
3.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使用结构更简便的三角折叠椅,其结构更简便,可更好的减小收折体积。三角折叠椅中,三组交叉支杆形成三个立面,连接座上需要连接分别位于相邻两个立面的两个支杆,如果连接座体积较大,收折后并在一起时的体积较大,会增大椅架的收折体积。由于各支杆的两端连接在连接座上时一般通过螺母进行连接,由于连接座的体积不大,两个支杆之间的夹角小,间隔开的位置空间很小,在通过打铆固定时,铆钉机等机器无法伸入进行铆钉固定,装配上存在困难。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角折叠椅,其可便于折叠椅的支杆进行装配,折叠椅收折体积更紧凑,更轻便。
5.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6.一种三角折叠椅,包括可折叠的椅架及连接其上的椅布,椅架包含三组交叉支杆两两相连形成三个立面,各立面中交叉的支杆的下端分别与相邻立面的支杆的下端枢接至一连接座上,各立面中交叉的支杆的上端分别与相邻立面的支杆的上端枢接至一连接座上,支杆形成扁状管,连接座包括在一座体上设有两个供支杆的端部插接其中的插接槽,两插接槽的后方设有一个插孔,各插接槽包括在座体上形成两个平行的侧片,各侧片上设有可供螺栓穿过的定位孔,两插接槽中位于内侧的侧片的外壁面上分别设有一可供螺母插置定位的预留口,支杆的端部通过螺栓、螺母锁固在插接槽中,螺栓从位于外侧的侧片穿过插接槽内的支杆后与预留口上的螺母锁紧。
7.进一步,预留口位于定位孔的侧面,预留口内部形成供螺母放置定位的内边,预留口上方形成可供螺母从上向下插放定位的上开口。
8.进一步,插接槽中位于内侧的侧片的外壁面上分别设有两凸柱,两凸柱之间形成一可供螺母从上至下插置入其中的定位槽形成预留口,定位孔位于定位槽中部位置处。
9.进一步,螺母为六角螺母,两凸柱之间形成一间隔槽条位于定位槽的底面,各凸柱内侧形成一缺槽,两缺槽之间形成定位槽,缺槽的底面形成倾斜面,缺槽的侧面形成侧挡
条。
10.进一步,插孔为贯穿孔或底面封口,或者于插孔中设置一卡设部。
11.进一步,插孔为圆柱形孔。
12.进一步,连接座形成一三角形的座体,两插接槽之间形成夹角,插孔位于两插接槽的后侧,连接座中相对插孔的前侧边形成弧形边。
13.进一步,连接座的座体的底面形成防滑面。
14.进一步,椅架中包括三组上下对应的连接座,椅架中还包括两个靠背杆,靠背杆分别穿过其中两组上下对应的连接座,支撑在其中一立面的两侧。
15.进一步,椅布包括坐布和靠背布连接在一起,坐布为三角形的布体位于椅架的上平面,坐布中的一个角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在其中一位于上方的连接座上,坐布中相对该角的后侧边连接靠背布,靠背布的两侧套接在靠背杆上。
16.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所运用的连接座中,两插接槽之间更紧凑,座体体积小,利用在插接槽内侧形成螺母预留口,支杆在插接在插接槽时,螺栓从插接槽外侧穿过插接槽内的支杆后与预留口上的螺母锁紧即可,结构简单,操作便捷,避免了连接座上安装空间小等问题,方便折叠椅的支杆进行装配。同时,折叠椅的整体结构简单、折收体积更紧凑,更易携带与收藏且更加轻便。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椅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省去靠背杆);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其中一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位本实用新型中其中连接座连接两支杆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a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座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b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座第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23.图6a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座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6b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座第二实施例的仰视图;
25.图7a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座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7b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座第三实施例的仰视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椅架收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29.结合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三角折叠椅,包括可折叠的椅架及连接其上的椅布,其中,椅架包含三组交叉支杆1两两相连形成三个立面,各立面中交叉的支杆1的下端分别与相邻立面的支杆的下端枢接至一位于下方的连接座2上,各立面中交叉的支杆1的上端分别与相邻立面的支杆的上端枢接至一位于上方的连接座2上。本实施例中,椅架中包括三组上下对应的连接座2,椅架中还可包括两个靠背杆3,靠背杆3分别穿过其中两组上下对应的连接座2,支撑在其中一立面的两侧。椅布4连接在椅架上随椅架收折和展开,
椅布4包括坐布41和靠背布42连接在一起,三个位于上方的连接座2之间连接有坐布41形成座部,两靠背杆3之间连接有靠背布42形成靠背部。其中,坐布4为三角形的布体,坐布的三个角分别位于三个连接座2上平铺开,形成椅架可供坐于其上的上平面。本实施例中,坐布41中的一个角411可通过一连接件51连接固定在其中一位于上方的连接座2上,该角411的下方还可延伸有挡片412。坐布41中相对该角411的后侧边413连接靠背布42,靠背布的41两侧套接在靠背杆3上,靠背布的后侧可设供靠背杆3穿过的套接部(图中未具体示出)。坐布41后侧边的两端还可设有连接片位于连接座上方且令两靠背杆穿过,以令坐布的连接更稳定。
30.本实用新型中,为便于支杆1在连接座2上进行装配,以及椅架收折体积更紧凑,更轻便,结合图2至图4以及图8所示,首先,令支杆2形成扁状管,连接座2包括在一座体上设有两个供支杆1的端部插接其中的插接槽21,两插接槽21的后方设有一个插孔22,各插接槽21分别包括在座体上形成两个平行的侧片211,各侧片上设有可供螺栓6穿过的定位孔2111,两插接槽21中位于内侧的侧片21的外壁面上分别设有一可供螺母7插置定位的预留口23,支杆21的端部通过螺栓6、螺母7锁固在插接槽中,螺栓6从位于外侧的侧片211穿过插接槽21内的支杆1后与预留口23上的螺母7锁紧。
31.结合图3、图4所示,预留口23位于定位孔2111的侧面,预留口23内部形成供螺母7放置定位的内边,内边对应螺母的周边形状,预留口23上方形成可供螺母7从上向下插放定位的上开口231。
32.可令插接槽21中位于内侧的侧片211的外壁面上分别设有两凸柱24,两凸柱24之间形成一可供螺母7从上至下插置入其中的定位槽240,以形成预留口。定位孔2111位于定位槽240中部位置处,对应在螺母7中部的螺孔71的内侧。本实施例中的螺母7为六角螺母,两凸柱24之间形成一间隔槽条242位于定位槽240的底面,各凸柱24内侧形成一缺槽241,两缺槽241之间形成定位槽240,缺槽241的底面2411形成倾斜面,缺槽241的侧面形成侧挡条2412,组合形成预留口的内边。如图4所示,螺母7插置在两凸柱24之间两缺槽组合241的定位槽240中,两侧档条2412之间可形成一定的挤压力,更利于螺母7的插置定位。
33.连接座2中,插接槽21的上方及前侧形成槽口,插孔22位于座体的一侧且位于两插接槽21的后方。对于插孔22,为配合靠背杆3的插置及连接件51的连接,插孔22为贯穿孔或底面封口,或者于插孔中设置一卡设部。结合5a、图5b所示,靠背杆3为圆管,插孔22为圆柱形孔,插孔22位于座体的底面上方,形成底面封口。底面为封口面的插孔22可应用在位于下端的连接座2,可避免靠背杆3的底部穿出插孔22。同时,位于下端的连接座2,座体的底面可形成防滑面25,增加连接座2于地面上的防滑效果。结合图6a、6b所示,插孔22为贯穿孔,插孔22的底面在底座2上形成圆形孔221,形成开口面,从而可方便靠背杆3穿过。结合图7a、7b所示,插孔22中还可设置一卡设部,以方便连接件51的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卡设部通过在插孔22内部形成一中部开口的环形面222。
34.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座2形成一三角形的座体,两插接槽21之间形成夹角,插孔23位于两插接槽21的后侧,两插接槽21之间更紧凑,令座体体积更小。同时,连接座2中相对插孔23的前侧边形成弧形边20,插接槽21的前侧形成弧形边。三角形的座体配合弧形边,可令各连接座2在椅架收折靠合时,三个连接座2在各组交叉支杆1收靠后可更紧凑收靠在一起,减小收折体积,如图8所示。
35.本实用新型的三角折叠椅在安装使用时,在连接座2上安装支杆1时,将支杆1的端部插入到插接槽21中,可先将螺母7插置定位在预留口23中,然后利用螺栓6从位于外侧的侧片211穿过插接槽21内的支杆1后与预留口23上的螺母7锁紧,从而可将支杆进行连接,免去了需要机器进行打铆等固定的方式,结构简单,操作便捷,避免了连接座2上安装空间小等问题,方便折叠椅的支杆进行装配。同时,折叠椅的整体结构简单、折收体积更紧凑,更易携带与收藏且更加轻便。
36.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