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气循环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与流程

2021-10-24 05:4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空气 循环系统 循环 方法 工作


1.本发明涉及空气循环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空气循环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2.室内空气的循环,通常采用空气循环扇;空气循环扇的主要原理是搅动空气,使得室内空气形成对流循环,以合理的空气流向达到平衡温度的效果;但是,空气循环扇只有送风功能,在室内长期使用时,加快空气流动会加速水分蒸发,导致空气更加干燥,也很难有降温清凉的效果,从而降低了用户体验感,同时,循环扇的风叶转动速度有限,在占地面积较大的封闭空间内,也无法达到全方位驱动室内空气循环的效果,因此需要一种空气循环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循环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占地面积较大的封闭空间内,空气循环效果差,室内温度不均匀,空气干燥的技术问题。
4.实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气循环系统,包括:
5.主控器;
6.以及若干个空气循环加湿结构,间隔排布在室内的各个方向,并且与所述主控器电性连接;
7.其中,所述空气循环加湿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连接在室内墙壁上;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间隔设置;第一驱动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撑部旋转角度;第二驱动部,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循环导风部,一端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被所述第二驱动部驱动,以所述第二支撑部为旋转中心旋转角度;角度控制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循环导风部上,用于控制所述循环导风部的旋转角度;以及加湿部,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循环导风部上,用于加湿。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连接板,与室内墙壁贴合连接;两个第一支撑臂,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另一端远离所述连接板,并且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形成三角形空腔;以及折弯板,连接在所述连接板上,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臂的顶部,用于连接所述角度控制部的局部。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支撑块,与所述第一驱动部连接;以及第二支撑臂,中间部位穿在所述支撑块上,所述第二支撑臂一端具有第一u形凹槽,所述第一u形凹槽用于容纳所述第二驱动部,另一端与所述循环导风部活动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电机;第一型材,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一法兰联轴器,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机上的第一传动轴上,用于连接所述支撑块。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电机;第二型材,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联动臂,连接在所述循环导风部和所述第二电机上的第二传动轴之间。
12.进一步的:所述循环导风部包括:第一风叶,与所述第二支撑臂活动连接;喇叭口,连接在所述第一风叶上;第二风叶,连接在所述联动臂上;以及弯管,连通所述第一风叶和所述第二风叶。
13.进一步的:所述角度控制部包括:两个接近开关,间隔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以及两个红外对管,一个连接在所述第一风叶上,另一个连接在所述第二风叶上。
14.进一步的:所述加湿部包括:温湿度传感器,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zigbee模块,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与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电性连接;以及雾化器,设置在所述弯管内,与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和所述zigbee模块之间电性连接。
15.一种空气循环系统的工作方法,主控器对空气循环加湿结构进行控制,空气循环加湿结构通过第一支撑部连接在室内墙壁上,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动作,调节第二支撑部和循环导风部的角度,角度控制部对齐限位循环导风部的旋转角度,控制循环导风部的空气流动的方向,循环流通空气,并且加湿部产生雾化的效果,保证室内空气湿度。
16.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一种空气循环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与相关技术相比,设置有主控器和空气循环加湿结构;主控器对空气循环加湿结构进行控制,空气循环加湿结构通过第一支撑部连接在室内墙壁上,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动作,调节第二支撑部和循环导风部的角度,角度控制部对齐限位循环导风部的旋转角度,控制循环导风部的空气流动的方向,循环流通空气,空气循环效果相对较好,并且加湿部产生雾化的效果,保证室内空气湿度;从而克服了占地面积较大的封闭空间内,空气循环效果差,室内温度不均匀,空气干燥的技术问题,达到了空气循环效果相对较好,空气温湿度适宜的技术效果,有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17.图1为三维总装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空气循环加湿结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之一;
19.图3为空气循环加湿结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之二;
20.图4为空气循环加湿结构的局部三维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第一支撑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第二支撑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第一驱动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第二驱动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循环导风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0.主控器,20.空气循环加湿结构,21.第一支撑部,211.连接板,212.第一支撑臂,213.折弯板,22.第二支撑部,221.支撑块,222.第二支撑臂,2221.第一u形凹槽,23.第一驱动部,231.第一电机,232.第一型材,233.第一法兰联轴器,24.第二驱动部,241.第二电机,242.第二型材,243.联动臂,25.循环导风部,251.第一风叶,252.喇叭口,253.第二风叶,254.弯管,26.角度控制部,261.接近开关,262.红外对管,27.加湿部,271.温湿度传感器,272.zigbee模块,273.雾化器。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8.一种空气循环系统及其工作方法,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占地面积较大的封闭空间内,空气循环效果差,室内温度不均匀,空气干燥的技术问题,达到了空气循环效果相对较好,空气温湿度适宜的积极效果,总体思路如下:
29.一实施方式:
30.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空气循环系统及其工作方法,所述一种空气循环系统,包括:
31.主控器10;
32.以及若干个空气循环加湿结构20,间隔排布在室内的各个方向,并且与所述主控器10电性连接;
33.其中,所述空气循环加湿结构20包括:第一支撑部21,连接在室内墙壁上;第二支撑部22,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1间隔设置;第一驱动部23,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21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撑部22旋转角度;第二驱动部24,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部22上;循环导风部25,一端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部22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部24连接,被所述第二驱动部24驱动,以所述第二支撑部22为旋转中心旋转角度;角度控制部26,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21和所述循环导风部25上,用于控制所述循环导风部25的旋转角度;以及加湿部27,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部22和所述循环导风部25上,用于加湿;
34.所述一种空气循环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主控器10对空气循环加湿结构20进行控制,空气循环加湿结构20通过第一支撑部21连接在室内墙壁上,第一驱动部23和第二驱动部24动作,调节第二支撑部22和循环导风部25的角度,角度控制部26对齐限位循环导风部25的旋转角度,控制循环导风部25的空气流动的方向,循环流通空气,室内各个位置温度均匀,并且加湿部27产生雾化的效果,保证室内空气湿度;实现了空气循环效果相对较好,空气湿度适宜的目的;
35.另一实施方式:
36.如图1所示;实施时,主控器10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结构,比如stm32f103c8型,主控器10根据所有温湿度传感器271和zigbee模块272的温湿度数据综合协调各个循环导风部25的送风方向,接近开关261和红外对管262对准送风方向,准确地控制空气流动的方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看到公开的内容后,能够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知晓如何设置主控器10,与其他部件形成电性连接,实现控制,并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也不需要进行过度的试验;
37.另一实施方式:
38.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所示;实施时,所述第一支撑部21包括:连接板211,与室内墙壁贴合连接;两个第一支撑臂212,一端与所述连接板211连接,另一端远离所述连接板211,并且与所述连接板211之间形成三角形空腔;以及折弯板213,连接在所述连接板211上,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臂212的顶部,用于连接所述角度控制部26的局部;连接板211为板状结构,与室内墙壁之间通过膨胀螺栓连接,安装拆卸较方便;第一支撑臂212通过型材组焊,之后与连接板211之间焊接,形成了可靠的支撑结构,第一支撑臂
212的侧壁上用于连接一个接近开关261;折弯板213的外形为“l”形结构,与连接板211之间焊接,用于连接另一个接近开关261;
39.所述第二支撑部22包括:支撑块221,与所述第一驱动部23连接;以及第二支撑臂222,中间部位穿在所述支撑块221上,所述第二支撑臂222一端具有第一u形凹槽2221,所述第一u形凹槽2221用于容纳所述第二驱动部24,另一端与所述循环导风部25活动连接;支撑块221的外形为“u”形结构,中间部位被第二支撑臂222穿出,与第二支撑臂222紧配,下表面与第一法兰联轴器233之间穿入螺钉连接,安装拆卸较方便;第二支撑臂222通过管材组焊或者采用塑料材质一体注塑成型,连接第二驱动部24,并且支撑循环导风部25;
40.所述第一驱动部23包括:第一电机231;第一型材232,连接所述第一电机231和所述第一支撑部21;以及第一法兰联轴器233,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机231上的第一传动轴上,用于连接所述支撑块221;第一电机231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结构,比如立式步进电机;第一型材232为“l”形结构,使得第一电机231连接在第一支撑部21上;第一法兰联轴器233连接在第一传动轴上,与支撑块221之间穿入螺钉连接,安装拆卸较方便;
41.所述第二驱动部24包括:第二电机241;第二型材242,连接所述第二电机24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2;以及联动臂243,连接在所述循环导风部25和所述第二电机241上的第二传动轴之间;第二电机241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结构,比如立式步进电机;第二型材242为“l”形结构,使得第二电机241连接在第二支撑部22上;联动臂243的外形为“l”形结构,使得第二电机241能够联动循环导风部25旋转角度;
42.通过设置有第一驱动部23和第二驱动部24,使得循环导风部25的角度调节的灵活性更好,能够更加准确的形成合适的角度;
43.所述循环导风部25包括:第一风叶251,与所述第二支撑臂222活动连接;喇叭口252,连接在所述第一风叶251上;第二风叶253,连接在所述联动臂243上;以及弯管254,连通所述第一风叶251和所述第二风叶253;第一风叶251或者第二风叶253都为现有技术中的轴流风叶,外壳的形状为“u”形结构,外壳的底部留有一凹槽,凹槽用于与第二支撑部22活动连接(在凹槽处设置轴承,轴承套在第二支撑部22上,使得循环导风部25以第二支撑部22为旋转中心旋转时,相对顺畅),凹槽还用于与联动臂243插接紧配,有利于第二电机241能够联动循环导风部25旋转角度;喇叭口252有利于聚拢导入空气;弯管254为90度弯管,有利于空气流通;
44.所述角度控制部26包括:两个接近开关261,间隔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21上;以及两个红外对管262,一个连接在所述第一风叶251上,另一个连接在所述第二风叶253上;接近开关261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结构,用于检测第一风叶251的进风口和第二风叶253的出风口所处的角度;红外对管262包括:3mm白色的红外发射管和3mm黑色的红外接收管;每个空气循环加湿结构20上具有两对红外对管262,一对3mm白色的红外发射管和3mm黑色的红外接收管连接在第一风叶251的中间部位,另一对3mm白色的红外发射管和3mm黑色的红外接收管连接在第二风叶253的中间部位;一个空气循环加湿结构20上的进风口的红外对管262,与另一个空气循环加湿结构20上的出风口的红外对管262,一起作用,对准两者之间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比如一个空气循环加湿结构20上的进风口对准另一个空气循环加湿结构20上的出风口,准确地控制空气流动的方向,使得空气循环流通,有利于室内各个位置温湿度均匀;
45.所述加湿部27包括:温湿度传感器271,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部22上;zigbee模块272,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部22上,与所述温湿度传感器271电性连接;以及雾化器273,设置在所述弯管254内,与所述温湿度传感器271和所述zigbee模块272之间电性连接;温湿度传感器271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结构,比如dth11型;zigbee模块272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结构,比如cc2530型;雾化器273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结构,比如telesky品牌的加湿驱动电路板模块,包括:电路板和雾化片,其如何连接,为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看到公开的内容后,能够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知晓如何设置加湿部27,并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也不需要进行过度的试验;
46.另一实施方式:
47.如图1所示;占地面积一般是在300平米以上的空间,空间相对较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占地面积较大的封闭空间内,空气循环效果差,空气干燥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用在具有空调的环境中,辅助空调循环空气,也可以单独使用;
48.工作原理如下:主控器10对空气循环加湿结构20进行控制,空气循环加湿结构20通过第一支撑部21连接在室内墙壁上,第一驱动部23和第二驱动部24动作,调节第二支撑部22和循环导风部25的角度,角度控制部26对齐限位循环导风部25的旋转角度,控制循环导风部25的空气流动的方向,循环流通空气,室内各个位置温度均匀,并且加湿部27产生雾化的效果,保证室内空气湿度;
49.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述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实施例中描述的操作过程不是绝对的使用步骤,实际使用时,可以做相应的调整;
50.除非个别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决定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需根据实施例的内容确定;
51.以上所述,仅为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