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分菜机构和分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7:5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分餐 设备 地说 机构 是分菜


1.本实用新型属于分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分菜机构和分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厨房自动化革命,厨房设备自动化及智能化发展越来越快,自动洗菜机、自动切菜机、自动炒菜机、自动煮饭机,自动分饭机等开始大量的在应用;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自动分菜机应用,在学校、军队、企事业团餐,大型餐饮连锁等在分菜上还在采用传统的人工进行分餐,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及时间,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分菜机构和分餐设备,其旨在对菜肴进行自动分餐。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分菜机构,与餐盘配合,包括:
6.料仓,用于装载菜肴,所述料仓的仓底开设有送料口;
7.第一输送组件,包括输送管、设于所述输送管内的第一转轴和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叶片,所述输送管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开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送料口下方并与所述送料口连通,所述第一转轴沿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输送管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叶片随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而将从所述进料口进入所述输送管的菜肴传送至所述出料口;
8.分餐组件,包括上下贯通的料斗和用于打开或封闭所述料斗下端开口的封板,所述料斗位于所述出料口的下方,所述料斗的下方为放置餐盘的接菜位置;其中,所述料斗能够在所述封板封闭所述料斗下端开口时承接从所述出料口下落的菜肴,在所述料斗内的菜肴重量达到设计重量时,所述第一转轴停止转动,所述封板打开所述料斗下端开口而使所述料斗内的菜肴落入餐盘。
9.可选地,所述输送管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管体和封盖,所述进料口和所述出料口均开设于所述管体,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插接所述管体和所述封盖。
10.可选地,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部均设有垂直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围板,所述进料口和所述出料口位于两个所述围板之间。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叶片为螺旋叶片。
12.可选地,所述分菜机构包括第二输送组件,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料仓的第二转轴和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叶片,所述第二转轴沿上下延伸的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二叶片随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而将位于所述料仓内的菜肴转移至所述送料口。
13.可选地,所述第二叶片有两个并上下间隔分布,且位于所述第二转轴径向的相对两侧。
14.可选地,所述分菜机构包括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接菜位置是否放置有餐盘,在所述接菜位置放置有所述餐盘,且所述料斗内的菜肴重量达到设计重量时,所述封板打开所述料斗下端开口而使所述料斗内的菜肴落入所述餐盘。
15.可选地,所述分菜机构还包括振动电机,在所述封板打开所述料斗的下端开口时,所述振动电机振动以促使所述料斗的菜肴尽数转移至餐盘。
16.可选地,所述分餐组件还包括用于感测所述封板状态的状态传感器。
17.一种分餐设备,包括如上述的分菜机构。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菜机构和采用该分菜机构的分餐设备能够实现菜肴的自动分餐,提高分餐效率同时确保分餐量的一致性,一致性是指分配到单个餐盒的菜肴的量基本一致。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菜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菜机构的第一角度的剖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菜机构的第二角度的剖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菜机构的拆解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输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为剖视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餐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26.图7为图6结构的正视图;
27.图8为图6结构的剖视图,其中封板处于封闭料斗下端开口的状态;
28.图9为图6结构的剖视图,其中封板处于打开料斗下端开口的状态。
29.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0.10、料仓;101、送料口;20、第一输送组件;21、输送管;201、进料口;202、出料口;211、管体;212、封盖;22、第一转轴;23、第一叶片;24、第一驱动器;25、围板;30、分餐组件;31、料斗;32、封板;36、振动电机;33、重量传感器;34、位置传感器;35、状态传感器;40、餐盘;50、第二输送组件;51、第二转轴;52、第二叶片;53、第二驱动器。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33.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

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5.请参照图1至图9,现对本技术提供的分菜机构和采用该分菜机构的分餐设备进行示例性说明。
36.请参照图1,分菜机构与餐盘40配合。分菜机构包括料仓10、第一输送组件20和分餐组件30。料仓10用于装载菜肴,分餐组件30用于将料仓10的菜肴转移至分餐组件30,分餐组件30将菜肴进行定量分配至餐盘40。
37.请一并参照图2、图3和图5,料仓10的仓底开设有送料口101。图示结构中,料仓10上端开口处盖设有仓盖。仓盖和料仓10可拆卸连接。
38.第一输送组件20包括输送管21、设于输送管21内的第一转轴22和连接第一转轴22的第一叶片23,输送管21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开设有进料口201和出料口202,进料口201位于送料口101下方并与送料口101连通,第一转轴22沿第一方向转动,第一方向平行于输送管21的长度方向,第一叶片23随第一转轴22转动而将从进料口201进入输送管21的菜肴传送至出料口202。可以理解,进料口201和进料口201上下布置。进料口201开口朝上并与送料口101相对,菜肴在送料口101出由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经进料口201进入输送管21内,并在第一叶片23旋转推动下转移至出料口202处,出料口202开口朝下,菜肴到达出料口202而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从出料口202离开输送管21而进入分菜组件。
39.分餐组件30包括上下贯通的料斗31和用于打开或封闭料斗31下端开口的封板32,料斗31位于出料口202的下方,料斗31的下方为放置餐盘40的接菜位置;其中,料斗31能够在封板32封闭料斗31下端开口时并用于承接从出料口202下落的菜肴;在料斗31内的菜肴重量达到设计重量时,第一转轴22停止转动,封板32打开料斗31下端开口而使料斗31内的菜肴落入餐盘40。
40.可以理解,在封板32封闭料斗31的下端开口时,菜肴从出料口202落入料斗31内。在封板32打开料斗31的下端开口时,菜肴从料斗31的下端开口下落而被位于料斗31下方的餐盘40承接。
41.本实施例中,分餐组件30包括重量传感器33,重量传感器33用于感测料斗31内的菜肴的重量在感测到的重量达到设计重量时,第一转轴22停止转动,从而使第一输送组件20停止向出料口202传送菜肴。与此同时,封板32打开料斗31的下端开口,料斗31内的菜肴落入餐盘40。可以理解,重量传感器33也可以用于感测料斗31和菜肴的总重量,由于料斗31的重量固定,在扣除了料斗31的重量便得到菜肴的重量。采用重量传感器33对料斗31内的菜肴进行称重,有利于保障从料斗31转移至任一餐盘40的菜肴的量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实现菜肴的定量供给。
42.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22由第一驱动器24驱动,第一驱动器24可以为电机。
43.在本实施例中,封板32与料斗31转动连接,可以直接连接或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图
示结构中,封板32的一端部连接有转动轴,料斗31上设有支架,转动轴与支架转动连接。转动轴由第三驱动器驱动而转动,第三驱动器可以为步进电机或其它电机。在重量传感器33感测料斗31内的菜肴的重量达到设计重量时,向第三驱动器发送第一信号,第三驱动器在接到第一信号时驱使转动轴连同封板32转动而打开或封闭料斗31下端开口。
44.本实施例提供的分菜机构,具体操作如下,打开仓盖,将菜肴投入料仓10内,关闭仓盖。菜肴在重力作用下经送料口101、进料口201进入输送管21,第一驱动器24启动,输送管21内的菜肴在第一叶片23的推动下向出料口202移动,可以理解,料仓10的容积大于输送管21的容积,菜肴在重力作用下从送料口101和进料口201落入输送管21,在先落入输送管21的菜肴被转移后料仓10内的菜肴再补给到输送管21内。菜肴在转移到出料口202而从出料口202落入料斗31,在料斗31内菜肴的重量达到设计重量时,封板32打开而使料斗31内的菜肴转移至位于料斗31下方的餐盘40,完成菜肴的定量供给。
45.由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分菜机构和采用该分菜机构的分餐设备能够实现菜肴的自动分餐,提高分餐效率同时确保分餐量的一致性,一致性是指分配到单个餐盒的菜肴的量基本一致。
46.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平行于水平面的线性方向,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也可以为倾斜于水平面的方向,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47.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分菜机构包括位置传感器34,位置传感器34用于感测接菜位置是否放置有餐盘40,在接菜位置置有餐盘40,且料斗31内的菜肴重量达到设计重量时,封板32打开料斗31下端开口而使料斗31内的菜肴落入餐盘40。
48.本实施例中,通过位置传感器34对接菜位置是否放置有餐盘40进行感测,在接菜位置放置有餐盘40时,位置传感器34向第三驱动器发送第二信号,第三驱动器在接收到来自重量传感器33的第一信号和来自位置传感器34的第二信号时,驱使转动轴连同封板32转动而打开或封闭料斗31下端开口。
49.图示结构中,位置传感器34设于支架上。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料斗31下方设有载台,载台用于放置餐盘40,位置传感器34设于载台。
50.可以理解,餐盘40可以为人工放置至接菜位置并在承接菜肴后离开接菜位置,也可以由输送带等传送结构带动而经过接菜位置。各餐盘40可以匀速经过接菜位置,也可以不定时经过接菜位置。
51.结合分餐设备的使用场景,餐盘40可以为用餐人员自带的餐具,在用餐时,将自带的餐具置于接菜位置而接入分餐组件30定量分配的菜肴。餐盘40也可以为分餐设备的自带的结构,餐盘40有多个并沿特定路径移动(可以由输送轨、传送带等输送结构进行传送)而逐个经过接菜位置。在任一餐盘40到达接菜位置时,分餐组件30向该餐盘40转移特定量的菜肴。
52.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分餐组件30还包括振动电机36,图示结构中,振动电机36设于支架上,在封板32打开料斗31的下端开口时,振动电机36振动以促使料斗31的菜肴尽数转移至餐盘40,提高菜肴转移的效率。
53.本实施例中,分餐组件30还包括用于感测封板32状态的状态传感器35,以提高控制的准确性。在封板32处于封闭料斗31的下端开口的封闭状态时,状态传感器35向第一驱动器24发送第一启动信号,第一驱动器24驱使第一转轴22连同第一叶片23转动而带动菜肴
的传输。与此同时,输送结构将装载有菜肴的餐盘40移出接菜位置。在封板32处于打开料斗31的下端开口的打开状态时,状态传感器35向振动电机36发送第二启动信号,振动电机36作业而将料斗31内的菜肴尽数转移至餐盘40。
54.本实施例中,封板32朝向料斗31的表面设有密封垫,以确保封板32在封闭料斗31的下端端口时,与料斗31水密连接而避免残留在菜肴内的汤汁经封板32和转移斗31的连接处渗出。
55.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和图5,输送管2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管体211和封盖212,进料口201和出料口202均开设于管体211,第一转轴22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插接管体211和封盖212。管体211、封盖212、第一转轴22均为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将第一转轴22取出进行清洁。
56.图示结构中,管体211和封盖212螺接,在其它实施例中,管体211和封盖212也可以为卡扣连接或其它可拆卸连接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57.本实施例中,封盖212设有第一轴承,管体211在与封盖212相对的面设有第二轴承,第一转轴22的两端分别插接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第一驱动器24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第一转轴22连接。
58.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和图5,第一转轴22的两端部均设有垂直于第一转轴22的围板25,进料口201和出料口202位于两个围板25之间。围板25的外径与输送管21的内管径相同或略小于输送管21的内管径。围板25的设置,限定了菜肴在输送管21沿长度方向的移动空间,围板25隔离菜肴和输送管21的两端管壁,而避免菜肴粘连两端管壁。此外,结合围板25与第一转轴22连接而同步转动的设计,围板25和第一叶片23同步转动而为菜肴提供同向的驱动力,而有利于菜肴的输送。反之,如果没有围板25,位于输送管21的两端管壁与第一叶片23之间相对转动,夹设于管壁和第一叶片23之间的菜肴受到来自管壁与第一叶片23相反方向的作用力而不利于菜肴的输送。
59.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第一叶片23为螺旋叶片。螺旋叶片旋转而推动菜肴向前移动的同时,能够避免菜肴在输送管21内堆积结块的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螺旋叶片的叶片厚度、螺距尺寸等,在此不作限定。
60.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和图3,分菜机构包括第二输送组件50,第二输送组件50包括设于料仓10的第二转轴51和连接第二转轴51的第二叶片52,第二转轴51沿第二方向转动,第二叶片52随第二转轴51转动而将位于料仓10内的菜肴转移至送料口101。
61.图示结构中,料仓10为上下延伸的圆柱状,以提高料仓10所能容纳菜肴的容积。第二转轴51沿上下方向延伸。即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
62.送料口101的尺寸远小于料仓10的仓底尺寸。第二转轴51和第二叶片52的设置,一方面,通过第二叶片52的旋转以将料仓10内的菜肴转移至送料口101,而降低菜肴滞留在料仓10的仓底的情况;另一方面,第二叶片52的转动也能够达到打散菜肴,防止菜肴压实结块的情况。
63.优选的,第二叶片52有多个并上下间隔设置。最下方的第二叶片52贴近料仓10的仓底,该设置能够进一步改善菜肴在料仓10仓底的滞留的情况。
64.图示结构中,第二叶片52有两个并上下间隔分布,且位于第二转轴51径向的相对两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第二叶片52具体设为一个、三个、四个等,在此
不作唯一限定。
65.本实施例中,第二叶片52和第二转轴51可拆卸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叶片和第二转轴51也可以通过焊接、螺接等固定连接。
66.请参照图3,第二转轴51由第二驱动器53驱动,第二驱动器53为电机。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连接轴、传动轴与第二转轴51连接。料仓10开设有避让第二转轴51与电机连接的避让孔,并在避让孔处采用油封结构实现料仓10和第二输送结构的水密连接。
6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