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8-13 19:2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装置 纤维 堆积 体制 结构
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一种由尽量不利用水的干式而实现的薄片制造装置。关于该薄片制造装置,例如已知一种将纤维体放出并使之堆积的堆积装置、以及对通过堆积装置而被形成的堆积物进行加压从而将之制造成薄片的方法。作为该堆积装置,例如可列举出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这种结构的装置。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堆积装置具有滚筒和供给部,所述滚筒具有喷出孔,并进行旋转,所述供给部向滚筒内供给纤维。通过滚筒进行旋转,从而滚筒内的纤维从喷出孔被放出而在下方进行堆积。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堆积装置中,滚筒内的纤维的拆解、分散不充分,从而有可能结成团或块。在该情况下,会使从各喷出孔被放出的纤维的量上产生不均。其结果为,难以获得具有所期望的厚度分布的堆积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9295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滚筒,其具有将包含纤维的材料放出的开口,并围绕中心轴进行旋转;第一分散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滚筒内,且在沿着所述中心轴的方向上延伸,并使所述滚筒内的所述材料分散,所述第一分散部件被配置在沿着所述中心轴的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且具有所述材料的分散能力较大的第一部分、以及所述材料的分散能力与所述第一部分相比而较小的第二部分。

本发明的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成形部,其使利用所述纤维体堆积装置而被形成的堆积物成形。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的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简要侧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滚筒的纵向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滚筒的立体图。

图4为图2中的a-a线剖视图。

图5为图2中的a-a线剖视图,且为表示使材料分散着的状态的图。

图6为图2中的a-a线剖视图,且为表示使材料分散着的状态的图。

图7为图2所示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图8为图2所示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且为表示使材料分散着的状态的图。

图9为图2所示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且为表示使材料分散着的状态的图。

图10为表示被形成为网带状的堆积物的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分布的图。

图11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图12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图13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图14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图15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图16为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图17为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图18为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图19为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图20为第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图21为第十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图22为图21所示的第一分散部件的侧视图。

图23为第十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立体图。

图24为第十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而对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表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的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简要侧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滚筒的纵向剖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滚筒的立体图。图4为图2中的a-a线剖视图。图5为图2中的a-a线剖视图,且为表示使材料分散着的状态的图。图6为图2中的a-a线剖视图,且为表示使材料分散着的状态的图。图7为图2所示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图8为图2所示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且为表示使材料分散着的状态的图。图9为图2所示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且为表示使材料分散着的状态的图。图10为表示被形成为网带状的堆积物的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分布的图。

另外,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说明,从而如图1至图23所示,将相互正交的三个轴设为x轴、y轴及z轴。此外,包含x轴和y轴的xy平面成为水平,z轴成为铅直。此外,将各轴的箭头标记所指向的方向称为“ ”,将其相反方向称为“-”。此外,有时将图1至图23的上侧称为“上”或者“上方”,将下侧称为“下”或者“下方”。

图1所示的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100为,通过对原料m1进行粗碎、解纤,且将粘合素材混合并利用纤维体堆积装置1而使之堆积,并利用成形部20而使该堆积物成形从而获得成形体的装置。

此外,通过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100而制造出的成形体例如既可以呈再生纸那样的薄片状,也可以呈块状。此外,成形体的密度也并未特别限定,既可以为薄片那样的纤维的密度较高的成形体,也可以为海绵体那样的纤维的密度较低的成形体,还可以为这些特性混合存在的成形体。

在下文中,将原料m1设为使用过或无用的废纸、并将被制造出的成形体设为再生纸即薄片s来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100具备原料供给部11、粗碎部12、解纤部13、筛选部14、第一料片形成部15、细分部16、混合部17、分散部18、第二料片形成部19、成形部20、切断部21、备料部22、回收部27、对这些部件的工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28。这些部件中的分散部18以及第二料片形成部19构成纤维体堆积装置1。另外,也可以将与分散部18相比靠上游侧、即原料供给部11~混合部17作为纤维体堆积装置1的结构要素来掌握。

此外,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100具备加湿部231、加湿部232、加湿部233、加湿部234、加湿部235和加湿部236。此外,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100具备鼓风机261、鼓风机262和鼓风机263。

此外,加湿部231~加湿部236以及鼓风机261~鼓风机263与控制部28电连接,并且它们的工作通过控制部28而被控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通过一个控制部28而对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100的各个部分的工作进行控制的结构。但是,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分别具有对纤维体堆积装置1的各个部分的工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和对纤维体堆积装置1以外的部位的工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的结构。

此外,在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100中,原料供给工序、粗碎工序、解纤工序、筛选工序、第一料片形成工序、分割工序、混合工序、放出工序、堆积工序、薄片形成工序、切断工序按照该顺序而被执行。

以下,对各个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原料供给部11为,实施向粗碎部12供给原料m1的原料供给工序的部分。作为该原料m1,可列举出由包含纤维素纤维在内的纤维含有物构成的薄片状材料。纤维素纤维只要是以作为化合物的纤维素为主要成分且呈纤维状的物质即可,除了纤维素以外,也可以是包含半纤维素、木质素的物质。此外,原料m1可以为纺布、无纺布等任意的方式。此外,原料m1例如既可以为对废纸进行解纤而被再生制造出的再生纸、合成纸的优泊纸(yupo,注册商标),也可以不是再生纸。

粗碎部12为,实施将从原料供给部11被供给的原料m1在大气中等气体中进行粗碎的粗碎工序的部分。粗碎部12具有一对粗碎刃121和滑槽122。

一对粗碎刃121通过互相在相反方向上旋转,从而能够在它们之间对原料m1进行粗碎、即裁断而使之成为粗碎片m2。粗碎片m2的形状和大小优选为适合于解纤部13中的解纤处理,例如,优选为一边的长度在100mm以下的碎片,更优选为10mm以上且70mm以下的碎片。

滑槽122被配置在一对粗碎刃121的下方,并且例如呈漏斗状。由此,滑槽122能够承受通过粗碎刃121而被粗碎并落下来的粗碎片m2。

此外,在滑槽122的上方,加湿部231以与一对粗碎刃121相邻的方式而被配置。加湿部231为,对滑槽122内的粗碎片m2进行加湿的部件。该加湿部231由气化式的加湿器而构成,该气化式的加湿器具有包含水分的过滤器,并且通过使空气从过滤器穿过从而向粗碎片m2供给提高了湿度的加湿空气。通过使加湿空气被供给至粗碎片m2,从而能够对粗碎片m2因静电而附着在滑槽122等上的情况进行抑制。

滑槽122经由管241而与解纤部13连接。被聚集到滑槽122中的粗碎片m2穿过管241而被输送至解纤部13。

解纤部13为,实施将粗碎片m2在气体中进行解纤、即利用干式来进行解纤的解纤工序的部分。通过该解纤部13中的解纤处理,从而由粗碎片m2来生成解纤物m3。在此,“进行解纤”是指,将多条纤维粘结而成的粗碎片m2拆解成一条一条纤维的情况。然后,该被拆解了的纤维成为解纤物m3。解纤物m3的形状为线状或带状。此外,解纤物m3彼此也可以以成为相互缠绕的块状的状态、即形成所谓的“团块”的状态而存在。

解纤部13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叶轮搅拌机而构成,所述叶轮搅拌机具有进行高速旋转的旋转刃、和位于旋转刃的外周的衬垫。流入到解纤部13中的粗碎片m2被夹在旋转刃与衬垫之间而被解纤。

此外,解纤部13通过旋转刃的旋转,从而能够产生从粗碎部12朝向筛选部14的空气的流动、即气流。由此,能够将粗碎片m2从管241抽吸到解纤部13。此外,在解纤处理之后,能够将解纤物m3经由管242而送出至筛选部14。

在管242的中途设置有鼓风机261。鼓风机261为,产生朝向筛选部14的气流的气流产生装置。由此,促进了解纤物m3向筛选部14的送出。

筛选部14为,实施根据纤维的长度的大小而对解纤物m3进行筛选的筛选工序的部分。在筛选部14中,解纤物m3被筛选为第一筛选物m4-1、和与第一筛选物m4-1相比而较大的第二筛选物m4-2。第一筛选物m4-1为适合于之后的薄片s的制造的大小的物质。其平均度优选为1μm以上且30μm以下。另一方面,第二筛选物m4-2例如包含解纤不充分的物质、或被解纤了的纤维彼此过剩地凝集而成的物质等。

筛选部14具有滚筒部141、和对滚筒部141进行收纳的罩壳142。

滚筒部141为,由呈圆筒状的网体而构成且围绕其中心轴进行旋转的筛子。在该滚筒部141中流入有解纤物m3。而且,通过滚筒部141进行旋转,从而小于网的网眼开口的解纤物m3将作为第一筛选物m4-1而被筛选出,且网的网眼开口以上的大小的解纤物m3将作为第二筛选物m4-2而被筛选出。

第一筛选物m4-1从滚筒部141下落。

另一方面,第二筛选物m4-2向与滚筒部141连接的管243被送出。管243的与滚筒部141相反一侧、即上游侧与管241连接。穿过了该管243的第二筛选物m4-2在管241内与粗碎片m2汇合,从而与粗碎片m2一起流入解纤部13中。由此,第二筛选物m4-2被返回至解纤部13中,并与粗碎片m2一起被解纤处理。

此外,从滚筒部141落下的第一筛选物m4-1在气体中分散的同时降落,并落向位于滚筒部141的下方的第一料片形成部15。第一料片形成部15为,实施由第一筛选物m4-1形成第一料片m5的第一料片形成工序的部分。第一料片形成部15具有网带151、三个架设辊152和抽吸部153。

网带151为无接头带,且供第一筛选物m4-1堆积。该网带151被卷挂在三个架设辊152上。而且,通过架设辊152的旋转驱动,从而使网带151上的第一筛选物m4-1向下游侧被输送。

第一筛选物m4-1为网带151的网眼开口以上的大小。由此,第一筛选物m4-1从网带151的穿过被限制,因此,能够堆积在网带151上。此外,由于第一筛选物m4-1在堆积于网带151上的同时随同网带151一起向下游侧被输送,因而作为层状的第一料片m5而被形成。

此外,在第一筛选物m4-1中,有可能混合有例如飞灰、尘埃等。飞灰、尘埃例如有时会因粗碎或解纤而产生。而且,这样的飞灰、尘埃将被回收到后文叙述的回收部27中。

抽吸部153为,从网带151的下方对空气进行抽吸的吸引机构。由此,能够连同空气而一起对穿过了网带151的飞灰、尘埃进行抽吸。

此外,抽吸部153经由管244而与回收部27连接。利用抽吸部153而被抽吸到的飞灰、尘埃被回收至回收部27中。

在回收部27上还连接有管245。此外,在管245的中途设置有鼓风机262。通过该鼓风机262的工作,从而能够利用抽吸部153而产生抽吸力。由此,促进了网带151上的第一料片m5的形成。该第一料片m5为飞灰、尘埃等被去除了的物质。此外,飞灰、尘埃通过鼓风机262的工作而穿过管244并到达至回收部27。

罩壳142与加湿部232连接。加湿部232由气化式的加湿器而构成。由此,在罩壳142内被供给有加湿空气。通过该加湿空气,从而能够对第一筛选物m4-1进行加湿,因此,也能够对第一筛选物m4-1因静电而附着在罩壳142的内壁上的情况进行抑制。

在筛选部14的下游侧配置有加湿部235。加湿部235由以雾状的形式喷出水的超声波式加湿器而构成。由此,能够向第一料片m5供给水分,因而使第一料片m5的水分量被进行了调节。通过该调节,从而能够对由静电引起的第一料片m5向网带151的吸附进行抑制。由此,第一料片m5在网带151因架设辊152而折回的位置上容易地从网带151上被剥离。

在加湿部235的下游侧配置有细分部16。细分部16为,实施对从网带151上剥离出的第一料片m5进行分割的分割工序的部分。细分部16具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的旋转叶片161、和对旋转叶片161进行收纳的罩壳162。而且,通过进行旋转的旋转叶片161,从而能够对第一料片m5进行分割。被分割后的第一料片m5成为细分体m6。此外,细分体m6在罩壳162内降落。

罩壳162与加湿部233连接。加湿部233由气化式的加湿器而构成。由此,在罩壳162内被供给有加湿空气。通过该加湿空气,从而能够对细分体m6因静电而附着在旋转叶片161或罩壳162的内壁上的情况进行抑制。

在细分部16的下游侧配置有混合部17。混合部17为实施对细分体m6和添加剂进行混合的混合工序的部分。该混合部17具有添加剂供给部171、管172和鼓风机173。

管172为,对细分部16的罩壳162与分散部18的罩壳182进行连接、且供细分体m6与添加剂的混合物m7穿过的流道。

在管172的中途连接有添加剂供给部171。添加剂供给部171具有收纳有添加剂的罩壳170、和被设置在罩壳170内的螺旋送料机174。通过螺旋送料机174的旋转,从而罩壳170内的添加剂从罩壳170被挤出而被供给至管172内。被供给至管172内的添加剂与细分体m6被混合而成为混合物m7。

在此,作为从添加剂供给部171被供给的添加剂例如可列举出使纤维彼此粘结的粘结材料、使纤维着色的着色剂、用于对纤维的凝集进行抑制的凝集抑制剂、使纤维等难以燃烧的阻燃剂、用于增强薄片s的纸力的纸力增强剂、解纤物等,能够将这些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而使用。在下文中,作为一个示例,对添加剂为作为粘结材料的树脂p1的情况进行说明。通过令添加剂包含使纤维彼此粘结的粘结材料,从而能够提高薄片s的强度。

作为树脂p1能够使用粉体或颗粒状的物质。此外,虽然作为树脂p1而例如能够使用热塑性树脂、固化性树脂等,但是优选为使用热塑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能够列举as树脂、abs树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聚烯烃、改性聚烯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树脂、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尼龙6、尼龙46、尼龙66、尼龙610、尼龙612、尼龙11、尼龙12、尼龙6-12、尼龙6-66等聚酰胺、聚苯醚(polyphenyleneether)、聚缩醛、聚醚、聚苯醚(polyphenyleneoxide)、聚醚醚酮、聚碳酸酯、聚苯硫醚、热塑性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芳香族聚酯等液晶聚合物、苯乙烯系、聚烯烃系、聚氯乙烯系、聚氨酯系、聚酯系、聚酰胺系、聚丁二烯系、反式聚异戊二烯系、氟橡胶系、氯化聚乙烯系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等,并且能够将从这些物质中选出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来使用。作为热塑性树脂,优选为使用聚酯纤维或含有聚酯纤维的树脂。

此外,在管172的中途、且在与添加剂供给部171相比靠下游侧处设置有鼓风机173。通过鼓风机173所具有的叶片等旋转部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细分体m6与树脂p1的混合。此外,鼓风机173能够产生朝向分散部18的气流。通过该气流,从而能够在管172内对细分体m6和树脂p1进行搅拌。由此,混合物m7在细分体m6和树脂p1均匀地分散的状态下被输送至分散部18。此外,混合物m7中的细分体m6在从管172内穿过的过程中被拆解,从而成为更细小的纤维状。

另外,如图2所示,管172的滚筒181侧的端部分支成两叉,且分支出的端部分别与滚筒181的导入口180连接。

图1至图4所示的分散部18为,实施将混合物m7中的相互缠绕在一起的纤维彼此拆解而放出的放出工序的部分。分散部18具有将作为解纤物的混合物m7导入及放出的滚筒181、对滚筒181进行收纳的罩壳182、和对滚筒181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源183。

滚筒181为,由呈圆筒状的网体而构成且围绕其中心轴o181进行旋转的筛子。在该滚筒181的两端面上形成有导入口180,且在各导入口180上分别连接有分支出的管172的端部。由此,在滚筒181内,经由导入口180而被导入有混合物m7。并且,通过滚筒181进行旋转,从而混合物m7中的、小于网的网眼开口的纤维等能够穿过滚筒181。此时,混合物m7被拆解而被放出。即,滚筒181的网眼作为将包含纤维的材料放出的开口而发挥功能。

如此,滚筒181在沿着中心轴o181的方向的两侧,具有将作为材料的混合物m7导入的导入口180。当采用这种结构时,如图8所示,气流在中央部附近处发生碰撞,从而在该部分处容易形成混合物m7的团、块。因此,如后文所述的那样,第一部分31a位于第一分散部件31的中央部处的结构较为有利。

虽然未进行图示,但驱动源183具有电机、减速器和带。电机经由电机驱动器而与控制部28电连接。此外,从电机被输出的旋转力通过减速器而被减速。带例如由无接头带而构成,且被卷挂在减速器的输出轴以及滚筒的外周上。由此,减速器的输出轴的旋转力经由带而被传递至滚筒181。

此外,罩壳182与加湿部234连接。加湿部234由气化式的加湿器而构成。由此,在罩壳182内被供给有加湿空气。通过该加湿空气,从而能够对罩壳182内进行加湿,因此,能够对混合物m7因静电而附着在罩壳182的内壁上的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由滚筒181被放出的混合物m7在气体中分散的同时降落,并落向位于滚筒181的下方的第二料片形成部19。第二料片形成部19为,实施使混合物m7堆积而形成作为堆积物的第二料片m8的堆积工序的部分。第二料片形成部19具有网带191、架设辊192和抽吸部193。

网带191为网部件,在图示的结构中,其由无接头带而构成。此外,在网带191上,堆积有分散部18分散、放出的混合物m7。该网带191被卷挂在四个架设辊192上。并且,通过架设辊192的旋转驱动,从而使网带191上的混合物m7向下游侧被输送。

此外,网带191上的大部分的混合物m7为网带191的网眼开口以上的大小。由此,混合物m7穿过网带191的情况被限制,因而能够堆积在网带191上。此外,由于混合物m7在堆积于网带191上的同时随同网带191一起而被输送向下游侧,因此作为层状的第二料片m8而被形成。

抽吸部193为从网带191的下方对空气进行抽吸的吸引机构。由此,能够将混合物m7抽吸到网带191上,因此,促进了混合物m7向网带191上的堆积。

在抽吸部193上连接有管246。此外,在该管246的中途设置有鼓风机263。通过该鼓风机263的工作,从而能够利用抽吸部193来产生抽吸力。

在分散部18的下游侧配置有加湿部236。加湿部236由与加湿部235同样的超声波式加湿器而构成。由此,能够向第二料片m8供给水分,因而使第二料片m8的水分量被进行了调节。通过该调节,从而能够对由静电引起的第二料片m8向网带191的吸附进行抑制。由此,第二料片m8将在网带191因架设辊192而折回的位置处容易地从网带191上被剥离。

另外,被添加至加湿部231~加湿部236中的总计水分量优选为,例如相对于加湿前的材料100质量份而为0.5质量份以上且20质量份以下。

在第二料片形成部19的下游侧配置有成形部20。成形部20为实施由第二料片m8而形成薄片s的薄片形成工序的部分。该成形部20具有加压部201和加热部202。

加压部201具有一对压延辊203,并且能够在压延辊203之间对第二料片m8在不进行加热的条件下进行加压。由此,提高了第二料片m8的密度。另外,作为进行加热的情况下的加热的程度,例如优选为使树脂p1不会熔融的程度。然后,该第二料片m8朝向加热部202而被输送。另外,一对压延辊203中的一方为通过未图示的电机的工作而进行驱动的主动辊,且另一方为从动辊。

加热部202具有一对加热辊204,并且能够在加热辊204之间对第二料片m8在进行加热的同时进行加压。通过该加热加压,从而树脂p1在第二料片m8内熔融,由此经由该熔融了的树脂p1而使纤维彼此粘结。由此,形成了薄片s。然后,该薄片s朝向切断部21而被输送。另外,一对加热辊204的一方为通过未图示的电机的工作而进行驱动的主动辊,且另一方为从动辊。

在成形部20的下游侧配置有切断部21。切断部21为实施切断薄片s的切断工序的部分。该切断部21具有第一裁剪机211和第二裁剪机212。

第一裁剪机211为在与薄片s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尤其是正交的方向上将薄片s切断的构件。

第二裁剪机212为在第一裁剪机211的下游侧沿着与薄片s的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将薄片s切断的构件。该切断将薄片s的两侧端部、即 y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端部的不需要的部分去除,从而使薄片s的宽度整齐,被切断去除掉的部分被称为所谓的“边角料”。

通过这种第一裁剪机211和第二裁剪机212的切断,从而获得了所期望的形状、大小的薄片s。而且,该薄片s进一步向下游侧被输送,从而被储存在备料部22中。

另外,作为成形部20,并未被限定于以上述的方式而成形为薄片s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成形为块状、球状等成形体的结构。

这种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100所具备的各个部分与控制部28电连接。而且,这些各个部分的工作通过控制部28而被控制。

控制部28具有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281和存储部282。cpu281能够执行被存储在存储部282中的各种程序,例如,能够实施各种判断或各种命令等。

在存储部282中,例如存储有制造薄片s的程序等各种程序、各种检量线、图表等。

此外,该控制部28既可以被内置于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100中,也可以被设置在外部的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中。此外,外部设备例如存在经由电缆等而与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100进行通信的情况、与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100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经由例如互联网等那样的网络而与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100连接的情况等。

此外,cpu281和存储部282例如既可以被一体化而由一个单元来构成,也可以使cpu281被内置在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100中且存储部282被设置在外部的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中,还可以使存储部282被内置在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100中且cpu281被设置在外部的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中。

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分散部18的滚筒181内设置有第一分散部件31和第二分散部件32。第一分散部件31以及第二分散部件32通过与滚筒181内的混合物m7碰撞,从而使混合物m7分散。在此,第一分散部件31以及第二分散部件32所实施的混合物m7的分散是指,在滚筒181内将混合物m7拆解的同时进行搅拌,尤其是与混合物m7中所包含的团、块接触而将之打碎并使之细化的过程。

第一分散部件31被配置在滚筒181内,且被配置在与中心轴o181相比而向铅直下方偏置的位置上。另外,只要第一分散部件31的重心位于与中心轴o181相比靠铅直下方,则即使第一分散部件31的一部位于与中心轴o181相比靠铅直上方,第一分散部件31也会被配置在与中心轴o181相比而向铅直下方偏置的位置上。

如此,第一分散部件31被配置在与中心轴o181相比而向铅直下方侧偏置的位置上。由此,在混合物m7比较容易聚集而且容易产生团、块的滚筒181内的铅直下方的位置上,混合物m7能够与第一分散部件31碰撞而高效地使混合物m7分散。因此,能够促进混合物m7从滚筒181的均匀的放出。

此外,第一分散部件31呈沿着滚筒181的中心轴o181、即沿着y轴方向而延伸的长条状。由此,第一分散部件31能够跨及滚筒181的长度方向上的较大范围而实施混合物m7的良好的分散。第一分散部件31呈具有处于互为表里关系的一对主面311的板状。

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分散部件31的两端部被固定且被支承在罩壳182的侧壁上。因此,第一分散部件31不与滚筒181一起进行旋转。即,即使滚筒181进行旋转,第一分散部件31也依旧会停留在设置位置上。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使伴随着滚筒181的旋转而在滚筒181内移动的混合物m7与第一分散部件31碰撞并分散。即,能够进一步提高分散效率。

此外,第一分散部件31呈板状。即,第一分散部件31呈具有处于互为表里关系的一对主面311的板状。此外,第一部分31a以及第二部分31b以与滚筒181的内周面184分离的方式而被配置。由此,能够使混合物m7在第一分散部件31与滚筒181的内周面184之间穿过。此时,由于混合物m7与第一分散部件31的边缘部发生碰撞,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使混合物m7分散。此外,能够顺畅地实施滚筒181的旋转。

此外,如图4所示,第一分散部件31的主面311相对于滚筒181的内周面184的移动方向而被倾斜地设置。即,第一分散部件31呈板状,且主面311的法线312以相对于沿着滚筒181的径向的直线185而倾斜的朝向被设置。另外,将法线312设为穿过主面311的中心的直线,且将直线185设为穿过第一分散部件31的中心的直线。由此,能够使混合物m7易于与主面311碰撞。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实施混合物m7的拆解、尤其是分散。

如图4所示,法线312与直线185所成的角度θ1优选为3°以上且6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上且40°以下。由此,能够使混合物m7易于与主面311碰撞。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实施混合物m7的拆解。

此外,第一分散部件31被设置在与滚筒181内的最铅直下方的部分186相比靠滚筒181的旋转方向的前方。即,如图4所示,在从y轴方向进行观察时滚筒181顺时针地进行旋转的情况下,在从沿着滚筒的中心轴o181的方向进行观察时,第一分散部件31位于与滚筒181的中心轴o181相比靠-x轴侧、且-z轴侧处。由此,能够将混合物m7在进行了拆解的状态下朝向后文叙述的第二分散部件32进行引导。此外,优选为,在从y轴方向进行观察时滚筒181逆时针地进行旋转的情况下,在从沿着滚筒的中心轴o181的方向进行观察时,第一分散部件31位于与滚筒181的中心轴o181相比靠 x轴侧、且-z轴侧处。

如此,纤维体堆积装置1具备第一分散部件31,所述第一分散部件31被配置在滚筒181内,且被配置在与中心轴o181相比而向铅直下方偏置的位置上,并使滚筒181内的混合物m7分散。具体而言,第一分散部件31中的、与滚筒181的内周面184的距离最近的部分位于滚筒181内的与中心轴o181相比而向铅直下方偏置的位置上。由此,在混合物m7比较容易聚集而且容易产生团的滚筒181内的铅直下方的位置上,混合物m7与第一分散部件31碰撞而对混合物m7进行搅拌并使之分散。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或抑制在滚筒181内的混合物m7中产生团的情况,并且能够促进混合物m7从滚筒181的均匀的放出。其结果为,能够尽可能地使第二料片m8的厚度均匀,并且能够提高第二料片m8的品质。

接下来,对第二分散部件32进行说明。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二分散部件32被配置在与滚筒181的中心轴o181相比而向铅直上方侧偏置的位置上。第二分散部件32具有通过与滚筒181内的混合物m7碰撞而使混合物m7分散的功能,并且具有将滚筒181内的混合物m7向铅直下方引导以促进混合物m7的放出的功能。

此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二分散部件32呈沿着滚筒181的中心轴o181、即沿着y轴方向而延长的长条状。第二分散部件32呈具有处于互为表里关系的一对主面321的板状。

此外,第二分散部件32的两端部被固定且被支承在罩壳182的侧壁上。因此,第二分散部件32不与滚筒181的旋转一起进行旋转。即,即使滚筒181进行旋转,第二分散部件32也依旧会停留在设置位置上。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使伴随着滚筒181的旋转而在滚筒181内移动的混合物m7与第二分散部件32碰撞。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实施混合物m7的拆解,并且能够将混合物m7向滚筒181内的铅直下方侧进行引导。

第二分散部件32呈沿着滚筒181的中心轴o181而延伸的长条状。由此,第二分散部件32能够跨及滚筒181的长度方向上的较大范围而实施混合物m7的良好的分散以及向铅直下方的引导。

此外,第二分散部件32呈板状。即,第二分散部件32呈具有处于互为表里关系的一对主面321的板状。此外,第二分散部件32以与滚筒181的内周面184分离的方式而被配置。由此,能够使混合物m7从第二分散部件32与滚筒181的内周面184之间穿过。此时,由于混合物m7与第二分散部件32的边缘部发生碰撞,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使混合物m7分散。其结果为,能够更有效地实施混合物m7的拆解。

如图4所示,虽然第二分散部件32与滚筒181的内周面184之间的最短分离距离、即分离距离d3并未被特别限定,但是例如优选为15mm以上且200mm以下,更优选为25mm以上且120mm以下。由此,第二分散部件32能够有效地将混合物m7向滚筒181内的铅直下方侧进行引导。

此外,第二分散部件32的主面321以相对于滚筒181的内周面184的移动方向而倾斜的方式被设置。即,第二分散部件32呈板状,且以主面321的法线322相对于沿着滚筒181的径向的直线187而倾斜的朝向被设置。另外,法线322被设为穿过主面321的中心的直线,且直线187被设为穿过第二分散部件32的中心的直线。由此,能够容易地使混合物m7与主面311发生碰撞。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实施混合物m7的拆解,并且能够有效地将混合物m7向滚筒181内的铅直下方侧进行引导。

法线322与直线187所成的角度θ2优选为小于前文叙述的角度θ1。由此,第二分散部件32的铅直下方侧的主面321将朝向铅直下方,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将混合物m7向滚筒181内的铅直下方侧进行引导。

角度θ2优选为2°以上且55°以下,更优选为5°以上且35°以下。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将混合物m7向滚筒181内的铅直下方侧进行引导。

如此,纤维体堆积装置1具备第二分散部件32,所述第二分散部件32被配置在滚筒181内,且被配置在与中心轴o181相比而向铅直上方侧偏置的位置上,并使滚筒181内的材料即混合物m7分散。由此,通过与第一分散部件31的协同作用,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使混合物m7分散,并且能够将滚筒181内的混合物m7向铅直下方进行引导,以促进混合物m7的放出。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即使形成有混合物m7的团,该团的一部分也会穿过第一分散部件31与滚筒181的内周面184之间而被分散,并且剩余部分通过第一分散部件31的主面311而被分散。另外,如图6所示,它们的一部分穿过第二分散部件32与滚筒181的内周面184之间而进一步被细小地分散,并且剩余部分通过第二分散部件32的主面321而进一步被细小地分散。然后,被细小地分散的混合物m7在滚筒181内向铅直下方被引导。如此,由于混合物m7在团被拆解了的状态下向滚筒181内的铅直下方被引导,因此能够实现更均匀的放出。其结果为,能够使第二料片m8的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分布成为所期望的状态、例如均匀的状态,从而能够提高第二料片m8的品质。

在此,如图7所示,第一分散部件31具有混合物m7的分散能力较大的第一部分31a、以及混合物m7的分散能力与第一部分31a相比而较小的第二部分31b。如前文所述,第一分散部件31所实施的混合物m7的分散是指,在滚筒181内,混合物m7尤其是第一分散部件31与混合物m7的团、块接触而拆解、散开的情况。因此,“分散能力”是指,第一分散部件31使混合物m7散开的能力。当分散能力较大时,该部分的周围尤其是正下方的混合物m7的存在比率较低,当分散能力较小时,该部分的周围尤其是正下方的混合物m7的存在比率较高。其结果为,表现出如下趋势,即,混合物m7从滚筒181中的分散能力“大”的部分的附近部位的放出量与混合物m7从滚筒181中的分散能力“小”的部分的附近部位的放出量相比而变少。

在第一分散部件31中,混合物m7的分散能力较大的第一部分31a、以及分散能力与第一部分31a相比而较小的第二部分31b被配置在沿着中心轴o181的方向、即y轴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从 y轴侧起按照第二部分31b、第一部分31a以及第二部分31b的顺序而被排列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部分31a以及第二部分31b中的第一分散部件31的宽度、即与滚筒181的内周面184的分离距离不同,从而显示出了分散能力的差异。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在将第一部分31a与滚筒181的内周面184之间的分离距离设为d1、将第二部分31b与滚筒181的内周面184之间的分离距离设为d2时,满足d1<d2。尤其是,优选为1.1·d1≤d2,更优选为1.3·d1≤d2≤5·d1。如此,通过使供混合物m7穿过的部分的宽度不同,从而能够更明显地体现出第一部分31a以及第二部分31b中的分散能力的差异。此外,通过使第一部分31a以及第二部分31b中的第一分散部件31的宽度不同这样的简单的结构,从而能够体现出分散能力的差异。

虽然d1以及d2的尺寸并未被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在滚筒181的内径为300mm~1000mm的情况下,优选为以下那样的尺寸。

d1优选为5mm以上且100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d2优选为10mm以上且150mm以下,更优选为20mm以上且100mm以下。通过将d1以及d2设为这样的数值范围,从而在能够利用第一部分31a和第二部分31b而更可靠地体现出分散能力的差异的同时,能够充分地提高第一部分31a中的分散能力,并且也能够充分地提高第二部分31b中的分散能力。

此外,如图7所示,优选为,第一部分31a的、第一分散部件31的长度方向即y轴方向上的长度l1为第一分散部件31的y轴方向上的长度l的10%以上且9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上且50%以下。由此,不依赖于被导入至滚筒181内的混合物m7的量,而能够利用第一部分31a来实施良好的分散。

此外,第一分散部件31的宽度在第一部分31a中为固定值,且在第二部分31b中也为固定值。第一部分31a中的-z轴侧的边缘部呈沿着y轴方向的直线状,并且第二部分31b中的-z轴侧的边缘部也呈沿着y轴方向的直线状。但是,并不未被限定于这种结构,第一部分31a中的-z轴侧的边缘部既可以为相对于y轴而倾斜,也可以为弯曲的形状。第二部分31b中的-z轴侧的边缘部也可以相对于y轴而倾斜,还可以为弯曲的形状。

此外,在第一分散部件31中,从 y轴侧起按照第二部分31b、第一部分31a以及第二部分31b的顺序而排列配置。即,第一部分31a位于沿着中心轴o181的方向上的中央部处,第二部分31b位于第一部分31a的两侧。在此,如图2所示,由于混合物m7从被设置于y轴方向上的两侧的导入口180随同气流而被导入至滚筒181内,因此如图8所示,气流在中央部附近发生碰撞,从而混合物m7容易在该部分聚集,而且容易形成有混合物m7的团、块。假如省略了第一分散部件31,则会如图10中的虚线所示的那样,表现出第二料片m8的y轴方向上的中央部处的厚度变厚的趋势。鉴于这种情况,通过设为第一部分31a位于沿着中心轴o181的方向上的中央部处且第二部分31b位于第一部分31a的两侧的结构,从而集中地将在中央部处被形成的混合物m7的团、块分散,并且能够如图9所示的那样向周围散开。因此,如图10中的实线所示,能够使第二料片m8的y轴方向上的厚度不均平整化。其结果为,能够获得具有所期望的厚度分布的、尤其是均匀的厚度的第二料片m8。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采用混合物m7容易积存在滚筒181的中央部的结构因此设为了这样的结构,但是在采用易于积存在其他部位上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掌握该趋势,并准备第一部分31a与该部分相对应那样的形状的第一分散部件31,从而根据滚筒181的特性而得到具有所期望的厚度分布的第二料片m8。

此外,例如,在滚筒181内混合物m7于y轴方向上无偏差地存在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一部分31a而优先从滚筒181放出混合物m7。其结果为,通过在第一分散部件31中适当地设定第一部分31a以及第二部分31b的形状、配置位置,从而能够获得具有所期望的厚度分布的第二料片m8。即,第一分散部件31也作为对第二料片m8的厚度分布进行调节的调节部件而发挥功能。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纤维体堆积装置1具备:滚筒181,其具有将包含纤维的材料、即混合物m7放出的开口,并围绕中心轴o181进行旋转;第一分散部件31,其被配置在滚筒181内,且在沿着中心轴o181的方向上延伸,并使滚筒181内的混合物m7分散。此外,第一分散部件31被配置在沿着中心轴o181的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且具有混合物m7的分散能力较大的第一部分31a、以及混合物m7的分散能力与第一部分31a相比而较小的第二部分31b。通过具有第一分散部件31,从而第一分散部件31与滚筒181内的混合物m7发生碰撞,由此能够使混合物m7分散。因此,能够促进混合物m7从滚筒181的开口被放出。尤其是,通过使第一分散部件31具有第一部分31a以及第二部分31b,从而能够使利用分散能力较大的第一部分31a而被分散了的混合物m7向周围散开,尤其是散开至第二部分31b侧。因此,通过适当地选择第一部分31a以及第二部分31b的配置位置,从而能够对滚筒181的中心轴o181方向上的混合物m7的放出量进行调节。其结果为,能够在第二料片m8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厚度分布调节。

此外,第一部分31a以及第二部分31b也可以由各自不同的部件而构成,并且以相互可拆装的方式而构成。在该情况下,通过以所期望的配置来装配第一部分31a以及第二部分31b,从而能够根据滚筒181的特性来适当地对第一分散部件31中的第一部分31a以及第二部分31b的位置进行变更。

此外,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100具备:上述的纤维体堆积装置1;成形部20,其使利用纤维体堆积装置1而形成的堆积物、即混合物m7成形。通过使利用纤维体堆积装置1而形成的具有所期望的厚度分布的第二料片m8成形,从而能够获得具有所期望的强度分布的纤维结构体、即薄片s。

另外,虽然在上文中,对第一分散部件31以及第二分散部件32的两端部被固定且被支承在罩壳182的侧壁上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并未被限定于此,也可以为一端部被固定且被支承在罩壳182的侧壁上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文中对第一分散部件31以及第二分散部件32呈板状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并未被限定于此,也可以为棒状、梳齿状等任意的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虽然在下文中参照该图而对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与前文叙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

如图11所示,第一分散部件31具有两个第一部分31a、和第二部分31b。在第一分散部件31中,从 y轴侧起按照第一部分31a、第二部分31b以及第一部分31a的顺序而排列配置。即,第二部分31b位于中央部处,第一部分31a位于其两侧。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增大第一分散部件3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的分散能力,并且减小中央部处的分散能力。因此,利用第一分散部件31的两端部而被分散了的混合物m7会以放射状而散开并聚集在中央部处。其结果为,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所获得的第二料片m8的宽度方向、即y轴方向上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会增厚。

这样的本实施方式在欲获得y轴方向上的中央部处的厚度增厚的第二料片m8的情况下较为有利。即,在欲提高所获得的薄片s的y轴方向上的中央部处的强度的情况下较为有利。

第三实施方式

图12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虽然在下文中参照该图而对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与前文叙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散部件31的第一部分31a的-z轴侧的端部由相对于y轴而倾斜的倾斜部311a而构成。具体而言,各倾斜部311a以随着趋向于 z轴侧则它们的分离距离减小的方式而倾斜。

根据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获得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能够使更多的混合物m7聚集于中央部。因此,能够获得y轴方向上的中央部处的厚度进一步增厚的第二料片m8,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获得的薄片s的y轴方向上的中央部处的强度。

第四实施方式

图13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虽然在下文中参照该图而对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与前文叙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

如图13所示,第一分散部件31的-z轴侧的边缘部朝向 z轴侧而弯曲。即,各第一部分31a的-z轴侧的边缘部和第二部分31b的-z轴侧的边缘部构成了连续的弯曲部312a。进一步换言之,不存在第一部分31a与第二部分31b的边界,并且与未图示的滚筒181的分离距离连续地发生变化。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获得了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能够获得y轴方向上的厚度分布平稳地进行变化的第二料片m8,并且能够获得y轴方向上的强度分布平稳地进行变化的薄片s。

第五实施方式

图14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虽然在下文中参照该图而对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与前文叙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

如图14所示,第一分散部件31的-z轴侧的边缘部由倾斜部313而构成,所述倾斜部313以y轴方向上的中央作为边界而相互朝向相反方向倾斜。各倾斜部313以随着趋向于 z轴侧则它们的分离距离增大的方式而倾斜。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获得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能够获得y轴方向上的厚度分布平稳地发生变化的第二料片m8,并且能够获得y轴方向上的强度分布平稳地发生变化的薄片s。

第六实施方式

图15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虽然在下文中参照该图而对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与前文叙述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

如图15所示,第一分散部件31的-z轴侧的边缘部朝向 z轴侧而弯曲。即,各第一部分31a的-z轴侧的边缘部和第二部分31b的-z轴侧的边缘部构成了连续的弯曲部314。进一步换言之,不存在第一部分31a与第二部分31b的边界,并且与未图示的滚筒181的内周面184的分离距离连续地发生变化。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获得了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能够获得y轴方向上的厚度分布更平稳地进行变化的第二料片m8,并且能够获得y轴方向上的强度分布更平稳地发生变化的薄片s。

第七实施方式

图16为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虽然在下文中参照该图而对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与前文叙述的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

如图16所示,第一分散部件31的-z轴侧的边缘部由倾斜的倾斜部315而构成。换言之,不存在第一部分31a与第二部分31b的边界,并且与未图示的滚筒181的内周面184的分离距离连续地发生变化。在所图示的结构中, y轴侧的部分处的与滚筒181的内周面184的分离距离小于-y轴侧的部分处的与滚筒181的内周面184的分离距离。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一分散部件31而被分散了的混合物m7作为整体而易于聚集在-y轴侧、即第二部分31b侧。因此,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在欲增厚第二料片m8的y轴方向上的一侧的厚度且减薄另一侧的情况下较为有利,并且在欲使薄片s的y轴方向上的一侧的强度高于另一侧的情况下较为有利。

第八实施方式

图17为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虽然在下文中参照该图而对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与前文叙述的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

如图17所示,在第一分散部件31中,从 y轴侧起按照第一部分31a、第二部分31b、第一部分31a、第二部分31b以及第一部分31a的顺序而排列配置。即,第一部分31a以及第二部分31b以交替的方式而各自被排列配置有多个。由此,能够跨及y轴方向的整个区域而使混合物m7均匀地分散,并且,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能够在第二料片m8的y轴方向上交替地形成较厚的部分和较薄的部分。此外,能够在薄片s的y轴方向上形成多个强度较高的部分。

此外,在第一分散部件31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处,-z轴侧的端部由倾斜至中央部的第一部分31a为止的倾斜部316而构成。各倾斜部316以随着趋向于 z轴侧则它们的分离距离减少的方式而倾斜。由此,能够使第一分散部件31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侧的混合物m7聚集在中央部的第一部分31a侧。因此,具有上述那样的特性,并且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能够进一步增厚第二料片m8的中央部处的厚度,且进一步提高薄片s的中央部的强度。

第九实施方式

图18为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虽然在下文中参照该图而对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与前文叙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

如图18所示,第一分散部件31由呈网状的板状体而构成。此外,在第一分散部件31中,网的网眼部分为供混合物m7穿过的开口317。此外,在第一分散部件31中,y轴方向上的中央部处的网的粗细度与其两侧的部分处的网的粗细度不同。在图示的结构中,中央部的网较密,其两侧的部分较疏。而且,网的较密的中央部为第一部分31a,其两侧的部分为第二部分31b。

换言之,第一分散部件31具有多个开口317,所述开口317呈板状,且由在第一分散部件31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而构成。而且,第一部分31a处的开口317的形成密度小于第二部分31b的两侧的部分处的开口317的形成密度。在这样的第一分散部件31中,在第一部分31a处,穿过网的开口的混合物m7较少,从而分散能力较大。另一方面,在第二部分31b处,由于穿过网的开口的混合物m7多于第一部分31a,因此与第一部分31a相比而分散能力较小。因此,如图18所示,利用第一部分31a而被分散了的混合物m7易于朝向两侧即第二部分31b侧移动。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形成y轴方向上的厚度分布均匀的第二料片m8的情况下较为有利。尤其是,由于采用根据开口的形成密度而显示出分散能力的差异的结构,因此能够使与未图示的滚筒181的内周面184的分离距离在第一部分31a以及第二部分31b处相同。因此,能够简单地实施滚筒181内的设置位置的调节。

第十实施方式

图19为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虽然在下文中参照该图而对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与前文叙述的第九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

如图19所示,第一分散部件31由板状体而构成,所述板状体具有由贯穿孔所形成的开口318。开口318在平面观察时呈圆形。但是,并未被限定于该结构,开口318的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矩形等任意的形状。此外,开口318的形成密度在中央部的第一部分31a中较小,且在其两侧的第二部分31b中与第一部分31a相比而较大。

换言之,第一分散部件31呈板状且具有多个开口318,所述开口318由在第一分散部件31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而构成。而且,第一部分31a中的开口318的形成密度小于第二部分31b的两侧的部分中的开口318的形成密度。由此,获得了与所述第九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假设在板状部件被设置于滚筒181内的情况下,通过在该板状部件上例如进行穿孔这样的简单的方法,从而能够获得第一分散部件31。

第十一实施方式

图20为第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

虽然在下文中参照该图而对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第十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与前文叙述的第九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

如图20所示,第一分散部件31由在-z轴侧具有梳齿的板状体而构成。在第一分散部件31中,相邻的齿之间为开口319。此外,齿的形成密度、即开口319的形成密度在中央部的第一部分31a中较小,且在其两侧的第二部分31b中与第一部分31a相比而较大。

换言之,第一分散部件31呈板状且具有多个开口319,所述开口319由在第一分散部件31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而构成。而且,第一部分31a中的开口319的形成密度小于第二部分31b的两侧的部分中的开口319的形成密度。由此,获得了与所述第九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假设在板状部件被设置于滚筒181内的情况下,通过在该板状部件上形成沿着z轴方向而延伸的多个狭缝这样的简单的方法,就能够获得第一分散部件31。

第十二实施方式

图21为第十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平面图。图22为图21所示的第一分散部件的侧视图。

虽然在下文中参照该图而对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第十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与前文叙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

如图21及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散部件31具有第一板状体31c、第二板状体31d、和对它们进行连结的连结部31e。第二板状体31d与第一板状体31c相比而y轴方向上的长度以及z轴方向上的长度较短。第二板状体31d在第一板状体31c的 x轴侧、且以与第一板状体31c分离的方式经由连结部31e而相对于第一板状体31c被固定。此外,连结部31e被固定在与第一板状体31c的中央部相对应的位置上。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在第一分散部件31的中央部处,按照第二板状体31d以及第一板状体31c的顺序而与混合物m7碰撞并使之分散。另一方面,在第一分散部件31的中央部的两侧的部分中,只有第一板状体31c与混合物m7碰撞而使之分散。因此,与碰撞次数较多的量相应地,第一分散部件31的中央部处的分散能力大于中央部的两侧的部分。因此,第一分散部件31的中央部作为第一部分31a而发挥功能,且其两侧的部分作为第二部分31b而发挥功能。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获得了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假设在板状部件被设置于滚筒181内的情况下,通过在该板状部件的 y轴侧将第二板状体31d从后开始设置这样的简单的方法,就能够获得第一分散部件31。

第十三实施方式

图23为第十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立体图。

虽然在下文中参照该图而对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第十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与前文叙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

如图23所示,在第一分散部件31上,于y轴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形成有相互分离的一对切口31f。切口31f从第一分散部件31的-z轴侧的边缘部起至第一分散部件31的宽度方向、即z轴方向上的中途为止而被形成。而且,这些切口31f之间的部分向 z轴侧折弯而形成了折弯部31g。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在第一分散部件31的中央部处,折弯部31g先与未图示的混合物m7碰撞,之后,第一分散部件31的折弯部31g以外的部分与混合物m7碰撞。因此,由于先进行了碰撞,因此折弯部31g中的分散能力与折弯部31g以外的部分相比而较大。因此,中央部的折弯部31g作为第一部分31a而发挥功能,折弯部31g的两侧的部分作为第二部分31b而发挥功能。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获得了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假设在板状部件被设置于滚筒181内的情况下,通过在该板状部件的 y轴侧的边缘部处形成切口31f,并且进行折弯而形成折弯部31g这样的简单的方法,就能够获得第一分散部件31。此外,通过对折弯部31g的折弯角度进行调节,从而能够简单地对第一部分31a中的分散能力进行调节。

第十四实施方式

图24为第十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体堆积装置所具备的第一分散部件的立体图。

虽然在下文中参照该图而对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第十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与前文叙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

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散部件31具有以中央部朝向 x轴侧而突出的方式折弯了的折弯部31h。折弯部31h的棱线在z轴方向、即第一分散部件3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折弯部31h会先与混合物m7接触,此时,折弯部31h的顶部能够高效地使混合物m7分散。而且,混合物m7能够经由顶部而向 y轴侧以及-y轴侧的双方分裂。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弯部31h为第一部分31a,其两侧的部分、即平板上的部分为第二部分31b。

通过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此外,假设在板状部件被设置于滚筒181内的情况下,通过将其中央部折弯这样的简单的方法,就能够获得在中央部处具有第一部分31a且在其两侧具有第二部分31b的第一分散部件31。

以上,虽然关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而对本发明的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未被限定于此,构成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的各个部分能够替换为可以发挥同样的功能的任意的结构。此外,也可以附加任意的结构物。

符号说明

100…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1…纤维体堆积装置;11…原料供给部;12…粗碎部;13…解纤部;14…筛选部;15…第一料片形成部;16…细分部;17…混合部;18…分散部;19…第二料片形成部;20…成形部;21…切断部;22…备料部;27…回收部;28…控制部;31…第一分散部件;31a…第一部分;31b…第二部分;31c…第一板状体;31d…第二板状体;31e…连结部;31f…切口;31g…折弯部;31h…折弯部;32…第二分散部件;121…粗碎刃;122…滑槽;141…滚筒部;142…罩壳;151…网带;152…架设辊;153…抽吸部;161…旋转叶片;162…罩壳;170…罩壳;171…添加剂供给部;172…管;173…鼓风机;174…螺旋送料机;180…导入口;181…滚筒;182…罩壳;183…驱动源;184…内周面;185…直线;186…部分;187…直线;191…网带;192…架设辊;193…抽吸部;201…加压部;202…加热部;203…压延辊;204…加热辊;211…第一裁剪机;212…第二裁剪机;231…加湿部;232…加湿部;233…加湿部;234…加湿部;235…加湿部;236…加湿部;241…管;242…管;243…管;244…管;245…管;246…管;261…鼓风机;262…鼓风机;263…鼓风机;281…cpu;282…存储部;311…主面;311a…倾斜部;312…法线;312a…弯曲部;313…倾斜部;314…弯曲部;316…倾斜部;317…开口;318…开口;319…开口;321…主面;322…法线;d1…分离距离;d2…分离距离;d3…分离距离;m1…原料;m2…粗碎片;m3…解纤物;m4-1…第一筛选物;m4-2…第二筛选物;m5…第一料片;m6…细分体;m7…混合物;m8…第二料片;o181…中心轴;s…薄片;p1…树脂;θ1…角度;θ2…角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