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01: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尿布 连结 穿着 物品


1.本发明涉及带型一次性尿布等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


背景技术:

2.一般的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具有:包含前后方向中央的裆部、从前后方向中央向前侧延伸的腹侧部分、以及从前后方向中央向后侧延伸的背侧部分,至少背侧部分具有比裆部向宽度方向左右两侧伸出的翼部分。另外,翼部分具有可装卸地连结于腹侧部分的外表面的连结部,并且,腹侧部分的外表面具有供连结部连结的目标部。在使用时,将翼部分从腰的两侧绕到腹侧部分的外表面,并将翼部分的连结部连结于目标部。这样的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除了面向婴幼儿使用外,还在护理用途(成人用途)中使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关于连结带的连结部,相较于由粘合剂层形成的连结部,由机械紧固件(面扣件)的钩件(凸形件)形成的连结部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前者中的目标部的代表例是将由塑料膜构成的被称为目标带的部件固定至腹侧部分的外表面。另一方面,后者中的目标部的代表例是用线缝上由塑料膜构成的基材并用该线将在基材上形成有毛圈的被称为目标带的部件固定至腹侧部分的外表面。这种情况下,通过使连结带的钩件的突起缠绕至目标带的毛圈上,将连结带连结于目标部。
4.另外,在连结部为钩件的情况下,还已知下述技术:用无纺布(以下称为外装无纺布)形成产品外表面,并且,与外装无纺布的内表面相邻地配置印刷有连结位置等的塑料片等目标片,由此构成目标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可以通过在隔着外装无纺布透视到的目标片的位置将连结部的钩件缠绕到外装无纺布的纤维上来进行连结。
5.但是,这些现有技术中,与目标片的使用相应地透气性降低,因此存在在具有目标片的区域中容易感到闷热的问题。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2

25360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10.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降低具有目标片的区域中的闷热等。
11.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2.解决了上述课题的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如下所述。
13.<第1方式>
14.一种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该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具有:包含前后方向中央的裆部;从前后方向中央向前侧延伸的腹侧部分;以及从前后方向中央向后侧延伸的背侧部分,
15.该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具有:
16.吸收体,其内置于包含上述裆部的范围;
17.透液性的顶片,其设置于上述吸收体的表侧;
18.不透液性片,其设置于上述吸收体的背侧并具有透气性;和
19.外装无纺布,其覆盖上述不透液性片的背侧并构成产品外表面,
20.在上述背侧部分的两侧部具有可装卸地连结于上述腹侧部分的外表面的连结部,
21.在上述腹侧部分中的上述连结部的连结位置具有目标片,
22.该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的特征在于,
23.上述腹侧部分中的具有上述目标片的部分在从上述目标片至上述不透液性片的背面的厚度方向上的范围具有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的附着部,
24.上述腹侧部分中,除了具有上述目标片的部分以外,不具有上述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
25.上述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能够吸收位于比上述目标片更靠表侧的位置的湿气。
26.(作用效果)
27.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具有高吸湿性。因此,本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能够降低具有目标片的区域中的闷热。另外,尽管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是硬质的,但本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中,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在物品的表侧至少被不透液性片和顶片所被覆,且其附着区域也受限。因此,在使用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作为吸湿材料的同时,能够抑制穿着者的肌肤触感变硬,并且能够实现防闷热。
28.<第2方式>
29.如第1方式的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其中,
30.上述连结部为钩件,
31.上述目标片为粘贴于上述外装无纺布的外表面的无纺布,
32.在上述目标片的无纺布上附着有上述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并且,上述目标片的无纺布中的上述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的附着量随着从上述目标片的表侧朝向背侧而减少。
33.(作用效果)
34.使目标片本身为无纺布并使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附着于无纺布时,能够在不增加部件数的情况下降低具有目标片的区域中的闷热。另外,由于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是硬质的,因此会对目标片的外表面的肌肤触感产生影响。因此,优选使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的附着量随着从表侧(穿着时接近穿着者皮肤的一侧)朝向背侧(穿着时远离穿着者皮肤的一侧)而减少,抑制目标片的外表面的肌肤触感变硬。
35.<第3方式>
36.如第1方式的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其中,
37.上述连结部为钩件,
38.上述目标片为粘贴于上述外装无纺布的外表面的无纺布,
39.在上述目标片的无纺布上附着有上述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并且,在上述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的附着部,不具有露出到上述目标片的外表面的上述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
40.(作用效果)
41.使目标片本身为无纺布并使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附着于无纺布时,能够在不增加部件数的情况下降低具有目标片的区域中的闷热。另外,由于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是硬质的,因此会对目标片的外表面的肌肤触感产生影响。因此,若不具有露出到目标片的外表面的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则能够抑制目标片的外表面的肌肤触感变硬,因而优选。
42.<第4方式>
43.如第1~第3方式中任一方式的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其中,
44.上述连结部为钩件,
45.上述目标片为粘贴于上述外装无纺布的外表面的无纺布,
46.上述目标片中,隔开间隔反复形成有至少在内表面上具有凹陷的薄壁部,并且,在上述薄壁部内附着有上述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
47.在上述目标片的上述薄壁部和与上述目标片的内表面相邻的片之间具有透气间隙。
48.(作用效果)
49.本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中,能够通过透气间隙沿着目标片的至少内表面释放湿气。另外,在该过程中能够将湿气有效地供给至作为吸湿材料的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而进行吸湿。
50.发明的效果
51.根据本发明,可带来能够兼顾防止反复粘贴/剥离时的起毛和提高钩件的连结力等优点。
附图说明
52.图1是示出带型一次性尿布的内表面的将尿布展开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53.图2是示出带型一次性尿布的外表面的将尿布展开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54.图3是沿图1的6

6线的剖视图。
55.图4是沿图1的7

7线的剖视图。
56.图5中,(a)是沿图1的8

8线的剖视图,(b)是沿图1的9

9线的剖视图。
57.图6是沿图1的5

5线的剖视图。
58.图7是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的附着部的剖视图。
59.图8是示出带型一次性尿布的外表面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60.图9是示出包含吸湿片的带型一次性尿布的外表面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61.图10是示出图9的带型一次性尿布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62.图11是示出带型一次性尿布的外表面的将尿布展开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63.图12中,(a)是目标片的放大俯视图,(b)是包含目标片的部分的剖视图。
64.图13是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的附着部的放大照片。
65.图14是包含目标片的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66.图1~图6示出了带型一次性尿布的一例,图中的标号w表示除连结带以外的尿布
的全宽,标号l表示尿布的全长,剖视图中的点图案部分表示作为将位于其表侧和背侧的各构成部件接合的接合手段的热熔粘接剂。热熔粘接剂可以通过狭缝涂布、连续线状或虚线状的液滴涂布、螺旋状、z字状等的喷雾涂布、或者图案涂布(以凸版方式进行的热熔粘接剂的转印)等公知的方法进行涂布。代替上述方法或者在上述方法的同时,可以在弹性部件的固定部分,将热熔粘接剂涂布到弹性部件的外周面,将弹性部件固定在相邻部件上。作为热熔粘接剂,例如有eva系、粘合橡胶系(弹性体系)、烯烃系、聚酯
·
聚酰胺系等种类的热熔粘接剂,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作为将各构成部件接合的接合手段,也可以采用热封或超声波密封等基于原材料熔接的手段。
67.该带型一次性尿布具有:包含前后方向ld的中央的裆部;从前后方向ld的中央向前侧延伸的腹侧部分f;以及从前后方向ld的中央向后侧延伸的背侧部分b。另外,该带型一次性尿布具有:吸收体56,其内置于包含裆部的范围;顶片30,其覆盖吸收体56的表侧且为透液性;不透液性片11,其覆盖吸收体56的背侧;以及外装无纺布12,其覆盖不透液性片的背侧并构成产品外表面。
68.以下,依次对各部的原材料和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69.(吸收体)
70.吸收体56是吸收、保持排泄液的部分,可以由纤维的聚集体形成。作为该纤维聚集体,除了将棉状纸浆或合成纤维等短纤维进行纤维堆积而成的纤维聚集体以外,也可以使用根据需要将醋酸纤维素等合成纤维的丝束(纤维束)开纤而得到的纤丝聚集体。作为纤维基重,在将棉状纸浆或短纤维进行纤维堆积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为100~300g/m2左右,在纤丝聚集体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为30~120g/m2左右。合成纤维的情况下的细度例如为1~16dtex、优选为1~10dtex、进一步优选为1~5dtex。在纤丝聚集体的情况下,纤丝也可以为非卷曲纤维,但优选为卷曲纤维。关于卷曲纤维的卷曲度,例如,每2.54cm可以为5~75个、优选为10~50个、进一步优选为15~50个左右。另外,可以使用均匀地卷曲的卷曲纤维。
71.(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
72.吸收体56可以在其一部分或全部中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除了“颗粒”以外,还包括“粉体”。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可以直接使用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使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粒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如下粒径:使用500μm的标准筛(jis z8801

1:2006)进行筛分(5分钟的振荡),并且对于通过该筛分落下至筛下的颗粒使用180μm的标准筛(jis z8801

1:2006)进行筛分(5分钟的振荡),此时,残留于500μm的标准筛上的颗粒的比例为30重量%以下、残留于180μm的标准筛上的颗粒的比例为60重量%以上。
73.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材料,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但优选吸水量为40g/g以上的材料。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有淀粉系、纤维素系或合成聚合物系等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可以使用淀粉

丙烯酸(盐)接枝共聚物、淀粉

丙烯腈共聚物的皂化物、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交联物或丙烯酸(盐)聚合物等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形状,优选通常使用的粉粒体状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但也可以使用其他形状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
74.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优选使用吸水速度为70秒以下、特别是40秒以下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吸水速度过慢时,容易产生所谓的返流,即,供给至吸收体56内的液体
返出至吸收体56外。
75.另外,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优选使用凝胶强度为1000pa以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由此,即使在制成蓬松的吸收体56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液体吸收后的粘着感。
76.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基重量可以根据该吸收体56的用途所要求的吸收量适当确定。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为50~350g/m2。
77.(包装片)
78.为了防止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脱出、或者为了提高吸收体56的形状维持性,吸收体56可以作为用包装片58包裹而成的吸收单元50而内置。作为包装片58,可以使用纸巾、特别是皱纹纸、无纺布、聚乙烯层压无纺布、开有小孔的片等。其中,优选为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不会脱出的片。在代替皱纹纸而使用无纺布的情况下,特别优选亲水性的smms(纺粘/熔喷/熔喷/纺粘)无纺布,其材质可以使用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纤维基重优选为5~40g/m2、特别优选为10~30g/m2。
79.该包装片58除了如图3所示那样为用一片包裹吸收体56整体的结构以外,也可以用上下2片等多张片包裹吸收体56整体。包装片58也可以省略。
80.(顶片)
81.顶片30具有透液性,例如可以使用有孔或无孔的无纺布、多孔性塑料片等。
82.顶片30在前后方向上从产品前端延伸至后端,在宽度方向wd上延伸至比吸收体56更靠侧方的位置,但例如在后述的立起褶裥60的起点相较于吸收体56的侧缘位于更靠近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位置等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使顶片30的宽度短于吸收体56的全宽等适当的变形。
83.(中间片)
84.为了防止透过顶片30的液体的返流,可以在顶片30的背侧设置中间片(也称为“第二片”)40。中间片40也可以省略。
85.作为中间片40,可以适当地使用各种无纺布,特别可以优选使用蓬松的热风无纺布。热风无纺布中优选使用芯鞘结构的复合纤维,该情况下,芯所用的树脂可以为聚丙烯(pp),但优选刚性高的聚酯(pet)。基重优选为17~80g/m2、更优选为25~60g/m2。无纺布的原料纤维的粗度优选为2.0~10dtex。为了使无纺布蓬松,作为原料纤维的全部或一部分混合纤维,也优选使用芯不在中央的偏芯的纤维或中空的纤维、偏芯且中空的纤维。
86.图示例的中间片40比吸收体56的宽度短且配置于中央,但也可以在全宽范围设置中间片40。另外,中间片40可以设置于尿布的全长,但也可以如图示例那样仅设置于包含排泄位置的中间部分。
87.(不透液性片)
88.不透液性片11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具有透湿性。作为不透液性片11,例如可以适当地使用在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中混炼无机填充剂,成型出片后,沿单轴或双轴方向进行拉伸而得到的微多孔性片。另外,作为不透液性片11,也可以使用将无纺布作为基材而提高了防水性的材料。
89.不透液性片11优选在前后方向ld和宽度方向wd上在与吸收体56相同或更宽的范围延伸,但在存在其他阻水手段等情况下,根据需要也可以设定为在前后方向ld和宽度方
向wd上不覆盖吸收体56的端部的结构。
90.(外装无纺布)
91.外装无纺布12覆盖不透液性片11的整个背侧,使产品外表面为布那样的外观。无纺布除了以一张来使用以外,也可以将多张重叠来使用。在后者的情况下,优选利用热熔粘接剂等将无纺布相互粘接。在使用无纺布的情况下,优选其构成纤维的细度为1.6~2.3dtex、基重为15~25g/m2且厚度为0.3~0.8mm的无纺布。
92.(立起褶裥)
93.为了阻止沿着顶片30上横向移动的排泄物、防止所谓的侧漏,优选在表面的宽度方向wd的两侧设置向穿戴者的皮肤侧立起的立起褶裥60。当然,立起褶裥60也可以省略。
94.在采用立起褶裥60的情况下,其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公知的所有结构。图示例的立起褶裥60由实质上在宽度方向wd上连续的褶裥片62、和沿着前后方向ld以伸长状态固定在该褶裥片62上的细长状的褶裥弹性部件63构成。作为该褶裥片62,可以使用拒水性无纺布,另外作为褶裥弹性部件63,可以使用橡胶线等。弹性部件除了如图1和图2所示各设置多根以外,也可以各设置1根。
95.褶裥片62的内表面在顶片30的侧部上具有宽度方向wd的接合起始端,从该接合起始端起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通过热熔粘接剂等与各侧翼部sf的内表面、即图示例中位于不透液性片11的侧部及其宽度方向外侧的外装无纺布12的侧部接合。
96.在腿围处,与立起褶裥60的接合起始端相比更靠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在产品前后方向两端部被固定于顶片30上,但其之间的部分是非固定的自由部分,该自由部分通过弹性部件63的收缩力而立起,与身体表面密合。
97.(端翼部、侧翼部)
98.图示例的带型一次性尿布具有一对端翼部ef和一对侧翼部sf,该一对端翼部ef分别向吸收体56的前侧和后侧延伸且不具有吸收体56,该一对侧翼部sf从吸收体56的两侧缘分别向侧方延伸且不具有吸收体56。侧翼部sf可以如图示例那样由与具有吸收体56的部分连续的材料(外装无纺布12等)构成,也可以安装其他材料而形成。
99.(平面褶裥)
100.在各侧翼部sf,以沿着前后方向ld被伸长的状态固定有由橡胶线等细长状弹性部件构成的侧弹性部件64,由此各侧翼部sf的腿围部分构成为平面褶裥。腿围弹性部件64除了如图示例那样在褶裥片62的接合部分中的接合起始端附近的宽度方向外侧设置于褶裥片62与不透液性片11之间以外,还可以设置于侧翼部sf中的不透液性片11与外装无纺布12之间。腿围弹性部件64除了如图示例那样在各侧设置多根以外,也可以在各侧仅设置1根。
101.平面褶裥是侧弹性部件64的收缩力起作用的部分(在图中为图示出侧弹性部件64的部分)。因此,除了仅在平面褶裥的部位存在侧弹性部件64的方式以外,还包括如下结构:尽管在平面褶裥的前侧、后侧或其两侧存在有侧弹性部件64,但在平面褶裥的部位以外的部位,侧弹性部件在一处或多处被细细地切断、或者未固定于夹持侧弹性部件64的片上、或者是上述两种情况,由此,在平面褶裥以外的部位,收缩力不起作用(实质上等于不设置弹性部件),侧弹性部件64的收缩力仅在平面褶裥的部位起作用。
102.(翼部分)
103.本带型一次性尿布中,背侧部分b具有比裆部m向宽度方向wd外侧延伸的翼部分
wp。同样地,腹侧部分f也具有比裆部m向宽度方向wd外侧延伸的翼部分wp。这些翼部分wp也可以由与其他部分不同的部件形成。但是,在如图示例那样具有侧翼部sf的结构中,若通过将侧翼部sf的侧部中的前后方向ld中间切断,形成从裆部m的侧缘至翼部分的下缘71的凹状缘70,其结果形成了翼部分wp,则容易制造,因而优选。
104.(连结带)
105.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在背侧部分b中的翼部分wp分别设有连结带80,该连结带80可装卸地连结于腹侧部分f的外表面。在穿戴尿布10时,将连结带80从腰的两侧绕到腹侧部分f的外表面,将连结带80的连结部83连结于腹侧部分f外表面的适当位置。
106.如图6所示,连结带80具有:片基材80s,其形成固定于翼部分wp的基端部81和从该基端部81延伸出的主体部82;和连结部83,其设置于该片基材80s中的主体部82的宽度方向wd的中间部,向腹侧部分f进行连结。主体部82中的比连结部83靠基端部81侧的部分成为不与腹侧部分f连结的非连结部84,相反侧成为抓持部85。这些非连结部84和抓持部85仅由形成主体部82的片基材80s构成。
107.连结部83由机械紧固件(面扣件)的钩件(凸形件)构成。钩件在其连结面上具有多个卡合突起,作为卡合突起的形状,有(a)

字状、(b)j字状、(c)蘑菇状、(d)t字状、(e)双j字状(使j字状的卡合突起背靠背结合而成的形状)等,可以为任一种形状。
108.另外,作为从基端部81形成至主体部82的片基材80s,可以使用无纺布、塑料膜、聚乙烯层压无纺布、纸或它们的复合材料,优选细度为1.0~3.5dtex、基重为60~100g/m2、厚度为1mm以下的纺粘无纺布、热风无纺布、或者水刺无纺布。
109.图示例的连结部83设置于从翼部分wp突出的连结带80的片基材80s上,但也可以直接设置于翼部分wp。
110.(目标片)
111.在腹侧部分f中的连结带80的连结部位设有目标片20。
112.目标片2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在连结部83为钩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例如通过间断图案的超声波熔接使纤维部分地相互熔接而成的长纤维无纺布。这种情况下,长纤维无纺布优选构成纤维的细度为5~10dtex、基重为25~40g/m2、且厚度为0.3~0.8mm的无纺布。
113.另外,在连结部83为钩件的情况下,作为目标片20,也可以使用在由塑料膜或无纺布构成的基材的表面设置有很多供钩件的卡合突起缠绕的圈纱的目标片。其具体例为在基材的至少外表面上缝有毛圈纤维纱的复合片材。该片材中,在基材的外表面、即一次性尿布的外表面侧,毛圈纤维纱在纬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突出,在基材的背侧(穿着者侧),毛圈纤维纱相互结合,形成了毛圈纤维纱的交叉部列。
114.此外,在连结部83为钩件且腹侧部分f中的连结带80的连结部位由无纺布21构成的情况下(例如如图示例那样具有外装无纺布12的情况下),可以在外装无纺布12的内侧配置印刷有刻度29等连结位置的塑料片、纸、无纺布21等目标片20。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可以通过在隔着外装无纺布12透视到的目标片20的位置将连结部83的钩件缠绕到外装无纺布12的纤维上来进行连结。若刻度29是表示宽度方向wd的位置的标记,则可以是在宽度方向wd上以规定间隔设有多个沿着前后方向ld的直线状记号的标记;如图11和图12(a)所示那样在宽度方向wd上以规定间隔设有多个阿拉伯数字的标记;虽未图示、但在宽度方向wd上
以规定间隔设有多个箭头或三角形等适当形状的记号的标记;或者它们的组合。
115.另一方面,在连结部83为粘合剂层的情况下,作为目标片20,可以使用对由富有粘合性的表面平滑的塑料膜的表面实施剥离处理而成的目标片。
116.(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的附着部)
117.特征性地,腹侧部分f中的具有目标片20的部分在从目标片20至不透液性片11的背面的厚度方向上的范围具有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能够吸收位于比目标片20更靠表侧的位置的湿气。另外,至少在腹侧部分f(更优选物品整体)中,除了具有目标片20的部分以外,不具有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具有高吸湿性。因此,本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中,能够降低具有目标片20的区域中的闷热。另外,尽管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是硬质的,但本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中,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在物品的表侧至少被不透液性片11和顶片30所被覆,且其附着区域也受限。因此,在使用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作为吸湿材料的同时,能够抑制穿着者的肌肤触感变硬,并且能够实现防闷热。另外,如图8(b)所示,若除了与吸收体56重叠的部分以外不具有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则能够进一步抑制穿着者的肌肤触感变硬,因而优选。
118.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除了如图2、图7、图8、图11和图12所示的示例那样附着于目标片20本身以外,也可以如图9和图10所示那样设置于与目标片20重叠的部分中的其他部件。作为后者的情况下的其他部件,在目标片20粘贴于外装无纺布12的外表面的情况下,可以为外装无纺布12或不透液性片11,在目标片20被夹在外装无纺布12与不透液性片11之间的情况下,可以为不透液性片11。除此以外,也可以如图9和图10所示,使附着有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专用吸湿片15介于目标片20与不透液性片11之间。
119.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可以通过下述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制造:将分散于水等分散液中的微纤维状纤维素分散液涂布到无纺布等附着对象部件上,使其干燥,由此形成。
120.在通过微纤维状纤维素分散液的涂布形成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的情况下,微纤维状纤维素分散液的浓度(质量/容量)优选为0.1~10%、更优选为1.0~5.0%、特别优选为1.5~3.0%。
121.微纤维状纤维素分散液的b型粘度(60rpm、20℃)例如为700cps以下、优选为200cps以下、更优选为50cps以下。通过如此较低地抑制微纤维状纤维素分散液的b型粘度,微纤维状纤维素被均匀地赋予至无纺布。
122.关于微纤维状纤维素分散液的赋予,除了向对象面喷雾以外,还可以使用基于凸版方式等的转印方式。
123.作为能够用于微纤维状纤维素的制造的纸浆纤维,可以举出阔叶树木浆(lbkp)、针叶树木浆(nbkp)等化学纸浆、漂白热磨机械浆(btmp)、磨石磨木浆(sgp)、压力磨石磨木浆(pgw)、精炼磨木浆(rgp)、化学磨木浆(cgp)、高温磨石磨木浆(tgp)、磨木浆(gp)、热磨机械浆(tmp)、化学热磨机械浆(ctmp)、盘磨机械浆(rmp)等机械纸浆;由茶废纸、牛皮信封废纸、杂志废纸、报纸废纸、传单废纸、办公废纸、瓦楞纸废纸、高白废纸、肯特废纸、仿制废纸、证券废纸、草纸废纸等制造的废纸纸浆;对废纸纸浆进行脱墨处理而成的脱墨纸浆(dip)等。只要不损害目标效果,这些纸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此外,也可
以使用对上述纸浆纤维实施羧甲基化等化学处理而成的材料。
124.作为微纤维状纤维素的制造方法,可以举出高压均质机法、高压微射流均质机法、研磨机磨碎法、珠磨机冷冻粉碎法、超声波解纤法等机械方法,但不限定于这些方法。另外,纳米纤维化通过合用tempo氧化处理、磷酸酯化处理、酸处理等得到促进。
125.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只要是具有目标片20的部分即可,可以以任意的图案来设置。例如,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可以在具有目标片20的部分的整体或大部分以连续面状进行设置。但是,由于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是硬质的,因此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优选在前后方向ld、宽度方向wd、或者相对于上述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等方向上隔开间隔以重复的图案进行配置。例如,如图8(b)所示,也可以将圆状、多边形等点状的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以交错配置(图示例)、矩阵配置(图示略)等散布状进行设置。
126.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可以如图2或图9所示那样为在前后方向ld上隔开间隔排列有多个沿着宽度方向wd的线状的附着部23的横条纹状配置,或者,如图8(a)所示那样为在宽度方向wd上隔开间隔排列有多个沿着前后方向ld的线状的附着部23的纵条纹状配置。另外,虽未图示,但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也可以配置成由沿着前后方向ld的线状的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和沿着宽度方向wd的线状的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构成的格子状、或斜格子状。在像这样使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以线状连续的情况下,除了以直线状连续以外,也可以以曲线状或波浪线状连续。
127.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的尺寸可以适当地确定。在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为点状图案的情况下,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的径23d(最长部分的长度)优选为1.0~4.0mm、特别优选为2.0~3.0mm,在宽度方向wd和前后方向ld上相邻的列的中心(或重心)间隔x1、y1优选为5~25mm、特别优选为15~10mm。另外,在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的配置为条纹状图案的情况下,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的线宽23w优选为1.0~4.0mm、特别优选为2.0~3.0mm,相邻的附着部23的间隔x2、y2优选为5~30mm、特别优选为10~20mm。另外,在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的配置为格子状图案的情况下,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的线宽优选为1.0~4.0mm、特别优选为2.0~3.0mm,格子间隔(平行的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相互的间隔)优选为5~30mm、特别优选为10~20mm。
128.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对象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树脂膜等,从柔软性、透气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为无纺布21。
129.在目标片20为无纺布21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优选在该无纺布21上附着有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特别是在目标片20粘贴于外装无纺布12的外表面且将连结部83的钩件缠绕在无纺布21的纤维上来进行连结的情况下,在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若无纺布21的构成纤维彼此藉由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而结合,则即便多次粘贴/剥离钩件,纤维也不易被抽出,不易起毛,因而优选。例如,在通过对无纺布21涂布微纤维状纤维素分散液而形成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的情况下,微纤维状纤维素的分散液渗透到无纺布21的纤维间,在干燥后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牢固地附着于各个纤维的表面,在无纺布21的构成纤维的交叉部或接近部纤维彼此藉由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被牢
固地结合。
130.为了使无纺布21的构成纤维牢固地结合,在与目标片20的无纺布21的纤维取向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连续的附着部23优选为在目标片20的无纺布21的纤维取向方向上隔开比目标片20的无纺布21的纤维长度短且为5mm以上的间隔而排列的条纹状图案。例如,在图2、图11和图12所示的示例中,可以使目标片20的无纺布21的纤维取向方向为前后方向ld,并且以横条纹图案形成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使相邻的附着部23的前后方向ld的间隔y2比外装无纺布12的纤维长度短且为5mm以上。
131.在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的附着对象为无纺布21的情况下,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只要附着于无纺布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即可,可以如图7(c)所示那样仅附着于厚度方向的一部分,也可以如图7(a)(b)(d)所示那样附着于整个厚度方向,还可以混合存在上述情况。另外,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量可以如图7(a)所示那样在无纺布21的厚度方向上固定,也可以如图7(b)(c)(d)所示那样发生变化,还可以混合存在上述情况。
132.在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的附着对象为无纺布21的情况下,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可以涂布在各个纤维的整个圆周方向,也可以如图13中用白色箭头示出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那样,较多地附着于各个纤维的涂布侧f1而不太附着于非涂布侧f2。另外,如图13所示,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可以沿着纤维的连续方向大致连续地附着,也可以在纤维的连续方向上稀疏地附着。纤维未彼此结合的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较少时,无纺布21变得柔软,因而优选。
133.如图2、图7、图8、图11和图12所示的示例那样,若使目标片20本身为无纺布21并使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附着于无纺布,则能够在不增加部件数的情况下降低具有目标片20的区域中的闷热。但是,该情况下,由于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是硬质的,因此会对目标片20的外表面的肌肤触感产生影响。因此,优选使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量如图7(b)(c)所示那样随着从表侧朝向背侧而减少。由此,能够抑制钩件对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的连结力的降低、以及表面的肌肤触感的变硬。在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若如图7(c)所示那样不具有露出到目标片20的无纺布21的表面的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则更优选。
134.这种厚度方向上的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分布不均及附着量的变化可以通过从无纺布21的表侧背侧中的任一侧涂布微纤维状纤维素分散液、以及选择涂布量或渗透性的程度来实现。例如,图7(b)(c)所示的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可以通过在无纺布21的背面适量涂布微纤维状纤维素分散液来形成,图7(d)所示的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可以通过在无纺布21的表面适量涂布微纤维状纤维素分散液来形成。
135.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中的微纤维状纤维素的含量优选为2~7g/m2左右,特别是更优选为2~5g/m2左右。
136.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若着色成与附着对象的部件及位于其外表面侧的部件(例如目标片20)不同的颜色,则容易对目标片20的范围进行视觉辨认。此外,也可以通过将该有色的附着部23形成为刻度状(例如图8(a))而作为连结部83的连结位置的基准。这种有色的附着部23可以通过在微纤维状纤维素的分散液中添加染料等着色材料而形成。
137.在目标片20为粘贴于外装无纺布12的外表面的无纺布21并将连结部83的钩件缠绕至无纺布21的纤维上而进行连结、且使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附着于该目标片20的无纺布21上的情况下,也优选图14所示的结构。即,该结构中,目标片20中,隔开间隔反复形成有至少在内表面上具有凹陷的薄壁部22t,并且,在薄壁部22t内附着有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在目标片20的薄壁部22t和与目标片20的内表面相邻的片之间形成有透气间隙18。由此,能够通过透气间隙18沿着目标片20的至少内表面释放湿气。另外,在该过程中能够将湿气有效地供给至作为吸湿材料的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而进行吸湿。薄壁部22t的图案例如可以与上述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的图案相同。另外,薄壁部22t的尺寸可以与上述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附着部23的尺寸相同、或者为上述尺寸以下或以上。薄壁部22t除了如图示例那样在目标片20的内外两侧具有凹陷以外,还可以仅在目标片20的内表面具有凹陷。
138.这种具有薄壁部22t的目标片20可以通过利用压纹加工在成为目标片20的无纺布21上形成薄壁部22t,同时或之后使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附着于薄壁部22t来制造。
139.另外,这种目标片20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来制造。即,若将微纤维状纤维素的分散液以隔开间隔重复的图案涂布至成为目标片20的无纺布21上,则该分散液渗透至无纺布21的纤维间。然后,若将其干燥,则在分散液的涂布部分形成薄壁部22t,同时在薄壁部22t内形成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即,若在将微纤维状纤维素的分散液涂布至无纺布21后使涂布部分的分散液干燥,则在形成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时,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的体积逐渐减少。并且,与之相伴,无纺布21的分散液的涂布部分的体积也减少,自动地形成薄壁部22t。本制造方法利用了这一点。根据该方法,仅通过将微纤维状纤维素的分散液以期望的图案涂布至成为目标片20的无纺布21上并进行干燥,就能够形成目标片20。
140.(无纺布)
141.作为上述说明中的无纺布,可以根据部位或目的适当地使用公知的无纺布。作为无纺布的构成纤维,例如除了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除了单组分纤维以外,还包括芯鞘等复合纤维)以外,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选择人造丝或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等,也可以将它们混合使用。为了提高无纺布的柔软性,优选使构成纤维为卷曲纤维。另外,无纺布的构成纤维可以为亲水性纤维(包括利用亲水剂而成为亲水性的疏水性纤维),也可以为疏水性纤维或拒水性纤维(包括利用拒水剂而成为拒水性的拒水性纤维)。另外,无纺布通常根据纤维的长度、片形成方法、纤维结合方法、层叠结构而分类为短纤维无纺布、长纤维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热粘(热风)无纺布、针刺无纺布、点粘无纺布、层叠无纺布(在纺粘层间夹有熔喷层的sms无纺布、smms无纺布等)等,可以使用其中任一种无纺布。
142.特别是,若目标部20的无纺布21为亲水性纤维的无纺布21,则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2对无纺布21的纤维的中断更少,可更薄且均匀地附着,因而优选。
143.<说明书中的用语的说明>
144.只要说明书中没有特别记载,则说明书中的下述用语具有下述含义。
145.·“前后方向”是指在图中以标号ld表示的方向(纵向),“宽度方向”是指在图中以wd表示的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与宽度方向正交。
146.·“md方向”和“cd方向”是指制造设备中的流动方向(md方向)和与该流动方向正
交的横向(cd方向),根据产品的部分,任一者成为前后方向,另一者成为宽度方向。无纺布的md方向是无纺布的纤维取向的方向。纤维取向是指无纺布的纤维所沿着的方向,可以通过例如依照基于tappi标准法t481的零距离拉伸强度的纤维取向性试验法的测定方法、或根据前后方向与宽度方向的拉伸强度比决定纤维取向方向的简易测定方法来判断。
147.·“表侧”是指在穿着时接近穿着者的皮肤的一侧,“背侧”是指在穿着时远离穿着者的皮肤的一侧。
148.·“表面”是指部件的在穿着时接近穿着者的皮肤的面,“背面”是指部件的在穿着时远离穿着者的皮肤的面。
149.·“伸长率”是指设自然长度为100%时的值。例如,伸长率为200%与伸长倍率为2倍含义相同。
150.·“凝胶强度”如下测定。在人造尿(将尿素:2wt%、氯化钠:0.8wt%、氯化钙二水合物:0.03wt%、硫酸镁七水合物:0.08wt%以及离子交换水:97.09wt%混合而成)49.0g中添加高吸收性聚合物1.0g,利用搅拌器进行搅拌。将生成的凝胶在40℃
×
60%rh的恒温恒湿槽内放置3小时后,恢复至常温,利用凝乳计(i.techno engineering公司制造:curdmeter

max me

500)测定凝胶强度。
151.·“基重”如下测定。将试样或试验片预干燥后,放置于标准状态(试验场所的温度为23
±
1℃、相对湿度为50
±
2%)的试验室或装置内,使其处于达到恒量的状态。预干燥是指使试样或试验片在温度100℃的环境中达到恒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公定回潮率为0.0%的纤维,可以不进行预干燥。使用试样采集用的模板(型板)(100mm
×
100mm),从达到恒量状态的试验片上切下100mm
×
100mm尺寸的试样。测定试样的重量,乘以100,计算出每1平方米的重量,作为基重。
152.·“厚度”使用自动厚度测定仪(kes

g5便捷式压缩试验机),在载荷:0.098n/cm2、以及加压面积:2cm2的条件下自动测定。有孔无纺布的厚度在孔及其周围的突出部以外的部分进行测定。
153.·
吸水量利用jis k7223

1996“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量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154.·
吸水速度采用使用2g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和50g的生理盐水进行jis k7224

1996“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速度试验法”时的“到终点为止的时间”。
[0155]“微纤维状纤维素”是指从纸浆等植物中取出的微细的纤维素纤维或其束,通常是指平均纤维宽度为纳米尺寸(1~1000nm)的纤维状纤维素,优选平均纤维宽度(中值径)为100nm以下的纤维素(通常称为纤维素纳米原纤维(cnf)),特别优选10~60nm的纤维素。
[0156]
微纤维状纤维素的“平均纤维宽度”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进行测定。即,首先,利用特氟龙(注册商标)制膜滤器对固体成分浓度为0.01~0.1质量%的100ml微纤维状纤维素的水分散液进行过滤,并利用100ml乙醇进行1次溶剂置换,利用20ml叔丁醇进行3次溶剂置换。接着,进行冷冻干燥,涂布锇而制成试样。对于该试样,根据所构成的纤维的宽度,以5000倍、10000倍或30000倍中的任一倍率(在本实施例中为30000倍的倍率)进行基于电子显微镜sem图像的观察。具体而言,在观察图像中画出两条对角线,并任意地画出三条通过对角线的交点的直线。进而,通过目视测量与这三条直线交错的合计100根纤维棒。并且,将测量值的中值径(median diameter)作为平均纤维宽度。
[0157]
·
无纺布的纤维取向的方向是指无纺布的纤维所沿着的方向,可以通过例如依照
基于tappi标准法t481的零距离拉伸强度的纤维取向性试验法的测定方法、或根据前后方向与宽度方向的拉伸强度比决定纤维取向方向的简易测定方法来判断。
[0158]
·“展开状态”是指无收缩或松弛、平坦地展开的状态。
[0159]
·
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各部的尺寸是指展开状态下而非自然长度状态下的尺寸。
[0160]
·
在没有关于试验或测定中的环境条件的记载的情况下,该试验或测定在标准状态(试验场所的温度为23
±
1℃、相对湿度为50
±
2%)的试验室或装置内进行。
[0161]
工业实用性
[0162]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上述示例的带型一次性尿布那样的连结式一次性穿着物品。
[0163]
标号说明
[0164]
11

不透液性片、12

外装无纺布、80

连结带、83

连结部、82

主体部、81

基端部、20

目标片、21

无纺布、22

微纤维状纤维素聚集体、23

附着部、29

刻度、30

顶片、40

中间片、50

吸收单元、56

吸收体、58

包装片、60

立起褶裥、62

褶裥片、64

侧弹性部件、70

凹状缘、71

翼部分的下缘、b

背侧部分、f

腹侧部分、ld

前后方向、m

裆部、sf

侧翼部、wd

宽度方向、wp

翼部分、22t

薄壁部、18

透气间隙。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