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桥梁缓冲减振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1: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工程建设 缓冲 桥梁 结构 减振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桥梁缓冲减振结构。


背景技术:

2.桥梁的建设中,桥梁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性能之一,尤其是桥梁的抵抗震动的能力,因此,对于抗震方面的研究及规范的制定,在世界各国普遍得到了重视。目前,“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已在国家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

01

2008)中得到体现,并成功应用于多座大桥的抗震设计中。我国这些年交通事业发展快速,尤其是跨江跨河大桥、大型立交桥、高速公路等。然而,在过去几十年的国内外地震中,桥梁的破坏情况普遍比较严重。同时,作为抗震防灾危机找那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桥梁工程,一旦在地震中受到破坏,将严重阻断震区的交通生命线,因此,有必要对与桥梁缓冲减振相关的技术不断研究、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桥梁缓冲减振结构,这种结构更有利于分散桥梁震动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力,同时,还提供了多梯度的减振效果,有助于提升桥梁的抗震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如下所述:
4.一种桥梁缓冲减振结构,包括:减振底座、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一弹性部件、缓冲座、第二弹性部件、第三弹性部件、减振顶座、第四弹性部件、弹性部件约束杆和紧固部件。其中,所述减振底座为上端开口且具有内腔室的壳状结构,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设置在减振底座的底面上,且第一凹槽位于中心,第二凹槽围绕第一凹槽分布。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在减振底座的底面上,且第一弹性部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对应的通孔。
5.所述缓冲座的上表面为圆弧形,且缓冲座的上表面具有圆弧形的凹槽,所述第三弹性部件铺设在该圆弧形的凹槽中,且第三弹性部件的厚度大于圆弧形的凹槽的深度。缓冲座的底面为平面状,且缓冲座的底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对应的凹槽。缓冲座设置在减振底座内腔室中的第一弹性部件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下端固定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中,第二弹性部件的上端穿过第一弹性部件上的通孔后固定在缓冲座的底面上的凹槽中。
6.所述减振顶座的上表面为平面状,下表面具有与所述缓冲座的上表面相匹配的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安装在第三弹性部件上,所述第四弹性部件设置在减振底座侧壁上表面和减振顶座的下表面之间,所述弹性部件约束杆的下端穿过减振顶座和第四弹性部件后固定在底座侧壁上表面上,弹性部件约束杆的上端穿出减振顶座上表面后与紧固部件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座中沿着其中心轴线设置有竖向的第一贯穿通道,减振顶座中沿着其中心轴线设置有竖向的第二贯穿通道,串联杆的下端依次穿过第二贯穿通道、第
三弹性部件、第一贯穿通道、第一凹槽中的第二弹性部件后固定在第一凹槽底面上,串联杆的顶端与减振顶座上表面上的紧固部件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部件约束杆的上端为螺纹杆,所述紧固部件为螺母,所述螺母螺接在所述螺纹杆上。
9.进一步地,每根弹性部件约束杆上均设置两个紧固部件,且两个紧固部件之间设置有垫片,防止紧固部件脱落。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三弹性部件均为减振橡胶垫。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和第四弹性部件均为弹簧钢制成的弹簧。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凹槽围绕第一凹槽均匀分布。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缓冲座和减振顶座之间的接触面由传统的平面接触设计成凹凸面配合接触,从而有利于将振动的冲击力进行辐射式分布,防止冲击力集中在某一区域,容易造成缓冲座和减振顶座损坏。
15.(2)本实用新型在缓冲座和减振顶座之间设置圆弧形的第三弹性部件。不仅能够对减振顶座产生的冲击力减弱,同时将其余的冲击力进行辐射式分布,防止冲击力集中在某一区域造成缓冲座和减振顶座损坏。
16.(3)本实用新型在减振底座的侧壁上表面设置了套接有第四弹性部件的弹性部件约束杆,从而将减振顶座定位在减振底座上的同时,起到抵消振动冲击力的作用。
17.(4)实用新型通过串联杆有助于对第三弹性部件进定位,防止第三弹性部件在服役期间产生偏移,甚至脱落,同时起到了滑杆的作用使约束缓冲座、第三弹性部件、减振顶座等部件在受到冲击力后能够沿着串联杆往复运动。
18.(5)本实用新型的桥梁缓冲减振结构通过多个部位的弹性部件实现了多梯度的减振效果,有助于提升桥梁的抗震能力。
附图说明
19.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桥梁缓冲减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减振底座的俯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减振顶座的仰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桥梁缓冲减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减振顶座的俯视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减振顶座的仰视图。
26.附图中标记代表:1

减振底座、2

第一凹槽、3

第二凹槽、4

第一弹性部件、5

缓冲座、6

第二弹性部件、7

第三弹性部件、8

减振顶座、9

第四弹性部件、10

弹性部件约束杆、11

紧固部件、12

弧形凹槽、13

第一贯穿通道、14

第一贯穿通道、15

串联杆。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方便叙述,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需要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术语解释部分: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为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
29.首先,参考图1至图3,示例一种桥梁缓冲减振结构,其主要包括:减振底座1、第一凹槽2、第二凹槽3、第一弹性部件4、缓冲座5、第二弹性部件6、第三弹性部件7、减振顶座8、第四弹性部件9、弹性部件约束杆10和紧固部件11。其中:所述第一弹性部件4和第三弹性部件7均为减振橡胶垫。所述第二弹性部件6和第四弹性部件9均为弹簧钢制成的弹簧。所述缓冲座5和减振顶座8可以由说你浇筑而成,也可以采用钢制结构。
30.所述减振底座1为上端开口且具有内腔室的钢制壳体结构,其壁厚为20cm,有助于承受大冲击力的同时,为第四弹性部件9和弹性部件约束杆10的设置提供充足的设置场所。
31.所述第一凹槽2和第二凹槽3均设置在减振底座1的底面上,且第一凹槽2位于中心。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2为一个,所述第二凹槽3为三个,且所述第二凹槽3围绕第一凹槽2均匀分布,即相邻所述第二凹槽3之间的圆心角为120
°
。第一凹槽2和第二凹槽3的主要作用是对第二弹性部件6进行约束,防止在反复冲击过程中第二弹性部件6出现偏移,改变受力点导致受力不均匀,容易造成缓冲减振结构破坏。
32.所述第一弹性部件4设置在减振底座1的底面上,且第一弹性部件4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2、第二凹槽3对应的通孔,以便于第二弹性部件6穿过,第二弹性部件6同时也对第一弹性部件4起到了定位作用。
33.所述缓冲座5的上表面为圆弧形,且缓冲座5的上表面具有圆弧形的凹槽,所述第三弹性部件7铺设在该圆弧形的凹槽中,且第三弹性部件7的厚度大于圆弧形的凹槽的深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圆弧形的凹槽深度为10cm,所述第三弹性部件7的厚度为20cm,从而使第三弹性部件7的上部分凸出在所述圆弧形的凹槽外面,以便于为减振顶座8提供良好的缓冲减振作用。
34.所述缓冲座5的底面为平面状,且缓冲座5的底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2、第二凹槽3对应的凹槽,该凹槽的作用同样是对第二弹性部件6进行约束,防止在反复冲击过程中第二弹性部件6出现偏移。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座5放置在减振底座1内腔室中的第一弹性部件4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6的下端固定第一凹槽2、第二凹槽3中,第二弹性部件6的上端穿过第一弹性部件4上的通孔后固定在缓冲座5的底面上凹槽中。
35.所述减振顶座8的上表面为平面状,下表面具有与所述缓冲座5的上表面相匹配的弧形凹槽12,所述弧形凹槽安装在第三弹性部件7上。通过将缓冲座5和减振顶座8之间的接触面由传统的平面接触设计成凹凸面配合接触,从而将振动的冲击力进行辐射式分布,防止冲击力集中在某一区域,容易造成缓冲座和减振顶座损坏。
36.所述第四弹性部件9设置在减振底座1侧壁上表面和减振顶座8的下表面之间,所
述弹性部件约束杆10的下端穿过减振顶座8和第四弹性部件9后固定在底座1侧壁上表面上,弹性部件约束杆10的上端穿出减振顶座8上表面后与紧固部件11连接,且减振顶座8能够沿着弹性部件约束杆10上下运动。具体地,所述弹性部件约束杆10的上端为螺纹杆,所述紧固部件11为螺母,所述螺母螺接在所述螺纹杆上。通过在减振底座的侧壁上表面设置了套接有第四弹性部件的弹性部件约束杆,从而将减振顶座定位在减振底座上的同时,起到抵消振动冲击力的作用。
37.进一步地,参考图4至图6,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座5中沿着其中心轴线设置有竖向的第一贯穿通道13,减振顶座8中沿着其中心轴线设置有竖向的第二贯穿通道14,串联杆15的下端依次穿过第二贯穿通道14、第三弹性部件7、第一贯穿通道13、第一凹槽2中的第二弹性部件6后固定在第一凹槽2底面上,所述串联杆15的顶端与减振顶座8上表面上的紧固部件11连接。
38.进一步地,在另一实施例中,每根弹性部件约束杆10上均设置两个紧固部件11,且两个紧固部件11之间设置有垫片,防止紧固部件11脱落,所述弹性部件约束杆10的上端插入桥梁底面的插孔实现两者的装配和固定。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