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卧床病人专用防返流胃管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0: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卧床 病人 专用 防返流胃管


1.本发明涉及胃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卧床病人专用防返流胃管。


背景技术:

2.在为卧床患者进行鼻饲或胃内引流时,若患者胃动力差容易出现胃内容物返流的问题。
3.针对胃内容物返流的问题,公告号为cn205924652u的一种基于食管阻抗一ph监测的主动减压式防误吸胃管公开了一种防胃内容物返流的技术方案,但该技术方案中信号线、阻抗传感器、ph值传感器均需要置入到体内,这类精密传感的电子器件设备不适宜长久的置留在强酸(胃酸ph值为3

5,属于一种强酸)潮湿的、含有胃酸的食道中,且目前酸度传感器的尺寸也不适于制作在普通管径的胃管内,导致该技术方案的实用性不高,制造出如技术方案所描述的胃管性价比不高。
4.另有一种带有负压吸引的三腔胃管,其主要用于防止饱胃患者气管插管前胃内容物返流误吸到气管堵塞气道。但其采用在胃管内调整好气囊的位置,使其处在食道内,然后充气,堵塞在食道内的方法。食道壁相对比较柔软,被气囊长期堵住,会产生食道壁的溃疡。因此,属于一种存在很大缺陷或者说,只能临时使用的器械,不能长期使用。
5.所以,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不存在成本低廉,性能可靠,可以长期使用的,针对胃内容物返流的器械。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卧床病人专用防返流胃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成本低廉,性能可靠,可以长期使用的,针对卧床病人胃内容物返流的技术效果。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卧床病人专用防返流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返流胃管包括:接持续工作或间歇性工作的轻微吸力负压源的胃管上部、底部封闭的胃管下部、管壁设置通孔的胃管中部。
8.作为优先,所述防返流胃管包括:胃管上部,所述胃管上部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分别具有一可容置物体的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其中,所述第二管体中部侧壁上设置有贯通侧壁的第一管孔,通过第一管孔使得第二管体的第二管腔相对于胃管上部外露;胃管下部包括一可容置物体的第三管腔,即第一管体下部的管腔,其和第一管腔导通,另外还设置有第二管体的下部,第二管体12下部封闭;持续工作或间歇性工作的轻微吸力负压源连接在第二管体的外侧端。
9.作为优先,轻微吸力负压源提供的负压值为100

500pa。
10.作为优先,所述第二管体位于第一管体的第一管腔内,且第二管体沿第一管体的第一管腔设置并连接,以使得胃管上部一整体化。
11.作为优先,所述第二管体和第一管体并列设置,且第二管体和第一管体连接为一体。
12.作为优先,所述第二管体上的第一管孔设置有多个,且多个第一管孔设置在第二管体的不同高度的不同方位上。
13.作为优先,多个所述第一管孔在第二管体上螺旋形分布设置。
14.作为优先,所述第三管腔中设置有一单向活瓣,且所述单向活瓣的单向通行方向为从胃管上部朝胃管下部的方向。
15.作为优先,所述单向活瓣包括一从上到下倾斜着向一点靠拢闭合的闭合体,且所述闭合体可从上向下被撑开一条朝向第二管孔的通道。
16.作为优先,所述胃管下部和所述第一管体为一整体。
17.作为优先,所述胃管上部和/或胃管下部设置有x光显影线。
18.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19.1、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胃管上部上设置用来作为主管道的第一管体和作为副管道的第二管体,利用第一管体来就进行流食的喂入或胃内液体的抽吸;利用第二管体连通持续工作或间歇工作的负压源以抽吸涌到咽喉部的胃返流液,且由于第二管体和第一管体之间独立,避免第二管体的抽吸对胃管下部造成影响;使得第二管体通过第一管孔在没有传感器反馈的情况下就可以有效的在食道内抽吸,避免胃返流物从食道进入咽喉然后倒流入肺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存在成本低廉,性能可靠,可以长期使用的,针对胃内容物返流的器械的技术问题;达到成本低廉,性能可靠,可以长期使用的,针对胃内容物返流的技术效果。
20.2、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管体设置在第一管体内,使得本装置为一整体化的胃管,便于本装置顺畅的置入到人体内;且第二管体和第一管体并列设置,以便于第一管体可以设置一个大尺寸的第一管腔。
21.3、本技术实施例中,将多个第一管孔设置在不同高度不同方位的第二管体上,以便于第二管体在置入到人体的咽喉部后,必定有一个或数个第一管孔处于最合适的抽吸状态,以保证本装置在应对胃返流液时抽吸稳定。
22.4、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胃管下部设置单向活瓣,一是避免胃返流液随本装置的胃管下部向上涌动;二是构建第二管体和胃管下部之间的屏障,在第二管体相对于第一管体连通时,第二管体不断抽吸的动作也不会对胃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卧床病人专用防返流胃管在用于人体时的主视向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卧床病人专用防返流胃管的上部的主视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引管的右侧向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又一种卧床病人专用防返流胃管的上部的主视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卧床病人专用防返流胃管的下部的主视向剖视结构示
意图;
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又一种卧床病人专用防返流胃管的下部的主视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图7中b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卧床病人专用防返流胃管,通过在胃管上部1上设置用来作为主管道的第一管体11和作为副管道的第二管体12,利用第一管体11来就进行流食的喂入或胃内液体的抽吸;利用第二管体12连通持续工作或间歇工作的负压源以抽吸涌到咽喉部的胃返流液,且由于第二管体12和第一管体11之间独立,避免第二管体12的抽吸对胃管下部2造成影响;使得第二管体12通过第一管孔121在没有传感器反馈的情况下就可以有效的在食道内抽吸,避免胃返流物从食道进入咽喉然后倒流入肺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存在成本低廉,性能可靠,可以长期使用的,针对胃内容物返流的器械的技术问题;达到成本低廉,性能可靠,可以长期使用的,针对胃内容物返流的技术效果。
32.而且根据申请人的实验,发现目前现有技术中基于传感器的防胃液反流的机理是错误的。目前现有技术中认为胃液必须上升到一定高度,才能开启负压吸引,详见cn205924652u的一种基于食管阻抗一ph监测的主动减压式防误吸胃管说明书。其实该机理是错误的,下面会给出申请人通过实验得到的胃液(酸)的抽吸新机理。
33.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4.一种卧床病人专用防返流胃管,参考说明书附图1

3;防返流胃管包括:胃管上部1和胃管下部2;且胃管上部1包括上端均开口道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12;其中,第一管体11和胃管下部2连通用于鼻饲或胃内引流,第二管体12连接负压源用于抽吸涌到咽喉部的胃返流液。优选,胃管上部1和/或胃管下部2设置有x光显影线,以便于确定胃管在人体的位置是否正确。
35.胃管上部1,参考说明书附图3

5;胃管上部1包括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12;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12分别具有一可容置物体的第一管腔111和第二管腔122;其中,第二管体12中部(当放入食管内时,处于食道部位)侧壁上设置有贯通侧壁的第一管孔121,通过第一管孔121使得第二管体12的第二管腔相对于胃管上部1外露。需要说明的是,如说明书附图3所示,第二管体12的中后部位于第一管体11的第一管腔内,沿第一管体11的第一管腔内部设置并贴合在第一管腔内壁上,以使得胃管上部1整体化。如说明书附图5所示,第二管体12和第一管体11还可以并列设置,且第二管体12和第一管体11连接为一体。此外,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管体12上的第一管孔121设置有多个,且多个第一管孔121设置在第二管体12的不同高度的不同方位上;如说明书附图4所示,多个第一管孔121在第二管体12上螺旋形分布设置。
36.胃管下部2(由于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12的中下部并列,因此可以把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12的中下部统称为胃管下部2),参考说明书附图6

8;胃管下部2位于胃管下部,插入人体的胃内,浸在胃内的消化液中。胃管下部2包括一可容置物体的第三管腔23,即第
一管体11下部的管腔,其和第一管腔111导通,另外还设置有第二管体12的下部(图中未画出)第二管体12下部封闭。需要说明的是,如说明书附图8所示,第三管腔中设置有一单向活瓣22,且单向活瓣22的单向通行方向为从胃管上部1朝胃管下部2的方向。具体来说,单向活瓣22包括一从上到下倾斜着向一点靠拢闭合的闭合体,且闭合体可从上向下被撑开一条朝向下(胃部)的通道。反之则封闭。
37.工作原理:
38.封闭第一管体11上端,用一个持续工作或间歇性工作的轻微吸力负压源连接在第二管体12的上端。第一管孔121所在的位置正好位于人体的食道。
39.当人体水平放置时(睡眠、平躺时),此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食道内没有反流的胃液时。第一管体11上端被封闭,下端被单向阀封闭。连接负压源的第二管体12会通过第一管孔121吸取食道内的空气,但不抽取胃部的胃液——这点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现有技术cn205924652u的技术路线是错误的原因,现有技术试图在食管内设置传感器以检测胃液是否进入食道才开启负压吸引装置,其实大可不必一一根据申请人的实验表明,当胃部被插入胃管以后,由于咽喉部放了一根胃管,加上人体自然的呼吸震动,咽喉部是规律的不断开合,咽喉部总是和外界鼻腔内的空气流通的。当人体的咽喉打开时;第一管孔121和咽喉导通,负压无法达到胃液处。此时通孔121不抽吸胃液。
40.第二种是当食道内有反流的胃液时,胃液会逐个从下到上漫过各个第一管孔121,随着胃液的液面升高,负压源对胃液的吸力越强(液面低时,有部分未被液面浸润的第一管孔121和外界空气联通了,未产生吸力),当将食道内的胃液吸光后,食道内没有反流的胃液时,此时第一管孔121的工作原理如上。
41.当人体水平放置时(睡眠、平躺时)是胃液倒流入肺最容易发生的时候,因为此时人体对反流的胃液不会有意识的吐出或者吞咽下去。
42.当人体水平放置时,食道内有反流的胃液时,由于多个第一管孔121在第二管体12上螺旋形分布设置。所以无论胃液的液面有多低,总有部分第一管孔121被胃液浸没,因此,上述吸引原理仍然可以有效的工作。
43.通过以上分析,就可以发现,该装置在人体保持垂直(站和坐时)一样可以工作,当由于人体保持垂直时,大部分情况下意识是清醒的,因此咽喉部有本能的吞咽动作,危险不大。
44.技术效果:
45.1、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胃管上部上设置用来作为主管道的第一管体和作为副管道的第二管体,利用第一管体来就进行流食的喂入或胃内液体的抽吸;利用第二管体连通持续工作或间歇工作的负压源以抽吸涌到食管的胃返流液,且由于第二管体和第一管体之间独立,避免第二管体的抽吸对胃管下部造成影响;使得第二管体12通过第一管孔121在没有传感器反馈的情况下就可以有效的在食道内抽吸,避免胃返流物从食道进入咽喉然后倒流入肺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存在成本低廉,性能可靠,可以长期使用的,针对胃内容物返流的器械的技术问题;达到成本低廉,性能可靠,可以长期使用的,针对胃内容物返流的技术效果。
46.2、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管体设置在第一管体内,使得本装置为一整体化的胃管,便于本装置顺畅的置入到人体内;且第二管体和第一管体并列设置,以便于第一管
体可以设置一个大尺寸的第一管腔。
47.3、本技术实施例中,将多个第一管孔设置在不同高度不同方位的第二管体上,以便于第二管体在置入到人体的咽喉部后,必定有一个或数个第一管孔处于最合适的抽吸状态,以保证本装置在应对胃返流液时抽吸稳定。
48.4、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胃管下部设置单向活瓣,一是避免胃返流液随本装置的胃管下部向上涌动;二是构建第二管体和胃管下部之间的屏障,在第二管体相对于第一管体连通时,第二管体不断抽吸的动作也不会对胃造成影响。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