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中子捕获治疗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12 12:3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辐照 中子 系统 放射性 射线


1.本发明涉及一种放射性射线辐照系统,尤其涉及一种中子捕获治疗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原子科学的发展,例如钴六十、直线加速器、电子射束等放射线治疗已成为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传统光子或电子治疗受到放射线本身物理条件的限制,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射束途径上大量的正常组织造成伤害;另外由于肿瘤细胞对放射线敏感程度的不同,传统放射治疗对于较具抗辐射性的恶性肿瘤(如:多行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oma muliforme)、黑色素细胞瘤(melanoma))的治疗成效往往不佳。
3.为了减少肿瘤周边正常组织的辐射伤害,化学治疗(chemoherapy)中的标靶治疗概念便被应用于放射线治疗中;而针对高抗辐射性的肿瘤细胞,目前也积极发展具有高相对生物效应(relaive biological effeciveness,rbe)的辐射源,如质子治疗、重粒子治疗、中子捕获治疗等。其中,中子捕获治疗便是结合上述两种概念,如硼中子捕获治疗,借由含硼药物在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集聚,配合精准的中子射束调控,提供比传统放射线更好的癌症治疗选择。
4.在加速器中子捕获治疗系统中,通过加速器将带电粒子束加速,所述带电粒子束加速至足以克服射束整形体内的中子产生部原子核库伦斥力的能量,与所述中子产生部发生核反应以产生中子,因此在产生中子的过程中中子产生部会受到高功率的加速带电粒子束的照射,中子产生部的温度会大幅上升,从而影响中子产生部的使用寿命,因此为了对中子产生部的更换是很有必要的,而被高能量等级的加速带电粒子束照射的中子产生部势必会存有大量的辐射线,因此更换中子产生部时势必会存在辐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供一种减少辐射安全隐患的中子捕获治疗系统,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子捕获治疗系统,包括用于传输带电粒子射束的真空管、用于产生中子射束的中子产生部以及对中子射束进行整形的射束整形体,所述射束整形体开设有收容部,真空管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中子产生部设于第一端部,真空管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中子捕获治疗系统还包括使真空管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移出装置,真空管位于第一位置,中子产生部能够与带电粒子束发生反应以产生中子;真空管位于第二位置,中子产生部位于射束整形体外侧。
6.作为一种优选地,所述移出装置包括带动真空管运动的移动部,移动部包括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定义射束整形体的横向延伸方向为x方向,移动部沿着x方向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运动,当移动部位于第三位置时,真空管位于第一位置;当移动部位于第四位置时,真空管位于第二位置。
7.进一步地,所述移出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能够夹紧真空管或者松开真空管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随着移动部在x方向上移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部为四个,每两个夹持部为
一组,每组有两个且呈上下排布。当然,夹持部可以是任意数量的,只要夹持部的设置能够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并且能够夹持住真空管随着移动部一起运动即可。再比如,夹持部是一个圆孔形结构,通过扩大或者缩小夹持部的圆孔夹紧真空管。
8.进一步地,所述移出装置还包括支撑夹持部的拉紧部,所述拉紧部随着移动部在x方向上移动,夹持部穿过拉紧部并相对拉紧部转动,以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具体地,所述拉紧部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夹持部穿过第一通孔而被第一通孔的孔壁支撑,夹持部在第一通孔中转动,以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
9.进一步地,所述移出装置还包括固定连接于移动部的抵持部,在x方向上,所述抵持部相对拉紧部更靠近真空管,所述拉紧部包括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所述拉紧部向抵持部延伸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过抵持部而允许拉紧部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运动。所述真空管还包括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七位置,当拉紧部位于第五位置时,真空管位于第一位置;当拉紧部位于第六位置时,真空管位于第七位置,抵持部抵持于真空管的第二端部;夹持部经过拉紧部穿过抵持部而位于真空管表面,以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具体地,所述抵持部设有第二通孔,连接件被第二通孔的孔壁支撑,所述连接件穿过第二通孔并相对第二通孔运动以允许拉紧部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运动。抵持部还设有贯穿抵持部的第三通孔,夹持部经过第一通孔穿过第三通孔而位于真空管表面,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通孔的尺寸大于第一通孔的尺寸以使夹持部在第一通孔中的转动范围不被第三通孔所限制,从而利于夹持部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抵持部的设置提供给了真空管除夹持部的夹持力以外的抵持力,使得真空管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平衡,减少了真空管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倾斜而与射束整形体的收容部发生干涩,使得真空管更易于从射束整形体中移出。
10.进一步地,所述移动部、拉紧部和抵持部均为板状结构,移动部包括第一侧面以及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抵持部部包括第三侧面以及与第三侧面相对设置的第四侧面,拉紧部包括第五侧面以及与第五侧面相对设置的第六侧面,所述第三侧面、第三侧面、第五侧面以及第六侧面之间相互平行,第三侧面、第四侧面、第五侧面以及第六侧面均垂直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通孔自第五侧面贯穿第六侧面,第二通孔自第三侧面贯穿第四侧面,第三通孔自第三侧面贯穿第四侧面。
11.作为一种优选地,所述移出装置还包括用于确定移出装置与真空管相对位置对准部,所述对准部固设于抵持部,所述夹持部相较于对准部更加靠近真空管的外表面。对准部是用于使移出装置与真空管的对位,即用于确定移动装置与真空管的相对位置关系,当根据对准部确定移动装置和真空管的位置后,移动装置的夹持部位于真空管外侧。本实施方式中,对准部为四个,并且均匀分布于夹持部的外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准部部可以是任意数量的,只要对准部的设置不妨碍夹持部的作动,并且能够起到引导对准的作用即可。比如,对准部是一个能够扩大或者缩小的圆孔形结构,通过扩大或者缩小对准部的圆孔引导整个移动装置与真空管对准位置。
12.进一步地,所述移出装置还包括两个加强部,所述加强部连接于移动部的第一侧面和抵持部的第四侧面,拉紧部位于移动部和两个加强部之间。
13.进一步地,所述移出装置还包括用于屏蔽中子产生部的屏蔽部,所述夹持部和移动部均位于屏蔽部内并在屏蔽内运动,当真空管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中子产生部收容于
屏蔽部内。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屏蔽部包括设置所述移动部的底壁、与底壁相对设置的顶壁以及连接底壁和顶壁的侧壁,所述顶壁、底壁以及侧壁连接形成屏蔽空间,所述夹持部和移动部均位于屏蔽空间中并在屏蔽空间中运动,当真空管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中子产生部收容于屏蔽空间内。
14.进一步地,所述侧壁包括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能够打开或者关闭屏蔽部,当第一侧壁打开屏蔽部时,真空管能够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当第一侧壁关闭屏蔽部时,真空管位于第二位置。
15.本技术中,因为第七位置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因此,本技术中所述真空管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包括了真空管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七位置以及真空管从第七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另,因为在换靶过程中,真空管始终位于屏蔽空间内,因此可以明确知晓的是,真空管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过程中的每一个位移距离都是等于真空管从射束整形体向屏蔽空间方向移动的距离。
16.本技术中子捕获治疗系统通过移出装置的设置减少了工作人员在换靶过程中的参与度,减少了工作人员与辐射线的接触,减少辐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技术中子捕获治疗系统的立体图,其中,中子产生部位于第一位置;
18.图2是图1所示中子捕获治疗系统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19.图3是图2中移动部位于第三位置的示意图,其中,射束整形体为局部剖视;
20.图4是移出装置换靶的示意图,其中包括移动部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拉紧部从第五位置运动到第六位置以及真空管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七位置和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21.图5是换靶完成后,移出装置远离射束整形体的示意图;
22.图6是本技术移出装置的示意图;
23.图7是未包括屏蔽部的移出装置的示意图;
24.图8是图7所示移出装置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中子捕获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癌症的手段近年来的应用逐渐增加,其中以硼中子捕获治疗最为常见,供应硼中子捕获治疗的中子可以由核反应堆或加速器供应。本技术的实施例以加速器硼中子捕获治疗为例,加速器硼中子捕获治疗的基本组件通常包括用于对带电粒子(如质子、氘核等)进行加速的加速器、中子产生部与热移除系统以及射束整形体。其中加速带电粒子与金属中子产生部作用产生中子,依据所需的中子产率与能量、可提供的加速带电粒子能量与电流大小、金属中子产生部的物化性等特性来挑选合适的核反应。常被讨论的核反应有7li(p,n)7be及9be(p,n)9b,这两种反应皆为吸热反应,两种核反应的能量阀值分别为1.881mev和2.055mev。由于硼中子捕获治疗的理想中子源为kev能量等级的超热中子,理论上若使用能量仅稍高于阀值的质子轰击金属锂中子产生部,可产生相对低能的中子,不须太多的缓速处理便可用于临床,然而锂金属(li)和铍金属(be)两种中子产生部与阀值能量的质子作用截面不高,为产生足够大的中子通量,通常选用较高能量的质子来引发核反应。
26.理想的中子产生部应具备高中子产率、产生的中子能量分布接近超热中子能区(将在下文详细描述)、无太多强穿辐射产生、安全便宜易于操作且耐高温等特性,但实际上并无法找到符合所有要求的核反应。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采用锂金属制成的中子产生部。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中子产生部的材料也可以由其他除了上述谈论到的金属材料之外的金属材料制成。
27.针对热移除系统的要求则根据选择的核反应而异,如7li(p,n)7be因金属中子产生部(锂金属)的熔点及热导系数差,对热移除系统的要求便较9be(p,n)9b高。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采用7li(p,n)7be的核反应。由此可知,受到高能量等级的加速带电粒子束照射的中子产生部的温度必然会大幅上升,从而影响中子产生部的使用寿命。
28.因此中子捕获治疗系统必然存在更换中子产生部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同时,尽可能减少工作人员与辐射线的接触,本技术提供一种中子捕获治疗系统。
29.因为对换靶人员的主要辐射是来源于带电粒子束照射至中子产生部后发生核反应产生的辐射线,所以本技术旨在说明拆卸发生核反应后的中子产生部,而不去说明安装新的中子产生部。
30.如图1和图2所示,中子捕获治疗系统100包括用于传输带电粒子射束p的真空管10、设于真空管10的端部以用于产生中子射束n的中子产生部(未图示)、对中子射束n进行整形的射束整形体20以及拆卸真空管10的移出装置30。
31.结合图3至图5,所述射束整形体20开设有收容部21,本实施方式中,真空管10包括埋设于收容部21内的埋设部11以及延伸出收容部21而位于射束整形体20外的伸出部12。埋设部11的端部为第一端部(未标号),伸出部12的端部为第二端部(未标号)。中子产生部(未图示)设于第一端部并随着真空管10共同运动。真空管10包括第一位置l1和第二位置l2,移出装置30使得真空管10在第一位置l1和第二位置l2之间运动。当真空管10位于第一位置l1时,中子产生部(未图示)能够与带电粒子束p发生反应以产生中子;当真空管10位于第二位置l2时,中子产生部(未图示)位于射束整形体20外侧。
32.参图6至图8,所述移出装置30包括用于带动真空管10在第一位置l1和第二位置l2之间运动的移动部31、用于夹持真空管10并随着移动部31一起运动的夹持部32以及用于屏蔽设有中子产生部(未图示)的真空管10的屏蔽部(未标号)。
33.结合图4,定义射束整形体20的横向延伸方向为x方向,所述移动部31包括第三位置l3和第四位置l4,移动部31沿着x方向在第三位置l3和第四位置l4之间运动。当移动部31位于第三位置l3时,真空管10位于第一位置l1,此时中子产生部(未图示)能够与带电粒子束发生反应以产生中子;当移动部31位于第四位置l4时,真空管10位于第二位置l2,此时中子产生部(未图示)位于射束整形体20的外侧并收容于屏蔽部(未标号)内。
34.结合图6,本技术实施例中夹持部32为四个,每两个夹持部32为一组,每组有两个且呈上下排布。当移动部31位于第三位置l3时,所述夹持部32位于真空管10的外表面,并根据需要加紧或者松开真空管10的外表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真空管上设置凸缘或者凹槽,夹持部夹持于真空管的凸缘或者凹槽。当然,夹持部32可以是任意数量的,只要夹持部32的设置能够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10,并且能够使真空管10随着移动部31一起运动即可。比如,夹持部的数量为两个,为了提供给真空管足够的夹持力,所述两个夹持部之间的角度呈180度设置。同样地,当夹持部的数量为三个时,为了提供给真空管足够的夹持力,
三个夹持部均匀分布在真空管的周向。再比如,夹持部是一个能够扩大或者缩小的圆孔形结构,通过扩大或者缩小夹持部的圆孔松开或者夹紧真空管。具体地,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部、一端连接于第一夹持部另一端与第一夹持部分开的第二夹持部以及用于连接或者松开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锁扣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一体成型,可以认为夹持部数量为一个。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开的一端分别设有螺纹孔,锁扣部包括螺杆和与螺杆配合的螺母。螺杆穿过第一夹持部的螺纹孔和第二夹持部的螺纹孔,旋拧螺杆上的螺母使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开或者连接,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连接在一起时整个夹持部呈圆孔状,螺母的拧紧程度决定了圆孔的孔径大小,以使夹持部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锁紧部也可以是其他机械结构,只要能够使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即可。另外,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也可以是两端都分开的结构,通过设置两个锁扣部使夹持部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认为夹持部的数量为两个。
35.结合图7和图8,所述移出装置30还包括固定连接于移动部31并随着移动部31共同运动的抵持部34以及能够相对抵持部34运动的拉紧部35。在x方向上,抵持部34相对于拉紧部35更靠近中子产生部(未图示)。所述拉紧部35随着移动部31在x方向上移动,夹持部32穿过拉紧部35并相对拉紧部35转动,以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10的外表面。本技术中,移动部31、抵持部34和拉紧部35均为板状结构。移动部31包括第一侧面311以及与第一侧面311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312,抵持部34包括第三侧面341以及与第三侧面341相对设置的第四侧面342,拉紧部35包括第五侧面351以及与第五侧面351相对设置的第六侧面352。所述第三侧面341、第四侧面342、第五侧面351以及第六侧面352之间相互平行,且第三侧面341、第三侧面342、第五侧面351以及第六侧面352均垂直于第一侧面311和第二侧面312。
36.所述拉紧部35的第五侧面351向抵持部34的第四侧面342延伸有连接件353,拉紧部35的第五侧面351向第六侧面352贯穿有至少两个横截面为长方形的第一通孔354,抵持部34的第三侧面341向第四侧面342贯穿有第二通孔343,所述连接件353支撑于第二通孔343的孔壁并且能够在第二通孔343中沿x方向相对抵持部34运动,拉紧部35随着连接件353共同运动。抵持部34的第三侧面341向第四侧面342贯穿有与第一通孔354对应的第三通孔344,第三通孔344的横截面也为长方形,夹持部32穿过第一通孔354而进入第三通孔344。夹持部32被第一通孔354的孔壁支撑,并且能够通过第一通孔354的支撑在第一通孔354和第三通孔344中转动,从而夹紧或者放开真空管10的外表面。本技术中,为了使夹持部32在第一通孔354中的转动范围不被第三通孔344所限制,在转动方向上,第三通孔344的尺寸大于第一通孔354的尺寸。在x方向上,夹持部32与拉紧部34相对固定,也就是说,在x方向上,夹持部32与拉紧部34一同运动。拉紧部35具有第五位置l5和第六位置l6,所述真空管10还包括位于第一位置l1和第二位置l2之间的第七位置l7,拉紧部35随着连接件353在第二通孔343中的运动相对抵持部34在第五位置l5和第六位置l6之间运动。当拉紧部35位于第五位置l5时,真空管10位于第一位置l1;当拉紧部35位于第六位置l6时,真空管10位于第七位置l7,此时抵持部34抵持于真空管10的伸出部12的端部。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在移动部31带动真空管10运动到第二位置l2前,拉紧部35从第五位置l5向第六位置l6运动以带动夹紧了真空管10的夹持部32运动,而使真空管10的伸出部22的端部抵持于抵持部35,也就是使真空管10运动至第七位置l7。因此,在移动真空管10的时候,除了夹持部32提供给真空管10的夹
持力,抵持部34还提供给了真空管10抵持力,使得真空管10能够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平衡,防止真空管10在移动时发生倾斜而与收容部21发生干涩,使真空管10更加易于从收容部21中移出。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真空管10可以完全埋设于收容部21内而不需要设置伸出部,此种情况下,夹持部32直接伸入收容部21中对真空管10进行夹持,或者通过对夹持部进行设置使夹持部能够夹持真空管的第二端部,而使真空管10随着移动部31在第三位置l3和第四位置l4之间的运动在第一位置l1和第二位置l2之间运动。在实施过程中,收容部21的内壁与真空管10的外壁之间还设有作屏蔽用处的填充部(未标号),当夹持部夹持真空管使真空管与移动部一起从第一位置l1向第二位置l2运动时,填充部与真空管一起运动。
37.所述屏蔽部(未标号)包括顶壁331、与顶壁331相对设置的底壁332,连接顶壁331与底壁332的侧壁333,所述顶壁331、底壁332以及侧壁333之间形成收容移动部31、拉紧部34以及抵持部35的屏蔽空间334。所述移动部31设置在底壁332上,移动部31、夹持部32、拉紧部34以及抵持部35均在屏蔽空间334内移动。所述侧壁333包括第一侧壁335,所述第一侧壁335能够打开或者关闭,当第一侧壁335打开时,真空管10能够从第一位置l1向第二位置l2运动;当真空管10位于第二位置l2时,第一侧壁335关闭,真空管10被屏蔽。真空管10从第一位置l1向第二位置l2运动的距离始终等于真空管10从射束整形体20向屏蔽空间334内运动的距离。
38.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出装置30还包括两个位于屏蔽空间334内的加强部36,加强部36连接于移动部31的第一侧面311和抵持部34的第四侧面342,拉紧部35位于移动部31和两个加强部36之间。加强部36的设置能够增加移出装置30的整体强度。抵持部34的第三侧面341还固持有至少两个用于确定移出装置30与真空管10相对位置的对准部37,而使夹持部32位于真空管10的外表面。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对准部37具有四个,每两个对准部37为一组,每组对准部37位于每组夹持部32的外侧。此处所述每组对准部37位于每组夹持部32的外侧可以理解成,当移动部31位于第三位置l3时,夹持部32相对于对准部37更加靠近真空管10的外表面。在移出装置30进行换靶工作前,根据对准部37确定移出装置30与真空管10之间的相对位置。
39.移动装置30还包括驱动部(未标号)。驱动部包括用于驱动移动部31在第三位置l3和第四位置l4之间运动的第一驱动部41,用于驱动夹持部32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10的外表面的第二驱动部42,用于驱动拉紧部35在第五位置l5和第六位置l6之间运动的第三驱动部43以及驱动第一侧壁335打开或者关闭屏蔽部(未标号)的第四驱动部44。
40.本技术中,第一驱动部41和第四驱动部44均为无杆气缸,移动部31的第一侧面311设置于第一驱动部41,移动部31在第一驱动部41的作动下在第三位置l3和第四位置l4之间运动;第一侧壁335设置于第四驱动部44,第一侧壁335在第四驱动部的作动下打开或者关闭。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驱动部42为薄型气爪气缸。所述第三驱动部43为伸缩气缸,伸缩气缸的一端连接于抵持部34的第四侧面342,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拉紧部35的第五侧面351,在第三驱动部43的作动下,拉紧部35相对抵持部34在第五位置l5和第六位置l6之间运动。
41.所述中子捕获治疗系统100还包括可以移动的支撑部50,移出装置30设置于支撑部50,第四驱动部44设置在支撑部50靠近射束整形体20的侧面。根据对准部37调整支撑部50,使夹持部32位于真空管10的伸出部12的外表面,以确定移出装置30和真空管的相对位
置。定义与x方向垂直的方向为y方向,本技术中,所述支撑部50还能够沿y方向伸长或者缩短。
42.下面对移出装置30的换靶过程进行说明。
43.s1,通过对准部37来调整支撑部50以确定移出装置30与真空管10的相对位置;
44.s2,通过第一驱动部41驱动移动部31运动到第三位置l3,此时真空管10的伸出部12进入屏蔽部33的屏蔽空间334内,真空管位于第一位置l1,第四驱动部44驱动第一侧壁335打开屏蔽部,夹持部32位于真空管10并处于松开状态,拉紧部35位于第五位置l5;
45.s3,通过第二驱动部42驱动夹持部32夹紧真空管10的外表面;
46.s4,第三驱动部43驱动拉紧部35从第五位置l5运动到第六位置l6,此时真空管10从第一位置l1运动到第七位置l7;
47.s5,第一驱动部41驱动移动部31从第三位置l3运动到第四位置l4,此时真空管从第七位置l7运动到第二位置l2,此时真空管10完全收容在屏蔽空间334中;
48.s6,第四驱动部44驱动第一侧壁335关闭屏蔽部;
49.s7,移动支撑部50,使收容有真空管10的移出装置30远离射束整形体20。
50.本技术揭示的中子捕获治疗系统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以及附图所表示的结构在本技术的基础上对其中构件的材料、形状及位置所做的显而易见地改变、替代或者修改,都在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