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航电模块及可移动平台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0:1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平台 模块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移动平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航电模块及可移动平台。


背景技术:

2.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器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无人机的航电设备是无人机的核心的部件之一,通过航电设备可以实现对无人机的控制、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监测。目前,航电设备中用于对pcba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经贴片上件或插件封装的印刷电路板)的屏蔽需求,主要通过屏蔽罩等结构实现;为了检修和拆换方便,通常采用在pcba板上焊接屏蔽支架以及在屏蔽支架上加扣屏蔽罩的方案,由此使得无人机的航电设备结构复杂、体积和重量大,不利于无人机轻量化和模块化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3.根据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航电模块,包括:
4.第一电路板;
5.第二电路板,与所述第一电路板通信连接;
6.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之间,以将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机械连接;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导电层,朝向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二导电层;
7.第一电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耦合,以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共同形成所述第一电路板的第一屏蔽腔;以及
8.第二电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耦合,以与所述第二导电层共同形成所述第二电路板的第二屏蔽腔。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包括:直接或间接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朝向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表面上的第一弹性导电层,所述第一弹性导电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耦合,以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屏蔽腔。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连接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朝向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表面上的第一屏蔽支架,所述第一弹性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屏蔽支架上,以通过所述第一屏蔽支架间接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
11.所述第一屏蔽支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导电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耦合,以与所述第一弹性导电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屏蔽腔。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屏蔽支架焊接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导电层与所述第一屏蔽支架的形状仿形设置,且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一弹性导电层的外周的形状仿形设置。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导电层为导电泡棉。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连接件包括:直接或间接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朝向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表面上的第二弹性导电层,所述第二弹性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耦合,以与所述第二导电层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屏蔽腔。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连接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朝向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表面上的第二屏蔽支架,所述第二弹性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屏蔽支架上,以通过所述第二屏蔽支架间接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上,
17.所述第二屏蔽支架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耦合,以与所述第二弹性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屏蔽腔。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屏蔽支架焊接在所述第二电路板上。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屏蔽支架的形状仿形设置,且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弹性导电层的外周的形状仿形设置。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导电层为导电泡棉。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路板朝向所述连接板且位于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外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导电触点,
22.所述第二电路板朝向所述连接板且位于所述第二电连接件外侧的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电触点相对应的多个第二导电触点,
23.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外侧设有多个第一导电件,每个所述第一导电件同时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个第一导电触点和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个第二导电触点电连接,以使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通信连接。
24.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设有多个保持部,每个所述保持部用于保持一个所述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两端均凸出于所述保持部设置,以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第一导电触点和所述第二电路板的第二导电触点抵接。
2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触点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的边缘处,
26.所述第二导电触点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的边缘处,
27.所述多个保持部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边缘处。
28.进一步地,每个所述保持部包括在所述连接板的边缘朝其厚度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和自所述连接部的两端朝内延伸的弯折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弯折部的外侧表面形成有连通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呈横置的u型结构;
29.所述第一导电件具有横置的u型结构,所述第一导电件设置在所述收容槽中,且凸出所述弯折部表面。
3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在两个相邻的所述保持部之间的边缘向内凹陷。
3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二电路板上相对应地设置有多个第二装配孔,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朝其厚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装配柱,以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柱以及所述第二装配孔的紧固件将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机械连接至所述连接板。
3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路板朝向所述连接板且位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装配孔周围的表面设有用于接地的第一导电面,
33.所述第二电路板朝向所述连接板且位于相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装配孔周围的表面设有用于接地的第二导电面,
34.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装配柱的外侧表面设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一收容部,
35.所述连接板还包括:多个第二导电件,每个所述第二导电件收容于一个所述第一收容部内,且每个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面和所述第二导电面抵接。
3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收容部为横置的u型槽;
37.所述第二导电件具有横置的u型结构,所述第二导电件设置在所述u型槽中,且凸出所述第一装配柱的两侧端面。
3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定位部,每个所述第一定位部与一个所述第一装配柱相接;
39.所述第一电路板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孔,以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一定位部的配合将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连接板定位。
4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每个所述第二定位部与一个所述第一装配柱相接;
41.所述第二电路板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孔,第二导电面以通过所述第二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部的配合将所述第二电路板和所述连接板定位。
4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与不同的第一装配柱相接。
43.进一步地,所述航电模块还包括:外接底板,所述外接底板朝向所述第二电路板的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多个第二装配孔相对应的多个第二装配柱,以在所述第二电路板的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电路板和所述连接板机械连接;
44.所述外接底板背向所述第二电路板的表面设置有扩展连接部,用于与外部部件机械连接。
45.进一步地,所述外接底板上设置有第三导电层,
46.所述航电模块还包括:第三电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所述外接底板之间,所述第三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三导电层电耦合以共同形成所述第二电路板的第三屏蔽腔。
47.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电连接件包括:直接或间接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朝向所述外接底板的一侧表面上的第三弹性导电层,所述第三弹性导电层与所述第三导电层电耦合,以与所述第三导电层共同形成所述第三屏蔽腔。
48.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电连接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朝向所述外接底板的一侧表面上的第三屏蔽支架,所述第三弹性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三屏蔽支架上,以通过所述第三屏蔽支架间接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上,
49.所述第三屏蔽支架通过所述第三弹性导电层与所述第三导电层电耦合,以与所述第三弹性导电层和所述第三导电层共同形成所述第三屏蔽腔。
50.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屏蔽支架焊接在所述第二电路板上。
51.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弹性导电层与所述第三屏蔽支架的形状仿形设置,且所述第三导电层与所述第三屏蔽支架的外周的形状仿形设置。
52.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弹性导电层为导电泡棉。
5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路板朝向所述外接底板且位于所述第三电连接件外侧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三导电触点,用于与外部器件通信连接;
54.所述外接底板上形成让位开槽,以使所述多个第三导电触点外露于所述外接底
板。
5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路板朝向所述外接底板且位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装配孔周围的表面设有用于接地的第三导电面,
56.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装配柱的外侧表面设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二收容部,
57.所述外接底板还包括:多个第三导电件,每个所述第三导电件收容于一个所述第二收容部内,且每个所述第三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导电面抵接,另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二装配柱的一侧端面。
5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收容部为横置的u型槽;
59.所述第三导电件具有横置的u型结构,所述第三导电件设置在所述u型槽中,且凸出所述第二装配柱的两侧端面。
60.进一步地,所述外接底板朝向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第三定位部,每个所述第三定位部与一个所述第二装配柱相接;
61.每个所述第三定位部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个第二定位孔配合,以通过所述第二定位孔和所述第三定位部的配合将所述第二电路板和所述外接底板定位。
62.进一步地,所述外接底板背向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第四定位部,每个所述第四定位部与一个所述第二装配柱相接。
63.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与不同的第二定位孔配合。
6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三导电层均为金属涂层。
6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外接底板均为塑胶板。
6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均为pcba板。
67.根据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平台,包括机体,和如前任一项所述的航电模块,所述航电模块设置在所述机体上。
附图说明
68.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6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航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70.图2是图1所示航电模块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71.图3是图2所示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72.图4是图1所示航电模块的示意性分解图;
73.图5是图4所示航电模块的示意性分解图,图中省略了外接底板和第三弹性导电层;
74.图6是图2所示航电模块的示意性分解图;
75.图7是图6所示航电模块的示意性分解图,图中省略了外接底板和第三弹性导电层;
76.图8是图6所示连接板的示意性分解图;
77.图9是图8所示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78.图10是图8所示c区域的放大示意图;以及
79.图11是图8所示第二导电件的放大示意图。
80.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可移动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81.需要说明的是,附图并不一定按比例来绘制,而是仅以不影响读者理解的示意性方式示出。
82.附图标记说明:
83.100、航电模块;10、第一电路板;11、第一导电触点;12、第一装配孔;13、第一导电面;14、第一定位孔;15、第四导电面;
84.20、第二电路板;21、第二导电触点;22、第三导电触点;23、第二装配孔;24、第二导电面;25、第二定位孔;26、第三导电面;
85.30、连接板;31、第一导电层;32、第二导电层;33、第一导电件;34、第二导电件;35、保持部;351、连接部;352、弯折部;353、收容槽;36、凹陷部;37、第一装配柱;371、第一收容部;38、第一定位部;39、第二定位部;
86.40、外接底板;41、第三导电层;42、第二装配柱;421、第二收容部;44、扩展连接部;45、让位开槽;46、第三定位部;47、第四定位部;48、第三导电件;
87.511、第一弹性导电层;512、第一屏蔽支架;521、第二弹性导电层;522、第二屏蔽支架;531、第三弹性导电层;532、第三屏蔽支架;542、第四屏蔽支架;
88.1、可移动平台,101、机体;102、动力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8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90.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若全文中涉及“第一”、“第二”等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描述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先后次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应该理解为“第一”、“第二”等描述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此外,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上方”、“下方”、“顶部”、“底部”等,仅用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为也包含除了图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
9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航电模块,可以用于控制如无人机等可移动平台的移动。
92.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航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航电模块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航电模块的示意性分解图;图5是图4所示航电模块的示意性分解图,图中省略了外接底板和第三弹性导电层。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航电模块100包括:第一电路板10,第二电路板20以及连接板30。第二电路板20与第一电路板10通信连接。
93.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可以均为pcba板。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20
可以为飞行控制电路板,第一电路板10可以为无线通信电路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飞行控制电路板和无线通信电路板可以集成为一个第二电路板20,而第一电路板10则可以为包括其他电路的电路板。
94.连接板30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之间,以将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机械连接。由于第一电路板10、第二电路板20以及连接板30机械连接在一起,使得航电模块100具有模块化的结构。
95.连接板30可以为由塑胶材料制成的塑胶板。塑胶板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能够支撑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同时重量较小,有利于航电模块100的轻量化。
9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装配孔12,第二电路板20上相对应地设置有多个第二装配孔23,连接板30上设置有朝其厚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装配柱37,以通过穿设于第一装配孔12、第一装配柱37以及第二装配孔23的紧固件(如螺丝等)将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机械连接至连接板30。
97.特别地,连接板30的两侧表面均设置有导电层。具体地,连接板30朝向第一电路板10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导电层31,连接板30朝向第二电路板20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二导电层32。
98.航电模块100还可包括: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其中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一导电层31共同形成第一电路板10朝向连接板30一侧表面的屏蔽罩(或屏蔽结构);第二电连接件与第二导电层32共同形成第二电路板20朝向连接板30一侧表面的屏蔽罩(或屏蔽结构)。
99.具体地,第一电连接件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0与连接板30之间,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一导电层31电耦合,以与第一导电层31共同形成第一电路板10的第一屏蔽腔。第二电连接件设置在第二电路板20与连接板30之间,第二电连接件与第二导电层32电耦合,以与第二导电层32共同形成第二电路板20的第二屏蔽腔。
10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一方面,连接板30将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机械连接在一起,起到结构支撑的作用;另一方面,连接板30两侧表面均设置有导电层(即第一导电层31和第二导电层32),其与两个电连接件(即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共同配合形成两个电路板(即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的金属密封的屏蔽环境。换言之,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板30既起到机械连接的作用,又可起到屏蔽的作用。由此可见,本技术实施例省略了传统的屏蔽罩结构,简化了航电模块100的内部结构。此外,由于导电层的厚度相比于传统的屏蔽罩可以降低一半以上的厚度,并且导电层的重量相比于传统的屏蔽罩可以降低一半以上的重量,从而本技术实施例可同时降低整体屏蔽结构的高度和重量,进而降低航电模块100的高度和重量。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31和第二导电层32可以为金属涂层。可利用包括但不限于电镀、喷金属粉等制作工艺在连接板30的两侧表面设置金属涂层。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第一导电层31和第二导电层32中金属粒子之间的间隙,从而实现对不同波段的屏蔽效果。
102.图6是图2所示航电模块100的示意性分解图;图7是图6所示航电模块100的示意性分解图,图中省略了外接底板40和第三弹性导电层531。参见图6和图7,第一电连接件可包括:直接或间接地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0朝向连接板30的一侧表面上的第一弹性导电层511,
第一弹性导电层511与第一导电层31电耦合,以与第一导电层31共同形成第一屏蔽腔。
10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件可以仅为第一弹性导电层511。第一弹性导电层511可直接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0朝向连接板30的一侧表面上,例如可以以粘接的方式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0朝向连接板30的一侧表面上。
10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第一电连接件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0朝向连接板30的一侧表面上的第一屏蔽支架512,第一弹性导电层511设置在第一屏蔽支架512上,以通过第一屏蔽支架512间接地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0上。第一弹性导电层511可以粘设在第一屏蔽支架512上。第一屏蔽支架512通过第一弹性导电层511与第一导电层31电耦合,以与第一弹性导电层511和第一导电层31共同形成第一屏蔽腔。
10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屏蔽支架512可以焊接在第一电路板10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屏蔽支架512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电路板10上。
106.继续参见图7,第一弹性导电层511与第一屏蔽支架512的形状仿形设置。即,第一弹性导电层511可以为与第一屏蔽支架512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的环形结构。参见图5,第一导电层31与第一弹性导电层511的外周的形状仿形设置。即,第一导电层31与第一弹性导电层511的外周轮廓相同。
107.第一弹性导电层511可由弹性导电材料制成,从而可与第一导电层31形成密封配合,防止从屏蔽腔向外泄漏电磁波或防止外部电磁波进入屏蔽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导电层511为导电泡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导电层511也可以为导电胶圈或者为电磁密封衬垫。
108.第二电连接件可以与第一电连接件具有相似的结构。参见图4和图5,第二电连接件可包括:直接或间接地设置在第二电路板20朝向连接板30的一侧表面上的第二弹性导电层521,第二弹性导电层521与第二导电层32电耦合,以与第二导电层32共同形成第二屏蔽腔。
10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连接件可以仅为第二弹性导电层521。第二弹性导电层521可直接设置在第二电路板20朝向连接板30的一侧表面上,例如可以以粘接的方式设置在第二电路板20朝向连接板30的一侧表面上。
11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连接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二电路板20朝向连接板30的一侧表面上的第二屏蔽支架522,第二弹性导电层521设置在第二屏蔽支架522上,以通过第二屏蔽支架522间接地设置在第二电路板20上。第二弹性导电层521可以粘设在第二屏蔽支架522上。第二屏蔽支架522通过第二弹性导电层521与第二导电层32电耦合,以与第二弹性导电层521和第二导电层32共同形成第二屏蔽腔。
1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屏蔽支架522可以焊接在第二电路板20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屏蔽支架522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二电路板20上。
112.第二弹性导电层521与第二屏蔽支架522的形状仿形设置。参见图5,第二电路板20的第二屏蔽支架522包括环形支架5221和环形支架5222,相应地,第二弹性导电层521可以包括两个分别与环形支架5221和环形支架5222相连接的环形结构5211和环形结构5212。环形结构5211和环形结构5212可连接为一整体结构。
113.参见图6和图7,第二导电层32与第二弹性导电层521的外周的形状仿形设置。即,第二导电层32的轮廓可与第二弹性导电层521的外周轮廓仿形设置。或者说,第二导电层32
与第二弹性导电层521的外周轮廓相同。
114.第二弹性导电层521可由弹性导电材料制成,从而可与第二导电层32形成密封配合,防止从屏蔽腔向外泄漏电磁波或防止外部电磁波进入屏蔽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导电层521为导电泡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导电层521也可以为导电胶圈或者为电磁密封衬垫。
115.参见图5和图7,第一电路板10朝向连接板30且位于第一电连接件外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导电触点11。第二电路板20朝向连接板30且位于第二电连接件外侧的表面设置有与多个第一导电触点11相对应的多个第二导电触点21。第二导电触点21可用于与第一导电触点11之间进行通信。
116.连接板30位于第一导电层31和第二导电层32的外侧设有多个第一导电件33,每个第一导电件33同时与第一电路板10的一个第一导电触点11和第二电路板20的一个第二导电触点21电连接,以使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通信连接。即第一导电触点11通过第一导电件33与第二导电触点21通信连接。
117.参见图8和图9,连接板30设有多个保持部35,每个保持部35用于保持一个第一导电件33,第一导电件33的两端均凸出于保持部35设置,以与第一电路板10的第一导电触点11和第二电路板20的第二导电触点21抵接。换言之,第一导电件33的上下两侧端面分别突出于保持部35的上下两侧端面,以使第一导电件33的上下两侧能够分别连接至第一电路板10的第一导电触点11和第二电路板20的第二导电触点21。
118.在这些实施例中,由于将第一导电件33集成到连接板30的保持部35中,从而可省略传统航电模块100中用于通信连接的线材,进一步减轻了航电模块100的重量,且简化了航电模块100的内部结构;由于无需为线材预留拔插空间,从而可进一步减小航电模块100的厚度。并且,由于第一导电件33的上下两侧分别与第一电路板10的第一导电触点11和第二电路板20的第二导电触点21抵接,提高了通信连接的可靠性。由此可见,本技术实施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线材连接带来的重量大和占用空间大的问题,使整体的航电模块100的一体化效果更好,更加可靠、轻量化、小型化、一体化以及低成本化。
119.在一些事实例中,第一导电触点11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0的边缘处,第二导电触点21设置在第二电路板20的边缘处,多个保持部35设置在连接板30的边缘处。
120.每个保持部35包括在连接板30的边缘朝其厚度方向延伸的连接部351和自连接部351的两端朝内延伸的弯折部352。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此处的朝内延伸是指朝航电模块100的内部延伸。弯折部352可大致垂直于连接部351。
121.连接部351和弯折部352的外侧表面形成有连通的收容槽353,收容槽353整体呈横置的u型结构。相应地,第一导电件33具有横置的u型结构,第一导电件33设置在收容槽353中,且凸出弯折部352表面。
122.继续参见图9,连接板30在两个相邻的保持部35之间的边缘向内凹陷,形成凹陷部36。凹陷部36的设计使得每个保持部35沿连接板30的厚度方向均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在将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安装到连接板30上时,即使有个别第一导电件33与第一导电触点11和第二导电触点21之间存在明显的配合误差,也能够通过保持部35的弹性形变保证每个第一导电件33与对应的两个导电触点之间的抵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通信连接的可靠性。
123.参见图7,第一电路板10朝向连接板30且位于第一装配孔12周围的表面设有用于接地的第一导电面13;相应地,第二电路板20朝向连接板30且位于第二装配孔23周围的表面设有用于接地的第二导电面24;相应地,参见图10,第一装配柱37的外侧表面设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一收容部371。
124.参见图11,连接板30还包括:多个第二导电件34,每个第二导电件34收容于一个第一收容部371内,且每个第二导电件3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面13和第二导电面24抵接。
125.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装配柱37的外周设置第二导电件34,实现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的接地,从而无需额外设计用于接地的连接件或线材,使得本技术实施例的航电模块100结构更加简单。
12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0具有四个第一装配孔12,第二电路板20具有四个第二装配孔23,连接板30具有四个第一装配柱37。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可以在每个第一装配孔12处均设置第一导电面13,在每个第二装配孔23处均设置第二导电面24,以及在每个第一装配柱37处均设置第二导电件3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仅在一个或两个或三个第一装配孔12处设置第一导电面13,相应地仅在一个或两个或三个第二装配孔23处设置第二导电面24,相应地仅在一个或两个或三个第一装配柱37处设置第二导电件34。
127.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一部分第一导电面13、第二导电面24和第二导电件34用于接地,另一部分第一导电面13、第二导电面24和第二导电件34用于通信。
128.参见图10,第一收容部371为横置的u型槽;第二导电件34具有横置的u型结构,第二导电件34设置在u型槽中,且凸出第一装配柱37的两侧端面。
12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触点11和第二导电触点21均为金属触点,第一导电面13、第二导电面24均为金属面。
13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33和第二导电件34可以为金属丝或金属柱。可通过塑胶模内注塑金属丝(或金属柱)、塑胶模开模电镀等工艺将第一导电件33和第二导电件34设置在连接板30上。
131.参见图1、图2、图4和图6,航电模块100还可包括:外接底板40,在第二电路板20的远离连接板30的一侧与第二电路板20和连接板30机械连接。外接底板40朝向第二电路板20的表面设置有与第二电路板20的多个第二装配孔23相对应的多个第二装配柱42,用于通过紧固件如螺丝等与第二电路板20和连接板30机械连接。
132.外接底板40背向第二电路板20的表面设置有扩展连接部44,用于与外部部件机械连接。参见图6,扩展连接部44可相对于第二装配柱42接近外接底板40的中心,且第二装配柱42相对于与扩展连接部44更加接近第二电路板20。
133.参见图4,外接底板40上设置有第三导电层41。第三导电层41可以与第一导电层31和第二导电层32的材料相同,例如均为金属涂层。外接底板40可为塑胶板。
134.航电模块100还包括:第三电连接件,设置在第二电路板20与外接底板40之间,第三电连接件与第三导电层41电耦合以共同形成第二电路板20的第三屏蔽腔。
135.第三电连接件可以与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具有相似的结构。
136.具体地,参见图6,第三电连接件包括:直接或间接地设置在第二电路板20朝向外接底板40的一侧表面上的第三弹性导电层531,第三弹性导电层531与第三导电层41电耦合,以与第三导电层41共同形成第三屏蔽腔。
13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电连接件可以仅为第三弹性导电层531。第三弹性导电层531可直接设置在第二电路板20朝向外接底板40的一侧表面上,例如粘接在第二电路板20朝向外接底板40的一侧表面上。
13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电连接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二电路板20朝向外接底板40的一侧表面上的第三屏蔽支架532,第三弹性导电层531设置在第三屏蔽支架532上,以通过第三屏蔽支架532间接地设置在第二电路板20上。第三弹性导电层531可以粘设在第二屏蔽支架522上。第三屏蔽支架532通过第三弹性导电层531与第三导电层41电耦合,以与第三弹性导电层531和第三导电层41共同形成第三屏蔽腔。
13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屏蔽支架532可以焊接在第二电路板20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屏蔽支架532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二电路板20上。
140.参见图6,第三弹性导电层531与第三屏蔽支架532的形状仿形设置。参见图4,第三导电层41与第三弹性导电层531的外周的形状仿形设置。即,第三导电层41的轮廓可与第三弹性导电层531的外周轮廓仿形设置。或者说,第三导电层41与第三弹性导电层531的外周轮廓相同。
141.第三弹性导电层531可由弹性导电材料制成,从而可与第三弹性导电层531形成密封配合,防止从屏蔽腔向外泄漏电磁波或防止外部电磁波进入屏蔽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弹性导电层531为导电泡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弹性导电层531也可以为导电胶圈或者为电磁密封衬垫。
142.参见图6,第二电路板20朝向外接底板40且位于第三电连接件外侧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三导电触点22,用于与外部器件通信连接。外接底板40上形成让位开槽45,以使该多个第三导电触点22外露于外接底板40。
143.参见图6,第二电路板20朝向外接底板40且位于第二装配孔23周围的表面设有用于接地的第三导电面26,相应地,第二装配柱42的外侧表面设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二收容部421。外接底板40还包括:多个第三导电件48,每个第三导电件48收容于一个第二收容部421内,且每个第三导电件48的一端与第三导电面26抵接,另一端凸出于第二装配柱42的一侧端面,用于与外部器件电连接。
144.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装配柱42的外周设置第三导电件48,实现外接底板40和第二电路板20的接地,从而无需额外设计用于接地的连接件或线材,使得本技术实施例的航电模块100结构更加简单。
145.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接底板40具有四个第二装配柱42。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可以在每个第二装配孔23处均设置第三导电面26,以及在每个第一装配柱37处均设置第三导电件4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仅在一个或两个或三个第二装配孔23处设置第三导电面26,相应地仅在一个或两个或三个第二装配柱42处设置第三导电件48。
146.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一部分第三导电面26和第三导电件48用于接地,另一部分第三导电面26和第三导电件48用于通信。
147.参见图6,第二收容部421可以为横置的u型槽;第三导电件48具有横置的u型结构,第三导电件48设置在u型槽中,且凸出第二装配柱42的两侧端面。
14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电触点22为金属触点,第三导电面26为金属面。第三导电件48可以为金属丝或金属柱。可通过塑胶模内注塑金属丝(或金属柱)、塑胶模开模电镀等
工艺将第三导电件48和设置在外接底板40上。
149.参见图5,连接板30朝向第一电路板10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定位部38,每个第一定位部38与一个第一装配柱37相接;第一电路板10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孔14,以通过第一定位孔14和第一定位部38的配合将第一电路板10和连接板30定位。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一定位部38和一个第一定位孔1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设置多个第一定位部38和多个第一定位孔14。
150.连接板30朝向第二电路板20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39,每个第二定位部39与一个第一装配柱37相接;第二电路板20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孔25,第二导电面24以通过第二定位孔25和第二定位部39的配合将第二电路板20和连接板30定位。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二定位部39和一个第二定位孔2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设置多个第二定位部39和多个第二定位孔25。
151.第一定位部38和第二定位部39可以与不同的第一装配柱37相接。
152.外接底板40朝向第二电路板20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第三定位部46,每个第三定位部46与一个第二装配柱42相接;每个第三定位部46与第二电路板20的一个第二定位孔25配合,以通过第二定位孔25和第三定位部46的配合将第二电路板20和外接底板40定位。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三定位部46和一个第二定位孔2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设置多个第三定位部46和多个第二定位孔25。
153.外接底板40背向第二电路板20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第四定位部47,每个第四定位部47与一个第二装配柱42相接;第四定位部47用于与外部部件机械连接时定位用。
15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定位部和定位孔的设计,可使连接板30、第一电路板10、第二电路板20以及外接底板40具有防呆作用,无需多次重复安装即可快速准确安装,提升了用户体验。
155.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仅设置一个第四定位部4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设置多个第四定位部47。
156.第三定位部46和第四定位部47与不同的第二装配柱42相接。进一步地,第三定位部46和第二定位部39与不同的第二定位孔25配合,以进一步提高防呆效果。
157.参见图4和图5,第一电路板10的背向连接板30的一侧表面可设有第四屏蔽支架542,以单独安装屏蔽罩或利用形成在外部部件上的导电层形成屏蔽结构。参见图5,第一电路板10背向连接板30且位于第一装配孔12周围的表面设有第四导电面15,用于接地或者通信。
158.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对于本技术实施例的航电模块100,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在第一电路板10背向连接板30的方向上再安装另一连接板和另一电路板,以对航电模块100的功能进行扩展。
159.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航电模块10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平台。
160.参见图12,可移动平台1包括机体101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航电模块100。航电模块100安装在可移动平台1的机体101上。可移动平台1可以包括多个动力单元102,动力单元102被配置成用于影响可移动平台1的移动。航电模块100用于通过控制动力单元102从而控制可移动平台的移动。
161.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航电模块100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可移动平台中,在本实施例中,
以无人机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地,无人机可以包括固定翼无人机、旋翼无人机、伞翼无人机等各种类型。
162.无人机的航电模块100可以控制无人机飞行。无人机的动力单元102可以包括多个螺旋桨。具体地,无人机的航电模块100可以控制电子调速器的工作状态,从而控制电机的输出,以控制螺旋桨的转动,进而控制无人机起升、降落、俯冲、转向等。无人机的航电模块100还可以控制无人机上安装的传感器工作,以获取影像、位置、海拔等周围环境的信息。对于无人机而言,通常机体101上设有中框,航电模块100可设置在中框上。
163.在其他实施例中,可移动平台1还可以为无人车、机器人等。
164.当可移动平台1为无人车时,无人车的机体101可以包括底盘。可以理解地,底盘的移动方式并不限于利用轮子进行移动,也可以通过履带等其他机构移动。其中,当无人车直接利用轮子进行移动时,无人车的轮子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定。
165.当可移动平台1为机器人时,机器人可以包括机体101。可以理解地,航电模块100与机器人的机体101的连接处并不限于机器人的头部,也可以与机器人的背部等其他部位连接,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定。
166.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16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