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试验机液压动力源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8:0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试验机 液压 力源 系统


1.本技术涉及试验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试验机液压动力源系统。


背景技术:

2.疲劳强度是指材料在无限次交变载荷作用下而不会产生破坏的最大应力。在对货叉进行疲劳强度试验时,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虽然货叉所承受的应力低于钢材材料的屈服点,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现象称为货叉的疲劳。
3.在相关技术中,如公告号为cn201229230y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板弹簧总成疲劳试验机,包括伺服液压缸、支柱、位移传感器、底座和支柱夹具,在底座的中间部位安装有支架,在支架上固定伺服液压缸,所述的伺服液压缸的活塞杆朝下,在活塞杆的头部装有夹具;在伺服液压缸的外侧固定安装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的传感头与活塞杆连接;在底座的两端分别设有支柱,支柱的下部加工有螺纹孔,螺杆从中穿过;螺杆的两端通过轴承支撑安装在底座上,在螺杆的一端装有手轮;在两个支柱的内侧分别装有支柱夹具,支柱夹具的端部伸到支柱的内部,在支柱夹具的端部也加工有螺纹孔与螺杆配合,螺杆的头部伸到支柱的上方,并装有手轮。在使用该疲劳强度试验机对货叉进行疲劳强度检测时,将货叉的竖杆固定在一个支柱夹具上,然后将货叉的横杆放置在伺服液压缸的正下方,驱动伺服液压缸,伺服液压缸的活塞杆对货叉的横杆进行往复驱动,进而完成货叉横杆的检测。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对货叉进行疲劳强度进行试验时,需要伺服液压缸不停歇的多次对货叉进行往复驱动,伺服液压缸长时间工作后,伺服液压缸中的液压油温度升高,从而存在有液压油温度升高影响伺服液压缸工作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缓解液压油温度升高影响伺服液压缸工作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试验机液压动力源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试验机液压动力源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试验机液压动力源系统,包括油箱和冷却组件,所述油箱用于对伺服液压缸进行供油,所述冷却组件包括换热管和用于为换热管供水的水箱,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油箱内,所述换热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与水箱连通设置。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试验机工作时,油箱为伺服液压缸进行供油,同时冷却组件对油箱中的液压油进行降温,水箱中的水经换热管进入油箱中,继而使得换热管中的水与油箱中的液压油进行换热,从而达到为油箱中的液压油进行降温的效果,进而减少液压油温度升高影响伺服液压缸工作的情况发生。
9.可选的,所述换热管呈螺旋设置,且所述换热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位于油箱的同一端。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水箱中的水进入换热管中后,水沿着换热管的螺旋方向流动,继而增加水在油箱中的流动路径,进而增加换热管对液压油降温的效果。
11.可选的,所述油箱包括油管、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设置在油管的一端,所述第二端盖设置在油管的另一端,呈螺旋设置的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油管内并与油管的内壁抵触。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呈螺旋设置的换热管与油管的内壁抵触,可以增加换热管中水流动时的稳定性,减少换热管在油箱中的晃动;在油箱中的液压油流动时,由于换热管与油管的内壁抵触,进而减少因液压油的流动而造成的换热管晃动的情况发生。
13.可选的,所述换热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螺纹连接有两个螺母,且所述换热管的进水端穿出第一端盖,并所述换热管进水端上的两个螺母分别位于第一端盖的两侧并与第一端盖抵紧;所述换热管的出水端穿出第一端盖,并所述换热管出水端上的两个螺母分别位于第一端盖的两侧并与第一端盖抵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换热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端通过两个螺母实现与第一端盖的固定,继而进一步实现换热管的固定,增加换热管的稳定性。
15.可选的,所述换热管的进水端通过进水管与水箱连通设置,所述进水管远离换热管的一端与水箱的底部连通设置,并所述进水管上连通设置有水泵;所述换热管的出水端通过出水管与水箱连通设置,所述出水管远离换热管的一端与水箱的顶部连通设置,所述水箱中装有定量的水,并所述出水管远离换热管一端距离水箱中的液面具有设定距离。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油箱中的液压油进行降温时,启动水泵,水泵将水箱中的水抽将进水管抽至换热管中,同时换热管中的水经出水管流至水箱中,出水管的管口距离水箱中的液面具有设定距离,可以使得出水管中的水流出时,水中的热量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进而增加对水的冷却效果。
17.可选的,所述水箱中设置有分水板,所述分水板设置在水箱中液面和出水管靠近水箱的一端之间,并所述分水板上开设有多个水孔。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换热管中的水流入水箱中后,水落在分水板上,继而使得分水板将水打散,继而使得水沿着分水板运动并经分水板上的水孔与水箱中的水融入在一起,一方面可以增加经出水管流出的水与空气的接触时间,另一方面增大经出水管流出的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水与外界空气的换热效果。
19.可选的,所述分水板呈锥形设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出水管流出的水进入水箱后,落在分水板上,继而使得水沿着呈锥形的分水板流动,同时水将分水板上的水孔与水箱中的水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水流动的路径,进而增加水与外界空气的换热效果。
21.可选的,所述水箱的周侧面上设置有多个排气管,多个所述排气管与水箱连通设置,并多个所述排气管设置在水的液面和分水板之间。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水管流出的水与水箱中的水融入在一起后,水箱中的水散发出的热量经排气管排出水箱外部,外界的空气经排气管进入水箱中,继而实现水箱中空气的流动,进而达到降低水箱中水温度的效果。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油箱、冷却组件、水箱和换热管,在伺服液压缸工作时,水箱中的水进入换热管中,换热管中的水与油箱中的液压油实现热交换,进而达到为油箱中的液压油进行降温的效果,达到因液压油的温度较高对伺服液压缸工作时的影响;
25.2.通过将换热管设置为螺旋状的,可以增加换热管中水的流动路径,进而增加换热管对油箱中液压油的换热效果;
26.3.通过设置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油管,可以使得呈螺旋设置的换热管与油管的内壁抵触,进而增加换热管中有水流动时换热管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试验机液压动力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试验机液压动力源系统中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试验机液压动力源系统中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00、油箱;110、油管;120、第一端盖;130、第二端盖;200、冷却组件;210、换热管;211、螺母;212、进水管;213、出水管;214、水泵;220、水箱;221、分水板;222、水孔;223、排气管;300、伺服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试验机液压动力源系统。
33.参照图1,一种试验机液压动力源系统包括油箱100和冷却组件200,油箱100中装有液压油,油箱100用于对伺服液压缸300进行供油,并油箱100与伺服液压缸300连通设置。冷却组件200设置在伺服液压缸300的一侧,并冷却组件200用于对油箱100中的液压油进行冷却。
34.参照图2,油箱100包括油管110、第一端盖120和第二端盖130,第一端盖120固定连接在油管110的一端,第二端盖130固定连接在油管110的另一端,并第一端盖120和第二端盖130使得油管110中形成密闭的空间并液压油装在密闭空间中。
35.参照图1和图2,冷却组件200包括换热管210和水箱220,换热管210呈螺旋设置,呈螺旋设置的换热管210布置在油管110中,并呈螺旋设置的换热管210与油管110的内壁抵触。水箱220中装有水,并水箱220中水的体积占水箱220总体积的三分之一,水箱220与换热管210连通设置。换热管210的出水口处固定连接有延伸管215,延伸管215与换热管210连通设置,并延伸管215布置在换热管210的螺旋中,且延伸管215朝向换热管210的进水口处设置,延伸管215和换热管210进水口处均位于油管110的同一侧。
36.参照图2,延伸管215远离换热管210出水口的一端和换热管210的进水口处均穿出第一端盖120,并延伸管215和换热管210的进水口处均同轴螺纹连接有两个螺母211。延伸管215上的两个螺母211分别位于第一端盖120的两侧,换热管210上的两个螺母211分别位于第一端盖120的两侧。将换热管210安装好后,延伸管215和换热管210上的螺母211均与第一端盖120的侧面抵触并抵紧,进而增加换热管210中水流动时换热管210的稳定性。
37.参照图2和图3,换热管210进水口处连通设置有进水管212,进水管212远离换热管210的一端与水箱220的底部连通,并进水管212上连通设置有水泵214。延伸管215穿出第一端盖120的一端连通设置有出水管213,出水管213远离延伸管215的一端从水箱220的顶部插入水箱220中并与水箱220连通,并出水管213插入水箱220中的一端与水箱220的中心轴线共线设置。为了增加水与外界空间的热交换量,出水管213远离延伸管215的一端与水箱
220中的液面具有半米的距离,在水从出水管213中流出时,水先与空气接触再与水箱220中的水融合在一起。
38.参照图3,为了增加经出水管213流出的水被冷却的效果,水箱220中固定连接有分水板221,分水板221呈锥形设置,分水板221布置在出水管213和水箱220中水的液面之间,分水板221上均匀开设有多个水孔222。经出水管213流出的水,落在分水板221上,使得落在分水板221上的水被打散。继而使得水沿着分水板221流动,同时使得水经分水板221上的水孔222穿过分水板221,并与水箱220中的水融合在一起,进而增加了经出水管流出的水流动路径和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了经出水管213流出的水与空气的换热效果。
39.参照图3,为了进一步增加水箱220中水的散热效果,水箱220的周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排气管223,多个排气管223均与水箱220连通设置,并排气管223布置在水箱220中水的液面和分水板221之间。每个排气管223靠近水箱220的一端均朝向远离水箱220底部的方向倾斜设置,并每个排气管223远离水箱220的一端均沿远离水箱220的方向倾斜朝向水箱220的底部设置。水箱220中的空气经排气管223排出水箱220外部,并外部的空气经水孔222或排气管223进入水箱220中。
40.在分水板221上的水经水孔222与水箱220中的水接触时,容易激起水花,排气管223靠近水箱220的一端为倾斜朝向远离水箱220底部可以减少激起的水花经排气管223流出水箱220外部。排气管223远离水箱220的一端为倾斜朝向靠近水箱220底部可以减少外界的粉尘经排气管223进入水箱220中,进而增加水箱220中水的洁净性。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试验机液压动力源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在伺服液压缸300工作时,油箱100为伺服液压缸300提供液压油。启动水泵214,水泵214将水箱220中的水经进水管212抽至换热管210中,继而使得换热管210中的水沿着换热管210中的螺旋方向流动。换热管210中的水与油箱100中的液压油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为液压油进行降温的效果。换热管210中的水进入延伸管215中,同时延伸管215中的水经出水管213进入水箱220中。出水管213中的水落在分水板221上,分水板221对水进行打散,并水沿着分水板221流动,同时分水板221上的水穿过水孔222与水箱220中的水融合在一起,进而达到为水进行降温的效果。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