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及冷风机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7: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冷风机 制冷 结构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风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及冷风机。


背景技术:

2.冷风机分为制冷工业冷风机及家用冷风机,工业冷风机一般用于冷库、冷链物流制冷环境中,家用冷风机又叫水冷空调,是一种集降温、换气、防尘、除味于一身的蒸发式降温换气机组。降温原理是:当风机运行时进入腔内产生负压,使机外空气流过多孔湿润的湿帘表面迫使过帘空气的干球温度降至接近于机外空气的湿球温度,即冷风机出口的干球温度比室外干球温度低5-12℃(干热地区可达15℃),空气愈干热,其温差愈大,降温效果越好。
3.但是,现有的大多数冷风机的制冷结构的制冷效率不佳,输送制冷气体的量和温度达不到需求,用户体验感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旨在通过双重制冷功能提高冷风机制冷效率。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上述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以实现:
6.一种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设有制冷空腔,所述机架的侧端还分别设有流体入口和冷风输出口;所述机架内部还包括第一制冷体、容纳盒、第二制冷体和制冷介质发生器,所述容纳盒与所述第一制冷体连接,所述制冷介质发生器与所述第二制冷体连接;
7.工作状态时,所述容纳盒与第一制冷体之间循环输送第一制冷介质,同时外界热流体穿过流体入口经过第一制冷体进行一次降温;所述制冷介质发生器与所述第二制冷体之间循环输送第二制冷介质,同时一次制冷后的外界热流体流经第二制冷体完成二次降温制冷。
8.优选地,所述机架内部还设有安装空腔;
9.所述容纳盒位于所述第一制冷体的下方;所述安装空腔与所述制冷空腔之间通过所述容纳盒分隔开;或者所述容纳盒位于所述第一制冷体的上方,所述安装空腔与所述制冷空腔之间通过集流盒分隔开,所述集流盒与所述容纳盒连通;
10.所述制冷介质发生器安装在所述制冷空腔内底部的底安装板上。
11.优选的,所述第一制冷体垂直于所述流体入口的流动气体输送方向所在平面,所述第二制冷体固定在不同于所述流体入口一侧的所述第一制冷体的侧壁;或者所述第二制冷体垂直置放于所述流体入口的流动气体输送方向所在平面,所述第一制冷体固定在不同于所述流体入口一侧的所述第二制冷体的侧壁上。
12.优选的,所述第一制冷介质选用水制冷介质;和/或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选用水蒸汽
制冷介质。
13.优选的,所述第二制冷体选用管式换热器;和/或所述制冷介质发生器选用制冷压缩机。
14.优选的,所述第一制冷体包括第一防护架、湿帘和支撑框架,所述湿帘固定在所述第一防护架的内壁,所述支撑框架连接在所述湿帘左和/或右两端的所述第一防护架的内壁。
15.优选的,所述制冷空腔内还设有冷气输送机构,使得双重制冷后的外界热流体输送出冷风输出口。
16.优选的,所述冷气输送机构包括驱动部件和排风转动部件,所述排风转动部件位于所述制冷空腔的内部并且位于不同于所述第一制冷体一侧的所述第二制冷体的侧方,所述驱动部件固定在所述容纳盒的安装槽内并且与所述排风转动部件转动连接。
17.优选的,所述驱动部件选用转动电机;和/或所述排风转动部件选用圆柱形转动风扇。
18.优选的,一种冷风机,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
19.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容纳盒往第一制冷体输送第一制冷介质,使得外界热流体流动穿过第一制冷体进行导热降温,完成第一次降温制冷;制冷介质发生器往第二制冷体输送第二制冷介质,同时一次制冷后的外界热流体流动穿过第二制冷体进行二次降温制冷,便可完成双重制冷工序;进而得到制冷效率更高、能够输出更多舒适冷流动体的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除此,该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可靠性更强,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得到再进一步地体验。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图1的aa截面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的制冷介质发生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的容纳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8.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第一制冷体和第二制冷体装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9.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的第一制冷体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号说明:1

机架;11

安装空腔;12

底安装板;13

支撑柱;14

制冷空腔;2

第一制冷体;21

第一防护架;22

湿帘;23

支撑框架;3

第二制冷体;31

入口;32

出口;4

制冷介质发生器;41

输送管组;5

冷气输送机构;51

驱动部件;52

排风转动部件;6

冷风输出口;61

调节斜板;62

第二防护架;7

容纳盒;71

安装槽;72

分隔内板;73

容纳空腔;74

抽取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3.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及冷风机。
35.如图1

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内设有制冷空腔14,所述机架1的侧端还分别设有流体入口(图中未显示)和冷风输出口6;所述机架1内部还包括第一制冷体2、容纳盒7、第二制冷体3和制冷介质发生器4,所述容纳盒7与所述第一制冷体2连接,所述制冷介质发生器4与所述第二制冷体3连接;
36.制冷运行状态时,所述容纳盒7与第一制冷体2之间循环输送第一制冷介质,同时外界热流体穿过流体入口经过第一制冷体2进行一次降温;所述制冷介质发生器4与所述第二制冷体3之间循环输送第二制冷介质,同时一次制冷后的外界热流体流经第二制冷体3完成二次降温制冷。
3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容纳盒往第一制冷体输送第一制冷介质,使得外界热流体流动穿过第一制冷体进行导热降温,完成第一次降温制冷;制冷介质发生器往第二制冷体输送第二制冷介质,同时一次制冷后的外界热流体流动穿过第二制冷体进行二次降温制冷,便可完成双重制冷工序;进而得到制冷效率更高、能够输出更多舒适冷流动体的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除此,该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可靠性更强,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得到再进一步地体验。
38.具体地,所述机架1内部还设有安装空腔11;
39.在其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纳盒7位于所述第一制冷体2的下方;所述安装空腔11与所述制冷空腔14之间通过所述容纳盒7分隔开,所述制冷介质发生器4安装在所述制冷空
腔14内底部的底安装板12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3所示,所述安装空腔11位于所述容纳盒7的下方,所述制冷空腔14位于所述容纳盒7的上方,所述第一制冷体2和第二制冷体3位于所述制冷空腔14的内部,其中,如图4所示,所述底安装板11的上表面通过支撑柱13与所述容纳盒7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13选用四个并且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柱13上表面的四个边角。
40.具体地,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纳盒7位于所述第一制冷体2的上方,所述安装空腔11与所述制冷空腔14之间通过集流盒分隔开(未图示),所述容纳盒7受重力作用下往所述第一制冷体2输送第一制冷介质,所述集流盒与所述容纳盒7相连通;所述制冷介质发生器4安装在所述制冷空腔14内底部的底安装板12上;
41.通过将制冷介质发生器与所述第一制冷体和第二制冷体分离设置可以减少二次降温制冷后的热流体与循环返回容纳盒和制冷介质发生器的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之间进行换热,尽可能地得到更多、更舒适温度的输出制冷气体,提高用户体验感。
42.具体地,在其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8所示,所述第一制冷体2垂直于所述流体入口的流动气体输送方向所在平面,所述第二制冷体3固定在不同于所述流体入口一侧的所述第一制冷体2的侧壁,通过垂直置放的第一制冷体可以使得从流体入口输送的热流体尽可能多地垂直穿过第一制冷体进行第一次降温制冷,再穿过紧贴固定在侧端的第二制冷体进行第二次降温制冷,可以避免部分热流体流流失未进行一次或者二次制冷工序,使得输出的制冷气体的量较低,影响制冷效率。
43.具体地,所述第一制冷介质优选用水制冷介质;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选用水蒸汽制冷介质。
44.具体地,所述第二制冷体3优选用管式换热器,所述制冷介质发生器4优选用制冷压缩机或者半导体制冷器,最优方案为制冷压缩机,所述制冷压缩机通过输送管组41穿过所述容纳盒7与所述。
45.通过水蒸发制冷和压缩机制冷达到双重制冷目的,而且水蒸发冷制冷是通过物理转换方式达到制冷目的,因此消耗的能量比较低,所以非常实用又环保。
46.具体地,如图9所述,所述第一制冷体2包括第一防护架21、湿帘22和支撑框架23,所述第一防护架21呈网状结构,所述湿帘22固定在所述第一防护架21的内壁,所述支撑框架23选用两个分别连接在所述湿帘22左右两端的所述第一防护架21的内壁,空气通过湿帘过程中,利用水蒸发吸热原理吸走水帘上面的热量起到制冷目的,使通过水帘的空气起到降温作用。
47.具体地,如图8所示,所述冷风输出口6处固定有网状的第二防护架62,所述第二防护架62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可上下摆动的调节斜板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斜板61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圆柱形转动柱活动连接在机架1上;通过第二防护架的分隔保护作用可以避免外界物撞击制冷结构内部的部件,同时通过调节斜板的上下调节摆动可以保障使得输出的制冷风能够快速地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提高用户体验感。
48.具体地,如图7和8所示,所述制冷空腔14内还设有冷气输送机构5,使得双重制冷后的外界热流体输送出冷风输出口6。
49.其中,如图6和7,所述冷气输送机构5包括驱动部件51和排风转动部件52,所述排风转动部件52位于所述制冷空腔14的内部并且位于不同于所述第一制冷体2一侧的所述第
二制冷体3的侧方,所述驱动部件51固定在所述容纳盒7的安装槽71内并且与所述排风转动部件52转动连接;其中,所述驱动部件51优选用转动电机,所述排风转动部件52优选用圆柱形转动风扇;通过驱动部件的启动带动排风转动部件的转动,加速引导二次制冷后的外界热流体输出制冷结构,提高输送效率,缩短用户体验时间。
50.其中,在本实施方式,如图1和2所示,所述流体入口的开口方向和冷风输出口6的开口方向处于不同轴线方向上,通过交错分布的开口方向可以尽可能多地将所产生的制冷气体旋转均匀地输送出去;在另一实施方式,所述流体入口的开口方向和冷风输出口6的开口方向处于同一轴线方向上,通过同一轴线排布的输送口可以保障经过两次制冷的流体能够快速输送排放,提高制冷效率。
51.其中,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制冷体3垂直置放于所述流体入口的流动气体输送方向所在平面,所述第一制冷体2固定在不同于所述流体入口一侧的所述第二制冷体3的侧壁上(图中未显示),使用该方式时候,外界热流体改变为先是经过第二制冷体3进行初次制冷降温,再流动穿过第二制冷运行至第一制冷体2进行再次制冷,又由于第二制冷体的制冷降温性能比第一制冷体的制冷降温更佳,本实施过程经过第二制冷体后,外界热流动所携带的热量相对较大,再经过第一制冷体换热的过程中循环导流的热量较大,使其有较大部分的热量会在第一制冷体2内进行制冷降温或者往流体入口处扩散,剩余少部分携带热量的外界热流体与第二制冷体3之间制冷降温,避免二次制冷降温的第一制冷介质过多的与制冷空腔中所得到的最终制冷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获得效果比上述其一实施方式中的方案更好一些;而如果第一制冷体靠近流体入口时,经过初次制冷降温后,绝大部分热量可以经过第二制冷介质流动循环制冷扩散,与制冷空腔内的制冷完成气体之间多少会有一些热量进行热交换,影响制冷效果;但是整体的两个方案还是比现有技术绝大多数的方案的效果更佳。
52.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容纳盒7内设有装有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容纳空腔73,所述容纳空腔73与所述安装槽71之间通过分隔内板72分隔开。
53.其中,在其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纳盒7内还设有抽取部件74,所述抽取部件74可使得所述第一制冷介质输送至所述第一制冷体2;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集流盒上设置有抽取部件74,其用于将初次制冷后的第一制冷介质循环输送回容纳盒7。
54.其中,所述抽取部件74优选用抽水泵;通过抽水泵可以再进一步地加快所述第一制冷介质输送至第一制冷体的速度,提高制冷效率。
55.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冷风机,该冷风机包括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该冷风机的双重制冷结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冷风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