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6:0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取暖器 加热 空间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取暖器,尤其涉及一种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加热取暖器多种多样,为了结合装饰和取暖为一体,设置出了具有传统加热工具(例如柴火、火焰、煤炭等等)虚拟画面的取暖器,例如虚拟壁炉。现阶段虚拟壁炉产品形成虚拟火焰形成方式有三种:1.风机组件,结合红色火焰布条和灯泡,形成火焰效果。2.led灯板利用反光组件,按照一定频率将灯光透过火型板,将火焰形状投影在投影幕上,结合假柴炭火组件,从而形成规律的2d柴火燃烧的火焰效果。3.加湿组件将水转化为雾气,结合led灯光透射过假柴炭火组件形成火焰燃烧的3d效果。4.使用裸眼3d显示器模拟显示3d立体效果的壁炉内柴火和火焰的影像。现阶段的虚拟壁炉中的加热器也有多种类型,包括红外发热管、电阻丝加热、碳纤维管、煤气加热器等等。
3.参考中国专利cn201821603911.3和中国专利cn201920170947.5,现有的虚拟壁炉中加热器往往集中安装于壁炉上方或者下方,不但区域集中,且相对于人体设计不合理,具体如下:1、出风面积小,加热不均匀且加热方向集中;2、由于加热器沿横向排布,而人体宽度远远小于高度的情况下,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区域很小且有时候仅能吹到头部或者脚步,使得用户身体仅局部直接受热,不能让用户身体全方位舒适自然的受热,也不能让在空间位置相距较远的人同时受热。为此,及时将壁炉加宽加高,其对人体直接加热的区域依然保持很小的范围,使得加热功能和产品外形尺寸不匹配。
4.综上,急需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将一个加热模块分为多个加热模组,且分布于虚拟取暖模块的不同方位,分散热源增加加热面积,使得用户体会到全方位舒适自然取暖。
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将传统设置于虚拟取暖模块上方或者下方的加热源设置于虚拟取暖模块的侧方,使得人体感受的加热区域增加,体会到全方位舒适自然取暖。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包括壳体、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虚拟取暖模块和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包括至少两个加热模组,至少两个所述加热模组分别安装于所述虚拟取暖模块不同侧,且分别具有朝向前侧的暖风口,位于对应侧的加热模组成条形并分别沿垂直于对应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加热模块分为多份,且分布于虚拟取暖模块的不同方位,不但增加了发热模块的有效面积,还使得发热模块分散设置,呈立体方式加热,对空气加热速度快,加热均匀,且可在上、下、左、右最大面积内进行加热取暖,使得用户使用时可以全方位舒适自然的受热,也能让在空间位置相对较远的人同时受热。再者,如果将取
暖器的宽度或高度增加时,分布在产品至少两个方向的加热模组的相对位置也会随之变化,从而使得发热模块与产品外形匹配。
9.较佳地,其中一所述加热模组安装于所述虚拟取暖模块的左侧或者右侧。将加热模组放置于左侧或者右侧且沿左侧边或右侧边延伸设置,使得加热模块在高度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加热面积,且该加热面积与人体站立时的延伸方向相对,使得人体可以接受较大面积的取暖。此时,其中另一加热模组无论位于右侧(左侧)、前侧或者后侧,都可以在宽度方向上增加足够的加热区域,使得加热模块的加热区域达到一个足够宽、足够高的大面积区域。再一方面,为了美观,虚拟取暖模块与左右侧边沿必须留有足够的空间,将加热模组放置于左侧和右侧,可以不增加现有取暖器的宽度尺寸,节省空间。
10.较佳地,其中两所述加热模组分别安装于所述虚拟取暖模块的左右两侧。左右两侧的加热模组可以确保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都保持最大范围的加热区域,且在控制部分和供电部分放置于虚拟取暖模块下方时,不但无需占用加热模组的空间,还使得控制部分和供电部分距离虚拟取暖模块和加热模组的距离都很近,便于布线。
11.较佳地,其中一所述加热模组安装于所述虚拟取暖模块的上侧或下侧。
12.较佳地,其中两所述加热模组分别安装于所述虚拟取暖模块的上下两侧。上下两相对侧的加热模组可使得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都保持最大范围的加热区域。
13.较佳地,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还包括控制器和供电模块,所述加热模块为电加热模块,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对所述加热模块和虚拟取暖模块供电。
14.较佳地,所述加热模组包括加热支架、安装于所述加热支架上的加热器、安装于所述加热器前方的出风组件,所述暖风口与所述出风组件位置对应,所述出风组件将所述加热器加热的空气从所述暖风口吹出。
15.具体地,所述出风组件呈条形并于所述虚拟取暖模块的一侧沿对应侧边设置,所述壳体的前侧安装有导风格栅,所述导风格栅上形成有由后侧向前侧延伸的导风通道,所述暖风口形成于所述导风通道的出口处。
16.更佳地,所述出风组件横向两侧的导风通道其出口分别向所述出风组件的横向两侧延伸以增加出风面积,尤其增加了垂直于加热模组方向的出风面积。
17.更佳地,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还包括旋转驱动部,所述导风格栅沿纵向延伸的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旋转驱动部带动所述导风格栅绕所述转轴转动以是所述导风格栅沿其横向转动导风。该方案可以有效增加出风面积,尤其增加了垂直于加热模组方向的出风面积。
18.较佳地,所述虚拟取暖模块为模拟燃烧的柴火以使所述取暖器为虚拟壁炉。
19.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包括壳体、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虚拟取暖模块和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加热模组,至少一个所述加热模组安装于所述虚拟取暖模块左侧或者右侧,并呈条形且从上至下延伸设置,所述加热模组具有朝向前侧的暖风口。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其中一加热模组从上至下延伸设置并安装于虚拟取暖模块左侧或者右侧,使得加热模块在高度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加热面积,且该加热面积与人体站立时的延伸方向相对,使得人体可以接受较大面积的取暖,再一方面,为了美观,虚拟取暖模块与左右侧边沿必须留有足够的空间,将加热模组放置于左侧和右侧,可以不
增加现有取暖器的宽度尺寸,节省空间。
21.较佳地,所述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还包括控制器和供电模块,所述加热模块为电加热模块,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对所述加热模块和虚拟取暖模块供电,所述控制器和供电模块安装于所述虚拟取暖模块上侧或下侧,使得控制器和供电模块无需占用加热模组的空间,且距离离虚拟取暖模块和加热模组的距离较劲,便于布线。
22.较佳地,所述加热模组至少有两个,且其中两所述加热模组分别安装于所述虚拟取暖模块的左右两侧,左右两侧的加热模组可以确保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都保持最大范围的加热区域。
23.较佳地,所述加热模组至少有两个,且其中一所述加热模组安装于所述虚拟取暖模块的上侧或下侧。
24.较佳地,所述加热模组至少有三个,且其中两所述加热模组分别安装于所述虚拟取暖模块的上下两侧。上下两相对侧的加热模组可使得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都保持最大范围的加热区域。
25.具体地,所述加热模组包括加热支架、安装于所述加热支架上的加热器、安装于所述加热器前方的出风组件,所述暖风口与所述出风组件位置对应,所述出风组件将所述加热器加热的空气从所述暖风口吹出。
26.具体地,所述出风组件呈条形并于所述虚拟取暖模块的一侧沿对应侧边设置,所述壳体的前侧安装有导风格栅,所述导风格栅上形成有由后侧向前侧延伸的导风通道,所述暖风口形成于所述导风通道的出口处。
27.更佳地,所述出风组件横向两侧的导风通道其出口分别向所述出风组件的横向两侧延伸以增加出风面积,尤其增加了垂直于加热模组方向的出风面积。
28.更佳地,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还包括旋转驱动部,所述导风格栅沿纵向延伸的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旋转驱动部带动所述导风格栅绕所述转轴转动以是所述导风格栅沿其横向转动导风。该方案可以有效增加出风面积,尤其增加了垂直于加热模组方向的出风面积。
29.较佳地,所述虚拟取暖模块为模拟燃烧的柴火以使所述取暖器为虚拟壁炉。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未打开的立体示意图。
31.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打开后的正面示意图。
32.图3a是沿图2中a-a线剖开的截面图。
33.图3b是沿图2中b-b线剖开的截面图。
34.图3c是沿图2中c-c线剖开的截面图。
35.图3d是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之加热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6.图4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的暖风口出风的正面示意图。
37.图4b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的暖风口出风的侧视图。
38.图4c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的暖风口出风的俯视剖视图。
39.图4d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的暖风口出风的立体示意图。
40.图5a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的正面示意图。
41.图5b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的正面示意图。
42.图5c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的正面示意图。
43.图5d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的正面示意图。
44.图5e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的正面示意图。
45.图5f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的正面示意图。
46.图5g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的正面示意图。
47.图5h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的正面示意图。
48.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的正面示意图。
49.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的正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51.参考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100,包括壳体10、安装于所述壳体10内的虚拟取暖模块20和加热模块30。所述加热模块 30包括两个加热模组31,两个所述加热模组31、32分别安装于所述虚拟取暖模块20的左右两侧,且均具有朝向前侧的暖风口304。位于对应侧的加热模组 31、32呈条形并分别沿垂直于对应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
52.其中,加热模组31沿垂直于左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加热模组32沿垂直于右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垂直于左侧所在方向延伸为沿高度方向延伸,即上下延伸。垂直于右侧所在方向延伸为沿高度方向延伸,即上下延伸。上下延伸包括沿竖直线方向延伸、与竖直线呈一定夹角(例如小于40度角度或者小于30 度)的延伸、沿一中线为竖直线的波浪线延伸、沿一上下对称的折线或弧线延伸等等。
53.参考图3c,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100还包括控制器51和供电模块52,所述加热模块30为电加热模块,所述控制器51控制所述供电模块52对所述加热模块30和虚拟取暖模块20供电。参考图1和图2,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100还包括信息交互面板11,用于输入控制信号并显示当前取暖器状态,本实施例中,信息交互面板11安装于取暖器前侧的顶部,便于操控。控制器51依据信息交互面板11输入的控制命控制虚拟取暖模块20和加热模块30动作,并控制信息交互面板11的显示屏或者指示灯显示当前工作状态。
54.参考图3c,为了便于布线,控制器51和供电模块52安装于虚拟取暖模块 20下侧的安装腔内。为了便于安装且隔离加热模组和其他结构,所述壳体10内具有安装所述虚拟取暖模块20的第一腔室、与加热模组31(32)一一对应并安装所述加热模组31(32)的第二腔室、安装控制器51和供电模块52的第三腔室。
55.其中,所述虚拟取暖模块20为模拟燃烧的柴火以使所述取暖器为虚拟壁炉。当然,虚拟取暖模块还可以为其他虚拟模块,例如虚拟的煤炉、大火甚至火山等虚拟取暖图像、画面的屏幕、灯光等等。参考图1、图3a和图3c,本实施例中,虚拟取暖模块20包括仿真假柴火
21、安装于仿真假柴21内的火形板22、安装于火形板22内的螺旋反光叶片23以及led灯条24,led灯条24通过螺旋反光叶片23向火形板22照射灯光,使得灯光变成火焰状并穿过仿真假柴21投射至仿真假柴21上方以模拟柴火的火焰(如图2所示)。
56.参考图1、参考图3b和图3d,所述加热模组31(32)包括加热支架301、安装于所述加热支架301上的加热器302、安装于所述加热器302前方的出风组件303,所述暖风口304与所述出风组件303位置对应,所述出风组件303将所述加热器302加热的空气从所述暖风口304吹出。本实施例中,暖风口304为出风口,进风口305位于壳体的侧面和/或背面的对应位置。加热模组31和加热模组32结构相似,在此不予重述。加热模组还包括安装于加热支架301上的温度安全保护器306以检测加热器302的加热温度,控制器51接温度安全保护器306并在加热温度超出预设值时控制加热器302停止加热。
57.参考图1,所述出风组件303包括风轮41、风轮驱动部42和成型于所述加热器302的两横向相对侧的导风通道43,所述风轮驱动部42带动所述风轮41 转动,所述风轮41安装于所述导风通道43后方且其出风口与所述导风通道43 连通并生成并控制流体途径所述加热器302并沿所述导风通道43以一定速率流出。本实施例中,风轮驱动部42为风机马达。其中,导风通道43成型于加热支架301上。
58.较佳者,所述导风通道43包括向所述取暖器外侧倾斜的倾斜段(如图3a 所述),不但加长导风通道43使得加热器加热效率更高,出风更加平稳,也便于暖风口304输出暖风向两侧倾斜。
59.参考图1、图3a、图3b和图3d,所述出风组件303还包括安装于壳体前侧的导风格栅44,所述导风格栅44上形成有若干与所述导风通道连通的暖风通道 45。暖风口304形成于暖风通道45出口。其中,导风格栅44包括位于加热器 302外侧具有通孔的防护板和位于防护板外侧且具有导风孔的导风板,防护板上具有若干沿加热模组横向设置的通孔,导风板上设有多个沿加热模组纵向设置的导风孔,通孔的宽度小于人手指宽度以防止人手伸入。
60.参考图4a至图4d,为第一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100的暖空气流向示意图,箭头为暖空气流向,从暖风口304吹出的空气向两侧和上方流出,使得加热模组31、32吹出的暖气在中间交汇,形成一个覆盖整个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100前侧且超出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100左右两侧和上侧的一个加热区域 200(如图4d所示),实现空间立体全方位加热。
61.参考图5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区别于第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加热模组有三个,分别为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左侧的加热模组31、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右侧的加热模组32、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上侧的加热模组33。位于对应侧的加热模组31、32、33呈条形并分别沿垂直于对应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
62.其中,加热模组33沿垂直于上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垂直于上侧所在方向延伸为沿宽度方向延伸,即左右延伸。左右延伸包括沿水平线方向延伸、与水平线呈一定夹角(例如小于40度角度或者小于30度)的延伸、沿一中线为水平线的波浪线延伸、沿一左右对称的折线或弧线延伸等等。
63.参考图5b,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区别于第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加热模组有三个,分别为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左侧的加热模组31、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右侧的加热模组32、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下侧的加热模组34。位于对应侧的加热模组31、32、34呈条形并分别沿垂直于对应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
64.其中,加热模组34沿垂直于下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垂直于下侧所在方向延伸为沿宽度方向延伸,即左右延伸。左右延伸包括沿水平线方向延伸、与水平线呈一定夹角(例如小于40度角度或者小于30度)的延伸、沿一中线为水平线的波浪线延伸、沿一左右对称的折线或弧线延伸等等。
65.参考图5c,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区别于第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加热模组有四个,分别为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左侧的加热模组31、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右侧的加热模组32、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上侧的加热模组33、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下侧的加热模组34。位于对应侧的加热模组31、32、33、34 呈条形并分别沿垂直于对应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
66.其中,加热模组33沿垂直于上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垂直于上侧所在方向延伸为沿宽度方向延伸,即左右延伸。加热模组34沿垂直于下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垂直于下侧所在方向延伸为沿宽度方向延伸,即左右延伸。左右延伸包括沿水平线方向延伸、与水平线呈一定夹角(例如小于40度角度或者小于30 度)的延伸、沿一中线为水平线的波浪线延伸、沿一左右对称的折线或弧线延伸等等。
67.参考图5d,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区别于第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加热模组有两个,分别为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上侧的加热模组33、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下侧的加热模组34。位于对应侧的加热模组33、34呈条形并分别沿垂直于对应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
68.其中,加热模组34沿垂直于下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垂直于下侧所在方向延伸为沿宽度方向延伸,即左右延伸。左右延伸包括沿水平线方向延伸、与水平线呈一定夹角(例如小于40度角度或者小于30度)的延伸、沿一中线为水平线的波浪线延伸、沿一左右对称的折线或弧线延伸等等。
69.参考图5e,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区别于第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加热模组有2个,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右侧的加热模组32、位于虚拟取暖模块 20上侧的加热模组33。位于对应侧的加热模组32、33呈条形并分别沿垂直于对应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
70.其中,加热模组33沿垂直于上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垂直于上侧所在方向延伸为沿宽度方向延伸,即左右延伸。左右延伸包括沿水平线方向延伸、与水平线呈一定夹角(例如小于40度角度或者小于30度)的延伸、沿一中线为水平线的波浪线延伸、沿一左右对称的折线或弧线延伸等等。
71.参考图5f,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区别于第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加热模组有2个,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左侧的加热模组31、位于虚拟取暖模块 20上侧的加热模组33。位于对应侧的加热模组31、33呈条形并分别沿垂直于对应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
72.其中,加热模组33沿垂直于上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垂直于上侧所在方向延伸为沿宽度方向延伸,即左右延伸。左右延伸包括沿水平线方向延伸、与水平线呈一定夹角(例如小于40度角度或者小于30度)的延伸、沿一中线为水平线的波浪线延伸、沿一左右对称的折线或弧线延伸等等。
73.参考图5g,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区别于第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加热模组有2个,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左侧的加热模组31、位于虚拟取暖模块 20下侧的加热模组34。位于对应侧的加热模组31、34呈条形并分别沿垂直于对应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
74.其中,加热模组34沿垂直于下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垂直于下侧所在方向延伸为
沿宽度方向延伸,即左右延伸。左右延伸包括沿水平线方向延伸、与水平线呈一定夹角(例如小于40度角度或者小于30度)的延伸、沿一中线为水平线的波浪线延伸、沿一左右对称的折线或弧线延伸等等。
75.参考图5h,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区别于第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加热模组有2个: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右侧的加热模组32、位于虚拟取暖模块 20下侧的加热模组34。位于对应侧的加热模组32、34呈条形并分别沿垂直于对应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
76.其中,加热模组34沿垂直于下侧所在方向延伸设置。垂直于下侧所在方向延伸为沿宽度方向延伸,即左右延伸。左右延伸包括沿水平线方向延伸、与水平线呈一定夹角(例如小于40度角度或者小于30度)的延伸、沿一中线为水平线的波浪线延伸、沿一左右对称的折线或弧线延伸等等。
77.参考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区别于第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100的加热模组有一个: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左侧的加热模组31。位于左侧的加热模组31呈条形并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78.其中,上下延伸包括沿竖直线方向延伸、与竖直线呈一定夹角(例如小于 40度角度或者小于30度)的延伸、沿一中线为竖直线的波浪线延伸、沿一上下对称的折线或弧线延伸等等。
79.较佳者,可将加热模组31布满整个取暖器100的左侧边缘,虚拟操作面板 11可以设置于取暖器100的右侧。位于右侧的加热模组32呈条形并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80.参考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区别于第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100a的加热模组有一个:位于虚拟取暖模块20右侧的加热模组32。
81.其中,上下延伸包括沿竖直线方向延伸、与竖直线呈一定夹角(例如小于 40度角度或者小于30度)的延伸、沿一中线为竖直线的波浪线延伸、沿一上下对称的折线或弧线延伸等等。
82.较佳者,可将加热模组32布满整个取暖器100的右侧边缘,虚拟操作面板 11均可以设置于取暖器100的左侧。
83.上述实施例中,对应侧的加热模组31(32、33、34)布满取暖器的对应侧或者设于取暖器对应侧的大部分区域或者设于取暖器对应侧的中间位置,由加热模组的尺寸和对应侧的长宽决定。
84.其中,上述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为移动式取暖器,当然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也可以为其他取暖器,如壁挂式固定的取暖器或者嵌入墙体等结构的嵌入时取暖器。
85.其中,上述实施例中,加热器为电加热器,包括:红外发热管、电阻丝加热、碳纤维管、陶瓷发热件等等,当然,还可以为其他结构的发热器。
86.基于上述实施例,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导风格栅44上暖风通道45从后向前分别向所述加热模组30的横向两侧延伸以增加出风面积(图中未示)。
87.基于上述实施例,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空间立体加热取暖器100还包括旋转驱动部,所述导风格栅44沿纵向延伸的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壳体10上,所述旋转驱动部带动所述导风格栅44绕所述转轴转动以是所述导风格栅44沿其横向转动导风(图中未示)。
88.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
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