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内表面增强型热交换管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5:4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热交换 增强型 表面 空调 制冷系统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制冷系统中的热交换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内表面增强型热交换管。


背景技术:

2.已有技术中的热交换管管内结构通常是:经机械加工而在管体的内壁上沿着管体的长度方向以螺旋状态构成并且与管体构成为一体的螺旋状内肋。这种带有内肋的换热管能够使管内的流体形成紊流状态,有效提高管内的换热系数,提高蒸发或凝结换热性能。
3.然而,目前现有技术专利和专利申请方案由于仅在管体的内壁表面加工内螺纹肋,内螺纹肋结构的传热作用具有瓶颈,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种情况有必要得到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内表面增强型热交换管,解决了提高管内传热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表面增强型热交换管,它包括:
7.管体,所述管体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
8.螺旋肋,所述螺旋肋以螺旋形式成型在所述内表面,所述螺旋肋间形成相互连通的槽道,所述螺旋肋的顶部朝向一侧弯曲形成折弯结构;
9.凹槽,所述凹槽相间隔地形成在所述螺旋肋顶部,所述凹槽与所述槽道相连通。
10.优选地,所述外表面设置有翅片。
11.进一步地,所述翅片以螺旋状延伸。
12.优选地,所述螺旋肋与管轴线之间的螺旋角度α为10
°
~70
°

13.优选地,所述螺旋肋的高度h为0.1mm~0.4mm。
14.优选地,所述折弯结构与所述螺旋肋对应侧面形成的夹角γ为1
°
~179
°

15.优选地,所述螺旋肋上的所述凹槽与管轴线之间的螺旋角度β为1
°
~5
°

16.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螺旋肋的高度。
17.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8.本实用新型的内表面增强型热交换管,螺旋肋及其上的凹槽显著增大了管内换热表面积,改变管内流体流动状态,起到扰流作用,破坏流体表面的边界层,螺旋肋顶部折弯结构的设置,一方面使流体的紊流程度进一步得到增加,以减小传热热阻,另一方面使得管内形成三维结构,当管内用作蒸发时,更有利于汽化核心产生,从而使管内换热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附图说明
19.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2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内表面增强型热交换管的剖图;
21.图2是图1中一小块管体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图2的端面图;
23.图4是图3中一个折弯结构的放大图;
24.图5是图2的俯视图;
25.图6是实施例2的一小块管体结构示意图;
26.图7是图6的端面图;
27.图8是图6的俯视图;
28.图9是实施例3的一小块管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0是图9的端面图;
30.图11是图9的俯视图;
31.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32.1、管体;101、内表面;102、外表面;
33.2、螺旋肋;
34.3、凹槽;
35.4、槽道;
36.5、翅片;
37.6、折弯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0.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41.实施例1
42.如图1所示内表面增强型热交换管的剖图,包括管体1,管体1为管形(图示半圆环形,是沿经过轴心线的切面形成的剖图),管体1具有内表面101和外表面102。外表面102上设置有翅片5,翅片5以螺旋状延伸。
43.内表面101设置有螺旋肋2,螺旋肋2为螺纹状,螺旋设置在内表面101。螺旋肋2之间形成槽道4,槽道4为相互连通的,槽道4伴随螺旋肋2也是呈螺旋状。
44.如图2,螺旋肋2的顶部朝向一侧弯曲形成折弯结构6,折弯结构6覆盖在槽道4顶部,折弯结构6一方面使流体的紊流程度进一步得到增加,以减小传热热阻,另一方面使得管内形成三维结构,当管内用作蒸发时,更有利于汽化核心产生,从而使管内换热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如图4,折弯结构6与螺旋肋2对应侧面形成夹角γ,本例γ角为90
°
,其它实施方式中,γ角可以为1
°
~179
°
中任一角度。
45.如图2,螺旋肋2顶部设置有凹槽3,凹槽3等间距间隔地分布。其它实施方式中,凹槽3也可以是不等间距地分布。凹槽3与槽道4相互连通。且凹槽3的深度小于螺旋肋2的高度。本例凹槽3的深度是0.2mm。如图3,螺旋肋2的高度h为0.3mm。
46.如图4,螺旋肋2与管轴线之间的螺旋角度α为40
°
。螺旋肋2上的凹槽3与管轴线之间的螺旋角度β为2
°

47.实施例2
48.如图5

7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结构和原理相同,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是螺旋肋2的折弯形状有区别,可以对比图6和图3。本例螺旋肋2的螺旋角度α为45
°
,螺旋肋2的高度h为0.35mm,凹槽3的螺旋角度β为3
°
,凹槽3深度为0.3mm。
49.实施例3
50.如图8

10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1基本结构和原理相同,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是螺旋肋2的折弯形状有区别。螺旋肋2的螺旋角度α为53
°
,螺旋肋2的高度h为0.25mm,凹槽3的螺旋角度β为1
°
,凹槽3的深度为0.2mm。
51.本实用新型的内表面增强型热交换管,由于内表面101上螺旋肋2的设置,以及螺旋肋2上凹槽3的设置,显著增大了管内换热表面积,改善管内流体流动状态,破坏流体表面的边界层。且螺旋肋2的顶部朝向一侧弯曲,一方面使流体的紊流程度进一步得到增加,以减小传热热阻,另一方面使得管内形成三维结构,当管内用作蒸发时,更有利于汽化核心产生,从而使管内换热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52.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