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1:4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施工 地说 大堤 桥梁 结构


1.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承台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基础建设的发展,桥梁施工技术逐渐成熟,在现代大跨度桥梁施工中,经常出现需要在大堤侧施工承台以满足施工需要的情况。常见的大堤承台往往采用钢平台施工桩基、刚度较大的围堰(双壁钢围堰、锁口钢管桩围堰)和较厚封底混凝土结构,这种承台的施工周期长,临时措施材料成本高且周转不方便,施工难度大。特别是大堤侧承台,由于受到的单侧水流压力较大,按照常规方法施工时,为保证承台稳定性,需要更高的施工成本和更长的施工周期。
3.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设计一种新型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在保证承台结构稳定性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通过在大堤与围堰间依次设置高压旋喷桩与防护桩的方式,利用防护桩、围堰与桩间土共同抵抗承台施工过程中围堰两侧的不平衡土压力,在保证承台施工结构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
5.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包括:
6.围堰,其沿承台的外周连续设置并在内侧形成封闭空间;
7.多个内支撑,其沿所述围堰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封闭空间中,任一内支撑水平设置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围堰的内侧壁连接;
8.多个挡土桩,其沿所述围堰的外周连续设置在所述围堰与水体相邻的外侧;
9.多个防护桩,其沿所述围堰的外周连续设置在所述围堰与大堤迎水面相邻的外侧并形成防护墙;
10.多个高压旋喷桩,其沿所述防护墙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在所述防护墙远离承台的一侧并形成防渗墙。
11.优选的是,所述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还包括:冠梁,其设置在所述防护墙的顶部;龙门吊轨道,其沿所述防护墙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冠梁上。
12.优选的是,所述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所述围堰由多个钢板桩沿水平方向连续拼接而成,所述内支撑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钢板桩可拆卸连接。
13.优选的是,所述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所述围堰与所述承台外壁的距离大于等于1.5m。
14.优选的是,所述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所述防护墙与所述承台外壁的距离大于等于3m。
15.优选的是,所述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所述防护墙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围堰与大堤迎水面相邻的一侧的长度,所述防渗墙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防护墙的长度。
16.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大堤外侧依次设置高压旋喷桩和防护桩,在靠近大堤的一侧形成防渗墙,在垂直于大堤轴向方向利用防护桩抵抗不平衡土压力,在与防护桩相邻的围堰两侧分别形成可取土的空间,方便在防护桩与围堰间进行取土或者回填土,来抵消围堰内部结构施工中的不平衡土压力,保证了施工时承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18.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高压旋喷桩、防护桩和挡土桩的组合结构有效保证了围堰施工时的内部结构稳定性,减小外部环境条件对施工速度的影响,提高了施工效率,且施工材料周转方便,降低了施工成本。
19.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围堰;2、钻孔灌注桩;3、内支撑;4、挡土桩;5、防护桩;6、高压旋喷桩;7、承台;8、冠梁;9、龙门吊轨道;10、混凝土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25.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如图1

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包括:
27.围堰1,其沿承台7的外周连续设置并在内侧形成封闭空间;
28.多个内支撑3,其沿所述围堰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封闭空间中,任一内支撑3水平设置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围堰1的内侧壁连接;
29.多个挡土桩4,其沿所述围堰1的外周连续设置在所述围堰1与水体相邻的外侧;
30.多个防护桩5,其沿所述围堰1的外周连续设置在所述围堰1与大堤迎水面相邻的外侧并形成防护墙;
31.多个高压旋喷桩6,其沿所述防护墙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在所述防护墙远离承台7的一侧并形成防渗墙。
32.上述技术方案中,设计了一种大堤侧承台的施工结构,承台7的位置和大小、不同
桩基与承台7的间距均根据设计图纸进行规划,并在施工前预留好安装空间,整体大堤侧承台的施工结构从外向内进行设置,首先在承台7与大堤迎水侧间施工一排高压旋喷桩6,多个高压旋喷桩6沿迎水面连续设置形成止水帷幕(即防渗墙),用于防止施工中江水涌入大堤内侧的主体结构周围,对大堤造成冲击,造成下部结构塌陷等问题;在高压旋喷桩6的外侧与防渗墙平行设置一排防护桩5,多个防护桩5连续设置形成防护墙,防护桩5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外侧还需施工承台7,大堤迎水侧的最外层结构稳定性较差,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施工(挖土、填充)作业的影响,不仅影响大堤本身的稳定性,也对施工过程中的支护结构(围堰1)存在影响,在围堰1外侧设置防护墙,能够加强大堤外侧结构稳定性,同时保证施工结构的稳定性;再按照设计施工半圈挡土桩4,其设置在围堰1(设计范围中)未被大堤挡住而需要直接与江水接触的外围,由于坡脚处存在较大的土体落差,施工中土体的稳定性较差,需要设置一层挡土桩4,一方面能够承受土压力,防止土体失稳,另一方面,挡土桩采用单桩相连成排的钢管(板)桩结构,能够起到一定的截水防渗功能,进一步加强周围土体稳定性;然后,在挡土桩4与防护墙之间的规定位置施工围堰1,将包括承台7在内的施工范围围绕一圈后形成封闭空间,在封闭空间内正常进行围堰1施工,具体包括在围堰1能插打钻孔灌注桩2,并在围堰1内逐层向下开挖取土,同时逐层安装内支撑3,开挖至设定高度后在基坑内降水、施工混凝土垫层10并逐层浇筑承台7,在围堰内逐层开挖

逐层浇筑的全过程中,通过在围堰与防护墙间同步取土或回填土以保证围堰两侧土压力平衡,可进一步保证围堰施工中整体施工结构的稳定性。
3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围堰正对大堤迎水面的外侧设置一排防护桩,在垂直于大堤轴向方向利用防护桩抵抗不平衡土压力,同时在与防护桩相邻的围堰两侧分别形成可取土的空间,方便在防护桩与围堰间进行取土或者回填土,来抵消围堰内部结构施工中的不平衡土压力,保证了施工时承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另外,通过设置一排高压旋喷桩在靠近大堤的一侧形成防渗墙,通过高压旋喷桩、防护桩和挡土钢管(板)桩的组合结构有效保证了围堰施工时的内部结构稳定性,减小外部环境条件对施工速度的影响,提高了施工效率,且施工材料周转方便,降低了施工成本。
34.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还包括:冠梁8,其设置在所述防护墙的顶部;龙门吊轨道9,其沿所述防护墙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冠梁8上。其中,在多个防护桩5的顶部设置冠梁8,在防护墙顶部形成平滑且连续的表面,以冠梁8为支撑结构设置单侧的龙门吊轨道9,在承台7相对于防护墙的另一侧也架设有与其平行设置的单侧龙门吊轨道9,方便后续使用两侧龙门吊进行围堰1内施工,从而,借用已安装的桩基结构作为龙门吊的一侧的支撑基础,在保证起吊稳定性的同时不需要额外设置施工平台,节省了施工成本。
35.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所述围堰1由多个钢板桩沿水平方向连续拼接而成,所述内支撑3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钢板桩可拆卸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钢板桩选用sp
‑ⅳ
w钢板桩,在浇筑承台7过程中逐层拆卸对应高度的内支撑3,承台7全部浇筑完成后拔除全部钢板桩,并向承台7周围回填土体,内支撑和钢板桩可作为临时结构被重复利用,在保证承台及其施工结构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施工成本。
36.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所述围堰1与所述承台7外壁的距离大于等于1.5m。从而,为承台7浇筑施工预留足够的活动施工空间,保证施工的顺利进
行,同时,避免在拆除围堰1时对承台7相邻的土体结构造成较大影响,保证承台稳定性。
37.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所述防护墙与所述承台7外壁的距离大于等于3m。其中,防护墙与相邻的围堰1也需要间隔一定的距离,在采用调整防护桩5与围堰1的桩间土高度以抵消围堰1施工中围堰1两侧不平衡土压力时,需保证桩间土的压力足够与围堰1内侧土体压力保持平衡,即在回填过程中,桩间土压力需足够大,以免承台7浇筑施工时,围堰内侧土压力过大导致两侧不平衡土压力无法被完全抵消,影响施工结构的稳定性。
38.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大堤侧承台施工结构,所述防护墙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围堰1与大堤迎水面相邻的一侧的长度,所述防渗墙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防护墙的长度。上述技术方案中,越靠近大堤内侧的桩基结构,其布置的范围需越大,防止保护范围外的冲击力(土压力)传导或水渗漏至大堤内侧,保证了施工过程中大堤本身结构的稳定性。
39.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大堤侧承台设置在大堤迎水侧,其大致为方形结构,两面分别与大堤的上游侧和迎水侧相邻,另外两面分别与江水侧与江水下游侧相邻,所述大堤侧承台的施工方法如下:
40.步骤一、大堤迎水侧施工一排高压旋喷桩6,形成防渗墙,其位于承台7靠近大堤的施工范围外侧;
41.步骤二、在承台7规划施工范围的外侧3m处(在防渗墙外侧)施工一排防护桩5,形成防护墙,其与防渗墙平行并位于防渗墙与承台7之间,在防护桩5顶部施工冠梁8,预留后期龙门吊轨道9固定的埋件;
42.步骤三、在围堰1规划施工范围的外侧施工两排挡土桩4,其位于承台7与江水相邻的两面;
43.步骤四、施作导梁,按照设定的施工位置在挡土桩4与防护墙之间利用打桩机插打钢板桩,完成围堰1本体结构施工,使围堰1外侧离承台7外边缘为1.5m,并在围堰1内部插打多个钻孔灌注桩2;
44.步骤五、在围堰两侧安装龙门吊,并在围堰1内进行开挖,每开挖一层土体,安装一道内支撑3,并在适当时机设置降水井,主动降水,保证进坑土体稳定性,在开挖过程中,将防护桩5与钢板桩之间土体高度保持在合理标高,减少钢板桩两侧的不平衡土压力;
45.步骤六、围堰1内基坑开挖到位后,及时浇筑混凝土垫层10,减少基坑底部土体的暴露时间,保证基坑稳定性,并在混凝土垫层10上分层浇筑承台7,每浇筑一层承台7即拆除一层对应高度的内支撑3,将承台分层浇筑的目的是减少承台内外温差;
46.步骤七、承台7施工完成后,确保拆除完全部内支撑3,然后拔除钢板桩,回填承台7周边土体,留下防渗墙和防护墙作为大堤永久防护结构。
47.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