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效顶部降噪声屏障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09:3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降噪 高效 屏障 环保 公开


1.本公开一般涉及环保降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顶部降噪声屏障。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公路、铁路、城市道路、城市轨道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得到迅猛发展,其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产生的环境交通噪声污染影响也日益突出。交通噪声成为两侧住宅、文教机关和医院等敏感建筑的主要污染源,解决环境噪声污染问题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用建造声屏障的方法来治理交通噪声是目前的一个有效的技术手段。
3.声屏障是指在声源和接收者之间插入一个设施,使声波传播有一个显著的附加衰减,从而减弱接收者所在的一定区域内的噪声影响。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声屏障会产生反射、投射和衍射等现象。声屏障的作用是阻止直达声的传播,隔离投射声,并使衍射声有足够的衰减,是声屏障后面行成“声影区”内的噪声有明显的下降,最终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4.声屏障不同顶端结构对绕射声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均能提高绕射声衰减量。但现有的顶端降噪结构存在加工复杂、装卸困难、养护维修难度大等缺陷;因此,现有的顶端降噪结构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有效提高顶端降噪,装卸简便,易于养护维修,结构简单且易于实现的高效顶部降噪声屏障。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顶部降噪声屏障,包括:顶端降噪组件和用于安装所述顶端降噪组件的安装机构;
7.所述顶端降噪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吸声背板、至少一个复合吸声板、吸声面板以及顶端降噪部;所述吸声背板远离所述复合吸声板的一侧和所述吸声面板靠近所述顶端降噪部的一侧均开设有容纳槽;
8.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安装主体和能够在所述安装主体上自由滑动的滑槽组件;所述安装主体的两侧设置有平行设置的挡板,且所述挡板与所述安装主体之间能够容纳h型钢立柱的侧板;所述挡板上螺纹连接有多个调节杆;所述调节杆靠近所述安装主体的一端设置有压紧板;所述安装主体的侧壁开设有卡槽;
9.所述滑槽组件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顶端降噪组件的滑槽主体和设置在滑槽主体底壁与侧壁之间的弹性元件;所述滑槽主体的边沿设置有限位部,且其能够伸入所述容纳槽内。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滑槽主体的侧壁的卡接组件。
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接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滑槽主体的
侧壁的容纳通道和容留槽;所述容纳通道一侧和所述容留槽连通,且其另一侧连通至所述滑槽主体的侧壁顶部;所述容留槽内设置有卡接块;所述滑槽主体的侧壁顶部设置有控制块;所述控制块与所述卡接块之间设置有弹性连接绳,且其置于所述容纳通道内。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容留槽的体积等于所述卡槽的体积。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顶端降噪部的长度小于所述吸声面板的长度。
1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压紧板的表面设置有橡胶垫。
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调节杆的自由端设置有把手。
16.综上所述,本技术方案具体地公开了一种高效顶部降噪声屏障的具体结构。本技术具体地采用顶端降噪组件的布局形式形成顶端降噪结构,有效提高顶端降噪,再利用安装机构将顶端降噪组件安装在h型钢立柱上,在安装或者拆卸顶端降噪声屏障整体时利用安装机构进行安装,而当需要维修顶端降噪组件时将滑槽组件拆卸下来即可,实现装卸简便,易于养护维修的目的;
17.本技术通过依次设置的吸声背板、至少一个复合吸声板、吸声面板以及顶端降噪部构成顶端降噪组件,有效提高顶端降噪效果;利用安装主体作为安装机构的基础安装部件,在安装主体的两侧平行设置两个挡板,挡板螺纹连接有调节杆,而调节杆靠近安装主体的一端设置有压紧板,将顶端降噪组件安装在h型钢立柱上时,转动调节杆,使压紧板与安装主体之间的距离变大,使其容纳h型钢立柱的侧板,将h型钢立柱的侧板置于压紧板与安装主体之间,再转动调节杆使其与h型钢立柱的侧板接触并压紧,即可完成安装工作;利用滑槽主体作为固定顶端降噪组件的主体部件,其具有弹性,在滑槽主体底壁与侧壁之间设置弹性元件,进一步增强滑槽主体对顶端降噪组件的固定能力;通过在滑槽主体的边沿设置限位部,其能够伸入所述容纳槽内,对顶端降噪组件实现进一步固定;在安装顶端降噪组件时,将滑槽主体的侧壁向外侧拉开,将顶端降噪组件置于滑槽主体内,工作人员再将限位部置于容纳槽内,即完成固定工作。
附图说明
18.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9.图1为一种高效顶部降噪声屏障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顶端降噪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安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滑槽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标号:1、吸声背板;2、复合吸声板;3、吸声面板;4、顶端降噪部;5、安装主体;6、挡板;7、h型钢立柱;8、调节杆;9、压紧板;10、卡槽;11、滑槽主体;12、弹性元件;13、限位部;14、容纳槽;15、容纳通道;16、容留槽;17、卡接块;18、控制块;19、弹性连接绳;20、橡胶垫;21、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
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6.实施例一
27.请参考图1所示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效顶部降噪声屏障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包括:顶端降噪组件和用于安装所述顶端降噪组件的安装机构;
28.所述顶端降噪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吸声背板1、至少一个复合吸声板2、吸声面板3以及顶端降噪部4;所述吸声背板1远离所述复合吸声板2的一侧和所述吸声面板3靠近所述顶端降噪部4的一侧均开设有容纳槽14;
29.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安装主体5和能够在所述安装主体5上自由滑动的滑槽组件;所述安装主体5的两侧设置有平行设置的挡板6,且所述挡板6与所述安装主体5之间能够容纳h型钢立柱7的侧板;所述挡板6上螺纹连接有多个调节杆8;所述调节杆8靠近所述安装主体的一端设置有压紧板9;所述安装主体5的侧壁开设有卡槽10;
30.所述滑槽组件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顶端降噪组件的滑槽主体11和设置在滑槽主体11底壁与侧壁之间的弹性元件12;所述滑槽主体11的边沿设置有限位部13,且其能够伸入所述容纳槽14内。
31.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顶端降噪组件的布局形式形成顶端降噪结构,有效提高顶端降噪,再利用安装机构将顶端降噪组件安装在h型钢立柱7上,在安装或者拆卸顶端降噪声屏障整体时利用安装机构进行安装,而当需要维修顶端降噪组件时将滑槽组件拆卸下来即可,实现装卸简便,易于养护维修的目的;
32.如图2所示,利用依次设置的吸声背板1、至少一个复合吸声板2、吸声面板3以及顶端降噪部4,构成顶端降噪组件,有效提高顶端降噪效果;并且,顶端降噪部4的长度小于吸声面板3的长度,使得顶端降噪组件能够更好的被滑槽组件固定住;
33.容纳槽14,设置在所述吸声背板1远离所述复合吸声板2的一侧和所述吸声面板3靠近所述顶端降噪部4的一侧,用于容纳限位部13,从而将顶端降噪组件能够固定住;
34.如图3、图4所示,安装主体5,作为安装机构的基础安装部件,用于安装所用部件;
35.两个挡板6,平行设置在所述安装主体5的两侧,且其与安装主体5之间形成的空间,能够容纳h型钢立柱7的侧板;
36.调节杆8,与所述挡板6螺纹连接,其能够在挡板6上转动,带动压紧板9移动,实现压紧板9与安装主体5之间的距离的调整,更好的装卸此顶端降噪声屏障;调节杆8的数量为至少三个;
37.压紧板9,设置在所述调节杆8靠近所述安装主体的一端,用于与安装主体5配合将容纳h型钢立柱7的侧板夹持固定住,实现顶端降噪组件的安装;
38.其中,调节杆8、压紧板9的数量可根据需要情况进行设定;
39.卡槽10,设置在所述安装主体5的侧壁,容纳槽16对应设置,用于容纳卡接块17,以实现滑槽主体11与安装主体的卡接;
40.在将顶端降噪组件安装在h型钢立柱7上时,转动调节杆8,使压紧板9与安装主体5之间的距离变大,能够容纳h型钢立柱7的侧板,将h型钢立柱7的侧板置于压紧板9与安装主
体5之间,再转动调节杆9使其与h型钢立柱7的侧板接触并压紧,即可完成安装工作;
41.滑槽主体11,作为固定顶端降噪组件的主体部件,其具有弹性,用于固定所述顶端降噪组件;
42.弹性元件12,设置在滑槽主体11底壁与侧壁之间,进一步增强滑槽主体11对顶端降噪组件的固定能力;
43.限位部13,设置在所述滑槽主体11的边沿,且其能够伸入所述容纳槽14内,对顶端降噪组件实现进一步地固定;
44.在安装顶端降噪组件时,工作人员将滑槽主体11的侧壁向外侧拉开,将顶端降噪组件置于滑槽主体11内,工作人员再将限位部13置于容纳槽14内,即完成固定工作。
45.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滑槽主体11的侧壁的卡接组件。
46.在本实施例中,卡接组件,设置在所述滑槽主体11的侧壁,其数量为两个且二者对称设置,实现滑槽组件与安装主体5的稳定连接。
47.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卡接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滑槽主体11的侧壁的容纳通道15和容留槽16;所述容纳通道15一侧和所述容留槽16连通,且其另一侧连通至所述滑槽主体11的侧壁顶部;所述容留槽16内设置有卡接块17;所述滑槽主体11的侧壁顶部设置有控制块18;所述控制块18与所述卡接块17之间设置有弹性连接绳19,且其置于所述容纳通道15内。
48.在本实施例中,容纳通道15和容留槽16,设置在所述滑槽主体11的侧壁,容纳通道15一侧和所述容留槽16连通,且其另一侧连通至所述滑槽主体11的侧壁顶部,均用于容纳弹性连接绳19;
49.其中,容留槽16的体积等于卡槽10的体积,使得卡接块17能够自由进出容留槽16和卡槽10;
50.卡接块17,设置在所述容留槽16内,且其位置不固定在容留槽16内,起到进一步将滑槽主体11固定在安装主体5内;当滑槽主体11置于安装主体5内时,卡接块17在卡槽10内,当滑槽主体11需要与安装主体5分离时,卡接块17在容留槽16内;
51.控制块18,设置在所述滑槽主体11的侧壁顶部,其通过弹性连接绳19与卡接块17连接,用于控制卡接块17的位置;
52.当滑槽主体11需要安装在安装主体5内时,拉起控制块18,使得控制块18与滑槽主体11的侧壁顶部分离,在弹性连接绳19的作用下,卡接块17进入容留槽16内,即可顺利将滑槽主体11插入安装主体5内,当滑槽主体11触碰到安装主体5的底部时,松开控制块18,在弹性连接绳19的作用下,卡接块17进入卡槽10内,完成安装过程;
53.当滑槽主体11需要与安装主体5分离时,拉起控制块18,使得控制块18与滑槽主体11的侧壁顶部分离,在弹性连接绳19的作用下,卡接块17进入容留槽16内,即可顺利将滑槽主体11与安装主体5分离。
54.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压紧板9的表面设置有橡胶垫20。
55.在本实施例中,橡胶垫20,设置在所述压紧板9的表面,避免压紧板9与h型钢立柱7直接接触,与h型钢立柱7产生摩擦,对h型钢立柱7造成磨损。
56.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杆8的自由端设置有把手21。
57.在本实施例中,把手21,设置在所述调节杆8的自由端,便于工作人员转动调节杆8,同时还有限位的作用,避免调节杆8的自由端完全旋进,影响正常拆卸工作。
58.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