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调整夯实力度的夯实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9-29 04:1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夯实 打夯 装置 力度 调整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夯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调整夯实力度的夯实装置。


背景技术:

2.打夯机就是一种用于夯实路面的机械,主要通过振动、冲击等方式将地面上的回填土压实,如今随着建筑领域的发展,打夯机的应用也越加广泛。
3.但是现有的打夯机不便于调整夯实地面时的力度,在各种建筑施工之前都需要对地面进行夯实操作,根据不同的环境需求会使用到不同的打夯机,而现有的打夯机不便于对打夯时的力度进行调整,在比较松软的地面工作时容易导致出现较深的凹坑,从而使打夯机陷入进去,不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调整夯实力度的夯实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不便于调整夯实地面时的力度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调整夯实力度的夯实装置,包括底座板,所述底座板的上端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架,且固定架的上端内侧均轴承连接有转轮,并且转轮的内侧分别与驱动杆的前后两端构成固定连接结构,所述驱动杆的前后两端均轴承连接有连杆,且连杆的下下端分别与冲击块的上端前后两侧构成轴连接结构,并且冲击块的四角均一体化连接有导向座,所述导向座的内侧均滑动连接有导向杆,且导向杆的下端均固定连接于底座板的上端,所述冲击块的左端下侧与盖板的下端构成铰接结构,且盖板的上端中部一体化设置有固定钩,并且固定钩嵌套设置于活动卡扣的左端内侧,所述活动卡扣的右端轴连接于滑块的前后两侧,且滑块滑动连接于滑槽的内侧,并且滑槽分别设置于固定座的前后两侧,所述固定座的下端固定连接于冲击块的左端上侧,且固定座的内侧设置有弹簧,所述固定架的外侧均与把手的左端相连接,且固定架的上端外侧均设置有皮带传动机构,并且皮带传动机构与转轮构成固定连接结构,所述皮带传动机构的另一端分别与动力轴的前后两端相连接,且动力轴的前后两端均通过安装座与底座板构成轴承连接结构,并且动力轴的中部键连接有大齿轮,所述大齿轮的右侧啮合有小齿轮,且小齿轮键连接于电机的轴端,并且电机安装于底座板的右侧上端。
6.优选的,所述驱动杆的结构形状为圆柱形,且驱动杆以偏心的形式与转轮相连接。
7.优选的,所述冲击块的结构形状为矩形立方体,且冲击块的内侧均匀的设置有空腔。
8.优选的,所述固定钩的结构形状为l形结构,且固定钩的上端左侧设置有圆弧形凹槽,并且固定钩上的圆弧形凹槽结构形状与活动卡扣的截面形状相配合。
9.优选的,所述活动卡扣的结构形状为8字形,且活动卡扣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10.优选的,所述滑块的截面形状为十字形,且滑块的结构形状与固定座的内部轮廓形状相配合,并且滑块的前后两侧嵌套设置于滑槽的内侧。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便于调整夯实力度的夯实装置能便于根据场地环境的条件调整打夯机工作时的力度,使得工作人员的操作更加便捷,且整体结构运行更加稳定:
12.1、通过拉动活动卡扣,使活动卡扣的左端脱离与固定钩的配合,然后打开盖板,根据现场需求在冲击块的内部安装适量的配重,再关闭盖板,通过活动卡扣与固定钩的卡合对盖板进行固定,从而对内部的配重块进行固定,最终完成对打夯时的力度进行调整,使的打夯机更加易于工作人员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13.2、通过电机驱动动力轴转动,动力轴通过两端的皮带传动机构同时对驱动杆前后两端的转轮进行驱动,使得驱动杆和冲击块6的运动更加平稳,防止出现受力不均衡的情况,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左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点放大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b点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右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底座板;2、固定架;3、转轮;4、驱动杆;5、连杆;6、冲击块;7、导向座;8、导向杆;9、盖板;10、固定钩;11、活动卡扣;12、滑块;13、滑槽;14、固定座;15、弹簧;16、把手;17、皮带传动机构;18、动力轴;19、安装座;20、大齿轮;21、小齿轮;22、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调整夯实力度的夯实装置,包括底座板1、固定架2、转轮3、驱动杆4、连杆5、冲击块6、导向座7、导向杆8、盖板9、固定钩10、活动卡扣11、滑块12、滑槽13、固定座14、弹簧15、把手16、皮带传动机构17、动力轴18、安装座19、大齿轮20、小齿轮21和电机22,底座板1的上端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架2,且固定架2的上端内侧均轴承连接有转轮3,并且转轮3的内侧分别与驱动杆4的前后两端构成固定连接结构,驱动杆4的前后两端均轴承连接有连杆5,且连杆5的下下端分别与冲击块6的上端前后两侧构成轴连接结构,并且冲击块6的四角均一体化连接有导向座7,导向座7的内侧均滑动连接有导向杆8,且导向杆8的下端均固定连接于底座板1的上端,冲击块6的左端下侧与盖板9的下端构成铰接结构,且盖板9的上端中部一体化设置有固定钩10,并且固定钩10嵌套设置于活动卡扣11的左端内侧,活动卡扣11的右端轴连接于滑块12的前后两侧,且滑块12滑动连接于滑槽13的内侧,并且滑槽13分别设置于固定座14的前后两侧,固定座14的下端固定连接于冲击块6的左端上侧,且固定座14的内侧设置有弹簧15,固定架2的
外侧均与把手16的左端相连接,且固定架2的上端外侧均设置有皮带传动机构17,并且皮带传动机构17与转轮3构成固定连接结构,皮带传动机构17的另一端分别与动力轴18的前后两端相连接,且动力轴18的前后两端均通过安装座19与底座板1构成轴承连接结构,并且动力轴18的中部键连接有大齿轮20,大齿轮20的右侧啮合有小齿轮21,且小齿轮21键连接于电机22的轴端,并且电机22安装于底座板1的右侧上端。
23.驱动杆4的结构形状为圆柱形,且驱动杆4以偏心的形式与转轮3相连接,能便于通过驱动杆4与转轮3的偏心连接,使转轮3在转动时可以带动驱动杆4做圆周运动,从而带动冲击块6进行上下运动。
24.冲击块6的结构形状为矩形立方体,且冲击块6的内侧均匀的设置有空腔,能便于通过冲击块6内部的空腔来安装配重块,从而对冲击块6冲击的力度进行调整。
25.固定钩10的结构形状为l形结构,且固定钩10的上端左侧设置有圆弧形凹槽,并且固定钩10上的圆弧形凹槽结构形状与活动卡扣11的截面形状相配合,能便于通过固定钩10上的圆弧形凹槽使固定钩10与活动卡扣11的配合更加紧密,通过固定钩10与活动卡扣11的配合对盖板9进行固定。
26.活动卡扣11的结构形状为8字形,且活动卡扣1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能便于通过活动卡扣11的8字形结构使操作人员可以用手拉动左端的环来使活动卡扣11脱离与固定钩10的配合,从而打开盖板9对冲击块6内部的配重进行调整。
27.滑块12的截面形状为十字形,且滑块12的结构形状与固定座14的内部轮廓形状相配合,并且滑块12的前后两侧嵌套设置于滑槽13的内侧,能便于通过滑块12与与固定座14和滑槽13的配合提高活动卡扣11在运动时的稳定性,防止活动卡扣11发生偏转。
28.工作原理:根据图1、图2和图3,首先拉动活动卡扣11,活动卡扣11带动滑块12在滑槽13中进行滑动;
29.活动卡扣11和滑块12在运动时使活动卡扣11的左端脱离与固定钩10的配合,同时滑块12对弹簧15进行挤压;
30.根据图6,再通过盖板9与冲击块6的铰接结构打开盖板9,根据现场需求在冲击块6的内部安装适量的配重;
31.然后关闭盖板9,通过活动卡扣11与固定钩10的卡合对盖板9进行固定,同时通过弹簧15顶住活动卡扣11,防止活动卡扣11松脱;
32.根据图3和图5,启动电机22,电机22带动小齿轮21转动,小齿轮21转动时带动大齿轮20转动;
33.大齿轮20转动时带动动力轴18在安装座19上进行转动,动力轴18在转动时通过前后两端的皮带传动机构17带动转轮3转动;
34.转轮3在转动时带动驱动杆4做圆周运动,驱动杆4在运动时通过连杆5带动冲击块6进行运动;
35.冲击块6通过导向座7与导向杆8的配合进行限位,使连杆5只能带动冲击块6进行上下运动;
36.同时通过连杆5来消除驱动杆4运动时产生的左右方向的偏移;
37.通过冲击块6反复的冲击底座板1来对地面的土壤进行夯实操作,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38.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3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