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市政沥青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09-25 09:3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沥青 道路 市政 结构


1.本技术涉及沥青道路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沥青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2.沥青道路是指在矿质材料中掺入路用沥青材料铺筑的各种类型的道路。沥青结合料提高了铺路用粒料抵抗行车和自然因素对路面损害的能力,使路面平整少尘、不透水、经久耐用,因此,沥青道路是道路建设中一种被最广泛采用的高级道路,沥青道路的沥青类结构层本身,属于柔性道路范畴,但其基层除柔性材料外,也可采用刚性的水泥混凝土,或半刚性的水硬性材料。
3.沥青道路在使用一定的年限后会出现局部路基和基层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破坏,出现这种破坏的原因之一在于道路防水性能差,水侵入道路结构内部会引起沥青剥离。
4.相关技术为公开号cn20330772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设有防水层的桥面铺装层,包括水泥混凝土层、防水粘结层、第一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第二沥青混凝土铺装层;防水粘结层设置在水泥混凝土层的上面,第一沥青混凝土铺装层设置在防水粘结层的上面,第二沥青混凝土铺装层设置在第一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上面。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铺装层的防水主要是通过防水粘结层来实现的,通常雨水会渗透至防水粘结层,导致防水粘结层与铺装层的粘结度下降,导致防水粘结层产生剥离、推移等情况,导致其防水性能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提高道路结构的防水性能,本技术提供一种市政沥青道路结构。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市政沥青道路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市政沥青道路结构,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沥青层、第二沥青层以及混凝土层,所述第一沥青层的上方设置有防水结构,所述防水结构包括第一防水土工布,所述第一防水土工布呈波纹状分布且包括第一波峰与第一波谷。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沥青层上方设置防水结构,防水结构包括第一防水土工布,第一防水土工布有利于将第一沥青层与雨水分隔开,避免雨水与第一沥青层接触。将第一防水土工布设置为波纹状,并区分出第一波峰与第一波谷,少量的雨水聚集在第一波谷中,当天气炎热时,再挥发至地面为地表降温;大量的雨水从第一波谷内溢出后向第一防水土工布的两端流淌,并排入道路结构两旁的排水沟渠中,从而避免雨水从第一防水土工布上下渗至第一沥青层、第二沥青层以及混凝土层的内部侵蚀结构,以此提高道路结构的防水性能。
10.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水土工布的下方铺设有第二防水土工布。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波谷中可能存在少量聚集的雨水,该聚集水存在有下渗的可能性,在第一防水土工布的下方铺设第二防水土工布,下渗的聚集水渗入第二防水土工布的上方,有利于进一步隔挡雨水与第一沥青层的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道路
结构的防水性能。
12.优选的,所述第二防水土工布呈波纹状分布且包括第二波峰与第二波谷,所述第二波峰位于所述第一波谷的正下方,所述第二波谷位于所述第一波峰的正下方。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集在某几个第一波谷中的雨水下渗至第二波峰处,分流至第二波峰两侧的第二波谷中,从而减少单个第二波谷中雨水的聚集量,从而降低雨水的下渗速度甚至进一步隔绝雨水的再次下渗,以此进一步提高道路结构的防水性能。
14.优选的,所述防水结构还包括铺设在所述第二防水土工布下方的防水膜。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膜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隔绝第二防水土工布上的雨水下渗,从而加强防水结构的防水性能。
16.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水土工布的上方设置有碎石加固层。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碎石加固层的设置一方面用于提高防水结构的稳固性,另一方面由于碎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因此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有利于提高聚集在第一波谷内的雨水的挥发速度,避免长期聚集的雨水下渗。
18.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水土工布与所述第二防水土工布之间设置有透气层。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防水土工布与第二防水土工布之间设置透气层,有利于提高聚集在第二波谷内的雨水的挥发速度,避免长期聚集在第二防水土工布上的雨水下渗。
20.优选的,所述第二沥青层中埋设有顶端穿入所述第一沥青层中的格构钢柱。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埋设在第二沥青层中的格构钢柱顶部穿入第一沥青层中,有利于分别对第一沥青层与第二沥青层的结构进行加固,且有利于提高两者的连接强度,从而减少沥青剥离的情况发生。
22.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层中埋设有支护锚杆。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层位于第二沥青层下方,用于为第二沥青层托底,支护锚杆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混凝土层的稳定性,从而提升道路结构的稳固性,降低剥离与沉降发生的可能性。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第一防水土工布有利于将第一沥青层与雨水分隔开,降低雨水与第一沥青层接触的可能性,从而提高道路结构的防水性能;
26.2.下渗的聚集水渗入第二防水土工布的上方,有利于进一步隔挡雨水与第一沥青层的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道路结构的防水性能;
27.3.聚集在某几个第一波谷中的雨水下渗至第二波峰处,分流至第二波峰两侧的第二波谷中,从而减少单个第二波谷中雨水的聚集量,从而降低雨水的下渗速度甚至进一步隔绝雨水的再次下渗,以此进一步提高道路结构的防水性能;
28.4.格构钢柱有利于分别对第一沥青层与第二沥青层的结构进行加固,且有利于提高两者的连接强度,从而减少沥青剥离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沥青层;2、第二沥青层;3、混凝土层;4、防水结构;41、第一
防水土工布;411、第一波峰;412、第一波谷;42、第二防水土工布;421、第二波峰;422、第二波谷;43、防水膜;44、碎石加固层;45、透气层;5、格构钢柱;6、支护锚杆。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市政沥青道路结构。
33.参照图1,一种市政沥青道路结构包括第一沥青层1、第二沥青层2以及混凝土层3。第一沥青层1位于第二沥青层2上方,第二沥青层2位于混凝土层3上方。道路结构的两侧开设有排水沟渠。
34.参照图1,第一沥青层1与第二沥青层2内设置有格构钢柱5,格构钢柱5为方形柱状结构,采用不锈钢制成;格构钢柱5有多根,多根格构钢柱5沿第一沥青层1与第二沥青层2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格构钢柱5的底部位于第二沥青层2内,顶部穿入第一沥青层1的顶部,有利于分别对第一沥青层1与第二沥青层2的结构进行加固,且有利于提高两者的连接强度,从而减少沥青剥离的情况发生。
35.参照图1,混凝土层3中埋设有支护锚杆6,支护锚杆6有多根,多根支护锚杆6对称分布于混凝土层3的中心纵轴线两侧,且每根支护锚杆6均倾斜设置,支护锚杆6具有良好的支撑力,由于混凝土层3位于第二沥青层2的下方,属于道路结构的托底层,因此,将支护锚杆6设置在混凝土层3,有利于提升道路结构的稳固性,减少剥离、沉降的情况发生。
36.参照图1,第一沥青层1的上方设置有防水结构4,防水结构4包括第一防水土工布41、第二防水土工布42、防水膜43、碎石加固层44以及透气层45。第一防水土工布41由土工布与土工膜复合而成,其厚度为5mm,铺设时设计成波浪状,使其具有第一波峰411与第一波谷412。雨水下渗至第一防水土工布41上时,若雨量较少,雨水可聚集在第一波谷412内,当天气转晴或者天气较热时,雨水挥发至地表,从而为地表降热;当雨量较大时,聚集在第一波谷412内的雨水溢出,并向第一防水土工布41宽度方向的两侧流淌,直至流淌至排水沟渠中,从而避免雨水下渗至第一沥青层1、第二沥青层2以及混凝土层3中,从而提高道路结构的防水性能。第二防水土工布42位于第一防水土工布41下方,其厚度为3mm,铺设时设计为波浪状,使其具有第二波峰421与第二波谷422,第二波峰421位于第一波谷412的正下方,与第一波谷412对齐,第二波谷422位于第一波峰411的正下方,与第一波峰411对齐。聚集在某几个第一波谷412中的雨水下渗至其正下方的第二波峰421处,并在第二波峰421处分流至其两侧的第二波谷422内,从而减少单个第二波谷422中雨水的聚集量,从而降低雨水的下渗速度甚至进一步隔绝雨水的再次下渗,以此进一步提高道路结构的防水性能。防水膜43铺设于第二防水土工布42的下方,防水膜43的厚度为1.5mm,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防水膜43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隔绝第二防水土工布42上的雨水下渗,从而加强防水结构4的防水性能。碎石加固层44由碎石与细砂组成,碎石与细砂的比例为1:2,细砂填充在碎石的缝隙中;碎石加固层44位于第一沥青层1的上方,厚度为8mm,其设置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碎石与细砂均具有一定的孔隙,有利于第一波谷412内的雨水挥发至地表,避免雨水长期聚集而下渗;另一方面,用于为防水结构4加固,从而为道路结构加固。透气层45设置于第一防水土工布41与第二防水土工布42之间,聚集在第二波谷422内的少量雨水通过透气层45挥发至道路结构外部,从而避免雨水因长期聚集而下渗。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市政沥青道路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第一沥青层1上方设置第一防水土工布41、第二防水土工布42以及防水膜43,第一防水土工布41、第二防水土工布42以及防水膜43有利于将第一沥青层1与雨水分隔开,避免雨水与第一沥青层1接触。将第一防水土工布41与第二防水土工布42设置为波纹状,并区分出第一波峰411、第一波谷412、第二波峰421与第二波谷422,少量的雨水聚集在第一波谷412与第二波谷422中,当天气炎热时,挥发至道路结构的外部;大量的雨水从第一波谷412内溢出后向第一防水土工布41宽度方向的两端流淌,并排入道路结构两旁的排水沟渠中,从而避免雨水从第一防水土工布41上一层层下渗至第一沥青层1、第二沥青层2以及混凝土层3的内部侵蚀结构,以此提高道路结构的防水性能。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