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高速永磁磁浮列车的轨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09-22 19:2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永磁 磁浮列车 轨道 用于 结构


1.本实用新型涉及磁浮列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速永磁磁浮列车的轨道结构。


背景技术:

2.磁悬浮列车是一种现代高科技轨道交通工具,它通过电磁力实现列车与轨道之间的无接触的悬浮和导向,再利用直线电机产生的电磁力牵引列车运行,减少了摩擦力。常导磁悬浮可达400~500公里/小时,电动悬浮可达500~600公里/小时,而永磁电动悬浮在满足人民对高速的需求时能有效减少能量的消耗。对于客运来说,提高速度的主要目的在于缩短乘客的旅行时间,因此,运行速度的要求与旅行距离的长短紧密相关。各种交通工具根据其自身速度、安全、舒适与经济的特点,分别在不同的旅行距离中起骨干作用。对各种运输工具的总旅行时间和旅行距离的分析表明,按总旅行时间考虑,350公里/小时的高速轮轨与飞机相比在旅行距离小于800公里时才优越,而500公里/小时的高速磁悬浮,则比飞机优越的旅行距离将达1000公里以上。
3.轨道结构是高速磁浮列车安全运行的基础,现有的高速磁浮列车轨道结构中,如中国 cn209975274u公开的一种高速磁浮轨道构造,包括基座、填充层和轨道板;基座位于轨道构造底部,作为支撑上部荷载和力的传递构件,将上部荷载传递给桥梁、路基或隧道;轨道板位于轨道构造顶部,作为高速磁浮列车的支撑和导行结构,用于实现列车抱轨运行;填充层设置在基座和轨道板之间,起到调整轨道板空间坐标的作用,用于实现轨道板的高精密安装;该轨道结构的功能部件从承重梁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置,可直接设置在桥梁、路基上或隧道内,轨道构造两端可以作为救援通道,解决了救援难题;但是受其结构约束,限制了高速永磁磁浮列车的驱动效率。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便捷,可以有效提升高速永磁磁浮列车的驱动效率的用于高速永磁磁浮列车的轨道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高速永磁磁浮列车的轨道结构,利用两条平行设置的轨道梁之间的间隙安放长定子直线电机组件,有效增大悬浮架上电器元件的安装空间,并使得直线电机组件能够竖直安装;利用轨道梁顶部的内侧水平面区的第二感应板承担主要的悬浮垂向负荷,利用轨道梁顶部的外侧倾斜面区上第一感应板来实现导向,保证磁浮列车不会发生偏离,并承担部分垂向负荷,为高速永磁磁浮列车安稳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7.一种用于高速永磁磁浮列车的轨道结构,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轨道梁,所述轨道梁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用于安放直线电机组件,轨道梁的顶部包括倾斜面区和水平面区,所述倾斜面区位于轨道梁的外侧,倾斜面区上设置有第一感应板,水平面区位于轨道
梁的内侧,水平面区设置有第二感应板,第一感应板和第二感应板之间设置有行走轮通道。
8.进一步地,所述倾斜面区和水平面区平滑过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利用两条平行设置的轨道梁之间的间隙安放长定子直线电机组件,长定子直线电机组件包括位于轨道梁内侧侧壁的长定子直线电机定子线圈,以及位于悬浮架上的直线电机动子感应板,有效增大悬浮架上电器元件的安装空间,并使得直线电机组件能够竖直安装,而且还能够采用一个竖直设置的安装板,在安装板两侧对称安装的两个直线电机动子感应板,在轨道梁内侧侧壁上安装长定子直线电机定子线圈,并让电机定子线圈与相近的直线电机动子感应板对应设置,进而实现合理安装直线电机组件,在保证含两个直线电机的长定子直线电机组件存在合理的安装空间的基础上,让高速永磁磁浮列车的驱动效率大大提升,达到提高高速永磁磁浮列车动力性能的技术效果;此外,通过在轨道梁顶部的内侧水平面区设置第二感应板,利用水平设置的第二感应板与悬浮架上对应设置的悬浮永磁体配合,实现在高度运行时磁浮列车能够达到悬浮的目标,而通过在轨道梁顶部的外侧倾斜面区设置第一感应板,利用两块对称倾斜设置的第一感应板,与悬浮架两侧对应设置的导向永磁体配合,一方面能够让磁浮列车稳定悬浮在轨道梁的正上方,避免磁浮列车发生偏离,另一方面,通过轨道梁来帮助高速永磁磁浮列车进行转弯,有效简化了悬浮架的结构组成;此外,通过在第一感应板和第二感应板之间设置有行走轮通道,利用行走轮通道为悬浮架上的行走轮提供行驶通道,保证低速下,悬浮永磁体和第二感应板无法提供足够的悬浮力时,行走轮能够为低速行驶的磁浮列车提供支撑,保证磁浮列车从零加速到高速时的平稳安全过渡。
9.进一步地,所述间隙的宽度为180~220mm。优选地,所述间隙的宽度为200mm,间隙用于保证直线电机和轨道梁之间不发生干涉。
10.进一步地,轨道梁的内侧高度和外侧高度之间的比例为11:15。所述轨道梁的长度采用标准轨道梁长度,优选地,所述轨道梁的长度为25m。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板和第二感应板之间的夹角为145
°
,以保证悬浮和导向之间不会相互干涉影响。通过将第一感应板设置在轨道梁顶部的外侧倾斜面区上,配合悬浮架两侧对应设置的导向永磁体,一方面能够让磁浮列车稳定悬浮在轨道梁的正上方,避免磁浮列车发生偏离,并承担部分垂向负荷,另一方面,通过轨道梁来帮助高速永磁磁浮列车进行转弯,有效简化了悬浮架的结构组成。
12.进一步地,所述行走轮通道包括部分倾斜面区、以及部分水平面区。通过将行走轮通道设置有由包括部分倾斜面区、以及部分水平面区构成,使得行走轮通道在与悬浮架上的行走轮配合时,其配合不仅能够起到对车体的支撑作用,还能承担一定的导向作用,帮助磁浮列车在低速行驶过程中进行转弯。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板嵌设在轨道梁上。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感应板部分或全部突出设置在轨道梁上。
15.进一步地,所述直线电机组件为长定子直线电机组件。
16.进一步地,所述直线电机组件包括长定子直线电机定子线圈和直线电机动子感应板,所述直线电机动子感应板与悬浮架连接,所述长定子直线电机线圈设置在轨道梁的内侧侧壁上。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高速永磁磁浮列车的轨道结构,利用两条平行设置的轨道梁之间的间隙安放长定子直线电机组件,有效增大悬浮架上电器元件
2用于保证直线电机组件和轨道梁1之间不发生干涉。
25.具体地,轨道梁1的内侧高度和外侧高度之间的比例为11:15。所述轨道梁1的长度采用标准轨道梁长度,优选地,所述轨道梁1的长度为25m。
26.具体地,所述第一感应板5和第二感应板6之间的夹角为145
°
,以保证悬浮和导向之间不会相互干涉影响。通过将第一感应板5设置在轨道梁1顶部的外侧倾斜面区3上,配合悬浮架8两侧对应设置的导向永磁体803,一方面能够让磁浮列车稳定悬浮在轨道梁1的正上方,避免磁浮列车发生偏离,并承担部分垂向负荷,另一方面,通过轨道梁1来帮助高速永磁磁浮列车进行转弯,有效简化了悬浮架8的结构组成。
27.具体地,所述行走轮通道7包括部分倾斜面区3、以及部分水平面区4。通过将行走轮通道7设置有由包括部分倾斜面区3、以及部分水平面区4构成,使得行走轮通道7在与悬浮架8上的行走轮804配合时,其配合不仅能够起到对车体的支撑作用,还能承担一定的导向作用,帮助磁浮列车在低速行驶过程中进行转弯。
28.具体地,所述第一感应板5嵌设在轨道梁1上。
29.具体地,所述第二感应板6部分或全部突出设置在轨道梁1上。
30.具体地,所述直线电机组件为长定子直线电机组件。
31.具体地,所述直线电机组件包括长定子直线电机定子线圈805和直线电机动子感应板801,所述直线电机动子感应板801与悬浮架8连接,所述长定子直线电机线圈805设置在轨道梁 1的内侧侧壁上。
32.使用时,高速永磁磁浮列车的车体通过悬浮架8与轨道结构进行稳定配合,利用两条平行设置的轨道梁1之间的间隙2安放悬浮架8上的长定子直线电机组件,长定子直线电机组件包括位于轨道梁1内侧侧壁的长定子直线电机定子线圈805,以及位于悬浮架8上的直线电机动子感应板801,有效拓展悬浮架8上电器元件的安装空间,并使得长定子直线电机组件能够竖直安装,而且还能够采用一个竖直设置的安装板,在安装板两侧对称安装的两个直线电机动子感应板801,在轨道梁1内侧侧壁上安装长定子直线电机定子线圈805,并让电机定子线圈805与相近的直线电机动子感应板801对应设置,进而实现合理安装直线电机组件,在保证含两个直线电机的长定子直线电机组件存在合理的安装空间的基础上,让高速永磁磁浮列车的驱动效率大大提升,达到提高高速永磁磁浮列车动力性能的技术效果;此外,通过在轨道梁1顶部的内侧水平面区4设置第二感应板6,利用水平设置的第二感应板6与悬浮架8上对应设置的悬浮永磁体802配合,实现在高度运行时磁浮列车能够达到悬浮的目标,而通过在轨道梁1顶部的外侧倾斜面区3设置第一感应板5,利用两块对称倾斜设置的第一感应板5,与悬浮架8两侧对应设置的导向永磁体803配合,一方面能够让磁浮列车稳定悬浮在轨道梁1的正上方,避免磁浮列车发生偏离,另一方面,通过轨道梁1来帮助高速永磁磁浮列车进行转弯,有效简化了悬浮架8的结构组成;此外,利用行走轮通道7为悬浮架8 上的行走轮804提供行驶通道,保证低速下,悬浮永磁体802和第二感应板6无法提供足够的悬浮力时,行走轮804能够为低速行驶的磁浮列车提供支撑,保证磁浮列车从停车状态加速到高速时的平稳安全过渡,同时,通过将行走轮通道7设置有由包括部分倾斜面区3、以及部分水平面区4构成,使得行走轮通道7在与悬浮架8上的行走轮804配合时,其配合不仅能够起到对车体的支撑作用,还能承担一定的导向作用,帮助磁浮列车在低速行驶过程中进行转弯。
3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