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辆上车爬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09: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爬梯 上车 结构设计 运输车 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车上车爬梯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上车爬梯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对车辆进行运输时,通常采用运输车将车辆移动至车板上固定之后,就可以对车辆进行运输。然而,由于运输车的车板距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通常采用在运输车的尾部设置上车爬梯的结构,这种上车爬梯结构通常直接设置在运输车的车板的尾部,不使用时直接将上车爬梯固定在车板的尾部,使用时再人工将上车爬梯放下来,不仅操作复杂,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另外,由于受到整车高度的限制导致这种结构的上车爬梯的长度较短,车辆在移动至运输车的车板上的过程中容易对车辆的底部造成损伤。
3.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车辆上车爬梯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上车爬梯装置,采用两节式爬梯,两节式爬梯在非使用状态下能够隐藏收纳起来,不仅能够为车辆上车提供爬梯,而且结构紧凑,增加了爬梯的整体长度,避免了车辆在移动至运输车的车板上的过程中对车辆的底部造成损伤。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上车爬梯装置,包括尾部连接横杆,所述尾部连接横杆的同侧两端平行连接一对上车爬梯机构;
6.所述上车爬梯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尾部连接横杆端部的平台框架,所述平台框架的内部滑动设置有第一节爬梯,所述第一节爬梯的前端两侧分别通过一根固定轴转动设置有一个滚轮,所述平台框架的内部两侧设置有与滚轮相配合的导槽,所述第一节爬梯的外端翻转设置有第二节爬梯,所述第二节爬梯翻转在所述第一节爬梯上时所述第二节爬梯上的踏板与所述第一节爬梯上的踏板呈错位设置,所述第二节爬梯上靠近翻转轴一端面向地面一侧设置有门框型支架。
7.进一步地,所述平台框架的前端设置有前端固定座,所述平台框架的前端通过所述前端固定座安装在运输车的前端。
8.进一步地,所述平台框架的中间底部设置有中部固定座,所述平台框架的中间底部通过所述中部固定座安装在运输车辆的中部。
9.进一步地,所述尾部连接横杆的内侧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用于锁紧第一节爬梯的快速插销,所述第一节爬梯的内侧开设有用于插设所述快速插销的插孔。
10.进一步地,所述尾部连接横杆的两端外侧分别设置一个灯架。
11.进一步地,所述尾部连接横杆的中部外侧设置有牌照板。
12.进一步地,与所述第二节爬梯相接触的所述第一节爬梯的踏板的两端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二节爬梯的边框的容纳槽,所述第二节爬梯翻转至所述第一节爬梯上时所述第二节爬梯的边框收纳进容纳槽内。
13.进一步地,所述平台框架的内侧顶部设置有加强杆。
14.进一步地,所述尾部连接横杆的外侧与一对上车爬梯机构相对应处分别设置一个为滚轮提供限位的限位板。
1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由于运输车的车板距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通常采用在运输车的尾部设置上车爬梯的结构,这种上车爬梯结构通常直接设置在运输车的车板的尾部,不使用时直接将上车爬梯固定在车板的尾部,使用时再人工将上车爬梯放下来,不仅操作复杂,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另外,由于受到整车高度的限制导致这种结构的上车爬梯的长度较短,车辆在移动至运输车的车板上的过程中容易对车辆的底部造成损伤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辆上车爬梯装置,包括尾部连接横杆,尾部连接横杆的同侧两端平行连接一对上车爬梯机构;上车爬梯机构包括设置在尾部连接横杆端部的平台框架,平台框架的内部滑动设置有第一节爬梯,第一节爬梯的前端两侧分别通过一根固定轴转动设置有一个滚轮,平台框架的内部两侧设置有与滚轮相配合的导槽,第一节爬梯的外端翻转设置有第二节爬梯,第二节爬梯翻转在第一节爬梯上时第二节爬梯上的踏板与第一节爬梯上的踏板呈错位设置,第二节爬梯上靠近翻转轴一端面向地面一侧设置有门框型支架。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节式爬梯,两节式爬梯在非使用状态下能够隐藏收纳起来,不仅能够为车辆上车提供爬梯,而且结构紧凑,增加了爬梯的整体长度,避免了车辆在移动至运输车的车板上的过程中对车辆的底部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上车爬梯装置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上车爬梯装置的结构仰视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上车爬梯装置的结构左视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节爬梯和第二节爬梯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20.附图标记:
21.尾部连接横杆100;快速插销110;灯架120;牌照板130;限位板140;上车爬梯机构200;平台框架210;加强杆211;第一节爬梯220;固定轴230;滚轮240;第二节爬梯250;门框型支架260;前端固定座270;中部固定座280。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1

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如图1

4所示:一种车辆上车爬梯装置,包括尾部连接横杆,所述尾部连接横杆的同侧两端平行连接一对上车爬梯机构;所述上车爬梯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尾部连接横杆端部的平台框架,所述平台框架的内部滑动设置有第一节爬梯,所述第一节爬梯的前端两侧分别通过一根固定轴转动设置有一个滚轮,所述平台框架的内部两侧设置有与滚轮相配合的导槽,所述第一节爬梯的外端翻转设置有第二节爬梯,所述第二节爬梯翻转在所述第一节爬梯上时所述第二节爬梯上的踏板与所述第一节爬梯上的踏板呈错位设置,所述第二节
爬梯上靠近翻转轴一端面向地面一侧设置有门框型支架。
24.具体而言,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车辆上车爬梯装置,包括尾部连接横杆100,所述尾部连接横杆100的同侧两端平行连接一对上车爬梯机构200;
25.其中,所述上车爬梯机构200包括设置在所述尾部连接横杆100端部的平台框架210,所述平台框架210的内部滑动设置有第一节爬梯220,所述第一节爬梯220的前端两侧分别通过一根固定轴230转动设置有一个滚轮240,所述平台框架210的内部两侧设置有与滚轮240相配合的导槽,所述第一节爬梯220的外端翻转设置有第二节爬梯250,所述第二节爬梯250翻转在所述第一节爬梯220上时所述第二节爬梯250上的踏板与所述第一节爬梯220上的踏板呈错位设置,所述第二节爬梯250上靠近翻转轴一端面向地面一侧设置有门框型支架260。
26.该实施例中,一种车辆上车爬梯装置采用两节式爬梯,两节式爬梯在非使用状态下能够隐藏收纳起来,不仅能够为车辆上车提供爬梯,而且结构紧凑,增加了爬梯的整体长度,避免了车辆在移动至运输车的车板上的过程中对车辆的底部造成损伤。
2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便于将平台框架的前端固定安装在运输车的车架的前端,在所述平台框架210的前端设置有前端固定座270,所述平台框架210的前端通过所述前端固定座270安装在运输车的前端。
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便于将平台框架的中部固定安装在运输车的车架中部,在所述平台框架210的中间底部设置有中部固定座280,所述平台框架210的中间底部通过所述中部固定座280安装在运输车辆的中部。
2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为了实现处于收纳状态下对第一节爬梯的固定,所述尾部连接横杆100的内侧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用于锁紧第一节爬梯220的快速插销110,所述第一节爬梯220的内侧开设有用于插设所述快速插销110的插孔。
3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为了便于在尾部连接横杆上安装尾灯,在所述尾部连接横杆100的两端外侧分别设置一个灯架120。
3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便于安装车牌照,在所述尾部连接横杆100的中部外侧设置有牌照板130。
3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将第二节爬梯收纳进第一节爬梯内以减小体积,在与所述第二节爬梯250相接触的所述第一节爬梯220的踏板的两端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二节爬梯250的边框的容纳槽,所述第二节爬梯250翻转至所述第一节爬梯220上时所述第二节爬梯250的边框收纳进容纳槽内。
3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为了增加平台框架顶部的强度,在所述平台框架210的内侧顶部设置有加强杆211。
3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为了在使用时将上车爬梯机构进行限位,在所述尾部连接横杆100的外侧与一对上车爬梯机构200相对应处分别设置一个为滚轮240提供限位的限位板140。
35.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使用时,先利用门框型支架将第一节爬梯连同上部处于翻转折叠状态的第二节爬梯从平台框架内拉出,并利用限位板将第一节爬梯前端的滚轮进行限位,之后放下第一节爬梯,之后手动拉动第二节爬梯的前端扶手将第二节爬梯从第一节爬梯上翻转出来处于展开状态,此时门框型支架随着第二节爬梯的翻转朝向地面,并利
用门框型支架将第二节爬梯支撑在地面上,同时第二节爬梯的前端落在地面上,即完成车辆上车前的准备工作,以便于车辆沿着一对上车爬梯机构移动至平台框架的上部并利用运输车将车辆进行运输;在不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首先将第二节爬梯翻转至第一节爬梯的容纳槽内,之后手动拉起门框型支架将第一节爬梯滑动推回到平台框架内,并用快速插销将第一节爬梯与平台框架固定在一起。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节式爬梯,两节式爬梯在非使用状态下能够隐藏收纳起来,不仅能够为车辆上车提供爬梯,而且结构紧凑,增加了爬梯的整体长度,避免了车辆在移动至运输车的车板上的过程中对车辆的底部造成损伤。
36.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