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折叠转椅支架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3:2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折叠 折叠椅 转椅 支架 旋转


1.本实用新型属于折叠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转椅支架,尤其可实现上下分体折叠收藏,以及上下相对旋转工作。


背景技术:

2.专利申请号201710831683.9,公开一种分体式折叠家具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其中:上支撑部借助轴杆插入下支撑部的导向管内,形成与下支撑部对接定位;上主盘下端面抵触在下主盘上端面形成承重支撑。该支撑装置可用来制作折叠桌,细腰高凳,旋转靠背椅,具备分体、折叠和旋转的功能。该结构提供一种通过上下两部分简单对接的可转动方案,但配套的上支撑部较为复杂,且受到折叠方式限制,局限了产品延伸变化,尤其座椅部分的多样化设计。
3.专利申请号201920569842.7,公开一种脚管长度可调旋转椅,包括椅架总成、座脚连接总成和脚管总成,椅架总成通过座脚连接总成与脚管总成可旋转连接,脚管总成包括一个用于安装座脚连接总成的衬套、一个上脚管固定座、四个上脚管连接头、两个伸缩上脚管、两个锁止机构、两个下脚管、四个万向脚垫、四根横拉杆、一个横拉杆座、一个横拉杆座固定管和两个缩口上脚管,背管通过翻转座可向前翻转折叠,两个伸缩上脚管和两个缩口上脚管可向内收折,下脚管通过锁止机构的解锁和锁止实现在伸缩上脚管内的上下伸缩。该结构给出了背管向前翻转折叠的有益启示,但椅架总成与脚管总成需通过座脚连接总成形成连接,无疑是一种明显缺陷。
4.如何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分体可折叠,座椅架拓展空间大的方案,即成为本实用新型研究的对象。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座垫杆由折弯成u形的两支撑杆支撑,并由转盘和轴杆形成折叠关联的分体座椅架,且通过轴杆入椅脚架导向管中,形成灵活对接、且可实现相对旋转的折叠转椅支架。
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折叠转椅支架,包括:座椅架和椅脚架;
8.所述椅脚架,包括:支撑盘、滑动盘、支撑脚、连杆和导向管;复数根支撑脚端部铰接在支撑盘上,对应数量的连杆一端铰接在支撑脚上、另一端铰接在滑动盘上;所述导向管锁固在支撑盘的通孔上,并穿过滑动盘的中心孔;
9.椅脚架通过支撑盘和导向管形成对座椅架的可转动支撑;
10.其特征在于:
11.所述座椅架,包括转盘,以及折弯成u形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座垫杆,借助u 形结构的座垫杆形成对座垫的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两折弯段可转动铰接在座垫杆的两折弯段上,共同形成对座垫杆的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杆中间段的中部锁固
有轴杆,轴杆能穿过转盘上的预留孔,第二支撑杆中间段的中部铰接在转盘上,由转盘构成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可折叠关联。
12.所述座椅架打开到位,折弯成u形结构的座垫杆形成的平面接近于水平面,且座垫杆的中间段朝座椅的前部、两折弯段处于座椅两侧。
13.所述座垫杆的两折弯段在接近中间段处还具有10度至20度垂直方向的再折弯,使座垫杆构成两个平面,并在两折弯段的再折弯处还连接有一面料支撑条。
14.所述第二支撑杆与座垫杆铰接的两端具有向上的第二杆延伸段,由两第二杆延伸段构成靠背支撑。
15.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与座垫杆铰接的两端,均具有向上的延伸段,分别为第一杆延伸段和第二杆延伸段,由两第二杆延伸段构成靠背支撑;在第一杆延伸段的端部与第二杆延伸段之间铰接有一扶手杆。
16.所述扶手杆在与第一杆延伸段端部的铰接位置设置有铰接座,该铰接座开设有横向槽孔,铰接的铆钉穿过所述横向槽孔并固定在第一杆延伸段端部。
17.一种折叠转椅支架,包括:座椅架和椅脚架;
18.所述椅脚架,包括:支撑盘、滑动盘、支撑脚、连杆和导向管;复数根支撑脚端部铰接在支撑盘上,对应数量的连杆一端铰接在支撑脚上、另一端铰接在滑动盘上;所述导向管锁固在支撑盘的通孔上,并穿过滑动盘的中心孔;
19.椅脚架通过支撑盘和导向管形成对座椅架的可转动支撑;
20.其特征在于:
21.所述座椅架,包括转盘、座垫杆,以及折弯成u形结构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同侧折弯段的端部可转动铰接在一座垫杆上,在两座垫杆间锁固有一用来支撑坐靠面料的坐靠圈,借助闭合或具有开口的坐靠圈形成两座垫杆间的关联;所述第一支撑杆中间段的中部锁固有轴杆,轴杆能穿过转盘上的预留孔,第二支撑杆中间段的中部铰接在转盘上,由转盘构成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可折叠关联。
22.所述第一支撑杆折弯段较第二支撑杆折弯段长,对应支撑座椅的后部,将座垫杆和坐靠圈后部抬高,成前低后高的倾斜状态,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折弯段间还铰接一辅助杆,并伸出第一支撑杆外一段。
23.所述坐靠圈造型为以下之择一结构:圆形;椭圆形;矩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梯形;葫芦形;上圆下方的面包形;所述坐靠圈为闭合结构。
24.所述坐靠圈造型为以下之择一结构:圆形;椭圆形;矩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梯形;葫芦形;上圆下方的面包形;所述坐靠圈为具有开口的结构,且开口处于座椅前部第二支撑杆折弯段之间。
25.本实用新型分体的座椅架,采用轴杆与导向管配合,并借助转盘抵触在支撑盘上,既形成座椅架与椅脚架间的连接定位,也为座椅架旋转提供旋转轴中心;支撑座垫杆的两根u形支撑杆通过转盘形成关联,折叠打开过程依靠轴杆做导向又不脱离转盘的约束,操作更为流畅;可由座垫杆直接承载座垫构成简易凳子,而一支撑杆两端向上延伸形成带靠背转椅,进一步拓展为带扶手的转椅,再利用两侧的座垫杆支撑各种造型的座垫圈,形成更多样具有旋转功能的折叠椅。
附图说明:
26.下面结合具体图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27.图1示出了凳子支架立体示意图
28.图2示出了凳子支架侧面示意图
29.图3示出了凳子支架分体示意图
30.图4示出了靠背转椅支架示意图
31.图5示出了靠背转椅支架侧面示意图
32.图6示出了靠背转椅支架分体状态示意图
33.图7示出了靠背转椅支架折叠状态示意图
34.图8示出了扶手转椅支架示意图
35.图9示出了图8中a局部放大示意图
36.图10示出了扶手转椅侧面示意图
37.图11示出了扶手转椅支架分体折叠示意图
38.图12示出了造型转椅支架示意图
39.图13示出了造型转椅支架侧面示意图
40.图14示出了造型转椅支架分解示意图
41.图15示出了造型转椅示意图
42.图16示出了坐靠圈为葫芦形支架示意图
43.图17示出了坐靠圈为三角形支架示意图
44.图18示出了坐靠圈为上圆下方面包形支架示意图
45.图19示出了坐靠圈为梯形支架示意图
46.图20示出了坐靠圈为五边形支架示意图
47.图21示出了坐靠圈为六边形支架示意图
48.图22示出了坐靠圈为八边形支架示意图
49.图23示出了开口坐靠圈支架示意图
50.图24示出了串编弹性座垫面料一使用示意图
51.图25示出了串编弹性座垫面料二使用示意图
52.图26示出了串编弹性座垫面料三使用示意图
53.图27示出了串编弹性座垫面料四使用示意图
54.其中
55.100—座椅架
56.1—第一支撑杆
ꢀꢀꢀꢀꢀꢀꢀꢀꢀ
11—第一杆延伸段
57.2—第二支撑杆
ꢀꢀꢀꢀꢀꢀꢀꢀꢀ
21—第二杆延伸段
58.3—座垫杆
ꢀꢀꢀꢀꢀꢀꢀꢀꢀꢀꢀꢀꢀ
31—面料支撑条
59.32—坐靠圈
ꢀꢀꢀꢀꢀꢀꢀꢀꢀꢀꢀꢀ
33—辅助杆
60.4—轴杆
ꢀꢀꢀꢀꢀꢀꢀꢀꢀꢀꢀꢀꢀꢀꢀ
5—转盘
61.200—椅脚架
62.6—支撑盘
ꢀꢀꢀꢀꢀꢀꢀꢀꢀꢀꢀꢀꢀ
7—滑动盘
63.8—支撑脚
ꢀꢀꢀꢀꢀꢀꢀꢀꢀꢀꢀꢀꢀ
81—万向轮
64.9—连杆
ꢀꢀꢀꢀꢀꢀꢀꢀꢀꢀꢀꢀꢀꢀꢀ
10—导向管
65.300—座垫
ꢀꢀꢀꢀꢀꢀꢀꢀꢀꢀꢀꢀꢀ
301—座垫部
66.302—靠背部
ꢀꢀꢀꢀꢀꢀꢀꢀꢀꢀꢀ
303—织带
67.400—扶手杆
ꢀꢀꢀꢀꢀꢀꢀꢀꢀꢀꢀ
401—铰接座
68.402—横向槽孔
ꢀꢀꢀꢀꢀꢀꢀꢀꢀ
403—铆钉
69.x—折弯段
ꢀꢀꢀꢀꢀꢀꢀꢀꢀꢀꢀꢀꢀ
y—中间段
具体实施方式:
70.实施例一:
71.参照图1、图2和图3,为凳子或酒吧凳支架,提供转椅的最基础功能。包括:座椅架100和椅脚架200,两部分为分体可独立折叠的结构。特别说明一下,本结构中涉及到三根折弯成u形结构杆件,除了有各自的编号外,以x代表u形结构中的折弯段, y代表u形结构中的中间段;然而u形结构只是一种形象的描述,其包含半圆弧或类v 形结构的等同方案。
72.座椅架100,包括折弯成u形结构的第一支撑杆1、第二支撑杆2和座垫杆3,以及轴杆4和转盘5;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的两折弯段x可转动铰接在座垫杆3 的两折弯段x上,共同形成对座垫杆3的支撑;第一支撑杆1的中间段y的中部锁固有轴杆4,轴杆4能穿过转盘5上的预留孔51,第二支撑杆2的中间段y的中部铰接在转盘5上,由转盘5构成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可折叠关联。
73.座椅架100打开到位,折弯成u形结构的座垫杆3形成的平面接近于水平面,且座垫杆3的中间段y朝座椅的前部、两折弯段x处于座椅两侧,借助u形结构的座垫杆 3形成对座垫300的支撑。座椅的前部如图1中箭头方向。
74.而本方案作为凳子的使用特例,即座垫杆3平面应该为水平面,作为酒吧凳即可保持略有倾斜状态,带有落座的方向性。而在座垫杆3上可直接锁固硬质座垫,如成型的复合板或塑料座垫300。而针对柔性面料的座垫300,如牛津布,座垫杆3的u形开口处可增加一杆件形成闭合,或者直接将其折弯成闭合的圈状结构,如矩形圈和椭圆圈,能对柔性面料形成周边的绷紧支撑,且能保凳子座垫平整;而针对硬质座垫方案中,座垫杆3本身可理解为硬质座垫的边沿部分,或者融合在座垫中。
75.在座椅的座垫具有向前倾斜或者水平的方案中,座垫杆3的两折弯段x在接近中间段处还具有10度至20度垂直向下的再折弯,使座垫杆3构成两个平面,并在两折弯段x的再折弯处还连接有一面料支撑条31,能防止柔性面料座垫300的下陷;而再折弯后座垫杆3的中间段y略往下沉,避免大腿直接搭在该中间段y上。
76.椅脚架200,包括:支撑盘6、滑动盘7、支撑脚8、连杆9和导向管10;复数根支撑脚8端部铰接在支撑盘6上,对应数量的连杆9一端铰接在支撑脚8上、另一端铰接在滑动盘7上;导向管10锁固在支撑盘6的通孔上,并穿过滑动盘7的中心孔,滑动盘7随着打开或收折,能沿着导向管10外壁滑动。椅脚架200为现有技术,也与照相器材中的三脚架类似,功能不细述。
77.椅脚架200通过支撑盘6和导向管10形成对座椅架100的可转动支撑,而座椅架 100也能方便从椅脚架200上取下,两者均可折叠,折叠后的椅脚架200横向贴合在座垫架100侧面,通过织带或松紧带系固,形成可携带和收藏的整体,如图7。
78.实施例二:
79.参照图4、图5、图6和图7,为带靠背转椅支架,也是最基本型,既满足舒适坐靠之需,又具有轻巧的特点。大致结构与上例同,只是对第二支撑件2做延伸设计。具体如下:
80.第二支撑杆2与座垫杆3铰接的两端具有向上的第二杆延伸段21,由两第二杆延伸段21构成靠背支撑,可直接在第二杆延伸段21上固定上靠背,如硬质靠背或者柔性的靠背面料。
81.如图6,带有座垫和靠背的座椅架100整体,可从椅脚架200上取出;座椅架100 部分折叠,手持座垫杆3中间段y和第二杆延伸段21相向摆动对折即可;椅脚架200 折叠时可向上抬升滑动盘7,或者手持将连杆9和支撑脚8的张开部使其并拢即可。分体折叠到位,将椅脚架200横置并贴合在座椅架100上,尤其贴合在座垫杆3与第一支撑杆1一侧,填充因转盘5占用的空间,而后再利用预留在座垫杆3底部或座垫下侧的织带或松紧带,将折叠后的椅脚架200系紧,形成整体便于收藏和携带,如图7。
82.实施例三:
83.参照图8、图9、图10和图11,为带扶手转椅支架,形成功能更趋完整的折叠转椅,且可在支撑脚8上配置万向轮81,满足更为机动的商务场合使用要求。具体结构如下:
84.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与座垫杆3铰接的两端,均具有向上的延伸段,分别为第一杆延伸段11和第二杆延伸段21,由两第二杆延伸段21构成靠背支撑;在第一杆延伸段11的端部与第二杆延伸段21之间铰接有一扶手杆400。
85.进一步,扶手杆400在与第一杆延伸段11端部的铰接位置设置有铰接座401,该铰接座401开设有横向槽孔402,铰接的铆钉403穿过所述横向槽孔402并固定在第一杆延伸段11的端部,既形成约束,又避让出打开和折叠到位需要的位置空间。分体折叠状态如图11。
86.实施例四:
87.参照图12、图13和图14,为造型转椅支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一类似,只是座垫杆3打开后的平面与水平面存在较大的夹角,且为了造型需要座垫杆3采用分开的两根,并引入具有造型结构的坐靠圈32来关联座垫杆3,除此之外坐靠圈32引入还有提供较宽的搁手功能。椅脚架200为通用结构就不一一说明,座椅架100具体如下:
88.座椅架100,同样包括有:转盘5、轴杆4、座垫杆3,以及折弯成u形结构的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同侧折弯段x的端部可转动铰接在一座垫杆3上,在两座垫杆3间锁固有一用来支撑坐靠面料的坐靠圈32,借助坐靠圈32形成两分体座垫杆3间的关联,而坐靠圈32可成闭合结构,或者具有开口的结构。由于坐靠圈32与座垫杆3固定连接成一体,当坐靠圈32采用开口结构时,就与上述各例相同。
89.第一支撑杆1中间段y的中部锁固有轴杆4,轴杆4能穿过转盘5上的预留孔,第二支撑杆2中间段y的中部铰接在转盘5上,由转盘5构成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 2可折叠关联。
90.进一步,第一支撑杆1折弯段较第二支撑杆2折弯段长,对应支撑座椅的后部,将座垫杆3和坐靠圈32后部抬高,成前低后高的倾斜状态,在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折弯段x间还铰接一辅助杆33,该辅助杆33伸出第一支撑杆1外一段。辅助杆33 既起关联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的作用,提高整体刚性,并改善打开和收折过程的流畅性,且又能利用两侧的辅助杆33间悬挂织带,提供对座垫部的支撑,避免座垫部承重后过度下沉。需说明的
是,配套座垫300为坐靠一体化的柔性面料,且具有连体成型的座垫部和靠背面,或者呈平面的弹性面料。
91.参照图15,造型转椅的坐靠圈32采用闭合的椭圆或圆形圈,座垫300包括座垫部 301和靠背部302,两者均由柔性面料加工而成,如牛津布,并缝制成具有成型的坐靠形状,也即座椅形状;座垫300面料的边沿套设在坐靠圈32上,整体为悬挂状态;为了改善座位的支撑强度,在两辅助杆33间挂上一前一后两道织带303,后一条织带303 即悬挂在伸出第一支撑杆1外的辅助杆33上,扩大两织带303的间距,更宽地支撑座垫部302,实现最大的加强作用。另外,织带303可采用直接缝制或者复合的手续,固定在座垫部301的底部。织带303的加强方案,尤其适合于坐靠圈32前端为开口的结构。
92.本实例为折叠造型转椅提供更多的拓展空间,尤其利用坐靠圈32,可设计出如下不同的造型:
93.如图12椭圆形,包含类似的圆形;
94.如图16葫芦形;
95.如图17三角形;
96.如图18上圆下方面包形;
97.如图19梯形,包含类似的矩形;
98.如图20五边形;
99.如图21六边形;
100.如图22八边形;
101.在上述图12、图16至图22涉及的闭合坐靠圈32,既可配套连体带有成型座垫部 301和靠背部302的座垫,完整转椅产品如图15;也可采用如图24至图27展示的采用弹性材料加工成的平面座垫300,落座后受重力变形可包裹在臀部和背部,形成坐靠的支撑,而弹性座垫300编织方案也是多种多样,如图24至图27,满足不同设计选择,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102.参照图23,为上圆下方面包形的开口坐靠圈方案,其开口处于座椅前部第二支撑杆 2的折弯段x之间,对应落座后双腿部位置。由于坐靠圈32两侧与座垫杆3平行重叠,既可采用铆固的方法,使坐靠圈得以加强,也可将两者融合减省,也即直接使用折弯成u形的座垫杆3,类似图2方案,区别在第一支撑杆1折弯段x加长,借助座垫杆3抬高的中间段y形成靠背支撑,座椅的方向恰好与图2方案相反。
103.开口坐靠圈32的优势,除了节省一段材料外,落座后双腿部由座垫部301的面料及织带303形成软支撑,避免搭在杆件上的异物感,有较佳的舒适性。开口坐靠圈设计,也适用于任一款坐靠圈造型。
104.综上所述,造型坐靠圈32两侧如与两根座垫杆3重叠,既可合并做减省处理,也可重叠加强;若不能重叠,座垫杆3与坐靠圈32形成的加宽区域,即形成搁置手臂的扶手部,提高舒适性。而开口的坐靠圈32方案,依然适合于圆形;椭圆形;矩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梯形;葫芦形等任一坐靠圈造型。另外,座椅架100 折叠时,只需上提坐靠圈32或座垫杆3后部,牵引第一支撑杆1和轴杆4上行即可。
105.另外需说明的是装配时,考虑到位置关系,第一支撑杆1与轴杆4铰接,第二支撑杆2与转盘5可转动铰接,以及座垫杆3与坐靠圈32的铰接,均使用钣金件过度,为常规的做法。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