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竹节全自动楔合无缝指接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08-31 17:3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竹节 无缝 板材 全自动 加工
一种竹节全自动楔合无缝指接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板材加工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竹节全自动楔合无缝指接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装修行业中常见的板材,指接材有许多优点,其主要的优点是可以利用低等级和短尺寸的木材,这样子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森林资源价值。并且通过指接所得到的板材的长度将不再局限于树木的大小,此外通过该方法得到的产品还有着相比较于普通板材更高的平直性和空间稳定性。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板材指接方式是人工将两个板材分别固定好位置,然后控制其中一个板材向另一个板材移动,这样的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其次,在指接的过程中存在人工操作的情况,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失误从而生产出残次品,降低了整体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竹节全自动楔合无缝指接设备。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竹节全自动楔合无缝指接设备,包括,

进料装置,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进料装置平行设置且相互相隔一定距离;

涂胶装置,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涂胶装置均设置在两个进料装置之间,每个涂胶装置的涂胶端分别朝向对应的进料装置;

夹取装置,数量设置为两个,每个夹取装置分别设置在一个进料装置的输出端处,两个夹取装置的夹取端均朝向靠近进料装置的方向;

移动装置,设置在进料装置输出端的一侧,移动装置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一个夹取装置;

加热装置,设置在移动装置的中间部分位置,加热端朝向靠近进料装置的方向;

出料装置,设置在两个进料装置的间隔中间位置,出料装置的输入端设置在加热装置的加热端下方,出料装置的输出端向远离加热装置的方向延伸。

优选的,进料装置包括:

进料传送带机架;

进料传送带,固定在进料传送带机架上,进料传送带的带面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限位柱;

l型支架,数量设置为八个,五个l型支架的短边固定在进料传送带机架的一个侧面,三个l型支架的短边固定在进料传送带机架的另一个侧面,八个l型支架的长边均指向远离进料传送带机架的方向;

一号进料挡板,整体呈长方形板状,设置在有五个l型支架的一侧并与l型支架固定连接,一号进料挡板的固定位置高度要高于进料传送带的高度;

二号进料挡板,整体呈长方形板状,设置在有三个l型支架的一侧并与l型支架固定连接,二号进料挡板的固定位置高度要高于进料传送带的高度,二号进料挡板的长度小于一号进料挡板;

一号电机,输出轴与进料传送带的一端连接。

优选的,涂胶装置包括:

涂胶装置机架;

涂胶装置外壳,主体为阶梯状盒体,涂胶装置外壳顶面为大小与涂胶装置外壳底面大小相同的长方形板,涂胶装置顶面上开设有一个圆形通孔和两个圆柱状凸起,涂胶装置外壳中间面开设有位置与两个圆柱状凸起相对应的两个圆形通孔,涂胶装置外壳底面设置有位置与两个圆形通孔相对应的两个圆柱状凸起;

涂胶装置中枢齿轮,一面上开设有圆形凹槽,另一面上开设有限位槽,涂胶装置中枢齿轮可旋转的固定在涂胶装置外壳的底面上;

涂胶装置控制齿轮,一面上开设有圆形凹槽,另一面上开设有限位槽,涂胶装置控制齿轮可旋转的固定在涂胶装置外壳的底面上;

涂胶装置传动带,一端与涂胶装置中枢齿轮啮合,另一端与涂胶装置控制齿轮啮合;

涂胶滚筒,整体呈圆柱状,一端设置有圆柱凸起,圆柱凸起上开设有限位槽,涂胶滚筒的另一端上开设有圆形凹槽,涂胶滚筒与涂胶装置中枢齿轮固定连接;

辅助滚筒,整体呈圆柱状,一端设置有圆柱凸起,圆柱凸起上开设有圆形凹槽,辅助滚筒的另一端上开设有圆形凹槽,辅助滚筒可旋转的固定在涂胶装置外壳的底面上;

涂胶带,涂胶带设置在涂胶装置外壳中间面与涂胶装置外壳顶面之间,涂胶滚筒与辅助滚筒分别穿过涂胶带的两端并与其固定连接;

上胶机构,固定在涂胶装置机架上,上胶机构的输出端与涂胶带连接;

二号电机,输出轴与涂胶装置控制齿轮连接。

优选的,上胶机构整体呈一个长方体盒状,上胶机构的一个侧面开设有一个可以与涂胶带宽度相吻合的通孔,上胶机构的顶面设置有用于与气泵连接的连接口,上胶机构开设有通孔的侧面上同时还设置有与顶面配合工作的卡扣机构。

优选的,夹取装置包括:

l型支撑架,短边固定在移动装置的一端,长边朝着远离移动装置的方向延伸,l型支撑架的长边上开设有均匀排布的螺纹孔;

固定横板,整体呈长方形板状,固定横板的两端与中间位置均开设有两个圆形通孔,固定横板的中间位置通过螺栓与l型支撑架的长边固定连接;

夹取机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夹取机构分别固定在固定横板的两端,两个夹取机构的夹取端均朝向进料装置;

优选的,夹取机构包括:

固定板,整体呈正方形板状,固定板的中心处开设有圆形通孔,固定板的顶面与固定横板固定连接;

支撑架,整体呈长方体条状,支撑架的一端设置有两个正方形凸起,两个正方形凸起之间呈90°夹角,支撑架上的两个正方形凸起分别与固定板上的一个侧面和顶面固定连接,支撑架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长方形套筒,与支撑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长方形套筒的开口方向与固定板上通孔的方向平行,长方形套筒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滑条,整体为水平长方体长条与倾斜长方体长条组合成的一体件,交汇角度为钝角,交汇位置上设置有向两边延伸的圆柱凸起,滑条的倾斜部分插入长方形套筒中与其滑动连接,滑条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连接杆,整体呈长方体条状,连接杆的一端开设有圆形通孔,连接杆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圆柱凸起,连接杆上开设有圆形通孔的一端与滑条上的圆柱凸起可旋转的连接在一起,连接杆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夹板,呈l型板状,夹板的短边固定在滑条中水平部分远离固定板的一端,夹板的长边设置在滑条上靠近固定板的一面,夹板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一号气缸,固定在固定板的底面上,活塞杆朝向夹板的方向,活塞杆远离一号气缸的一端与连接杆设置有圆柱凸起的一端连接。

优选的,移动装置包括:

移动装置底座,整体呈长方体壳状,移动装置底座的内部中部位置开设有滑槽,移动装置底座的一个侧面中间位置开设有一个长方形通孔,移动装置底座内部的底面中心处设置有圆柱状凸起;

移动装置中枢齿轮,厚度小于移动装置底座的内部高度,移动装置中枢齿轮的一面上开设有圆形凹槽,移动装置中枢齿轮可旋转的设置在移动装置底座内部;

齿条,尾端设置有一个长方形板,齿条的整体厚度与移动装置底座中的滑槽厚度相同,齿条滑动连接在滑槽中,齿条的齿轮部分与移动装置中枢齿轮啮合,齿条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齿条滑块,整体呈“凸”状长方体块,凸起端与齿条上的长方形板固定连接,齿条滑块的数量设置为两个,每个齿条滑块上均固定连接有一个夹取装置;

移动装置控制齿轮,一面开设有限位槽;

移动装置传动带,一端与移动装置中枢齿轮啮合,另一端与移动装置控制齿轮啮合;

三号电机,输出轴与移动装置控制齿轮连接。

优选的,加热装置包括:

发热丝,数量设置为两条;

加热装置底板,整体呈长方体盒状,发热丝设置在加热装置底板中,加热装置底板的侧面设置有两个固定短板与一个用于连接电路的一号连接口;

加热装置顶板,整体呈长方体盒状,发热丝设置在加热装置顶板中,加热装置顶板的侧面设置有一个用于连接电路的二号连接口;

滑轨,一端固定在加热装置底板设置有一号连接口的一面,滑轨延伸方向朝向上方,滑轨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滑条,一端固定在加热装置顶板设置有二号连接口的一面,滑条与滑轨滑动连接,滑条与加热装置顶板固定的一端朝下设置,滑条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轴座,固定在加热装置顶板设置有二号连接口的一面,轴座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二号气缸,固定在加热装置底板的固定短板上,活塞杆朝向上方并与轴座连接,二号气缸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优选的,出料装置包括:

出料装置机架,设置在移动装置的中部位置;

翻转气缸,数量设置为两个,翻转气缸固定在出料装置机架上,加热装置底板上的两个固定短板分别与两个翻转气缸的翻转板固定连接,翻转气缸的翻转方向朝向进料装置;

调节螺栓,固定在翻转气缸的侧壁上,伸缩端朝向进料装置的方向,调节螺栓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出料传送带机架,设置在出料装置机架靠近进料装置的一侧,出料传送带机架向远离出料装置机架的方向延伸;

出料传送带,固定在出料传送带机架上,出料传送带的带面上设置有限位柱;

出料挡板,整体呈长方形板状,出料挡板固定在出料传送带机架的侧边,出料挡板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出料引导斜台,整体为两个侧板与一个斜面板组成的一体件,两个侧板之间的距离等于出料传送带机架的宽度,斜面板的底面高于出料传送带,斜面板的顶面低于加热装置底板;

三号电机,输出轴与出料传送带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使用移动装置控制指接过程的方式使板材进行指接时的失误率得到控制,减小了残次品的出现频率。

2.本发明通过加热装置顶板与加热装置底板夹紧板材指接端进行加热的方式使板材可以更充分的连接在一起,提高了指接后板材的粘结稳固性。

3.本发明通过翻转气缸与出料引导斜台配合工作的方式实现了指接后的板材可以快速离开设备的功能,提高了该设备的整体工作效率。

本发明可以快速的完成板材的全自动无缝指接工作,解放了不必要人力消耗的同时还提高了整体设备的工作效率,并且由于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由机器完成的缘故还减小了残次品的出现频率,提高了整体设备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进料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的涂胶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的涂胶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夹取装置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的夹取机构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的夹取机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移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的移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加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出料装置的立体图。

图中标号为:

1-进料装置;1a-进料传送带机架;1b-进料传送带;1c-l型支架;1d-一号进料挡板;1e-二号进料挡板;1f-一号电机;1b1-限位柱;

2-涂胶装置;2a-涂胶装置机架;2b-涂胶装置外壳;2c-涂胶装置中枢齿轮;2d-涂胶装置控制齿轮;2e-涂胶装置传动带;2f-涂胶滚筒;2g-辅助滚筒;2h-涂胶带;2i-上胶机构;2j-二号电机;2b1-涂胶装置顶面;2b2-涂胶装置中间面;2i1-通孔;2i2-连接口;2i3-卡扣机构;

3-夹取装置;3a-l型支撑架;3b-固定横板;3c-夹取机构;3c1-固定板;3c2-支撑架;3c3-长方形套筒;3c4-滑条;3c5-连接杆;3c6夹板;3c7-一号气缸;

4-移动装置;4a-移动装置底座;4b-移动装置中枢齿轮;4c-齿条;4d-齿条滑块;4e-移动装置控制齿轮;4f-移动装置传动带;4g-三号电机;

5-加热装置;5a-发热丝;5b-加热装置底板;5c-加热装置顶板;5d-滑轨;5e-滑条;5f-轴座;5g-二号气缸;5b1-固定短板;5b2-一号连接口;5c1-二号连接口;

6-出料装置;6a-出料装置机架;6b-翻转气缸;6c-调节螺栓;6d-出料传送带机架;6e-出料传送带;6f-出料挡板;6g-出料引导斜台;6h-三号电机;6e1-限位柱;6g1-侧板;6g2-斜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参照图1至图12所示,一种竹节全自动楔合无缝指接设备,包括,

进料装置1,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进料装置1平行设置且相互相隔一定距离;

涂胶装置2,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涂胶装置2均设置在两个进料装置1之间,每个涂胶装置2的涂胶端分别朝向对应的进料装置1;

夹取装置3,数量设置为两个,每个夹取装置3分别设置在一个进料装置1的输出端处,两个夹取装置3的夹取端均朝向靠近进料装置1的方向;

移动装置4,设置在进料装置1输出端的一侧,移动装置4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一个夹取装置3;

加热装置5,设置在移动装置4的中间部分位置,加热端朝向靠近进料装置1的方向;

出料装置6,设置在两个进料装置1的间隔中间位置,出料装置6的输入端设置在加热装置5的加热端下方,出料装置6的输出端向远离加热装置5的方向延伸。

两个部件a分别从两个进料装置1的输入端送入,在达到输出端之前均被对应的涂胶装置2进行了上胶工作,完成上胶工作的两个部件a到达输出端后分别被对应的夹取装置3抓取夹紧。分别固定在移动装置4两端的两个夹取装置3在移动装置4的作用下产生相互靠近的位移,当被两个夹取装置3分别固定的部件a到达加热装置5中且相互接触时,加热装置5对其进行加热处理使两个部件a充分结合成一个组件b。加热完成后两个夹取装置3同时进行释放动作且在移动装置4的工作下返回初始位置,组件b在出料装置6的作用下离开加热装置5进入到出料装置6中,随后在出料装置6的输送下离开该设备。

参照图2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进料装置1包括,

进料传送带机架1a;

进料传送带1b,固定在进料传送带机架1a上,进料传送带1b的带面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限位柱1b1;

l型支架1c,数量设置为八个,五个l型支架1c的短边固定在进料传送带机架1a的一个侧面,三个l型支架1c的短边固定在进料传送带机架1a的另一个侧面,八个l型支架1c的长边均指向远离进料传送带机架1a的方向;

一号进料挡板1d,整体呈长方形板状,设置在有五个l型支架1c的一侧并与l型支架1c固定连接,一号进料挡板1d的固定位置高度要高于进料传送带1b的高度;

二号进料挡板1e,整体呈长方形板状,设置在有三个l型支架1c的一侧并与l型支架1c固定连接,二号进料挡板1e的固定位置高度要高于进料传送带1b的高度,二号进料挡板1e的长度小于一号进料挡板1d;

一号电机1f,输出轴与进料传送带1b的一端连接。

一号电机1f驱动进料传送带1b进行工作,部件a在进料传送带1b的运输下向输出端移动,因为进料传送带1b上设置了限位柱1b1,在运输的途中部件a不会发生打滑偏转等现象,又因为进料传送带1b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号进料挡板1d与二号进料挡板1e的原因,在运输的途中部件a不会发生左右移动甚至掉落的现象。

参照图3至图4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涂胶装置2包括,

涂胶装置机架2a;

涂胶装置外壳2b,主体为阶梯状盒体,涂胶装置外壳顶面2b1为大小与涂胶装置外壳2b底面大小相同的长方形板,涂胶装置顶面2b1上开设有一个圆形通孔和两个圆柱状凸起,涂胶装置外壳中间面2b2开设有位置与两个圆柱状凸起相对应的两个圆形通孔,涂胶装置外壳2b底面设置有位置与两个圆形通孔相对应的两个圆柱状凸起;

涂胶装置中枢齿轮2c,一面上开设有圆形凹槽,另一面上开设有限位槽,涂胶装置中枢齿轮2c可旋转的固定在涂胶装置外壳2b的底面上;

涂胶装置控制齿轮2d,一面上开设有圆形凹槽,另一面上开设有限位槽,涂胶装置控制齿轮2d可旋转的固定在涂胶装置外壳2b的底面上;

涂胶装置传动带2e,一端与涂胶装置中枢齿轮2c啮合,另一端与涂胶装置控制齿轮2d啮合;

涂胶滚筒2f,整体呈圆柱状,一端设置有圆柱凸起,圆柱凸起上开设有限位槽,涂胶滚筒2f的另一端上开设有圆形凹槽,涂胶滚筒2f与涂胶装置中枢齿轮2c固定连接;

辅助滚筒2g,整体呈圆柱状,一端设置有圆柱凸起,圆柱凸起上开设有圆形凹槽,辅助滚筒2g的另一端上开设有圆形凹槽,辅助滚筒2g可旋转的固定在涂胶装置外壳2b的底面上;

涂胶带2h,涂胶带2h设置在涂胶装置外壳中间面2b2与涂胶装置外壳顶面2b1之间,涂胶滚筒2f与辅助滚筒2g分别穿过涂胶带2h的两端并与其固定连接;

上胶机构2i,固定在涂胶装置机架2a上,上胶机构2i的输出端与涂胶带2h连接;

二号电机2j,输出轴与涂胶装置控制齿轮2d连接。

二号电机2j工作带动涂胶装置控制齿轮2d进行转动,通过涂胶装置传动带2e与涂胶装置控制齿轮2d连接的涂胶装置中枢齿轮2c带动涂胶滚筒2f转动,因为涂胶滚筒2f和辅助滚筒2g分别穿过涂胶带2h的两端并与其固定,涂胶带2h跟随涂胶滚筒2f的转动而进行转动,上胶机构2i的输出端不断输出胶水至涂胶带2h的带面上,涂胶带2h便将胶水涂抹在部件a的指接处。

参照图4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上胶机构2i整体呈一个长方体盒状,上胶机构2i的一个侧面开设有一个可以与涂胶带2h宽度相吻合的通孔2i1,上胶机构2i的顶面设置有用于与气泵连接的连接口2i2,上胶机构2i开设有通孔的侧面上同时还设置有与顶面配合工作的卡扣机构2i3。

将胶水加入到上胶机构2i中,当上胶机构2i中的胶水充满时利用卡扣机构2i3将上胶机构2i关紧,随后通过连接口2i2使用气泵对上胶机构2i中进行加压,伴随涂胶带2h旋转的同时胶水经过上胶机构2i侧壁的通孔2i1涂满在涂胶带2h的带面上。

参照图5至图7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夹取装置3包括,

l型支撑架3a,短边固定在移动装置的一端,长边朝着远离移动装置4的方向延伸,l型支撑架3a的长边上开设有均匀排布的螺纹孔;

固定横板3b,整体呈长方形板状,固定横板3b的两端与中间位置均开设有两个圆形通孔,固定横板3b的中间位置通过螺栓与l型支撑架3c2的长边固定连接;

夹取机构3c,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夹取机构3c分别固定在固定横板3b的两端,两个夹取机构3c的夹取端均朝向进料装置1。

通过改变固定横板3b与l型支撑架3c2固定连接时选择的螺纹孔来改变夹取机构3c所能夹取的高度。

参照图6至图7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夹取机构3c包括,

固定板3c1,整体呈正方形板状,固定板3c1的中心处开设有圆形通孔,固定板3c1的顶面与固定横板3b固定连接;

支撑架3c2,整体呈长方体条状,支撑架3c2的一端设置有两个正方形凸起,两个正方形凸起之间呈90°夹角,支撑架3c2上的两个正方形凸起分别与固定板3c1上的一个侧面和顶面固定连接,支撑架3c2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长方形套筒3c3,与支撑架3c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长方形套筒3c3的开口方向与固定板3c1上通孔的方向平行,长方形套筒3c3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滑条3c4,整体为水平长方体长条与倾斜长方体长条组合成的一体件,交汇角度为钝角,交汇位置上设置有向两边延伸的圆柱凸起,滑条3c4的倾斜部分插入长方形套筒3c3中与其滑动连接,滑条3c4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连接杆3c5,整体呈长方体条状,连接杆3c5的一端开设有圆形通孔,连接杆3c5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圆柱凸起,连接杆3c5上开设有圆形通孔的一端与滑条3c4上的圆柱凸起可旋转的连接在一起,连接杆3c5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夹板3c6,呈l型板状,夹板3c6的短边固定在滑条3c4中水平部分远离固定板3c1的一端,夹板3c6的长边设置在滑条3c4上靠近固定板3c1的一面,夹板3c6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一号气缸3c7,固定在固定板3c1的底面上,活塞杆朝向夹板3c6的方向,活塞杆远离一号气缸3c7的一端与连接杆3c5设置有圆柱凸起的一端连接。

一号气缸3c7做功时,活塞杆远离固定板3c1的同时带动与之连接的两个连接杆3c5一起远离固定板3c1,此时分别与两个连接杆3c5连接的两个滑条3c4在各自对应的长方形套筒3c3约束下则产生了相互靠近的位移,这便使得整个夹取机构3c进行夹紧动作。同理,一号气缸3c7收缩时,活塞杆靠近固定板3c1的同时带动与之连接的两个连接杆3c5一起靠近固定板3c1,两个滑条3c4此时则产生了相互远离的位移,整个夹取机构3c进行释放动作。

参照图8至图9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移动装置4包括,

移动装置底座4a,整体呈长方体壳状,移动装置底座4a的内部中部位置开设有滑槽,移动装置底座4a的一个侧面中间位置开设有一个长方形通孔,移动装置底座4a内部的底面中心处设置有圆柱状凸起;

移动装置中枢齿轮4b,厚度小于移动装置底座4a的内部高度,移动装置中枢齿轮4b的一面上开设有圆形凹槽,移动装置中枢齿轮4b可旋转的设置在移动装置底座4a内部;

齿条4c,尾端设置有一个长方形板,齿条4c的整体厚度与移动装置底座4a中的滑槽厚度相同,齿条4c滑动连接在滑槽中,齿条4c的齿轮部分与移动装置中枢齿轮4b啮合,齿条4c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齿条滑块4d,整体呈“凸”状长方体块,凸起端与齿条4c上的长方形板固定连接,齿条滑块4d的数量设置为两个,每个齿条滑块4d上均固定连接有一个夹取装置3;

移动装置控制齿轮4e,一面开设有限位槽;

移动装置传动带4f,一端与移动装置中枢齿轮4b啮合,另一端与移动装置控制齿轮4e啮合;

三号电机4g,输出轴与移动装置控制齿轮4e连接。

移动装置4工作时由三号电机4g控制移动装置控制齿轮4e的旋转,当移动装置控制齿轮4e顺时针旋转的时候通过移动装置传动带4f连接的移动装置中枢齿轮4b也发生顺时针旋转,与移动装置中枢齿轮4b啮合的两个齿条4c便带动两个齿条4c滑块相互靠近。与两个齿条4c滑块固定连接的两个夹取装置3也就同时向靠近移动装置4中心处的方向移动。同理,当移动装置控制齿轮4e带动移动装置中枢齿轮4b逆时针旋转时,两个齿条4c便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两个夹取装置3同时远离移动装置4的中心处。

参照图10至图11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加热装置5包括,

发热丝5a,数量设置为两条;

加热装置底板5b,整体呈长方体盒状,发热丝5a设置在加热装置底板5b中,加热装置底板5b的侧面设置有两个固定短板5b1与一个用于连接电路的一号连接口5b2;

加热装置顶板5c,整体呈长方体盒状,发热丝5a设置在加热装置顶板5c中,加热装置顶板5c的侧面设置有一个用于连接电路的二号连接口5c1;

滑轨5d,一端固定在加热装置底板5b设置有一号连接口5b2的一面,滑轨5d延伸方向朝向上方,滑轨5d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滑条5e,一端固定在加热装置顶板5c设置有二号连接口5c1的一面,滑条5e与滑轨5d滑动连接,滑条5e与加热装置顶板5c固定的一端朝下设置,滑条5e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轴座5f,固定在加热装置顶板5c设置有二号连接口5c1的一面,轴座5f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二号气缸5g,固定在加热装置底板5b的固定短板5b1上,活塞杆朝向上方并与轴座5f连接,二号气缸5g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两个部件a在移动装置4与夹取装置3的配合工作下被运输到加热装置5中,当两个部件a的指接处相互接触时,移动装置4停止工作,此时加热装置5开始工作。两个二号气缸5g收缩,活塞杆向下移动的同时带动加热装置顶板5c也进行移动,因为滑轨5d与滑条5e的存在加热装置顶板5c此时也只能进行上下方向的移动。当加热装置顶板5c接触到部件a的时候夹取装置3进行释放动作,此时两个部件a便被加热装置底板5b与加热装置顶板5c固定,发热丝5a进行放热促使两个部件a充分连接在一起。

参照图12所示,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出料装置6包括,

出料装置机架6a,设置在移动装置5的中部位置;

翻转气缸6b,数量设置为两个,翻转气缸6b固定在出料装置机架6a上,加热装置底板5b上的两个固定短板5b1分别与两个翻转气缸6b的翻转板固定连接,翻转气缸6b的翻转方向朝向进料装置1;

调节螺栓6c,固定在翻转气缸6b的侧壁上,伸缩端朝向进料装置1的方向,调节螺栓6c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出料传送带机架6d,设置在出料装置机架6a靠近进料装置1的一侧,出料传送带机架6d向远离出料装置机架6a的方向延伸;

出料传送带6e,固定在出料传送带机架6d上,出料传送带6e的带面上设置有限位柱6e1;

出料挡板6f,整体呈长方形板状,出料挡板6f固定在出料传送带机架6d的侧边,出料挡板6f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出料引导斜台6g,整体为两个侧板6g1与一个斜面板6g2组成的一体件,两个侧板6g1之间的距离等于出料传送带机架6d的宽度,斜面板6g2的底面高于出料传送带6e,斜面板6g2的顶面低于加热装置底板5b;

三号电机6h,输出轴与出料传送带6e连接。

通过操纵调节螺栓6c来控制翻转气缸6b的翻转角度,当翻转气缸6b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加热装置5同时翻转到调节螺栓6c固定的翻转角度时,此时加热装置5与出料引导斜台6g中的斜面板6g2便保持同一个倾斜度,二号气缸5g工作从而带动加热装置顶板5c向上移动释放组件b,组件b从加热装置5中滑落经过出料引导斜台6g到达到出料传送带6e上,随后在出料传送带6e的运输下从整体设备中输出。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步骤一:分别将两个部件a从两个进料装置的输入端输入,由于限位柱与进料挡板的存在部件a可以稳定的以同一种状态从进料装置中输出。

步骤二:部件a从进料装置输出前经过涂胶装置进行上胶工作,因此部件a从进料装置中输出到夹取装置中时其指接端被涂满了胶水。

步骤三:夹取装置接收从进料装置输出端离开的部件a后将其夹紧,随后移动装置进行工作控制分别固定在移动装置两端的夹取装置相互靠近,当两个部件a到达加热装置中且相互啮合时移动装置停止工作。

步骤四:加热装置开始工作,二号气缸工作带动加热装置顶板向下移动使其与部件a接触并压紧,随后加热装置顶板与加热装置底板中的发热丝释放热量对两个部件a的指接处进行加热。

步骤五:加热完成后,两个夹取装置进行释放动作并在移动装置的左右下返回初始位置,加热装置则在翻转气缸的作用下进行翻转,当抵达到调节螺栓固定的翻转角度后翻转气缸停止工作。

步骤六:此时,加热装置与出料装置中的出料引导斜台处于同一个倾斜角度,二号气缸进行工作带动加热装置顶板向上移动离开,由两个部件a指接成的组件b滑落到出料引导斜台中后到达出料传送带上,在出料传送带的运输下离开该设备。

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