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2021-10-19 19: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互联网 管理系统 医嘱 膳食 纽带


1.本发明涉及医疗服务领域,以移动互联网为信息传输的纽带,其技术涉及计算机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医院住院患者主要通过院内食堂、外卖、家属送餐等方式进行就餐。在这种就餐模式下,医院对患者的饮食健康、营养搭配等无法及时的监控与指导,患者无法根据自身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饮食内容。
3.同时,临床营养科食谱维护繁琐,与营养食堂沟通成本高,医院饮食管理几乎均采用传统人工订餐方式,手工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订餐信息等,面临着配餐员看医嘱点餐速度慢,针对患者的“对症配餐”服务难度大,统计手段落后、统计工作繁琐、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安全配餐监管更是难上加难,无法满足医院对患者营养膳食管理的需求。
4.在这种背景下,单靠手工录入的信息,无法获取患者整个住院过程中的营养信息,因此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营养治疗也变得不切实际。
5.基于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系统及方法成为改善医院膳食管理及患者膳食健康的有效手段则显得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基于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系统及方法。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基于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系统,包括医嘱信息交互模块、患者膳食智能荐餐模块和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模块,所述医嘱信息交互模块和患者膳食智能荐餐模块连接,所述患者膳食智能荐餐模块和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模块连接,所述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模块包括患者手机、服务器、打印机、膳食标签、患者腕带和送餐手机,所述患者手机和服务器互相连接,所述服务器和打印机互相连接,所述打印机和膳食标签连接,所述膳食标签和患者腕带连接,所述送餐手机分别和服务器、膳食标签和患者腕带连接。
9.优选的,所述医嘱信息交互模块内包括膳食模块和医院信息模块,所述医院信息模块内有患者信息,所述膳食模块自动同步医院信息模块中的患者信息,所述患者信息内有床号、病区、膳食医嘱,若患者床号、病区、膳食医嘱等更改,膳食系统的患者档案信息也将自动随之更改。
10.优选的,所述膳食模块能设定与医院信息模块中膳食医嘱相对应的膳食类型、膳食食谱。膳食模块自动过滤不适合该患者的食谱,避免患者预定到与医嘱不符的餐食,在患者订餐时自动推荐符合医嘱类型的食谱。
11.优选的,医院食堂根据订餐统计制作相对应数量的膳食并打印有膳食标签,配餐
员根据送餐统计领取所管病区的膳食餐数并粘贴膳食标签,送餐至患者床旁时使用送餐手机的微信端扫描膳食标签与患者腕带,系统自动校验并显示“餐患一致”的判断结果,避免膳食配送错误。
12.优选的,所述膳食模块还开通职工订餐,以方便医护人员在科室定工作餐,患者膳食智能荐餐模块根据医嘱自动配餐、下单并及时向患者推送订单信息,可关联患者住院信息生成“家属订单”,家属可选择任何一类适合自己的菜谱或者混合选择。
13.一种基于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4.s1:患者登记住院后主治医生下达膳食医嘱;膳食模块自动从医院信息模块抓取患者相关信息;
15.s2:膳食模块依据膳食医嘱匹配膳食类型;患者使用患者手机微信端预定餐食;订餐操作信息上传至电脑管理端数据中心;记录订餐信息;收取餐费;统计各类型膳食餐数;统计各病区送餐数;
16.s3:食堂厨师根据当餐膳食统计表的餐数制作相对应的膳食;打印膳食标签;统计发放明细;
17.s4:配餐员根据送餐统计数领取所管病区的膳食;在膳食外包装上粘贴匹配的膳食标签;根据发放表明细送餐至患者床旁;使用送餐手机微信端扫描膳食标签和患者腕带;扫描结果上传至电脑管理端;电脑管理端自动校验膳食标签与患者身份是否匹配;将校验结果回传至配餐员微信端;
18.s5:“餐患一致
”-
完成配送、订单完成;“餐患不一致
”-
回收餐食并重新配送正确餐食、订单完成;“医嘱变更
”-
重新配送正确餐食、订单完成;“禁食
”-
回收餐食、取消订单。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0.1,本发明通过医院信息模块交互模块实现患者膳食医嘱的下达与推行,解决传统供膳管理信息滞后问题。
21.2,本发明通过获取的患者膳食医嘱,按医嘱向患者推荐符合医嘱特征的饮食方案和特定的饮食配方而制作的饮食,过滤掉不符合医嘱特征的饮食,解决“对症配餐”问题。
22.3,本发明通过配送员使用移动端两次扫描膳食标签、患者腕带确认“餐患一致”,解决传统由人工确认安全配餐问题。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发明的提出的一种基于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的提出的一种基于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发明的提出的一种基于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系统中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7.参照图1-3,一种基于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系统,包括医嘱信息交互模块、患者膳食智能荐餐模块和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模块,所述医嘱信息交互模块和患者膳食智能荐餐模块连接,所述患者膳食智能荐餐模块和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模块连接,所述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模块包括患者手机、服务器、打印机、膳食标签、患者腕带和送餐手机,所述患者手机和服务器互相连接,所述服务器和打印机互相连接,所述打印机和膳食标签连接,所述膳食标签和患者腕带连接,所述送餐手机分别和服务器、膳食标签和患者腕带连接,医嘱信息交互模块内包括膳食模块和医院信息模块,所述医院信息模块内有患者信息,所述膳食模块自动同步医院信息模块中的患者信息,所述患者信息内有床号、病区、膳食医嘱,若患者床号、病区、膳食医嘱等更改,膳食系统的患者档案信息也将自动随之更改,膳食模块能设定与医院信息模块中膳食医嘱相对应的膳食类型、膳食食谱。膳食模块自动过滤不适合该患者的食谱,避免患者预定到与医嘱不符的餐食,在患者订餐时自动推荐符合医嘱类型的食谱,医院食堂根据订餐统计制作相对应数量的膳食并打印有膳食标签,配餐员根据送餐统计领取所管病区的膳食餐数并粘贴膳食标签,送餐至患者床旁时使用送餐手机的微信端扫描膳食标签与患者腕带,系统自动校验并显示“餐患一致”的判断结果,避免膳食配送错误,膳食模块还开通职工订餐,以方便医护人员在科室定工作餐,患者膳食智能荐餐模块根据医嘱自动配餐、下单并及时向患者推送订单信息,可关联患者住院信息生成“家属订单”,家属可选择任何一类适合自己的菜谱或者混合选择。
28.6、一种基于患者医嘱跟随的智能膳食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9.s1:患者登记住院后主治医生下达膳食医嘱;膳食模块自动从医院信息模块抓取患者相关信息;
30.s2:膳食模块依据膳食医嘱匹配膳食类型;患者使用患者手机微信端预定餐食;订餐操作信息上传至电脑管理端数据中心;记录订餐信息;收取餐费;统计各类型膳食餐数;统计各病区送餐数;
31.s3:食堂厨师根据当餐膳食统计表的餐数制作相对应的膳食;打印膳食标签;统计发放明细;
32.s4:配餐员根据送餐统计数领取所管病区的膳食;在膳食外包装上粘贴匹配的膳食标签;根据发放表明细送餐至患者床旁;使用送餐手机微信端扫描膳食标签和患者腕带;扫描结果上传至电脑管理端;电脑管理端自动校验膳食标签与患者身份是否匹配;将校验结果回传至配餐员微信端;
33.s5:“餐患一致
”-
完成配送、订单完成;“餐患不一致
”-
回收餐食并重新配送正确餐食、订单完成;“医嘱变更
”-
重新配送正确餐食、订单完成;“禁食
”-
回收餐食、取消订单。
34.工作原理:患者登记住院后主治医生下达膳食医嘱;膳食模块自动从his系统抓取患者相关信息,膳食系统依据膳食医嘱匹配膳食类型;患者使用智能手机微信端预定餐食;订餐操作信息上传至电脑管理端数据中心;记录订餐信息;收取餐费;统计各类型膳食餐数;统计各病区送餐数,食堂厨师根据当餐膳食统计表的餐数制作相对应的膳食;打印膳食标签;统计发放明细,配餐员根据送餐统计数领取所管病区的膳食;在膳食外包装上粘贴匹配的膳食标签;根据发放表明细送餐至患者床旁;使用智能手机微信端扫描膳食标签和患者腕带;扫描结果上传至电脑管理端;电脑管理端自动校验膳食标签与患者身份是否匹配;
将校验结果回传至配餐员微信端;“餐患一致
”-
完成配送、订单完成;“餐患不一致
”-
回收餐食并重新配送正确餐食、订单完成;“医嘱变更
”-
重新配送正确餐食、订单完成;“禁食
”-
回收餐食、取消订单。
3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