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27 21:1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电杆 拉线 检修 运用于 装置


1.本发明涉及电杆维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


背景技术:

2.拉线是固定并维持电杆直立状态的主要辅助设施,当电杆直立状态因人为或自然灾害被破坏时,需要紧急恢复,予确保线路供电畅通,现有的电杆直立抢修恢复,只能通过增加施工人员来实现提高抢修的效率,但仍然改变不了因设备技术限制整体施工效率的质量,人力成本较高,浪费时间严重,加重了断电带来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3.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技术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4.鉴于上述或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5.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拉线,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调节保证拉线后的稳定性,提高工作效率,便于重复使用。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其包括装置主体,包括套筒单元,缠绕设置于套筒单元侧面的绳索、与绳索底部连接的调节挂钩,以及与套筒单元连接的支撑固定架。
7.作为本发明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调节挂钩包括挂靠盘、设置于挂靠盘侧面且与绳索配合的环形绳索槽、设置于挂靠盘底部的封闭块,以及与封闭块底部固定连接的底部挂钩。
8.作为本发明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套筒单元包括调节套筒组件、设置于调节套筒组件一端的放线套筒组件,以及设置于调节套筒组件另一端的收线套筒组件。
9.作为本发明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调节套筒组件包括把手、与把手连接的丝杠、与丝杠配合连接的内套筒、与内套筒配合的外套筒、设置于内套筒一端外侧的限位环,设置于内套筒一端内部的挤压件。
10.作为本发明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挤压件包括第一半边锥台片和第二半边锥台片、两端分别与第一半边锥台片和第二半边锥台片连接的第一复原弹簧,以及设置于第一半边锥台片和第二半边锥台片中部的挤压口;两组半边锥台片底部与内套筒内壁连接,两组半边锥台片沿内套筒长度方向直径逐渐减小。
11.作为本发明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放线套筒组件包括端盖、与端盖连接的第一转动套筒,以及设置于第一转动套筒侧面的第一
棘轮;内套筒包括对称设置于其侧面的两组限位块,第一转动套筒和外套筒内壁均设置有与限位块配合的限位凹槽,限位块长度与外套筒长度相同且一端伸出外套筒。
12.作为本发明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收线套筒组件包括第二转动套筒、设置于第二转动套筒内的挤压锥台、设置于第二转动套筒内壁的连接环槽,以及设置于第二转动套筒一端的第二棘轮;连接环槽与限位环连接。
13.作为本发明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支撑固定架其设置于外套筒侧面,包括贯穿设置于其中部的三组支撑连接口、设置于其顶部的顶部连接盖、设置于其底部的底部连接盖、顶部分别与顶部连接盖连接的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以及底部与底部连接盖连接的第三固定架;第二固定架底部与底部连接盖连接。
14.作为本发明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顶部连接盖包括设置于其上方的顶部挂钩;第一固定架包括设置于其顶部一侧的第一铰接柱,以及与第一铰接柱连接的第一止推舌片;第二固定架包括设置于其侧面的第一绳索固定端头;底部连接盖包括设置于其一端的第二绳索固定端头,以及设置于其另一端的导向通口;第三固定架包括设置于其底部一侧的第二铰接柱、与第二铰接柱连接的第二止推舌片、设置于第二止推舌片下方的延伸板,以及两端分别与第二止推舌片底部和延伸板顶部连接的第二复原弹簧。
15.作为本发明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绳索两端分别与第一绳索固定端头和第二绳索固定端头固定连接。
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装置占用空间小,便于工作人员携带,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拉线,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调节保证拉线后的稳定性,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拉线安全;在施工结束后可快速收纳,便于多次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18.图1为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19.图2为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调节挂钩结构图。
20.图3为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整体结构另一个视角图。
21.图4为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支撑固定架结构图。
22.图5为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支撑固定架结构另一个视角图。
23.图6为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套筒单元拆分图。
24.图7为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调节套筒组件拆分图。
25.图8为可重复运用于线路安装和检修的拉线装置的放线套筒组件a方向剖视图。
一端内部的挤压件101a

6。内套筒101a

3内壁设置有与丝杠101a

2配合的螺纹,只需工作人员抓紧外套筒101a

4并通过转动丝杠101a

2即可控制内套筒101a

3在外套筒101a

4内进出。当外套筒101a

4没有被固定时,内套筒101a

3转动,外套筒101a

4将同步转动。
39.进一步的,所述挤压件101a

6包括第一半边锥台片101a

61和第二半边锥台片101a

62、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半边锥台片101a

61和所述第二半边锥台片101a

62连接的第一复原弹簧101a

63,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半边锥台片101a

61和所述第二半边锥台片101a

62中部的挤压口101a

64;两组半边锥台片底部与所述内套筒101a

3内壁连接,两组半边锥台片沿所述内套筒101a

3长度方向直径逐渐减小。
40.应说明的是,挤压件101a

6与挤压锥台101c

2配合,挤压锥台101c

2顶部较小直径小于挤压件101a

6底部直径,大于挤压件101a

6顶部直径;第一半边锥台片101a

61和第二半边锥台片101a

62设置为弹性高摩擦材料。当挤压件101a

6在调节套筒组件101a调节下逐渐向挤压锥台101c

2靠近时,两组半边锥台片在挤压锥台101c

2的挤压下向两侧倾斜,与内套筒101a

3内壁接触面积逐渐增大,在贴合的过程中,由于挤压锥台101c

2不断向内壁挤压两组半边锥台片,半边锥台片具有弹性,使内套筒101a

3内壁在受到挤压时同样对挤压锥台101c

2进行挤压,使三者结合的更加紧密,,直到两组半边锥台片完全与内壁贴合。此时,第二转动套筒101c

1与内套筒101a

3固定,并且在第二转动套筒101c

1转动时内套筒101a

3跟随其同步转动。
41.进一步的,所述放线套筒组件101b包括端盖101b

1、与所述端盖101b

1连接的第一转动套筒101b

2,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套筒101b

2侧面的第一棘轮101b

3;所述内套筒101a

3包括对称设置于其侧面的两组限位块101a

31,所述第一转动套筒101b

2和所述外套筒101a

4内壁均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块101a

31配合的限位凹槽m,所述限位块101a

31长度与所述外套筒101a

4长度相同且一端伸出所述外套筒101a

4。初始状态下,限位块101a

31一端的一部分与第一转动套筒101b

2上的限位凹槽m卡合,因此工作人员在转动第一转动套筒101b

2时内套筒101a

3同步转动,由于限位块101a

31与外套筒101a

4内壁上的限位凹槽m始终保持接触,因此在不固定外套筒101a

4的情况下,外套筒101a

4与内套筒101a

3同步转动,使绳索102通过导向通口104f

2,在其导向作用下进行快速放线。
42.进一步的,所述收线套筒组件101c包括第二转动套筒101c

1、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套筒101c

1内的挤压锥台101c

2、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套筒101c

1内壁的连接环槽101c

3,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套筒101c

1一端的第二棘轮101c

4;所述连接环槽101c

3与所述限位环101a

5连接,限位环101a

5与内套筒101a

3连接,并可在内套筒101a

3上滑动,起到一定的连接作用。
4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固定架104其设置于所述外套筒101a

4侧面,包括贯穿设置于其中部的三组支撑连接口104a、设置于其顶部的顶部连接盖104b、设置于其底部的底部连接盖104f、顶部分别与所述顶部连接盖104b连接的第一固定架104c和第二固定架104d,以及底部与所述底部连接盖104f连接的第三固定架104e;所述第二固定架104d底部与所述底部连接盖104f连接。应说明的是,为了保证套筒单元101工作的稳定,可在支撑连接口104a处安装轴承,对套筒单元101进行支撑,便于其转动。
44.进一步的,所述顶部连接盖104b包括设置于其上方的顶部挂钩104b

1;所述第一固定架104c包括设置于其顶部一侧的第一铰接柱104c

1,以及与所述第一铰接柱104c

1连
接的第一止推舌片104c

2;所述第二固定架104d包括设置于其侧面的第一绳索固定端头104d

1;所述底部连接盖104f包括设置于其一端的第二绳索固定端头104f

1,以及设置于其另一端的导向通口104f

2;所述第三固定架104e包括设置于其底部一侧的第二铰接柱104e

1、与所述第二铰接柱104e

1连接的第二止推舌片104e

2、设置于所述第二止推舌片104e

2下方的延伸板104e

3,以及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止推舌片104e

2底部和所述延伸板104e

3顶部连接的第二复原弹簧104c

4。第一止推舌片104c

2与第一棘轮101b

3配合,第二止推舌片104e

2与第二棘轮101c

4配合。
45.较佳的,通过支撑固定架104即可对套筒单元101进行支撑,保证套筒单元101进行调节放线和收线,并且在使用时连接杆塔和拉线棒,控制绳索102的达到合适的拉线角度,便于工作人员上下传递工具。当工作人员调节放线长度时,支撑固定架104对第一转动套筒101b

2的转动方向进行限位,防止回线;在连接杆塔和拉线棒后,工作人调节套筒单元101并通过第二转动套筒101c

1收线调整绳索102紧绷程度,实现维持电杆直立的紧固状态和绳索102合适传递角度,支撑固定架104对调节后的状态进行锁止保持,防止脱线。支撑固定架104的架体与绳索102的两端固定连接,对绳索102进行固定,在绳索102收线放线时起到导向和理线作用。绳索102缠绕在外套筒101a

4侧面,设置在支撑固定架104中部,通过两侧的架体防止绳索102从外套筒101a

4侧脱离。
46.进一步的,所述绳索102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绳索固定端头104d

1和所述第二绳索固定端头104b

1固定连接。
47.在使用时,工作人员根据现场情况判断所需绳索102长度,快速转动第一转动套筒101b

2粗略放线到一定长度,将杆塔和拉线棒连接;接着抓紧外套筒101a

4转动把手101a

1使内套筒101a

3移动并使内套筒101a

3上的限位块101a

31脱离第一转动套筒101b

2上的限位凹槽m,使内套筒101a

3与第一转动套筒101b

2脱离配合状态,并且与第二转动套筒101c

1接触并配合,当两者完全接触后,此时装置主体100位于拉线棒和杆塔之间,只需缓慢转动第二转动套筒101c

1使绳索102通过导向通口104f

2慢慢缠绕在外套筒101a

4上,使上下传递线逐渐紧绷,最终调整到最佳状态。由于支撑固定架104上的两组止推舌片分别与第一棘轮和第二棘轮配合,进行锁止,在收线和放线调节后无需额外的稳定装置即可松手。在收纳时只需拨动止推舌片即可快速收线,并转动把手恢复初始状态,便于多次使用。
48.综上,本装置占用空间小,便于工作人员携带,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拉线,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调节保证拉线后的稳定性,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拉线安全;在施工结束后可快速收纳,便于多次重复使用。
49.重要的是,应注意,在多个不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示出的本技术的构造和布置仅是例示性的。尽管在此公开内容中仅详细描述了几个实施方案,但参阅此公开内容的人员应容易理解,在实质上不偏离该申请中所描述的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前提下,许多改型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尺寸、尺度、结构、形状和比例、以及参数值(例如,温度、压力等)、安装布置、材料的使用、颜色、定向的变化等)。例如,示出为整体成形的元件可以由多个部分或元件构成,元件的位置可被倒置或以其它方式改变,并且分立元件的性质或数目或位置可被更改或改变。因此,所有这样的改型旨在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替代的实施方案改变或重新排序任何过程或方法步骤的次序或顺序。在权利要求中,任何“装置加功能”的条款都旨在覆盖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执行所述功能的结构,且不仅是结构等同
而且还是等同结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设计、运行状况和布置中做出其他替换、改型、改变和省略。因此,本发明不限制于特定的实施方案,而是扩展至仍落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多种改型。
50.此外,为了提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简练描述,可以不描述实际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即,与当前考虑的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不相关的那些特征,或与实现本发明不相关的那些特征)。
51.应理解的是,在任何实际实施方式的开发过程中,如在任何工程或设计项目中,可做出大量的具体实施方式决定。这样的开发努力可能是复杂的且耗时的,但对于那些得益于此公开内容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需要过多实验,所述开发努力将是一个设计、制造和生产的常规工作。
52.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