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活水泵站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3:1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泵站 水体 活水 整治


1.本技术涉及水体整治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活水泵站。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位于城市内的空间被不断占用,导致流经城市的部分河道因为建造建筑而导致被人工截断,最终形成了大大小小分布在城市内的断头浜以及塘湖,导致城市内的河道的流动性较差,进而使得河道的自净能力较差,导致城市内被截断的河道中的水容易被污染且在被污染后不易自我净化,导致城市内被截断的河道内的水容易变黑发臭。
3.常见的对这类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为在被堵塞的河道处建设双向调水泵站以对被堵塞的河道进行人工水循环调节,通过人工将活水和死水进行连接循环以治理黑臭水体。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黑臭水体中的污染物会沉淀在水体的底泥中使得底泥成为淤泥,通过泵站带动黑臭水体循环净化后,淤泥中的污染物会重新散发到水体中重新对水体产生污染,使得黑臭水体的净化速度较慢,净化所需耗费的资源较大,不利于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通过泵站抽调黑臭水体进行水循环来净化水体能源耗费较多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活水泵站。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活水泵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活水泵站,包括基座,所述基座设置有污泥泵组、进水泵组和出水泵组,所述基座还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的进水口和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分别位于塘湖的两端,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进水泵组连接,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出水泵组连接,塘湖底部埋设有多根污泥管,多根所述污泥管均与所述污泥泵组连接,所述污泥泵组可通过所述污泥管对湖底进行抽泥,所述基座还设置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用于将淤泥排放至淤泥处理机构处。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通过进水泵组和出水泵组对塘湖内进行人工水循环的同时,将塘湖湖底的淤泥通过污泥泵组和污泥管的配合进行抽取,使得塘湖内的死水再通过人工水循环净化后不易再次受到湖底淤泥的污染,提高了对塘湖死水的净化效率,同时节省了净化所需要消耗的能源,有利于节能环保。
8.可选的,所述污泥管包括进泥管和运输管,所述运输管呈竖直且其上端与所述污泥泵组的任一污泥泵连接,所述运输管的下端通过密封件竖直滑移安装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下端与所述进泥管的侧壁连接,所述进泥管侧壁开设有多个进泥孔。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泥泵可通过进泥管上的多个进泥孔进行抽泥,随着淤泥被抽取,塘湖的湖底高会逐渐降低,则通过滑移配合的运输管和连接管使得进泥管也可
随之进行下沉,进而使得进泥管不易因为悬空而导致无法抽取淤泥。
10.可选的,所述进泥管的多个进泥孔均匀分布在所述进泥管的两侧,所述进泥管设置有多根与所述进泥孔一一对应的插管,所述插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泥管的侧壁连接且多根所述插管将多个所述进泥孔一一对应覆盖封闭,所述插管远离所述进泥管的一端朝向远离所述进泥管及地面方向倾斜,所述进泥管的下端呈尖刺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泥管放置在淤泥上后,插管会在进泥管的重力的作用下插入到淤泥中,在提高了进泥管对淤泥的抽吸能力的同时对进泥管的位置进行了固定,使得进泥管不易因为塘湖的水循环产生的暗流而出现移动,进而使得进泥管不易因为位移而出现形变导致报废。
12.可选的,所述进泥管包括多根分管,所述连接管与任一所述分管连接,多个所述插管均布在多个所述分管上,所述分管的两端均同轴设置有连接环,两根所述分管相互拼合处设置有有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一弧形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圆心角均呈钝角,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内弧面同轴开设有呈弧形的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长度方向的两端将所述第一弧形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面贯穿,当两根所述分管相互拼合时,两个所述连接环相互贴合抵紧,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内弧面同时贴合抵紧两个所述分管侧壁且两个所述连接环配合嵌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槽中,所述第二弧形板同轴开设有呈弧形的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槽的长度方向将所述第二弧形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面贯穿,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内弧面也同时贴合抵紧两个所述分管侧壁且所述第一弧形板配合嵌设在所述第二固定槽中。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进泥管分为多个分管后,便于进泥管整体的运输和安装,两根分管通过连接环增加了两根分管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两根分管拼合后的密封性,且通过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的配合,在对两根分管进行固定的同时,对两个连接环的连接处进行了保护,使得外界的泥沙不易进入到两个连接环的拼合处导致连接环出现磨损和形变,进而提高了连接环的密封性。
14.可选的,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内弧面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背离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一面开设有第三固定槽,当所述第一弧形板配合嵌设在所述第二固定槽中时,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一弧形板相互拼合成整圆,所述连接块背离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一面贴合抵紧两个相互连接的分管侧壁,两个相互连接的所述连接环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槽外的一段配合嵌设在所述第三固定槽中。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弧形板配合嵌设在第二弧形板的第二固定槽中后,通过连接块和第一弧形板之间的配合使得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之间不易出现相对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对两个连接环的保护较为稳定,同时连接块和第一弧形板拼合后进一步提高了对两个连接环的保护程度,使得外界的泥沙更加不易进入到两个连接环之间。
16.可选的,所述分管的一端呈阶梯状,所述分管呈阶梯状的一端可与所述分管的另一端插接配合,所述分管的两个所述连接环的相背一面均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卡齿,当两根所述分管配合插设时,两个所述连接环相互贴合抵紧且两者的所述卡齿相互啮合。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根分管相互拼合后,通过一根分管的阶梯状的一端配合插入到另一根分管的完整端,进一步增加了两根分管的连接强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两
根分管的连接处的密封性,且通过两个连接环的卡齿之间的相互啮合配合使得两根相互连接后的风管更加不易产生相对转动,进而进一步提高了整根进泥管的强度。
18.可选的,所述插管远离所述分管的一端的端口内壁设置有多根相互平行的分离杆,所述分离杆的横截面呈三角形且三角形的尖端朝向所述插管外侧。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淤泥进入到插管内时会被分离杆进行分割,使得在抽取时插管内部不易被大团的淤泥堵塞。
20.可选的,所述分管内转动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同轴螺旋设置有刮板,所述刮板的背离所述转轴的一侧与所述分管内壁贴合抵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刮板会随着淤泥的运输而随之转动对分管内壁进行刮刷,使得分管内壁不易淤积淤泥层,进而使得分管不易出现堵塞。
22.可选的,所述密封件包括同轴安装在所述运输管下端的密封管,所述连接管的上端配合滑移穿过所述密封管配合滑移安装在所述运输管内,所述密封管内壁沿其轴线同轴嵌设有多个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贴合抵紧所述连接管侧壁。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以及密封管配合滑移套设在连接管上后,使得淤泥更加不易从连接管和运输管的连接处泄露。
24.可选的,所述分管内的污泥沿所述分管平端至所述分管呈阶梯状的一端的方向进行运输。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淤泥沿上述方向进行运输,使得淤泥在运输的时候不易进入到两根分管的连接处,进而使得两根连接管的连接处不易被淤泥涨开导致泄露。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在通过进水泵组和出水泵组对塘湖内进行人工水循环的同时,将塘湖湖底的淤泥通过污泥泵组和污泥管的配合进行抽取,使得塘湖内的死水再通过人工水循环净化后不易再次受到湖底淤泥的污染,提高了对塘湖死水的净化效率,同时节省了净化所需要消耗的能源,有利于节能环保;2.第一弧形板配合嵌设在第二弧形板的第二固定槽中后,通过连接块和第一弧形板之间的配合使得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之间不易出现相对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对两个连接环的保护较为稳定,同时连接块和第一弧形板拼合后进一步提高了对两个连接环的保护程度,使得外界的泥沙更加不易进入到两个连接环之间;3.淤泥沿上述方向进行运输,使得淤泥在运输的时候不易进入到两根分管的连接处,进而使得两根连接管的连接处不易被淤泥涨开导致泄露。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的密封件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将密封管剖切。
29.图3是本技术的两根分管的连接处的爆炸示意图,图中将第二弧形板剖切。
30.图4是本技术的插管的剖面示意图。
31.附图标记:1、基座;11、污泥泵组;12、进水泵组;13、出水泵组;14、进水管;15、出水管;16、排泥管;2、污泥管;21、进泥管;211、分管;212、进泥孔;213、连接环;2131、卡齿;22、运输管;3、连接管;4、第一弧形板;41、第一固定槽;5、第二弧形板;51、第二固定槽;52、连接
块;521、第三固定槽;6、插管;61、分离杆;7、密封件;71、密封管;72、密封圈;8、转轴;81、刮板。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活水泵站,参照图1,包括呈桶装的基座1,基座1被固定安装在塘湖的桥体上,基座1内固定安装有进水泵组12、出水泵组13和污泥泵组11,基座1固定安装有进水管14和出水管15。出水管15与出水泵组13固定连接,出水泵组13通过出水管15可将塘湖中的黑臭水体排放到活水水体中。进水管14与进水泵组12固定连接,进水泵组12通过进水管14可将活水水体中的水抽调到塘湖中改善塘湖的水体。通过进水泵组12和出水泵组13以使得塘湖和活水水体之间形成水循环。
34.参照图1,基座1还设置有多根污泥管2和排泥管16,污泥管2和排泥管16的数量可根据塘湖的大小进行调节。污泥管2包括一根与污泥泵组11中的污泥泵固定连接的运输管22,运输管22呈竖直,运输管22的下端穿过桥体伸入到塘湖的黑臭水体中。运输管22的下侧设置有进泥管21,进泥管21由多根分管211相互拼接组成,其中一根分管211的侧壁顶部固定安装有一根呈竖直的连接管3,运输管22的下端通过密封件7与连接管3连接,位于两端的两根分管211的相背一端均呈封闭。排泥管16与污泥泵的排放端固定连接。
35.参照图1和图2,密封件7包括同轴固定安装在运输管22下端的密封管71,连接管3的上端配合滑移安装在运输管22的下端内,密封管71的下端与连接管3侧壁滑移配合。密封管71内壁沿其轴线同轴固定嵌设安装有三个密封圈72,密封圈72贴合抵紧连接管3侧壁。
36.参照图1和图3,分管211的一端呈阶梯状且可与分管211的另一端插接配合,分管211的两端均同轴一体固定安装有连接环213,连接环213可采用法兰盘,同一分管211的两个连接环213相背的一面同轴周向一体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齿2131。位于分管211阶梯状一端的连接环213的盘面与阶梯面齐平,位于分管211另一端的连接环213的盘满与分管211的端面齐平。
37.参照图1和图3,两根分管211相互拼合处设置有不锈钢制的第一弧形板4和第二弧形板5,第一弧形板4和第二弧形板5的圆心角均呈钝角。第一弧形板4的内弧面开设有呈弧形的第一固定槽41,第一固定槽41与第一弧形板4同轴。当一根分管211的阶梯端配合插接到另一根分管211的完整端内时,两根分管211的两个连接环213相互贴合抵紧,两个连接环213的卡齿2131相互内核,第一弧形板4的内弧面同时贴合抵紧两个分管211的侧壁,且两个相互贴合抵紧的连接环213配合嵌设而在第一固定槽41中。
38.参照图1和图3,第二弧形板5的内弧面开设有呈弧形的第二固定槽51,第二固定槽51与第二弧形板5同轴,第二弧形板5的内弧面的中心处一体设置有连接块52,连接块52背离第二弧形板5的一面开设有呈弧形的第三固定槽521,第三固定槽521与第二弧形板5同轴,第三固定槽521的两端将连接块52的两端面贯穿。第二弧形板5的内弧面也同时贴合抵紧两根分管211的侧壁,第一弧形板4配合嵌设在第二固定槽51中且其缺口与连接块52想拼合。连接块52背离第二弧形板5的一面贴合抵紧两个分管211内的侧壁且两个连接环213未被第一弧形板4包围的一段配合嵌设在第三固定槽521中。
39.参照图1和图3,分管211侧壁开设有四个进泥孔212,四个进泥孔212沿分管211轴
线均布在分管211侧壁,分管211还设置有四根插管6,插管6的一端呈尖刺状,分管211呈平整的一端分别对应螺纹安装在四个进泥孔212中,且相对应的两根分管211呈扩散状分布。当多根分管211以上述方式相互连接且沉入到黑臭水体中后,每根分管211的四根插管6均插到淤泥中,在提高了对淤泥的吸附能力的同时,对分管211进行固定,防止在对黑臭水体进行抽取人工水循环时分管211被水流带动进行移动,进而导致两根分管211的连接处产生变形。
40.参照图1和图3,每根分管211内均转动安装有一根转轴8,转轴8上螺旋固定安装有刮板81,刮板81背离转轴8的一侧与分管211内壁贴合抵接,分管211内的泥浆在流动的同时会推动转轴8及刮板81进行转动,转动的刮板81会对分管211内壁进行刮刷以防止因为分管211内壁上黏连淤泥而导致分管211堵塞,同时泥浆沿分管211完整端至分管211阶梯端的方向进行流动,使得泥浆不易从两根分管211的连接处泄露。
41.参照图1和图4,插管6远离分管211的一端内部设置有三根相互平行的分离杆61,分离杆61的两端分别与插管6内壁固定连接,分离杆61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状且三角形的任一尖角朝向插管6的入口端。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活水泵站的实施原理为:将多根分管211运输至塘湖处后,将两根分管211相互配合插设拼接,将第一弧形板4卡设在两根分管211的连接处且使得两根分管211相互贴合抵紧的两个连接环213均配合嵌设在第一弧形板4的第一固定槽41中后,再将第二弧形板5与第一弧形板4配合卡设后,完成两根分管211的连接,且通过两个连接环213上的卡齿2131相互配合后使得两根分管211不易相互转动形成固定。将所有分管211的以上述方式进行连接后,将分管211上的连接管3插入到运输管22内,最后将由多根分管211组成的进泥管21沉入到水底。
43.启动污泥泵进行抽泥,淤泥顺着分管211进行运输时,首先会被插管6口处的三根分离杆61分割,然后会推动分管211内的转轴8及刮板81转动,顺着刮板81进行运输,刮板81会对分管211内壁进行刮刷,沿刮板81进行运输的淤泥不易堵死在分管211内。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