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气调节设备的壳体和空气调节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4:3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调节 空气 设备 壳体 公开


1.本公开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设备的壳体和空气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2.室内较密闭的空间中,空气质量下降、湿度不符合需求、温度过高或过低等问题均会引起人体不适。空气调节设备主要用于室内环境,用于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空气质量或空气湿度等,以满足广大用户对室内环境健康度、舒适度的需求。空气调节设备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将两个不同的风管连接后使用。当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两个风管的连接处会出现凝露,凝露情况较为严重时,凝露会滴落到用户家地面,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设备的壳体和空气调节设备。
4.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设备的壳体,包括:
5.第一风管;
6.第二风管,与所述第一风管套接;
7.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一风管和所述第二风管之间,密封所述第一风管和所述第二风管连接处的间隙。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套接在所述第一风管外,并与所述第二风管的内壁过盈配合;或,
9.所述第一密封件套接所述第二风管外,并与所述第一风管的内壁过盈配合。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一风管为整体式结构,或,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二风管为整体式结构。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为形成在所述第一风管的管壁和/或所述第二风管的管壁上的凸筋或螺纹。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一柔性件;
13.所述第一柔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一风管之间,密封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一风管之间的间隙;和/或,
14.所述第一柔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风管之间,密封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二风管之间的缝隙。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
16.进风管,与所述第一风管套接,所述第一风管位于所述第二风管和所述进风管之间;
17.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进风管和所述第一风管之间,密封所述进风管和所述第一风管之间的间隙。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柔性件
19.所述第二柔性件,位于所述进风管和第二密封件之间,密封所述进风管和所述第二密封件之间的缝隙;和/或,
20.所述第二柔性件,位于所述第二密封件和所述第一风管之间,密封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所述第一风管之间的缝隙。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管上具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风管上具有第二限位件;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均位于所述第一密封件外侧;
22.所述第一风管与所述第二风管套接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卡合,限制所述第一风管与所述第二风管相互脱离。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件嵌入所述限位槽内。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管还包括: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一限位件位于所述间隔内;
25.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接,限制所述限位槽与第二限位件分离。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限位件包括:对接面和与所述对接面相邻的导向面;
27.所述对接面与所述第二限位件抵接;
28.所述导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接触,引导所述第二限位件进入所述限位槽内。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第一风管的管壁连接,所述第二端包括卡勾,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其中,所述第二端为所述第一端的相反端;
30.所述第二风管还包括:第四限位件,所述第四限位件与所述卡勾接触。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与所述第一端的距离,小于所述限位槽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限位件位于所述卡勾和所述第三限位件之间。
3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及所述第四限位件均为形成在所述第二风管的管壁上的凸起。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管的管壁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风管的管壁之间。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
36.外壳,具有容置腔,用于容置所述空气调节设备的风机组件;
37.所述第一风管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连接,或,所述第二风管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连接。
38.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39.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壳体;
40.风机组件,进风面朝向所述第一风管或所述第二风管。
41.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42.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通过在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之间分布第一密封件,利用第一密封件密封第一风管和第一风管之间的缝隙,提高了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减少了流经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连接处的气流,经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之间的缝隙漏出的风险,进而减少泄露的气流因壳体内外温度差较大时产生的凝露,提高了用户使
用体验。
4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44.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45.图1是空气调节设备的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6.图2是图1中第一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47.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48.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壳体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49.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50.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三;
51.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四;
52.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五;
53.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空气调节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0是图9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55.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56.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包括第一风管30和第二风管20,第一风管30和第二风管20套接后,容易在套接处产生凝露。为例进一步改善空气调节设备的壳体的凝露问题,本公开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
5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设备的壳体,包括:
58.第一风管130;
59.第二风管120,与所述第一风管130套接;
60.第一密封件150,位于所述第一风管130和所述第二风管120之间,密封所述第一风管130和所述第二风管120连接处的间隙。
61.可选地,第一风管130可以套接在第二风管120外,第一风管130也可以套接在第二风管120外。图3至图8示例性地示出了,第一风管130套接在第二风管120内时,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62.如图5所示,套接位置处(即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的连接处),第一风管130的管壁与第二风管120的管壁部分重叠,第一密封件150位于重叠的第一风管130的管壁和第二风管120管壁之间。第一密封件150能够同时与第一风管130的管壁及第风管的管壁紧密贴合,以实现对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之间间隙的密封。
63.应用于空气调节设备时,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可以作为室外环境进入室内
环境的进风通道,也可以作为室内环境流向室外环境的出风通道。
64.空气调节设备以空调为例,空调还包括位于壳体内的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包括桨叶及能够带动桨叶转动的电机等部件。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中的一个与风机组件的进风面或出风面连接,用于风机组件通过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将空气在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之间循环。
65.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之间分布第一密封件150,利用第一密封件150密封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之间的缝隙,提高了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连接处的密封性,减少了流经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连接处的气流,经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之间的缝隙漏出的风险,进而减少泄露的气流因壳体内外温度差较大时产生的凝露,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66.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150套接在所述第一风管130外,并与所述第二风管120的内壁过盈配合;或,
67.所述第一密封件150套接所述第二风管120外,并与所述第一风管130的内壁过盈配合。
68.本公开实施例中,过盈配合有效保证了第一密封件150对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之间缝隙的密封效果。
69.如图4、图5、图7和图8所示,若第一风管130套接在第二风管120内,第一密封件150的外径大于第二风管120的内径,以便第一密封件150与第二风管120之间过盈配合。同样地,若第一风管130套接在第二风管120外,第一密封件150的外径大于第一风管130的内径,以便第一密封件150与第一风管130之间过盈配合。
70.第一密封件150与第一风管130或第二风管120可以是分体式结构,即第一密封件150可以是独立于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的部件。例如:第一密封件150为橡胶圈,连接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前,可先将第一密封件150套接在第一风管130外或第二风管120外,然后再进行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的套接。当第一密封件150套接在第一风管130外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第一密封件150的内径小于第一风管130的外径,第一密封件150除了与第二风管120过盈配合外,还与第一风管130过盈配合。同样地,当第一密封件150套接在第二风管120外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第一密封件150的内径小于第二风管120的外径,
71.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150与所述第一风管130为整体式结构,或,所述第一密封件150与所述第二风管120为整体式结构。
72.如图4至图6,及图8所示,第一密封件150可以与第一风管130或第二风管120一体形成,两者在物理结构上不可分离。例如:可通过注塑成型或机加工的方式一体成型形成带有第一密封件150的第一风管130,或带有第一密封件150的第二风管120。相对采用具有独立结构的第一密封件150而言,这种整体式结构,减少了第一密封件150与第一风管130或第二风管120之间的缝隙,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效果。例如,若第一密封件150与第一风管130形成整体式结构,则第一密封件150与第一风管130之间无缝隙。此外,这种还至少减少了将第一密封件150套接在第一风管130或第二风管120外的安装步骤,简化了壳体100的安装步骤。
73.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150为形成在所述第一风管130的管壁
和/或所述第二风管120的管壁上的凸筋或螺纹。
74.如图4至图6,以及图8所示,凸筋可以与第一风管130的管壁一体成型,和/或凸筋也可以与第二风管120的管壁一体成型。凸筋沿第一风管130或第二风管120的周向分布,呈大致的圆环状。凸筋的个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凸筋个数增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75.第一密封件150还可以是形成在第一风管130和/或第二风管120上的螺纹,螺纹的外径大于第一风管130或第二风管120的内径,在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之间过盈配合,以提高密封效果。
76.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0还包括:第一柔性件;
77.所述第一柔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密封件150和所述第一风管130之间,密封所述第一密封件150与所述第一风管130之间的间隙;和/或,
78.所述第一柔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密封件150和所述第二风管120之间,密封所述第一密封件150与所述第二风管120之间的缝隙。
79.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柔性件能够进一步密封第一密封件150与或第一风管130和/或第二风管120之间的间隙,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80.非限制地,第一柔性件包括绒布或海绵。
81.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0还包括:
82.进风管140,与所述第一风管130套接,所述第一风管130位于所述第二风管120和所述进风管140之间;
83.第二密封件160,位于所述进风管140和所述第一风管130之间,密封所述进风管140和所述第一风管130之间的间隙。
84.应用于空气调节设备时,如图3和4所示,第一风管130可作为连接管使用,分别连接第二风管120和进风管140。作为连接管,第一风管130可以是具有角度的管件,以便改变进风的方向。在实际应用中,第二风管120较短,也基本位于室内,进风管140至少部分位于室外环境中。在一具体示例中,进风管140为柔性的波纹管,可根据需要向不同角度弯折,安装时,可灵活选择进风管140的固定位置。
85.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还包括防风罩170,防风罩160与第一风管130连接,第一风管130位于第二风管120和防风罩170之间。防风罩160用于引导室外环境的空气气流进入进风管150内
86.第二密封件160进一步密封了第一风管130和进风管140之间的缝隙,进一步提高了空气调节设备风道的密封性。
87.非限制地,第一风管130与进风管140之间的密封方案与第一风管130与第二风管120之间的密封方案相同。此时,第二密封件160的结构、分布和作用等均与第一密封件150相同。即,第二密封件160仅与第一密封件150设置位置不同,其余可均相同。
88.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0还包括:第二柔性件;
89.所述第二柔性件,位于所述进风管140和第二密封件160之间,密封所述进风管140和所述第二密封件160之间的缝隙;和/或,
90.所述第二柔性件,位于所述第二密封件160和所述第一风管130之间,密封所述第二密封件160与所述第一风管130之间的缝隙。
91.在实际应用中,第二柔性件能够进一步密封第二密封件160与或第一风管130和/或进风管140之间的间隙,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92.非限制地,第二柔性件包括绒布或海绵。
93.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10所示,在北方冬天极冷的环境下,在室内的第一风管130与第二风管120,及第一风管130和进风管140连接处如果出现密封情况不好,会很容易导致凝露水产生并滴落到地面上,甚至在墙面上留下水痕,影响用户体验。通过在第一风管130与第二风管120之间,以及第一风管130和进风管140之间的配合面处设置螺纹或者多层筋条结构,且筋条高度设计(即外径)与第二风管120或进风管140配合面成过盈状态,保证了密封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密封性,在筋条或螺纹处增加绒布或者海绵。为了检测密封后的凝露改善情况,作了以下模拟实验,模拟实验的大致过程包括:将进风管140放置在实验台上,在进风管140的进风口处增加一个风机对着进风口吹,一段时间后观察空气调节设备位于室内的室内机的凝露产生情况。实验结果发现,与未设置第一密封件150和第二密封件160的外壳相比,本示例中,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连接处,第一风机和进风管140的连接处凝露改善效果较为明显。
94.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管130上具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风管120上具有第二限位件;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均位于所述第一密封件150外侧;
95.所述第一风管130与所述第二风管120套接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卡合,限制所述第一风管130与所述第二风管120相互脱离。
96.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风管130上设置第一限位件131,在第二风管120上设置第二限位件122,使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套接后,第一限位件131和第二限位件122卡合,加固了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之间的连接,保证了第一密封件与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贴合的紧密性,进而保证了密封效果。此外,第一限位件131和第二限位件122的卡合,还减少了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的脱离的风险,进而减少因为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分离或脱落进而导致的噪音和/或凝露现象,减少噪音、漏水等问题,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97.第一限位件131和第二限位件122的卡合至少可以限制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沿第一方向的脱离,第一方向指:第一风管130的轴向方向或第二风管120的轴向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7所示,第一限位件131和第二限位件122可同时限制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脱离,其中,第二方向指:第一风管130或第二风管120的周向方向。
98.非限制地,第一限位件131连接在第一风管130的外壁上,第二限位件122连接在第二风管120的外壁上。如图4至图7所示,以第一风管130套接在第二风管120内为例进行说明,第一限位件131位于第一密封件外,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套接后,第一密封件被第二风管120覆盖,但第一限位件131和第二限位件122仍可在外显露。
99.第一限位件131可以与第一风管130的外壁形成整体式结构,例如:可以通过模塑或机加工成型等方式一体成型制作第一风管130的外壁和第一限位件131。同样地,也可采用相同方式制作第二限位件122和第二风管120的外壁。即,第二限位件122与第二风管120的外壁为整体式结构。
100.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件嵌入所述限位槽内。
101.本公开实施例中,利用限位槽1311的槽壁与第二限位件122的抵接,可至少限制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个方向的脱离。
102.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槽1311的槽壁包括相邻的第一限位面1313和第二限位面1314,第一限位面1313与第二限位件122抵接,限制两个风管沿第一方向的脱离;第二限位面1314与第二限位件122抵接,限制两个风管沿第二方向的脱离。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限位面1313位于第二限位件122的上方,第二限位面1314位于第二限位件122的侧边,限位槽1311的开口朝向第二限位件122。
103.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套接过程中,限位槽1311与第二限位件122处于脱离状态;沿第一方向移动(即图8中直线箭头指向)第一风管130至与第二风管120套接后,朝第二限位件122方向(即图8中弯曲箭头方向)旋转第一风管130,使限位槽1311与第二限位件122卡合,完成第一风管130与第二风管120的安装。
104.在一具体示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限位件122为形成在第二风管120管壁上的凸筋,凸筋具有缺口150,缺口150用于避让第一限位件131。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套接过程中,第一限位件131与缺口150对齐,且限位槽1311与第二限位件122处于脱离状态;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一风管130至与第二风管120套接后,旋转第一风管130,使限位槽1311与第二限位件122卡合,完成第一风管130与第二风管120的安装。
105.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管120还包括:第三限位件121,所述第三限位件121与所述第二限位件122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一限位件131位于所述间隔内;
106.所述第三限位件121与所述第一限位件131抵接,限制所述限位槽1311与第二限位件122分离。
107.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三限位件121通过限制第一限位件131与第二限位件122的分离,限制第一风管130沿第二方向与第二风管120脱离。
108.在实际应用中,第三限位件121和第二限位件122之间间隔的宽度小于第一限位件131的宽度,以保证安装到位后,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109.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套接过程中,第一限位件131与第三限位件121对齐,第一限位件131需要变形以扩大第一限位件131和第二风管120管壁之间的空间,避让第三限位件121。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套接后,旋转第一风管130,第一限位件131与第三限位件121错开,即第一限位件131和第三限位件121处于图7所示状态。此时,第一限位件131的限位槽1311与第二限位件122卡合,且第一限位件131与第三限位件121抵接。
110.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限位件121包括:对接面1211和与所述对接面1211相邻的导向面1212;
111.所述对接面1211与所述第二限位件122抵接;
112.所述导向面1212,与所述第一限位件131接触,引导所述第二限位件122进入所述限位槽1311内。
113.如图7和图8所示,在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套接过程中,第一限位件131沿导向面1212滑动,导向面1212对第一限位件131沿第一方向的移动起到引导作用,方便第一风管130与第一风管130的套接。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完成套接、且旋转第一风管130
后,第一限位件131与导向面1212脱离,并与对接面1211抵接。对接面1211起到限位作用,用于限制限位槽1311与第二限位件122的脱离。
114.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面1212可为斜面。倾斜的导向面1212可引导第一限位件131逐渐变形,减少了第一限位件131因突然产生较大的变形,或以较大的变形持续较长过程,导致的第一限位件131断裂的风险。
115.如图7和图8所示,导向面1212自第一风管130的管壁边缘,沿第一风管130的轴向,朝第二风管120方向倾斜。即导向面1212倾斜度自靠近第一限位件131第一端向靠近第一限位件131第二端逐渐增大。在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套接过程中,第一风管130沿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第一限位件131储存的弹性恢复力越来越大。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完成套接、且旋转第一风管130后,第一限位件131恢复形变。
116.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所述第一限位件13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第一风管130的管壁连接,所述第二端包括卡勾1312,所述限位槽1311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其中,所述第二端为所述第一端的相反端;
117.所述第二风管120还包括:第四限位件123,所述第四限位件123与所述卡勾1312接触。
118.如图7和图8所示,卡勾1312与第四限位件123的抵接有助于进一步加固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之间的连接。
119.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1311与所述第一端的距离,小于所述限位槽1311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
120.如图7和图8所示,由于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套接后,为了给套接处预留一部分管壁长度,第一限位件131和第二限位件122均需要避开套接处,因而无法设置在相应管壁的边缘。因此,第一限位件131的长度较长,较长的第一限位件131更容易产生变形,特别是第二端。相对而言,第一端更不容易产生变形,因而,更靠近第一限位件131第一端的限位槽1311更不容易因第一限位件131的变形而与第二限位件122脱离,有利于加强第一风管130与第二风管120的连接。
121.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限位件123位于所述卡勾1312和所述第三限位件121之间。
122.如图7所示,套接后,第四限位件123位于卡勾1312和第三限位件121之间,第四限位件123的顶面1231与第三限位件121的顶面1213之间具有一定间隔。
123.在实际应用中,卡勾1312为形成在第一限位件131朝向第二风管120的外表面上的凸起,卡钩1312会先于第一限位件131的其他部分与第三限位件121接触。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的套接过程中,对于倾斜的导向面1212而言,第一限位件131的卡勾1312沿导向面1212滑动,当卡勾1312滑动至导向面1212靠近第四限位件123的端部(即第三限位件121的顶面)时,第一限位件131受到的变形最大,第一限位件131储存的弹性恢复力值最大,安装人员感受的阻力也最大。再继续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一风管130时,卡勾1312与导向面1212脱离,此时,第一限位件131会恢复一部分形变,安装人员也会感受到弹性恢复力的突然变化,这种感知变化会提醒安装人员,卡勾1312已与导向面1212脱离,可以准备旋转第一风管130。因此,所述第四限位件123位于所述卡勾1312和所述第三限位件121之间,更方便了安装操作。
124.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件122、所述第三限位件121及所述第四限位件123均为形成在所述第二风管120的管壁上的凸起。
125.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限位件131呈大致的片状结构,第一限位件131与第一风管130的管壁连接,限位槽1311并不设置在管壁上。而第二限位件122和、第三限位件121和第四限位件123均形成在第二风管120的管壁上,这种凸起形式的各个限位件不仅保证了与第一限位件131的卡合效果,还有利于增加第二风管120管壁的强度。
126.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管120的管壁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131和所述第二风管120的管壁之间。
127.如图7和图8所示,以第二风管120套接在第一风管130外为例。套接后,第一风管130的部分管壁位于第二风管120内,第二风管120的部分管壁位于第一风管130管壁和第一限位件131之间,从而,第二风管120能够与第一风管130管壁抵接,限制了第一风管130与第二风管120套接时的最大套接深度,减少第一风管130过多地嵌入第二风管120内。
128.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0还包括:
129.外壳110,具有容置腔,用于容置所述空气调节设备的风机组件;
130.所述第一风管130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连接,或,所述第二风管120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连接。
131.以第二风管120与外壳110连接为例,如图7所示,第二风管120与外壳110连接,第二风管120位于外壳110和第一风管130之间。在实际应用中,容置腔具有进风口,第二风管120与进风口对齐,第二风管120风机组件转动后,将室外环境的风依次经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经进风口输送进容置腔内。一般地,外壳110还具有与进风口间隔分布的出风口,进入容置腔内的风再由出风口向室内环境输送。
132.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10与第一风管130为整体式结构,或外壳110与第二风管120为整体式结构。例如:可以通过模塑或机加工的方式一体成型制作外壳110和第一风管130,或外壳110与第二风管120。
133.整体式结构至少减少了外壳110与第一风管130或第二风管120的安装步骤,有利于简化空气调节设备的安装。
134.非限制地,进风管140和第一风管130之间也可以采用第一风管130和第二风管120之间相同的固定方案。例如:第一风管130朝向进风管140的一端还具有第一限位件,进风管140朝向第一风管130的一端具有第二限位件,或者,第一风管130朝向进风管140的一端还具有第二限位件,进风管140朝向第一风管130的一端具有第一限位件,第一风管130和进风管140套接后,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卡合,限制第一风管130与进风管140相互脱离。
13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管130朝向进风管140的一端除了具有第二限位件外,还具有上述第三限位件和第四限位件,第三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之间具有间隔,第一限位件位于所述间隔内;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接,限制所述限位槽与第二限位件分离。进风管的第一限位件还包括卡勾,第四限位件与卡勾接触。
136.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包括:
137.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壳体100;
138.风机组件,进风面朝向所述第一风管130或所述第二风管120。
139.空气调节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新风设备、空气净化器、空调或空气湿度调节设备
等。
140.以新风设备为例,风机组件做功实现室外环境中空气与室内环境中空气的交换,且在交换过程中会经过位于外壳110内过滤组件的过滤,过滤室外环境的烟雾或粉尘等有害物质,使进入室内环境中的空气更加健康。
141.本公开所提供的几个产品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产品实施例。
142.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143.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