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热能回收利用排污管道的制作方法

2021-10-12 17:1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热能 排污 管道 回收利用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能回收利用排污管道。


背景技术:

2.目前针对工厂和建筑物排放的热废水中热能的回收再利用,工厂所排出的废水中通常有大量的热能,一般对于废水的方法都是直接将其排出,十分的浪费能量,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倡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热能回收利用排污管道。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热能回收利用排污管道,包括排污管道、推流棒和热交换圈,所述排污管道的中部为凹陷机构且外侧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推流棒设置于排污管道的内部且正中部位于排污管道凹陷处,所述推流棒的左右两侧通过固定杆与排污管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推流棒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环形热传递圈,所述环形热传递圈的外圈与排污管道的内壁相互贴合,所述环形热传递圈内设置有环形通道,所述环形热传递圈正对的排污管道处的外圈设置有卡接在第一卡槽内的热交换圈,通过设置于热交换圈远离排污管道一侧的热能回收机构进行回收,所述热能回收机构包括上卡圈、下卡圈和外接管,所述上卡圈和下卡圈的一端铰接,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使其能够套在排污管道上,所述上卡圈和下卡圈的中部设置有u形板,所述u形板内设置有u形通道,所述u形通道与外接管相连通,所述热交换圈的远离排污管道的一侧与u形通道下端的管壁相互贴合,所述外接管与u形通道相通。
6.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推流棒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半圆块。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环形热传递圈的材质为铜。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卡圈和下卡圈正对排污管道的一侧设置有凸块,所述排污管道正对凸块的位置上开设有第二卡槽。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排污管道外侧套有隔热圈。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1.通过设置的排污管道、推流棒和热交换圈,使用时向外接管中通入常温水,带有热量的污水在排污管道中从左往右流动,通过推流棒时热水将会分散到推流棒的四周通过进水口进入环形热传递圈中,由于环形热传递圈位环形设置,能够增加水流在环形热传递圈中的流动时间,环形热传递圈将会将其热量通过热交换圈导出,对u形通道中的常温水进行预加热,当需要使用热水的时,可将这些进行预加热的热水进行加热,相对于直接对常温水进行加热,节约资源。
附图说明
12.图1为一种热能回收利用排污管道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一种热能回收利用排污管道的排污管道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一种热能回收利用排污管道的推流棒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一种热能回收利用排污管道的环形热传递圈结构示意图;
16.图5为一种热能回收利用排污管道的固定杆结构示意图;
17.图6为一种热能回收利用排污管道的上卡圈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排污管道、11第一卡槽、12隔热圈、2推流棒、21固定杆、22半圆块、23 环形热传递圈、24进水口、25环形通道、26出水口、3上卡圈、31下卡圈、32凸块、33 第二卡槽、34螺栓、35u型通道、36u形板、4外接管、5热交换圈。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0.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1.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2.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23.实施例1
24.参照图1

5,一种热能回收利用排污管道,包括排污管道1、推流棒2和热交换圈5,所述排污管道1的中部为凹陷机构且外侧设置有第一卡槽11,所述推流棒2设置于排污管道1的内部且正中部位于排污管道1凹陷处,所述推流棒2的左右两侧通过固定杆21与排污管道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推流棒2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环形热传递圈23,所述环形热传递圈23的外圈与排污管道1的内壁相互贴合,所述环形热传递圈23内设置有环形通道25,所述环形热传递圈23正对的排污管道1处的外圈设置有卡接在第一卡槽11内的热交换圈5,能够将排污管道1中污水的热能导出,通过设置于热交换圈5远离排污管道1 一侧的热能回收机构进行回收,所述热能回收机构包括上卡圈3、下卡圈31和外接管4,所述上卡圈3和下卡圈31的一端铰接,另一端通过螺栓34固定连接,使其能够套在排污管道1上,所述上卡圈3和下卡圈31的中部设置有u形板36,所述u形板36内设置有u 形通道35,所述u形通道35与外接管4相连通,所述热交换圈5的远离排污管道1的一侧与u形通道35下端的管壁相互贴合,使得热量能够导入u形通道35中,所述外接管4 与u形通道35相通;工作原理:使用时向外接管4中通入常温水,带有热量的污水在排污管道1中从左往右流动,通过推流棒2时热水将会分散到推流棒2的四周通过进水口24 进入环形热传递圈23中,由于环形热传递圈23位环形设
置,能够增加水流在环形热传递圈23中的流动时间,环形热传递圈23将会将其热量通过热交换圈5导出,对u形通道35 中的常温水进行预加热,当需要使用热水的时,可将这些进行预加热的热水进行加热,相对于直接对常温水进行加热,节约能量。
25.进一步的,所述推流棒2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半圆块22,能够减缓污水对推流棒2 的冲击并将其向四周分散。
26.更进一步的,所述环形热传递圈23的材质为铜,使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
27.实施例2
28.参照图1

6,一种热能回收利用排污管道,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还包括设置于上卡圈3和下卡圈31正对排污管道1的一侧的凸块32,所述排污管道1正对凸块32的位置上开设有第二卡槽33,使得安装上卡圈3和下卡圈31时能够使凸块32卡进第二卡槽 33中,使得上卡圈3和下卡圈31更加的稳定。
29.进一步的,所述排污管道1外侧套有隔热圈12,能够减少污水中热量的散发。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