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8:1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送风 空调设备 装置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在室内完成,现代人生活和工作在室内环境中的时间已达到全天的80%~90%,因此室内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有效办法就是提高室内空气的流通,加快室内污染空气的排出,加速室外新鲜空气的注入。
3.现有的送风装置中,室内回风需要单独的排风口排出室内后,进入空气处理机组并与新风混合,随后送入末端送风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静压箱需要同时处理新风与排风口输入的室内回风,因此需要选择容量较大的静压箱,造成静压箱的尺寸过大,在办公建筑中安装不便,且风管的设置,导致室内回风冷量在运输过程中消耗,节能效果降低,另一方面,现有的装置在室内回风过程中回风的风量不能实时改变导致的新风比只能通过调节新风量来实现,增加了整体系统的能耗,降低了回风的利用率,不能实现节能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解决现有技术的送风装置一方面处理新风与室内回风时需要增加静压箱,静压箱的尺寸一般较大,在办公建筑中安装不便,另一方面,现有的系统在回风过程中回风的风量不能实时改变导致的调节新风比只能通过调节新风量来实现,增加了整体系统的能耗,降低了回风的利用率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腔体,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隔板,将壳体腔体分为上腔体与下腔体;均流板,竖直设于所述上腔体内,将上腔体分为进风腔与静压腔,所述壳体上设置连通所述进风腔的第一进风口;可调节挡板,所述可调节挡板的竖直高度小于所述下腔体的竖直高度,并将下腔体分为诱导腔和换热腔,可调节挡板与下腔体的顶部形成第一诱导风口,所述换热腔内设置换热器,所述壳体上设置连通换热腔的第二进风口,所述诱导腔远离上腔体的一侧上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隔板上设置连通所述静压腔与诱导腔的通风口。
7.所述可调节挡板包括固定板与移动板,所述移动板可滑动的设于固定板上靠近下腔体顶部的位置,所述固定板与下腔体的底部连接。
8.所述移动板的末端设有圆弧倒角,所述圆弧倒角的弧向朝向换热腔。
9.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均流板,竖直设于所述上腔体内,将上腔体分为进风腔与静压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进风腔上,所述静压器设于所述静压腔内。
10.所述均流板为孔板,孔板的开孔率为10%~25%。
11.所述固定板上靠近下腔体底面的位置设置第二诱导风口。
12.所述第二诱导风口的高度小于三分之一的诱导腔高度。
13.所述通风口上设置喷嘴,所述喷嘴的开口朝向所述诱导腔。
14.所述壳体内壁、隔板表面与可调节挡板表面设置保温棉。
15.所述送风装置设于室内墙壁上,诱导腔靠近竖直墙壁一侧设置,所述出风口上设有多个旋转百叶,所述旋转百叶的旋转角度为0
°
~90
°
,所述旋转百叶的转向远离所述换热腔。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7.(ⅰ)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通过设置隔板与可调节挡板分别将壳体内腔体分为上腔体、诱导腔与换热腔,通过设置换热腔,室内回风能够通过第二进风口进入换热腔,在换热器的作用下对回风进行处理后直接进入诱导腔,避免了室内回风通过排风口后再经过风管运输至第一进风口与新风混合进入送风装置,降低了室内回风在运输过程中能量的消耗,此时,上腔体的第一进风口只通过新风,大幅度的减少了进风腔的风量,此时的静压器只需对新风进行静压处理后通过通风口进入诱导腔,通过设置诱导腔,新风与经过换热器处理后的室内回风在诱导腔内充分混合后从第一出风口进入到达室内,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结构紧凑,减少能量损耗,只需在上腔体内设置小容量小尺寸的静压器就能实现对新风产生静压的目的,安装方便,大幅度的提高了节能效果降低。
18.(ⅱ)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设置可调节挡板,通过可调节的移动板能够调节第一诱导风口的大小,进一步调节经过第一诱导风口的诱导风风量,实现根据室内实际温度实时调整出风口的风量,实现节能减耗的目的。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案室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1.图中各个标号的含义为:
[0022]1‑
壳体,2

隔板,3

孔板,4

进风腔,5

静压腔,6

第一进风口,7

喷嘴,8

诱导腔,9

换热腔,10

第一诱导风口,11

出风口,12

旋转百叶,13

可调节挡板,14

第二诱导风口,15

第二进风口,16

换热器,41

固定板,42

移动板,43

圆弧倒角。
[0023]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技术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5]
本文中,新风,是指从第一进风口中进入进风腔内的外部新鲜空气,根据冬季与夏季的通风目的不同,夏季的新风为低于室温的冷空气,冬季为高于室温的热空气;室内回风,是指从出风口排出的风量与室内人体或建筑物换热后得到的风量;诱导风,是指室内回风进入换热腔经过换热器后的风量;诱导率,是指经过热换区的风量经过第一诱导风口和第二诱导风口的通过率,箭头方向是指在本实施例的送风装置中风量的流动方向。
[0026]
所用,方向性术语“上”、“下”、“水平”与“竖直”与说明书附图中纸面上的具体方向或附图中所示空间的相应方向一致。
[0027]
实施例:
[0028]
一种墙壁贴附射流送风装置,如图1

2所示,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腔体,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隔板2,将壳体1腔体分为上腔体与下腔体,所述壳体1上设置连通所述上腔体的第一进风口6,所述上腔体内设置静压器;可调节挡板13,所述可调节挡板13的竖直高度小于所述下腔体的竖直高度,并将下腔体分为诱导腔8和换热腔9,可调节挡板13与下腔体的顶部形成第一诱导风口10,所述换热腔9内设置换热器16,所述壳体1上设置连通换热腔9的第二进风口15,所述诱导腔8远离上腔体的一侧上设有第一出风口11;所述隔板2上设置连通所述上腔体与诱导腔8的通风口。
[0029]
本实施例的一种送风装置,通过设置隔板2与可调节挡板13分别将壳体1内腔体分为上腔体、诱导腔8与换热腔9,通过设置换热腔9,室内回风能够通过第二进风口15进入换热腔9,在换热器的作用下对回风进行处理后直接进入诱导腔8,避免了室内回风通过排风口后再经过风管运输至第一进风口6与新风混合进入送风装置,降低了室内回风在运输过程中能量的消耗,此时,第一进风口6只通过新风,大幅度的减少了进入上腔体的风量,此时的静压器只需对新风进行静压处理后通过通风口进入诱导腔8,通过设置诱导腔8,新风与经过换热器处理后的室内回风在诱导腔8内充分混合后从出风口11到达室内,通过设置可调节挡板13,一方面能够防止新风进入换热腔9内与室内回风在换热腔9内混合,扰乱换热腔9中的室内回风在换热腔9中的换热过程,另一方面能够与下腔体的顶部形成第一诱导风口10,使室内回风通过第一诱导风口10进入诱导腔8与新风混合,从而提高送风装置的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结构紧凑,减少能量损耗,只需在上腔体内设置小容量小尺寸的静压器就能实现对新风产生静压的目的,安装方便,工作效率高,大幅度的提高了节能效果降低。
[0030]
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可以为冷凝管或散热管,从而适应夏季供冷与冬季供暖,进一步,当夏季供冷时,换热器为冷凝管,第一进风口通入冷风,室内回风经过冷凝管冷却后进入诱导区8中与喷嘴7输入的新风混合后从出风口11中达到室内,达到夏季供冷的目的;当冬季供暖时,换热器为散热管,第一进风口通入热风,室内回风经过散热管加热后进入诱导区8中与喷嘴7输入的新风混合后从出风口11中达到室内,达到冬季供暖的目的。
[0031]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可调节挡板13包括固定板41与移动板42,所述移动板42可滑动的设于固定板41上靠近下腔体顶部的位置,所述固定板41与下腔体的底部连接。
[0032]
其中,通过设置可调节挡板13包括固定板41与移动板42,通过调节移动板41在固定板41上的上下移动,能够实时调节第一诱导风口10的大小,进一步控制经过第一诱导风口10的诱导风量,改变诱导率,改变了诱导腔8内的新风与室内回风的混合比例,实现根据室内实际温度实时调整出风口11的进入室内的混合风类型,实现节能减耗的目的,进一步的,移动板42与固定板41上设置控制器,通过控制器调节移动板41在固定板41上的上下运动,本实施例中的控制器型号为elmo gold maestro。
[0033]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移动板42的末端设有圆弧倒角,所述圆弧倒角的弧向朝向换热腔9。
[0034]
其中,设置圆弧倒角的目的是,可以引导诱导风进入诱导区8中,减少诱导风在局部的阻力损失,提高诱导率,其中,诱导风指的是室内回风经过换热器后的风量,诱导率指
的是经过热换区9的风量经过第一诱导风口10的通过率。
[0035]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均流板3,竖直设于所述上腔体内,将上腔体分为进风腔4与静压腔5,所述第一进风口6设于所述进风腔4上,所述静压器设于所述静压腔5内。
[0036]
其中,设置均流板3的目的是为了使通过第一进风口6的新风能够通过进风腔4均匀地进入静压腔5内,进一步的经过静压器的风量均匀地进入诱导腔8中,并均匀地从出风口11到达室内,提高送风装置的稳定性,增强室内通风的连惯性与稳定性。
[0037]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均流板3为孔板,孔板的开孔率为10%~25%。
[0038]
其中,开孔率为10%~25%的目的提高孔板3的均流作用,使通过第一进风口6的新风较为均匀地进入静压区,进一步提通风口的出风均匀性,本实施例选择开孔率为20%的孔板3。
[0039]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固定板41上靠近下腔体底面的位置设置第二诱导风口14。
[0040]
其中,设置第二诱导风口14减轻了诱导风在可调节挡板13下部与壳体1夹角处产生的漩涡,提高诱导率。
[0041]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旋转百叶12的旋转角度为0
°
~90
°
,所述旋转百叶12的转向远离所述换热腔9。
[0042]
其中,设置旋转百叶12,是为了调整出风口的出风量,实现根据室内实际温度实时调整出风口的风量,实现节能减耗的目的。
[0043]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诱导风口14的高度小于三分之一的诱导腔8高度,防止大量的诱导风经过第二诱导风口14进入诱导墙内,造成的诱导风与新风混合效果差。
[0044]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通风口上设置喷嘴7,所述喷嘴7的开口朝向所述诱导腔8。
[0045]
其中,设置喷嘴7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通风口的通风速率,提高送风装置的整体工作效率。
[0046]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1内壁、隔板2表面与可调节挡板13表面设置保温棉。
[0047]
其中,设置保温棉的目的是能够避免在夏季供冷时,新风(冷空气)温度过低导致周围空气在设备表面结露,降低送风装置的工作效率。
[0048]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送风装置设于室内墙壁上诱导腔8靠近竖直墙壁一侧设置,所述出风口11上设有多个旋转百叶12,所述旋转百叶12的旋转角度为0
°
~90
°
,所述旋转百叶12的转向远离所述换热腔9。
[0049]
其中,设置送风装置设于室内墙壁上,诱导腔8靠近竖直墙壁一侧设置的目的是为实现贴附射流的目的,进一步,通过设置旋转百叶12的旋转角度为0
°
~90
°
,所述旋转百叶12的转向远离所述换热腔9,是为了出风口11的风量能够与墙壁碰撞后沿着墙壁产生竖直向下的射流即贴附射流,并送达至人员工作区,提高送风效率,其中,贴附射流的原理是,送风口11的射流受到墙壁影响,在靠近墙壁处送风射流的流速大静压小,而远离墙壁处静压
大,由于压差的作用导致送风射流向墙壁方向弯曲,形成贴附效应,并将出风口11的风量最大限度的送到工作区;保证了工作区空气的新鲜度、含氧量和洁净度,同时也保证了工作区的空气温度和流速满足舒适性要求,因夏季供冷与冬季供暖的出风口风量受重力不同,为达到贴附射流的目的通过调节旋转百叶的角度来实现。
[0050]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
[0051]
当冬季供暖时:
[0052]
新风(热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6进入进风腔4中,经过孔板3进入静压腔5中,经过静压器处理后从喷嘴7中喷入诱导腔8中,同时,室内回风经过第二进风口15进入换热腔9中,在散热管的作用下得到诱导风,诱导风通过第一诱导风口10与第二诱导风口14进入诱导腔8中,此时,新风与诱导风在诱导腔8内充分混合后经由出风口11到达室内,达到供暖的目的;
[0053]
当夏季供冷时:
[0054]
新风(冷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6进入进风腔4中,经过孔板3进入静压腔5中,经过静压器处理后从喷嘴7中喷入诱导腔8中,同时,室内回风经过第二进风口15进入换热腔9中,在冷凝管的作用下得到诱导风,诱导风通过第一诱导风口10与第二诱导风口14进入诱导腔8中,此时,新风与诱导风在诱导腔8内充分混合后经由出风口11到达室内,达到供冷的目的。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