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真空炉的活塞式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8:1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真空炉 冷却 装置 用于 活塞式


1.本技术涉及真空炉,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真空炉的活塞式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真空炉,即在炉腔这一特定空间内利用真空系统(由真空泵、真空测量装置、真空阀门等元件经过精心组装而成)将炉腔内部分物质排出,使炉腔内压强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炉腔内空间从而实现真空状态,这就是真空炉。
3.目前,公告号为cn103725840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真空炉,包括冷却室和加热室,冷却室和加热室之间通过分室墙隔开;分室墙上设置有隔热门,冷却室包括气淬室和油淬室,气淬室上部设置有充气速冷机构,充气速冷机构为氮气。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真空炉仅使用充气速冷机构进行冷却,需要消耗大量氮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对真空炉进行预冷,从而降低氮气的用量,节省成本,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真空炉的活塞式冷却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真空炉的活塞式冷却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用于真空炉的活塞式冷却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安装有冷却筒,冷却筒位于真空炉的外侧,冷却筒内滑移有活塞板,活塞板上连接有活塞杆,活塞杆穿设于冷却筒,冷却筒靠近活塞杆的一侧内腔与外部连通,冷却筒远离活塞杆的一端连通有吸热管,吸热管安装在真空炉内,吸热管内滑移有移动板,活塞板与移动板之间连接有连接杆,冷却筒内通入有冷却液体,冷却液体位于活塞板与移动板之间,冷却筒上连接有用于对冷却液体进行冷却的吸热组件,机架上连接有用于驱动活塞杆移动的驱动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利用氮气对真空炉进行快速散热之前,先利用驱动组件驱动活塞杆移动,活塞杆带动活塞板移动,活塞板带动连接杆和移动板移动,将冷却筒内的冷却液体推向吸热管内。吸热管吸收真空炉内的热量,吸热管将热量传递给冷却液体。接着利用驱动组件驱动活塞杆移动复位,活塞杆带动活塞板移动复位,活塞板带动连接杆和移动板复位,使得冷却液体流向冷却筒内。冷却液体与吸热组件发生热交换,将热量散出,达到了对真空炉进行快速预冷的效果,最后利用氮气对真空炉进行快速冷却,达到了减小氮气的使用量的效果,从而降低了成本。
9.可选的,驱动组件包括气缸,气缸安装在机架上,活塞杆上连接有推板,推板位于冷却筒的外侧,推板固定于气缸的伸缩杆。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缸驱动推板移动,达到了推板移动的效果。
11.可选的,气缸关于活塞杆对称设有两个。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气缸同时驱动推板移动,提高了推板移动时的稳定性。
13.可选的,冷却筒的一端连接有导向杆,导向杆穿设于推板,推板与导向杆滑动配合。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杆对推板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提高了推板移动时的稳定性。
15.可选的,吸热组件包括散热网,散热网平行设有多个,散热网固定连接在冷却筒内。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网用于和冷却液体进行热交换,吸收热量并将热量通过冷却筒的筒壁散发到空气中。
17.可选的,冷却筒的外壁固定连接有若干散热板,冷却筒上安装有用于对散热板进行冷却的风机。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板吸收冷却筒壁上的热量,风机对散热板进行降温,提高了冷却筒的冷却速度。
19.可选的,吸热管平行设有多个,吸热管的内径小于冷却筒的内径。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热管平行设有多个,增大了对真空炉的冷却效果。
21.可选的,吸热管螺纹连接于冷却筒。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热管与冷却筒螺纹连接,便于拆装吸热管。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冷却筒、吸热管、活塞板、移动板的相互配合,到得了对真空炉进行快速预冷的效果,减小了氮气对真空炉冷却时的用量,从而降低了成本;
25.2.驱动组件包括气缸,气缸与推板相互配合,达到了驱动推板移动的效果;
26.3.吸热管平行设有多个,且吸热管内径小于冷却筒的内径,从而将冷却液体分散为多股流体,提高了对真空炉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真空炉的活塞式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筒、吸热管的剖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11、真空炉;2、冷却筒;21、活塞板;22、进液管;23、堵头;3、吸热管;31、移动板;4、连接杆;5、活塞杆;51、推板;6、驱动组件;61、气缸;62、导向杆;63、限位板;7、吸热组件;71、散热网;72、散热板;73、安装罩;74、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真空炉的活塞式冷却装置。参照图1,用于真空炉的活塞式冷却装置包括机架1,机架1上安装有冷却筒2,冷却筒2的轴线呈水平设置,冷却筒2位于真空炉11外部的一侧。冷却筒2靠近真空炉11的一侧连通有若干吸热管3,吸热管3的轴线呈水平设置,若干吸热管3关于冷却筒2的轴线旋转对称分布。吸热管3的内径小于冷却筒2的内径,吸热管3插设在真空炉11内,吸热管3远离冷却筒2的一端呈开口状。为了便于拆装吸热管3,吸热管3与冷却筒2螺纹连接。
32.参照图2,冷却筒2内滑移有活塞板21,活塞板21呈圆盘状,活塞板21的外圆周壁贴
合于冷却筒2的内圆周壁。吸热管3内滑移有移动板31,移动板31的外圆周壁贴合于吸热管3的内圆周壁。移动板31与活塞板21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4。
33.冷却筒2上连通有进液管22,冷却筒2内从进液管22通入有冷却液体,进液管22上螺纹连接有对进液管22进行封堵的堵头23。冷却液体位于移动板31与活塞板21之间。活塞板21背离连接杆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塞杆5,活塞杆5穿设于冷却筒2的一端的侧壁且两者之间具有间距,使得活塞板21朝向活塞杆5一侧的冷却筒2内腔与外部连通。
34.参照图1和图2,机架1上连接有用于驱动活塞杆5移动的驱动组件6,驱动组件6包括气缸61,气缸61栓接在机架1上。为了提高活塞杆5移动时的稳定性,气缸61相对设有两个。活塞杆5远离活塞板21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推板51,推板51位于冷却筒2的外侧,推板51的板面呈竖向设置,两个气缸61的伸缩杆的端部与推板51螺纹连接。
35.参照图2,为了进一步提高活塞杆5移动时的稳定性,冷却筒2靠近气缸6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导向杆62,导向杆62穿设于推板51,导向杆62与推板51滑移配合。导向杆62远离冷却筒2的端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63,限位板63减小了推板51脱离导向杆62的可能性。
36.参照图1和图2,工作时,移动板31的初始位置位于吸热管3靠近冷却筒2的端部,冷却液体的液面与冷却筒2的顶部具有间距。气缸61朝向靠近冷却筒2的方向推动推板51,推板51带动活塞杆5移动,活塞杆5带动移动板31朝向远离冷却筒2的方向移动,冷却液体的液面逐渐升高,当移动板31到达吸热管3远离冷却筒2的端部时,冷却液体充满全部吸热管3。吸热管3吸收真空炉11内的热量,吸热管3将热量传递给冷却液体,达到了对真空炉11冷却的目的。最后利用氮气对真空炉11进行快速冷却,达到了减小氮气的使用量的效果,从而降低了成本。
37.然后气缸61驱动推板51朝向远离冷却筒2的方向移动,推板51带动活塞杆5移动,活塞杆5带动活塞板21、连接杆4朝向远离真空炉11的方向移动,连接杆4带动移动板31朝向靠近冷却筒2的方向移动。当移动板31移动至吸热管3靠近冷却筒2的端部时,冷却液体位于冷却筒2内。
38.参照图2,冷却筒2内连接有用于对冷却液体进行冷却的吸热组件7,吸热组件7包括散热网71,散热网71固定连接在冷却筒2内。散热网71垂直于冷却筒2的轴向,散热网71平行设有多个,连接杆4穿过散热网71且两者滑动配合。冷却筒2的筒壁外侧固定连接有多个散热板72,散热板72的板面垂直于冷却筒2的轴线,散热板72平行设有设有多个,且均匀分布在冷却筒2的两侧。
39.参照图1和图2,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液体到达冷却筒2后,将热量传递给散热网71和冷却筒2的筒壁,冷却筒2的筒壁上的热量一部分散发到空气中,其余部分传递至散热板72。通过散热网71、冷却筒2、散热板72之间的配合,对冷却液体的冷却效果。
40.为了提高散热板72的散热效果,冷却筒2的筒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安装罩73,安装罩73罩设在散热板72的外侧。安装罩73的两侧分别开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安装有风机74,两个风机74对散热板72进行风冷散热。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用于真空炉的活塞式冷却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工作时,移动板31的初始位置位于吸热管3靠近冷却筒2的端部,冷却液体的液面与冷却筒2的顶部具有间距。气缸61朝向靠近冷却筒2的方向推动推板51,推板51带动活塞杆5移动,活塞杆5带动移动板31朝向远离冷却筒2的方向移动,冷却液体的液面逐渐升高,当移动板31到达吸热管3
远离冷却筒2的端部时,冷却液体充满全部吸热管3。吸热管3吸收真空炉11内的热量,吸热管3将热量传递给冷却液体,达到了对真空炉11预冷的目的。
42.然后气缸61驱动推板51朝向远离冷却筒2的方向移动,推板51带动活塞杆5移动,活塞杆5带动活塞板21、连接杆4朝向远离真空炉11的方向移动,连接杆4带动移动板31朝向靠近冷却筒2的方向移动。当移动板31移动至吸热管3靠近冷却筒2的端部时,冷却液体到达冷却筒2内。
43.将热量传递给散热网71和冷却筒2的筒壁,冷却筒2的筒壁上的热量一部分散发到空气中,其余部分传递至散热板72,风机74对散热板72进行风冷散热。通过散热网71、冷却筒2、散热板72、风机74之间的配合,达到了对冷却液体进行冷却的效果,便于再次将冷却液体输送至吸热管3内进行吸热。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