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住宅楼消防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用自动启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7: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正压 送风 启闭 住宅楼 通风


1.本技术涉及建筑通风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住宅楼消防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用自动启闭装置。


背景技术:

2.消防前室是指设置在高层建筑疏散走道与楼梯间或消防电梯间之间的具有防火、防烟、缓解疏散压力和方便实施灭火战斗的空间,其与疏散走道和楼梯间之间用乙级防火门分隔,空间面积通常在4.5

10平方米,空间内需安装消火栓等消防设施。消防前室通常分为三类,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消防电梯间的前室或两者的合用前室。
3.公告号为cn21044139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住宅楼消防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用自动启闭装置,包括设于每层楼梯口的门洞,还包括竖直贯穿所有楼层的烟道,烟道正对门洞,每一楼层的烟道上均连接有风管,风管侧壁设有第一风口,风管端部设有第二风口,第一风口上设有70℃常开防火阀,第二风口处设有常闭排烟阀和百叶送风口,还包括设于顶部楼层侧墙上的若干窗口,顶部楼层的每面侧墙上均铰接一块挡板,挡板用于覆盖所在侧墙上的所有窗口,挡板两侧各支一根短棒,短棒靠近挡板顶部设置。取下短棒时挡板即可快速封闭所有窗口。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如下缺陷:发生火灾时,需要操作者跑到顶楼,手动取下短棒,消耗时间长,且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实现挡板的自动化启闭,减少安全隐患,本技术提供一种住宅楼消防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用自动启闭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住宅楼消防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用自动启闭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住宅楼消防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用自动启闭装置,包括侧墙体、开设在侧墙体上的窗口、铰接在侧墙体上的挡板,所述挡板用于覆盖窗口,所述挡板和侧墙体之间设有用于驱使挡板启闭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连接在挡板和侧墙体之间的驱动杆、连接在侧墙体上的驱动源和烟雾传感器,所述驱动杆的一端铰接在挡板上,另一端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在侧墙体上,所述驱动源通过传动件驱使驱动杆在侧墙体上滑动,所述烟雾传感器通过控制系统电连接于驱动源。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常情况下,驱动杆倾斜,支撑挡板,使窗口保持通风;发生火灾时,烟气蔓延至烟雾传感器处,烟雾传感器检测到烟雾后,向控制系统发出电信号,使得控制系统控制驱动源启动;驱动源驱使驱动杆背向挡板的一端向下滑动,驱动杆的另一端旋转牵扯挡板朝向窗口转动,当驱动杆与挡板重叠时,挡板覆盖在窗口上,降低室内发生“烟囱效应”的可能性;烟雾传感器连动驱动源控制挡板,实现挡板的自动化启闭。
9.可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在挡板的两侧均设有一组。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组驱动装置共同控制挡板的旋转,提高了挡板关闭和打开的稳定性和快捷性。
11.可选的,所述传动件包括转动连接在侧墙体上的丝杆、螺纹连接在丝杆上的移动座,所述丝杆竖直设置,所述移动座套设在丝杆上,所述移动座与侧墙体滑动连接,所述驱动杆背向挡板的一端与移动座铰接,所述驱动源与丝杆传动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系统检测到烟雾传感器的电信号时,控制电机启动,电机驱使丝杆旋转;移动座随着丝杆的旋转在侧墙体上向下滑动,移动座滑动带动驱动杆的一端滑动,驱动杆牵扯挡板盖合在窗口上。
13.可选的,所述侧墙体上竖直开有导向槽,所述移动座上设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嵌于导向槽内且与导向槽滑动配合。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丝杆转动时,移动座带动导向块在导向槽内滑动,提高了丝杆和移动座传动的稳定性。
15.可选的,所述导向块靠近导向槽底部的一侧转动嵌有滚珠。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珠减小了导向块和导向槽底部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丝杆和移动座传动的流畅性。
17.可选的,所述侧墙体上设有方形的安装台,所述安装台围绕窗口设置,所述挡板靠近侧墙体的一侧设有方形的安装块,所述方形安装块嵌于安装台内。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台和安装块的配合提高了挡板盖合窗口的密闭性,减少了进入室内的冷空气,降低了冷空气增大火势的可能性。
19.可选的,所述安装块上设有缓冲垫。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垫减缓了挡板闭合是与侧墙体之间的冲击,降低了二者的撞击损耗。
21.可选的,所述窗口处设有过滤网。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烟雾从窗口排出时,过滤网可过滤烟气中的固体杂物,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设置驱动装置,烟雾传感器连动驱动源控制挡板,实现挡板的自动化启闭;
25.2.设置导向槽和导向块,丝杆转动时,移动座带动导向块在导向槽内滑动,提高了丝杆和移动座传动的稳定性;
26.3.设置过滤网,当烟雾从窗口排出时,过滤网可过滤烟气中的固体杂物,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导向块和导向槽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侧墙体;11、窗口;111、过滤网;12、烟雾传感器;13、安装台;14、电机;15、导向槽;2、挡板;21、驱动杆;22、安装块;221、缓冲垫;3、传动件;31、丝杆;32、移动座;321、导向块;322、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住宅楼消防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用自动启闭装置。
33.参照图1,住宅楼消防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用自动启闭装置包括设置在顶部楼层的侧墙体1、开设在侧墙体1上的窗口11、铰接在侧墙体1上的挡板2。挡板2铰接在窗口11的上方,挡板2用于覆盖窗口11。挡板2和侧墙体1之间设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连接在挡板2侧面中部的驱动杆21、固定连接在侧墙体1上的驱动源和烟雾传感器12。
34.参照图1和图2,驱动杆21的一端与挡板2铰接,另一端滑动连接在侧墙体1上。驱动源设置在侧墙体1靠近挡板2的侧面上,驱动源通过传动件3驱使驱动杆21背离挡板2的一端在侧墙体1上滑动。烟雾传感器12连接在侧墙体1背离驱动源的侧面上,烟雾传感器12通过控制系统电连接于驱动源。
35.参照图1和图2,正常情况下,驱动杆21倾斜,支撑挡板2,使窗口11保持通风。发生火灾时,烟气蔓延至烟雾传感器12处,烟雾传感器12检测到烟雾后,向控制系统发出电信号,使得控制系统控制驱动源启动。驱动源驱使驱动杆21背向挡板2的一端向下滑动,驱动杆21的另一端旋转牵扯挡板2朝向窗口11转动,当驱动杆21与挡板2重叠时,挡板2覆盖在窗口11上,降低室内发生“烟囱效应”的可能性。烟雾传感器12连动驱动源控制挡板2,实现挡板2的自动化启闭,减少安全隐患。
36.参照图3,在侧墙体1上固定连接有方形的安装台13,安装台13围绕窗口11设置,安装台13内围成安装槽。挡板2靠近窗口11的一侧成型有方形的安装块22,安装块22与安装槽插接配合。安装台13和安装块22的配合提高了挡板2盖合窗口11的密闭性,减少了进入室内的冷空气,降低了冷空气增大火势的可能性。在安装块22上胶接有橡胶制成的缓冲垫221,缓冲垫221减缓了挡板2闭合时与安装台13之间的冲击,降低了二者的撞击损耗。
37.参照图2,传动件3包括转动连接在侧墙体1上的丝杆31、螺纹连接在丝杆31上的移动座32。丝杆31竖直设置在窗口11的一侧,移动座32套设在丝杆31上。移动座32背离侧墙体1的一侧与驱动杆21铰接,另一侧与侧墙体1滑动连接。驱动源采用电机14,电机14栓接在侧墙体1上,电机14的输出轴与丝杆31同轴固定。
38.参照图1和图2,控制系统检测到烟雾传感器12的电信号时,控制电机14启动,电机14驱使丝杆31旋转。移动座32随着丝杆31的旋转在侧墙体1上向下滑动,移动座32滑动带动驱动杆21的一端滑动,驱动杆21牵扯挡板2盖合在窗口11上。
39.参照图2和图3,在侧墙体1上开有竖直的导向槽15,导向槽15位于丝杆31与侧墙体1之间。移动座32背离驱动杆21的一侧成型有导向块321,导向块321嵌于导向槽15内且与导向槽15滑动配合。丝杆31转动时,移动座32带动导向块321在导向槽15内滑动,提高了丝杆31和移动座32传动的稳定性。在导向块321靠近导向槽15底部的一侧转动嵌有滚珠322,滚珠322减小了导向块321和导向槽15底部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丝杆31和移动座32传动的流畅性。
40.参照图2,上述驱动装置在挡板2的两侧均设有一组,两组驱动装置共同控制挡板2的旋转,提高了挡板2关闭和打开的稳定性和快捷性。
41.参照图1和图2,扑灭火源后,控制系统检测到烟雾传感器12的电信号,控制电机14启动,电机14驱使丝杆31旋转。移动座32随着丝杆31的旋转在侧墙体1上向上滑动,移动座
32滑动带动驱动杆21的一端滑动,驱动杆21推动挡板2远离窗口11旋转,烟雾从窗口11排出。在窗口11内固定连接有过滤网111,当烟雾从窗口11排出时,过滤网111可过滤烟气中的固体杂物,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住宅楼消防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用自动启闭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正常情况下,驱动杆21倾斜,支撑挡板2,使窗口11保持通风。发生火灾时,烟气蔓延至烟雾传感器12处,烟雾传感器12检测到烟雾后,向控制系统发出电信号,使得控制系统控制电机14启动。驱动源电机14驱使丝杆31旋转。移动座32随着丝杆31的旋转在侧墙体1上向下滑动,移动座32滑动带动驱动杆21的一端滑动,驱动杆21牵扯挡板2转动,当驱动杆21与挡板2重叠时,挡板2覆盖在窗口11上,降低了室内发生“烟囱效应”的可能性。烟雾传感器12连动驱动源控制挡板2,实现挡板2的自动化启闭。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