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排齐电梯设备的导轨的排齐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2021-10-24 10:3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导轨 电梯 设备 装置 用于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排齐电梯设备的导轨的排齐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排齐电梯设备的导轨的方法以及一种配备有这种排齐装置的电梯设备。


背景技术:

2.在电梯设备中,电梯轿厢通常在不同水平面或楼层之间的电梯竖井内竖直移动。通常,电梯轿厢在其移位运动期间由一个或多个导轨引导。在此,导轨锚固在引导竖井的侧壁上。导轨必须能够吸收由电梯轿厢主要沿水平方向施加到导轨上的力,并将该力传递到电梯竖井壁上。相同的导轨或额外的导轨可用于在一个或多个对重通过电梯竖井移位运动期间引导所述对重。
3.为了能够精确地引导电梯轿厢和/或对重,导轨通常必须非常精确地排齐。通常,导轨应精确地沿竖向、即铅垂地固定在电梯竖井壁上。在此,与导轨精确定位或定向的偏差应尽可能小,例如小于几毫米,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在电梯轿厢和/或对重移动时将电梯设备的部件上的诱发磨损的负载保持在较低水平,和/或使得当电梯轿厢行驶期间由在导轨上的引导引起的、作用于电梯轿厢的振动最小化,从而提高电梯设备的乘坐舒适性。
4.传统上,导轨使用所谓的轨架部件(英语:brackets(支架))固定在竖井壁上。在此通常,轨架下部件直接固定在竖井壁之一上,例如通过螺钉连接到榫卯或事先已浇注的配对件上。然后将轨架上部件安装在轨架下部件上。然后,导轨应该能够固定在轨架上部件上。在将轨架上部件例如借助螺钉牢固地固定在轨架下部件之前,这两个部件可以相对于彼此移位。通过相对于彼此移动两个轨架部件,轨架上部件可以被送入如下的位置和/或定向,使得安装于其上或需要安装于其上的导轨能够以期望的位置布置在电梯竖井内。
5.迄今为止,在电梯设备组装的范围内,轨架下部件大多安装在电梯竖井内的适当位置上,然后,轨架上部件与轨架下部件松动地连接和导轨固定在轨架上部件上。然后,轨架上部件可以相对于轨架下部件沿侧向移动例如几毫米或甚至几厘米,例如通过摇动固定于其上的导轨或沿所需方向从侧面作用于导轨地锤击来移动导轨。
6.wo2018/095739a1介绍了一种用于在电梯竖井中安装或排齐导轨的方法和排齐装置。在jp2829194(对应于jph06024667)中介绍了一种用于排齐和固定电梯导轨的装置和方法。
7.以前很难以高精度和/或需要经验丰富的安装人员来校准引导竖井中的导轨。


技术实现要素:

8.首要地,会需要一种用于排齐电梯设备的导轨的排齐装置和方法,借助该排齐装置和方法可以简单地和/或就其定位和/或定向方面高精度地排齐导轨。此外,会需要具有这种排齐装置的电梯设备。
9.根据独立权利要求之一的主题可以满足这种需要。在从属权利要求和下面的说明书中定义了有利的实施方式。
10.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排齐电梯设备的导轨的排齐装置。所述排齐装置具有至少两个呈轨架下部件和轨架上部件形式的轨架部件以及至少第一移位元件和第二移位元件。轨架下部件构造用于固定在电梯竖井的竖井壁上。轨架上部件构造用于,对电梯设备的固定于其上的导轨加以保持。轨架下部件和轨架上部件各自具有连接区域,并且可以通过相应的连接区域彼此固定。移位元件构造用于,使轨架下部件相对于轨架上部件移位。每个移位元件既与轨架下部件的连接区域相配合,也与轨架上部件的连接区域相配合,其中,移位元件可绕转动轴线转动,并且与轨架中的至少一个关于转动轴线偏心地、以在该轨架部件的连接区域中的彼此相对的贴靠面上贴靠的方式相配合。
11.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梯设备,其具有通过导轨在其竖直运动方面加以引导的电梯轿厢和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排齐装置。在此,轨架下部件固定在竖井壁上,并且导轨固定在轨架上部件上。
12.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排齐电梯设备的导轨的方法,导轨被固定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的排齐装置的轨架上部件上。在此,所述方法包括通过转动排齐装置的移位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使轨架上部件相对于排齐装置的轨架下部件移位的方式来排齐导轨。
13.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可行特征和优点可以主要地、但不限定本发明地被视为基于以下介绍的构思和认知。
14.如在介绍中已经指出的,例如在组装或维护的情况下,电梯设备的导轨的排齐能够简化和/或更精确地执行。
15.简而言之,为此提出了一种排齐装置,其中两个轨架部件可以借助两个设计为偏心件的移位元件相对于彼此移位。在此,移位元件与每个轨架部件的两个连接区域相配合并且可以围绕转动轴线转动。在此,移位元件的至少一个偏心设计的部件沿侧向贴靠在轨架部件之一的连接区域中的贴靠面上,使得:当移位元件围绕其转动轴线转动时,移位元件的偏心设计的部件沿侧向推移相应的轨架部件的贴靠面,进而推移其连接区域。移位元件例如可以借助工具简单且精确地转动,并且可以简单且直观地将转动运动转换为两个轨架部件相对于彼此的侧向推移运动。
16.在此,两个轨架部件可以是机械上能承受高负荷的构件,以便能够无损伤地吸收由待引导的电梯轿厢或待引导的对重施加于保持在其上的导轨上的力并且能够将力例如传导到电梯竖井壁。轨架部件可以例如由金属、尤其是钢制成。每个轨架部件可以是单件式的。例如,轨架部件可以由金属板、尤其是厚钢板形成。
17.轨架部件一方面可以设计为轨架下部件,另一方面可以设计为轨架上部件。两个轨架部件可以具有相同、相似或不同的设计。轨架下部件设计用于固定在电梯竖井的竖井壁上。轨架下部件可以直接安装在竖井壁上。替代地,轨架下部件也可以使用其他构件、例如中间件、保持件等固定在竖井壁上。为此,轨架下部件例如可以具有凹口,螺钉或其他固定元件可以延伸穿过该凹口。以类似的方式,轨架上部件可以构造成,使得电梯设备的导轨可以固定和保持在轨架上部件上。在此,直接或间接连接也是可行的,并且例如可以提供凹口,用于固定的螺钉或类似固定元件可以穿过该凹口被接收或者说容纳。基于轨架下部件和轨架上部件的名称,不能推导出两个轨架部件相对于彼此的预定结构。这些名称仅用于区分两个轨架部件。
18.两个轨架部件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连接区域。两个轨架部件通过其两个连接区域相互固定。在此,连接区域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以能够吸收和传递作用于轨架部件的力。特别地,连接区域可以与所属的轨架部件的其余部分一体地形成。例如,连接区域可以是形成轨架部件的金属板的部分区域。根据一实施方式,连接区域可以是板状的,即连接区域可以沿着一平面延伸。特别地,轨架部件可以设计为角形构件,即具有l形横截面。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区域可以由该角形构件的臂或者说翼部形成。
19.当两个轨架部件彼此固定时,轨架部件各自的连接区域可以彼此平行地延伸。这尤其适用于板状设计的连接区域。两个连接区域可以彼此直接邻接,即彼此接触。替代地,可以在两个连接区域之间插入中间层、补充构件等。两个连接区域应该被设计成,使得两个轨架部件能够平行于其连接区域的表面相对于彼此推移。
20.为了能够将两个轨架部件彼此固定,可以在其每个连接区域中设置凹口,固定元件可以延伸穿过这些凹口。借助这种固定元件,两个连接区域可以相互机械地压靠或相互机械地压紧并因此彼此固定。例如,螺钉、螺栓等可以用作固定元件。例如,固定元件可以通过螺纹等直接与连接区域之一接合或相配合。替代地,固定元件可以配备有合适的配对件,例如螺母、开口销、快锁件等,以便能够将在它们之间延伸的连接区域彼此机械地压紧。在一可行的构造中,固定元件也可以与连接区域之一一体构造或构造在轨架部件之一上。作为另一可行的构造,移位元件中的一个也可以被设计为,作为补充地也能够用作固定元件。
21.移位元件的主要任务是,能够使两个轨架部件相对于彼此移动。为此,一个移位元件与轨架下部件的连接区域和轨架上部件的连接区域相配合。移位元件可以围绕转动轴线转动。在组装状态下,转动轴线优选地正交于连接区域之一的延伸平面取向。
22.在此,移位元件至少在局部区域中被设计成,使得移位元件与轨架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偏心地相配合。也就是说,当移位元件围绕其转动轴线相对于轨架部件转动时,移位元件以偏心形成的子区域的侧表面贴靠在轨架部件的连接区域中的沿侧向彼此相对的贴靠面上。由于偏心形成的子区域基于移位元件的转动而横向移位,所以横向作用力通过其侧表面施加到相应轨架部件的贴靠面上。由于该横向作用力,两个轨架部件相对于彼此移位。
23.最终,两个轨架部件相对于彼此的直线移位可以通过移位元件的简单且精确的转动运动实现。
24.根据一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在轨架部件中的第一轨架部件的连接区域中构成圆孔,并且可以在第二轨架部件的连接区域中形成长孔。在此,移位元件可以具有圆柱形的并且以转动轴线为中心的第一接合区域和圆柱形的围绕转动轴线偏心地布置的第二接合区域。然后,移位元件可以被布置成,以第一接合区域延伸穿过第一轨架部件的圆孔,并且以第二接合区域延伸穿过第二轨架部件的长孔。
25.换句话说,可以在轨架部件之一中形成圆孔,即大致圆柱形的通孔,并且在与之对应的位置,可以在另一个轨架部件中形成长孔,即具有细长横截面的通孔。在此,圆孔的内圆周和长孔的内圆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贴靠面,通过该贴靠面可以将横向作用的力施加到轨架部件或其连接区域上。
26.然后,移位元件中的一个可以具有第一和第二接合区域。两个接合区域都可以基本上呈圆柱形地设计。接合区域可能具有靠近表面的结构,例如螺纹,然而,与接合区域的整体尺寸相比,所述结构的尺寸可以忽略不计,并且仅表现为与这些接合区域的圆柱形状
的微小偏差。
27.第一接合区域以移位元件的转动轴线为中心延伸。第一接合区域的横截面可以与轨架上部件连接区域中圆孔的横截面基本对应。因此,第一接合区域可以被容纳在圆孔内并且围绕其中的转动轴线转动。
28.第二接合区域相对于转动轴线偏心地布置。第二接合区域的直径可以基本上相当于彼此相对的贴靠面之间的距离,因为所述贴靠面由所属的轨架部件的连接区域中的长孔的内侧形成。因此,第二接合区域可以容纳在长孔内。
29.在第二接合区域的外圆周上的表面的相反指向的区域靠在连接区域中的长孔的相对的贴靠面上,并且可以向这些贴靠面施加力,以便使所属的轨架部件在横向于长孔的纵向的方向上横向地移位,此时,第二接合区域可以沿着长孔的纵向在长孔内移动,而不会有明显的力施加于所属的轨架部件上。
30.根据一具体实施方式,可以针对在第一轨架部件的连接区域中的每个移位元件形成多个圆孔。优选地,圆孔可以沿直线布置。
31.例如,对应每一个移位元件,可以在第一轨架部件的连接区域中设置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更多个圆孔。所属的移位元件可以相应地穿过这些圆孔之一。因此,第一和第二连接区域之间的相对定位进而还有两个轨架部件之间的相对定位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圆孔可以彼此相邻布置。圆孔可以沿着一条线、特别是沿着一条直线彼此相邻地布置。可以在圆孔之间设置距离。这些距离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圆孔的直径。替代地,圆孔可沿直线重叠,从而产生一种宽度局部可变的长孔。
32.根据一实施方式,第一移位元件可以与轨架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转动轴线偏心地以贴靠在相互平行的第一贴靠面上的方式相配合,并且第二移位元件可以与轨架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转动轴线偏心地、以贴靠在相互平行的第二贴靠面上的方式相配合。在此,第一贴靠面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第二贴靠面可以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第一和第二方向可以彼此不平行,即彼此成非零的角度延伸。特别地,第一和第二方向可以彼此正交、即彼此成直角地延伸。
33.换句话说,排齐装置的至少两个移位元件可以偏心地设计,使得每个移位元件例如以其偏心布置的第二接合区域与所属的移位元件的连接区域上的贴靠面相配合。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移位元件相配合的贴靠面和与第二移位元件相配合的贴靠面并非平行布置,而是彼此成角度布置。
34.相应地,可以由移位元件经由其相应的偏心的接合区域通过转动相应的移位元件而将力沿不同的横向施加于对应的贴靠面,进而施加于所属的轨架部件。优选地,第一贴靠面和第二贴靠面彼此正交地布置。
35.由于第一和第二贴靠面彼此成一角度延伸的取向,通过沿第一方向转动其中一个移位元件可以将力施加在第一贴靠面上,并且可以通过转动另一个移位元件将力沿第二方向施加到第二贴靠面上,该第二方向横向于第一方向,特别是正交于第一方向。轨架部件因此可以在平行于其连接区域的表面的平面中在彼此垂直延伸的两个空间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
36.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排齐装置还可以具有第三移位元件。
37.第三移位元件可以与其他两个移位元件相同或相似地设计,并且以相同或相似的
方式与轨架部件的连接区域相配合。特别地,与其他两个移位元件一样,第三移位元件可以具有第一和第二接合区域并且延伸穿过为此目的补充设置在轨架部件的连接区域中的额外的圆孔和长孔。
38.借助第三移位元件,可以向轨架部件施加另外的力,以便使轨架部件相对于彼此移位。这些另外的力可以特别地以如下方式被引导和使用,即轨架部件不仅可以相对于彼此直线地移动,而且可以通过转动运动相对于彼此改变定向。
39.在此,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第三移位元件能够与轨架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转动轴线偏心地、贴靠在彼此平行的第三贴靠面上地相配合。第一贴靠面和第三贴靠面可以为此在相互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40.换言之,两个长孔可以形成在两个轨架部件的连接区域之一中,所述长孔的内表面形成第一贴靠面和第三贴靠面。这两个长孔能够以其各自的纵向在相同方向或相互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因此,通过转动第一和第三移位元件经由移位元件的各自的偏心布置的接合区域,能够将力在横向于相应的第一和第三贴靠面的相互平行的方向上施加于对应的连接区域上。
41.由于两个长孔优选地关于其纵向布置在相互错开的位置中,因此可以借助这种力实现作用于相应的连接区域的扭矩。由于这样产生的扭矩,两个轨架部件可以通过适当地转动第一和第三移位元件而相对于彼此重新定向。
42.原则上,这一点当第一和第三贴靠面不在彼此平行的方向上布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在第一和第三贴靠面布置在相互平行的方向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使彼此横向间隔的第一和第三移位元件适当地围绕其各自的转动轴线转动的方式,而使轨架部件以对于技术人员特别直观的方式实现相对于彼此转动。
43.根据一实施方式,每个移位元件都具有螺钉头,工具可以与该螺钉头相配合,以便使移位元件围绕其转动轴线转动。
44.换言之,可以在移位元件之一的一端设置有工具能够与之接合的结构,以便能够围绕移位元件的转动轴线向移位元件施加扭矩。例如,螺钉头可以设计为多边形,例如六边形,相应边数的工具扳手可以与之相配合。在该工具的帮助下,技术人员可以轻松、精确地、如有必要以很大的力将扭矩施加到相应的移位元件上。
45.根据一实施方式,移位元件具有以转动轴线为中心的螺纹。
46.换言之,例如可以在移位元件的一端设置有螺纹。在此,螺纹可以围绕移位元件的转动轴线螺旋地延伸。例如,可以将螺母拧到螺纹上,借助该螺母,移位元件可以保持在轨架部件的连接区域之一上或者可以支撑在该连接区域之一上。替代地,具有所述螺纹的移位元件可以拧入设置在轨架部件的连接区域之一上的螺纹中。
47.根据一实施方式,排齐装置还具有致动器件,该致动器件被配置为使移位元件彼此独立地围绕其各自的转动轴线转动。
48.换言之,排齐装置可具有带一个或多个致动器的致动器件。致动器能够与移位元件之一相配合。替代地,致动器可以通过传动装置选择性地与不同的移位元件相配合。一个或多个致动器能够分别与移位元件之一相配合,以使移位元件绕其转动轴线转动,从而以这种方式实现两个轨架部件相对于彼此的移位。
49.由于致动器件被配置用于能够彼此独立地转动移位元件,并且因为移位元件优选
地以如下方式与轨架部件的连接区域相配合,使得每个移位元件的转动引起两个连接区域在与由其他移位元件所引起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的相对移位,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操作致动器进而有针对性地转动不同的移位元件来实现两个轨架部件相对于彼此期望的移位。
50.根据具体实施方式,致动器件具有一个或多个电马达,以彼此独立地围绕移位元件各自的转动轴线转动移位元件。在此,每个电马达都可以作为致动器来转动一个或多个移位元件。优选地,电马达的数量可以等于移位元件的数量,并且可以为每个移位元件配设一个电马达。
51.根据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致动器件具有控制器,以如下方式控制移位元件的转动,使得轨架上部件相对于轨架下部件移动到基准位置。
52.换言之,可以为致动器件设置有控制器,借助该控制器可以控制所述或多个致动器的运行。在此,控制器可以知道如下的基准位置,例如,保持在轨架上部件的导轨应该布置在所述基准位置上。基于关于基准位置的信息,控制器然后可以通过适当地控制致动器来转动排齐装置的移位元件,使得轨架上部件必要时连同与其相连的导轨一起移动到基准位置。例如,可以通过测量到事先绷紧的铅垂线的横向距离来确定基准位置。
53.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方式,这里介绍的排齐装置的实施方式可以用于电梯设备。该电梯设备具有电梯轿厢,该电梯轿厢在竖直移动通过电梯竖井时,在侧部被至少一个导轨引导。在这种情况下,排齐装置的轨架下部件用于固定在竖井壁上,而导轨固定在轨架上部件上。
54.因此,借助这里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也介绍的方法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转动排齐装置的移位元件中的一个或多个来适当地排齐轨架上部件,从而调整导轨的位置和/或定向。
55.尤其可行的是,将多于一个的带有致动器件的排齐装置同时布置在轨架部件上。特别地,在导轨的轨架部件上设置有至少三个带有致动器件的排齐装置。特别有利的是,在导轨的每对轨架部件上布置具有致动器件的排齐装置。
56.多个带有致动器件的排齐装置在导轨上的布置能够实现导轨的特别精确的自动排齐,因为在一个轨架部件上的排齐会影响导轨在另一个轨架部件上的事先排齐。在导轨的不同轨架部件上布置多个带有致动器件的排齐装置实现了:同时排齐不同导轨部件,或者快速检查与一个轨架部件上的排齐对与另一轨架部件的在先排齐的影响。导轨的排齐可以例如在迭代(重复)过程中自动进行,在该过程中,在不同的轨架部件上彼此先后地重复进行排齐。
57.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的一些可能的特征和优点在此参照排齐装置、配备有它的电梯设备或以其执行的排齐方法的不同实施方式进行介绍。本领域技术人员认识到,能够以合适的方式组合、修改、转移或交换这些特征,以达到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
附图说明
5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介绍,附图和说明书均不应设定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9.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梯设备。
60.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排齐装置的透视图。
61.图3示出图2中的排齐装置的截面图。
62.图4示出图2中的排齐装置的俯视图。
63.图5示出卸去移位元件的图4中的俯视图。
64.图6(a)至(c)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排齐装置的移位元件的不同视图。
65.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替代实施方式的排齐装置的连接区域的构造方式。
66.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致动器件的排齐装置。
67.图9示出其中形成有多个圆孔的轨架下部件。
68.这些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按比例绘制。在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作用相同的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69.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具有排齐装置3的电梯设备1。
70.在电梯设备1中,电梯轿厢5可以在电梯竖井7内竖直移动。在此,电梯轿厢通过由驱动机器11驱动的绳状承载机构9移动。
71.特别地,为了防止电梯轿厢5侧向运动,例如在电梯竖井7内摆动,电梯轿厢在其竖直移位期间由导轨13引导。电梯轿厢5通过导靴14或类似结构支撑在导轨13上。导轨13分别锚固在竖井壁15上。为了简化导轨13的正确定位或以后能够改变所述定位,导轨13在此不直接安装在竖井壁15上,而是与竖井壁15通过排齐装置3中的一个连接。
72.在图2至图5中,以不同视图示出排齐装置3的实施方式。排齐装置3具有两个轨架部件17。
73.轨架部件17中的一个用作轨架下部件19,用以固定在竖井壁15上。为此,轨架下部件19具有呈长孔23和/或圆孔25形式的合适的凹口21。固定元件(例如螺钉)可以穿过这些凹口21,轨架下部件19能够利用所述固定元件锚固到竖井壁15上。
74.另一个轨架部件17用作轨架上部件27,用以保持需要固定于其上的导轨13。为此,例如也可以在轨架上部件27上设置呈长孔31和/或圆孔(未示出)形式的合适的凹口29。
75.每个轨架部件17可以设计为具有l形横截面的构件。例如,轨架部件17可以设计为弯曲(弯折)的并且设有凹口21、29的厚钢板。在此,凹口21、29分别延伸穿过这种l形部件的臂之一。所述构件的相应另一臂形成连接区域33、35。在此,轨架下部件19能够以其连接区域33与轨架上部件27的连接区域35连接,从而两个轨架部件17被彼此相对固定。
76.多个移位元件37’、37”、37
”’
在轨架下部件19和轨架上部件27之间延伸。移位元件37’、37”、37
”’
被配置用于使下轨架移位部件19相对于轨架上部件27横向地、即平行于其连接区域33、35的延伸平面地移位。在此,移位元件37’、37”、37
”’
中的每一个既与轨架下部件19的连接区域33相配合,也与轨架上部件27的连接区域35相配合。如下面参照图6更准确地介绍那样,移位元件37’、37”、37
”’
设计为至少在部分区域偏心设计的结构元件。在此,移位元件37’、37”、37
”’
可围绕转动轴线39转动,并且与轨架部件17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转动轴线39偏心地、在该轨架部件17的连接区域35中的彼此侧向相对置的贴靠面41’、41”、41
”’
上贴靠着相配合。
77.在所示示例中,在轨架下部件19的针对三个移位元件37’、37”、37
”’
中的每一个的连接区域33中分别设置有圆孔43’、43”、43”。在与此相对应的位置上,在轨架上部件27的连
接区域35中设置有长孔45’、45”、45
”’
。圆孔43’、43”、43
”’
和长孔45’、45”、45
”’
沿侧向彼此并排地并且沿侧向彼此间隔地布置。
78.如在图6(a)至(c)所示,每个移位元件37具有圆柱形的第一接合区域47和优选地同样为圆柱形的第二接合区域49。第一接合区域47以转动轴线39为中心地延伸,而第二接合区域47区域49相对于转动轴线39偏心地形成。在此,第二接合区域49的直径明显大于第一接合区域47的直径。第一接合区域47设置有螺纹51。在与第一接合区域47相反的侧面上,贴靠区域55与第二接合区域49相邻地存在。该贴靠区域55同样可以呈圆柱形设计。贴靠区域55可以具有比第二接合区域49明显更大的直径。移位元件47还具有螺钉头53,工具可以与螺钉头53相配合,以便能够围绕其转动轴线39转动移位元件37。
79.在组装状态下(如图2至图4所示),移位元件37’、37”、37
”’
中的每一个布置成,使得所述移位元件以其第一接合区域47延伸穿过轨架下部件19的连接区域33中的相对应的圆孔43’、43”、43
”’
,并且以其第二接合区域49延伸穿过轨架上部件27中的相对应的长孔45’、45”、45
”’
。在此,圆孔43’、43”、43
”’
的直径基本上相当于第一接合区域47的直径,使得移位元件37以其第一接合区域47关于连接区域33的延伸平面型面锁合地嵌入圆孔41’、41”、41
”’
中。长孔45’、45”、45
”’
的宽度大致相当于第二接合区域49的直径。在此,长孔45’、45”、45
”’
的内部纵向侧边形成贴靠面41’、41”、41
”’
,移位元件37以其第二接合区域49侧向贴靠在贴靠面41’、41”、41
”’
上。长孔45’、45”、45
”’
的长度明显大于其宽度,使得第二接合区域49连同整个移位元件37’、37”、37
”’
在长孔45’、45”、45
”’
内能够沿着其各自的纵向延伸移位方向进而平行于相应的贴靠面41’、41”、41
”’
地移位。
80.通过使移位元件37’、37”、37
”’
之一绕其转动轴线39转动,基于在此横向移位的第二接合区域49,可以实现作用于所属的长孔45’、45”、45
”’
的与该第二接合区域49相配合的贴靠面41’、41”、41
”’
上的力。换言之,通过使移位元件37转动,可以通过偏心效应在轨架部件17的两个连接区域33、35之间产生横向作用力。借助该力,轨架部件17可以相对于彼此移动。在此,可以影响这种相对移位的方向和程度,这与三个移位元件37’、37”、37
”’
中的哪一个以何种程度转动有关。在此,轨架部件27可以在不同的空间方向上平行于它们的连接区域33、35之间的界面沿直线移位。此外,轨架部件27可以在对移位元件37’、37”、37
”’
适当操作的情况下,相对于彼此转动。
81.在通过移位元件37’、37”、37
”’
的适当转动将轨架部件17置入期望位置之后,移位元件可以彼此固定。为此,例如可以旋拧螺母57并拧紧到移位元件37’、37”、37
”’
的螺纹51上。替代地或附加地,可以在两个连接区域33、35中设置额外的、例如以圆孔59、61形式的凹口,固定元件例如螺钉可以延伸穿过这些凹口。凭借螺母57和/或固定元件,两个连接区域33、35可以机械地相互压紧并因此彼此相对固定。
82.在图2

5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三个长孔45’、45”、45
”’
以如下方式排齐,使得相邻长孔45’、45”、45
”’
的贴靠面41’、41”、41
”’
在彼此不平行的方向上延伸。例如,第一长孔45’的贴靠面41”垂直于相邻的第二长孔45”的贴靠面41”延伸。两个外置的、进而不直接相邻的长孔45’、45
”’
的贴靠面41’、41
”’
沿相互平行的方向延伸。
83.通过长孔45’、45”、45
”’
和穿过所述长孔延伸的移位元件37’、37”、37
”’
的这种布置方式,轨架上部件27相对于轨架下部件19的排齐可以例如由技术人员特别是以直观的方式进行。例如,为了向左或向右移动轨架上部件27(基于图4中的图示),中间移位元件37”必
须相应地转动。如果要向上或向下移动轨架上部件27,则两个靠外的移位元件37’、37
”’
应该以相同的方式转动。如果轨架上部件27要重新定向,即在其定向方面相对于轨架下部件19转动,两个靠外的移位元件37’、37
”’
应该以相反的方式转动。
84.在图7中示出排齐装置3的替代实施方式的连接区域33、35的透视图。在此,多个销63与轨架下部件19的连接区域33联接。在此,这些销63中的至少三个可相对于轨架下部件19的连接区域33转动地保持。这些销63可以通过例如自身嵌入到那里设置的圆孔(图7中不可见)中的方式直接与轨架下部件19的连接区域33相配合。替代地,虽然销63本身不能嵌入轨架下部件19的连接区域33中,但是所述销可以间接地与该连接区域33相配合。例如,这些销63可以与销63中的嵌入轨架下部件19的连接区域33中的其他销63机械地相配合。
85.在图7所示的示例中,两个长孔45’、45”沿彼此垂直的方向延伸,而第三个长孔45
”’
倾斜地、特别是与另外两个长孔45’、45”成45
°
角地延伸。
86.在图8中,示意性地示出排齐装置3的实施方式,所述排齐装置具有致动器件65。致动器件65具有由控制器69控制的电马达67。电马达67通过传动装置71与工具73相配合。工具73又与移位元件37的螺钉头53相配合。
87.借助电马达67并在由控制器69控制下,移位元件37因此可以通过致动器65自动地转动。可以为每个移位元件37设置单独的电马达67,因此移位元件37可以彼此独立地围绕其各自的转动轴线转动。替代地,单个电马达67能够足以例如借助同样需要由控制器69控制的传送结构选择性地转动移位元件37中的各个移位元件。
88.如果需要,控制器69可以具有关于在排齐过程中要到达的基准位置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可以借助电马达67自动控制移位元件37的转动。因此排齐过程可以尽可能地或甚至完全自动化。
89.可行的是,将多于一个带有致动器件的排齐装置同时布置在轨架部件上。特别地,在导轨的每对轨架部件上设置具有致动器件的排齐装置。这样既可以在不同的导轨部件上同时排齐,也可以快速检查一个轨架部件上的排齐对另一个轨架部件上的在先排齐的影响。然后,导轨的排齐可以在迭代过程中自动执行,其中在不同的轨架部件上彼此先后地重复进行排齐。
90.图9示出轨架下部件19,在其连接区域33中形成有多个圆孔43。为每个移位元件37设置有多个圆孔43。为移位元件37设置的圆孔43沿直线彼此相邻布置。与用于相邻的移位元件37的圆孔43相关的直线基本上彼此平行延伸。在所示示例中,圆孔43彼此横向间隔开。替代地,相邻的圆孔43可以彼此部分重叠,即相邻圆孔43之间的中心距离可以小于它们的直径。由于有多个可用的圆孔43,轨架上部件27和轨架下部件19可以相对于彼此粗略地预先定位在不同的位置上,这与所属的移位元件37引导穿过哪个圆孔43有关。
91.仅举例而言,轨架部17的尺寸可以处在横向上的几厘米或几分米以及厚度方向上的几毫米的范围内。例如,在图9的示例中,用于轨架下部件19的金属板的长度可以为250mm
±
30mm,宽度为110mm
±
20mm,并且金属板的厚度在5mm
±
2mm的范围内。
92.最后,应当指出,诸如“具有”、“包括”等术语不排除任何其他要素或步骤,并且诸如“一个”或“一”之类的术语不排除众多。还应当指出,已经参考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之一介绍的特征或步骤也可以与上述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特征或步骤结合使用。权利要求中的附图标记不应被视为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