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道路的装配式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09:1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发光 装置 用于 道路 设备


1.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光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道路的装配式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城市路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运输速度、经济效益等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功能型道路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重视。在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中,大多数事故通常发生在视线不佳的道路区域,如斑马线、照明效果较差的小道等,由于车辆驾驶员很难及时看清前方的通行情况,导致事故频频发生,尤其在阴雨天、夜间等天气情况下。
3.为了缓解这些情况的发生,目前普遍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4.(1)在视线不佳的道路区域铺设白天吸能、夜间发光的聚合材料进行警示标记,通过聚合材料在夜间发出蓝光为驾驶员指引方向,提升驾车安全。但由于所在路面车辆通行频繁,使用一段时间后铺层磨损严重,导致发光效果难以满足最初的使用需求,且造价也较高,难以在路网大范围普及。
5.(2)在视线不佳的道路区域侧面安装兼具夜光指示和警示功能的夜光标志牌,这种夜光标志牌在夜间不需要任何外界光的反射就可以令驾驶员清晰看到,大大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但由于标示牌通常以驾驶员的视线角度位置为依据安装,对于低头族、老人、小孩等群体的影响力较小,同时在一些较大的交叉路口,夜光标志牌的作用距离也比较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起到预防交通事故的作用。
6.(3)在视线不佳的道路区域安装地灯等发光设备,通过设备的发光效果,从视觉上同时为驾驶员和行人提供发光警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产品的功能缺陷。但这些发光设备在道路上的施工难度较大,且施工工期也较长,影响了路网的正常运行,同时对于不同规格的发光设备,需要独立设计模具,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道路的装配式发光装置,在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周期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道路的装配式发光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远离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环形限位板,第一环形限位板与第一支撑板形成的空间内容置有发光模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第二环形限位板,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开口,通过第一开口将发光模组的线路引入第二环形限位板与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形成的空间内,第二支撑板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具有延伸部,延伸部位于第二环形限位板的外侧,通过延伸部将第二支撑板固定于基座上,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二环形限位板内的部分设置有第二开口。
9.优选地,第二环形限位板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条加强筋,加强筋与第二支撑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
°

10.优选地,第二环形限位板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两条加强筋,两条加强筋分别与第二支撑板两侧的延伸部平行设置。
11.优选地,加强筋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
12.优选地,该发光装置还包括中空的三通连接管,三通连接管的纵向管贯穿第二开口,并通过密封胶与第二开口密封连接,三通连接管的两个横向管位于第二支撑板远离第一支撑板的一侧。
13.优选地,基座为相对设置的两个,两个基座分别通过螺栓组件与延伸部固定连接。
14.优选地,发光模组靠近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接线盒,接线盒贯穿第一开口后容置于第二环形限位板与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形成的空间内,接线盒的进线端与发光模组内的led板电连接,接线盒的出线端设置有接线插座。
15.优选地,接线盒上设置有检修盖,检修盖与接线盒可拆卸连接。
16.优选地,第二环形限位板的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穿线孔,接线插座通过穿线孔与外接线缆电连接。
17.优选地,发光模组与第一环形限位板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填充件,通过柔性填充件将发光模组限位于第一环形限位板与第一支撑板形成的空间内。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采用装配式结构设计,通过选用不同尺寸及形状规格的支撑板和环形限位板,能够适应不同道路区域的施工需求,并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同时,支撑结构可直接放置于路面安装槽内进行填埋施工,能够有效缩短施工周期,提高现场施工效率,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施工对交通流的通行影响;
20.(2)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将第一环形限位板安装在第一支撑板上,车辆或行人通行经过时,第一环形限位板和发光模组对第一支撑板施加的压力之间相互制衡,能够有效防止因受力不均导致发光模组下陷等情况的发生,确保了道路的通行安全;
21.(3)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通过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相互配合,实现布线兼排水功能,同时在基座、加强筋等结构的作用下,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装配式发光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图1所示装配式发光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图2中沿a

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实施例一的装配式发光装置未安装发光模组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图4所示装配式发光装置未安装发光模组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图5中沿b

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7是实施例一中发光模组与接线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9.图8是实施例一的装配式发光装置的应用效果图;
30.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装配式发光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10是图9中m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步骤和部件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3.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34.实施例一
35.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道路的装配式发光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1远离第二支撑板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环形限位板3,第一环形限位板3可采用焊接、粘接等方式与第一支撑板1的侧面固定连接,第一环形限位板3与第一支撑板1形成的空间内容置有发光模组5,发光模组5通电发光后形成具有警示功能的标示,提醒车辆驾驶员和行人注意通行安全,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是安装在道路上的,对于低头族、老人和小孩等群体也具有较强的警示作用,有利于提升交通参与者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之间设置有第二环形限位板4,第二环形限位板4同样可采用焊接、粘接等方式与两个支撑板的侧面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1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1,通过第一开口11将发光模组5的线路引入第二环形限位板4与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形成的空间内,第二支撑板2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具有延伸部21,延伸部21位于第二环形限位板4的外侧,通过延伸部21将第二支撑板2固定于基座7上。第二支撑板2位于第二环形限位板4内的部分设置有第二开口22,从而通过第一开口11与第二开口22的相互配合,使得装置整体兼具布线和排水功能,有效避免装置内部因积水问题造成的线路损坏等问题。
36.在本实施例中,发光装置整体采用装配式结构设计,发光模组5的透光部分优选采用透光树脂材料制作,而除发光模组5以外的支撑结构则优选采用防腐防锈的金属材料制作。考虑到发光结构与支撑结构制作工艺的不同,发光模组5和支撑结构可以分别在车间制作,然后一同运送至路侧等待进入施工现场。当路面的安装槽开挖完成后,先将支撑结构放置于路面已开挖好的安装槽内,然后对发光模组5进行接线操作,最后进行混凝土或沥青材料的填埋施工,从而可以有效缩短现场的施工周期,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施工对交通流的通行影响。为了防止施工设备对发光模组5造成不必要的损坏,可在填埋施工完成后再将发光模组5放置于第一环形限位板3与第一支撑板1所形成的空间内,由于该放置操作简单方便,无需另外提供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操作,使得现场的施工效率也得到有效提高。
37.支撑结构中各支撑板和环形限位板的尺寸及形状规格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以适应不同道路区域的施工需求,图1至图5中仅以矩形支撑板和方环形限位板为例进行了示意,为了提高发光模组5与支撑结构之间的配合度,发光模组5的尺寸和形状规格也可根据限位板进行调整。可以理解的是,当路面需要圆形的透光区域时,发光模组5以及第一环形限位板3的横向剖面形状均为圆形,而其余部件可不作调整,相较于传统利用浇注模具进行支撑结构的制作工艺,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也减少了开模费用。
38.第一环形限位板3安装在第一支撑板1的表面上,当有车辆或行人经过发光装置时,第一环形限位板3和发光模组5对第一支撑板1施加的压力之间相互制约,在一定程度上
缓解了第一支撑板1下凹的趋势,从而能够有效防止因受力不均导致发光模组5下陷情况的发生,确保了道路的通行安全。发光模组5在路面的透光一侧可增加防滑凸起51,进一步提高防滑性能。同时,由于发光模组5无需另外采用螺栓等零件固定在支撑结构上,有效防止了因零件松动飞溅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9.进一步的,第二环形限位板4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条加强筋6,加强筋6与第二支撑板2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
°
,也即确保加强筋6在第二支撑板2所在的平面上具有一定长度的投影面积,当第二环形限位板4的外侧为混凝土填埋材料时,通过加强筋6可以有效增强混凝土与发光装置支撑结构之间的结合力,提高支撑结构在路面以下部分的稳定性。加强筋6的长度、形状和数量均可根据实际施工需求设置。
40.作为优选的,第二环形限位板4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两条加强筋6,两条加强筋6分别与第二支撑板2两侧的延伸部21平行设置,此时两条加强筋6对称位于第二环形限位板4的两侧,混凝土与支撑结构之间的结合力更好;同时,也不会对多个发光装置之间实现紧贴铺设造成影响,当将多个发光装置沿同一方向紧贴铺设时,发光模组5通电发光后即可在视觉上形成长条的发光标线,为行人和车辆提供交通引导。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加强筋6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以进一步增强加强筋6与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力,此时为了降低装配难度,可直接将螺纹钢截断至所需长度后焊接至第二环形限位板4的外侧壁上。
41.进一步的,基座7为相对设置的两个,两个基座7分别通过螺栓组件71与延伸部21固定连接,此时基座7与延伸部21之间的固定操作可以不受第二环形限位板4的尺寸和结构限制,拆装都相当方便,同时,在与加强筋6等结构的作用下,发光装置的支撑结构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当仅需安装单个发光装置时,支撑结构两侧的延伸部21分别与基座7一一对应设置;当安装的发光装置数量较多时,每组基座7可以同时与多个第二支撑板2的延伸部21固定连接,确保这些发光装置能够定位在同一直线的设定位置处,且相邻发光装置之间可以紧贴设置,也可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此时一次便可将多个支撑结构同时放置在路面开挖好的安装槽内,进一步提高现场的施工效率。
42.基座7的型号可根据实际施工需求选用c型钢、槽钢等,图1至图5中仅以基座7采用c型钢,且c型钢的一个横向板通过螺栓组件71与延伸部21固定连接为例进行了示意。
43.进一步的,结合图6所示,该发光装置还包括中空的三通连接管8,三通连接管8的纵向管贯穿第二开口22,并通过密封胶81与第二开口22密封连接,三通连接管8的两个横向管位于第二支撑板2远离第一支撑板1的一侧,也即两个横向管位于第二环形限位板4与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形成的空间外,以便相邻发光装置之间可以通过较长的管道连通,一方面,多个发光装置的线路可以通过同一管路引出,降低布线和检修难度,另一方面,多个发光装置内深入的水可以通过同一管路引至渗水井,防止积水对发光模组5接线部位的电气性能造成影响,从而有利于延长发光装置的使用寿命。三通连接管8和用于连接的管道均可采用pvc管或不锈钢管制成,防止流入的水或其他液体对其造成腐蚀影响。
44.进一步的,结合图7所示,发光模组5靠近第一支撑板1的一侧设置有接线盒9,接线盒9贯穿第一开口11后容置于第二环形限位板4与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形成的空间内,从而提高了该空间的利用率,接线盒9的进线端与发光模组5内的led板52电连接,接线盒9的出线端设置有接线插座92,也即led板52可以直接通过接线盒9上的接线插座92实现与外接线缆的连接。
45.当支撑结构内仅存在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22时,外接线缆可以通过第二开口22引入发光装置内。第一开口11的尺寸大于接线盒9的尺寸,以确保第一开口11与接线盒9之间留有足够的间隙及时将渗入的水依次经该间隙和第二开口22引出,防止支撑结构内部积水。为了确保第一支撑板1对发光模组5的支撑强度,第一开口11的尺寸不宜过大。led板52可以采用浇注的方式与透光树脂材料一体浇注成型,以使发光模组5具有优良的防水性能,提高led板52发光功能的稳定性。
46.作为优选的,第二环形限位板4的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穿线孔41,接线插座92通过穿线孔41与外接线缆电连接,此时穿线孔41可以单独实现布线功能,而第二开口22可以利用三通连接管8单独实现排水功能,通过将线路和水路分隔开,由于铺设完成后穿线孔41的位置高于第二开口22的位置,故可以有效防止渗入发光装置的水对线路(尤其是外接线缆之间的连接部位)造成电气影响。
47.作为优选的,接线盒9上设置有检修盖91,检修盖91与接线盒9可拆卸连接,有利于降低后续对发光装置维护工作的难度。一般情况下,为了便于拆装操作,检修盖91可设置于接线盒9的底部开口位置,而接线盒9的顶部开口则可浇注在透光树脂材料中,既省去了紧固件安装成本,又确保了顶部开口与发光模组5之间良好的防水性能。此外,为了进一步防止有水从检修盖91与接线盒9之间深入,可在施工完成后或者检修完成后在整个接线盒9外部覆盖防水胶,对检修盖91和接线插座92进行密封处理。
48.如图8所示,将本实施例的装配式发光地砖应用于道路上时,除发光模组5的出光面以及第一环形限位板3与该出光面同侧的表面外,其余结构均埋设于路面10以下,相邻发光模组5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设置,以形成不同功能用途的发光标线。比如该发光标线可用于车道之间,作为车道分隔线使用;又比如该发光标线可用于斑马线四周区域,为驾驶员和行人提供斑马线位置提示,缓解斑马线区域行人与车辆之间的通行矛盾。
49.此外,通过延伸部21和加强筋6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本实施例的装配式发光地砖可适应各种材质道路的使用需求。比如当路面10为混凝土路面时,通过增加加强筋6的数量或长度实现与混凝土之间结合力的提升,确保装置施工后整体的稳定性;又比如当路面10为混凝土与沥青结合的路面时,通过下调加强筋6的纵向距离,将加强筋6设置在混凝土层上提升与混凝土层的结合力,此时加强筋6也不会对沥青层的铺设及夯实作业造成影响。
50.实施例二
51.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发光模组5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之间的间隙12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填充件13,通过柔性填充件13将发光模组5限位于第一环形限位板3与第一支撑板1形成的空间内,也即通过柔性填充件13防止发光模组5相对于第一环形限位板3发生移动,以减小行人或车道经过发光装置时因发光模组5移动产生的噪声,并进一步延长发光装置在道路上的使用寿命。
52.本实施例中,柔性填充件13的数量、尺寸和形状均可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设置。以图9和图10为例,在发光模组5的一侧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之间设置了三根圆柱形柔性填充件13,当柔性填充件13所在发光模组5的侧边长度较长时,相邻的柔性填充件13之间可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以使发光装置整体的防移和降噪性能更加优越。作为优选的,该圆柱形柔性填充件13采用橡胶柱或者尼龙柱。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柔性填充件13的形状还可为条形、l形、u形、口字形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53.当发光模组5与第一环形限位板3之间间隙12的宽度较小时,为了使圆柱形柔性填充件13能够正常装入间隙12内,可在发光模组5与柔性填充件13接触的一侧预留一定尺寸的缺口。或者,当柔性填充件13选用兼具硬度和柔性性能的尼龙柱时,可以直接将尼龙柱打入间隙12内,此时尼龙柱直接通过敲打操作在发光模组5的侧边形成相匹配的缺口。
54.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未涉及的技术均可通过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