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08:5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城市道路 海绵 结构 规划 排水系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结构,属于城市道路规划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海绵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即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
3.作为城市四大下垫面之一的城市道路,约占整个城市建设用地的20%,并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提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海绵城市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道路系统包括硬质铺装和绿地系统,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透水铺装、隔离带植草沟、下沉绿化带、生态滞留池等具有“海绵”作用的道路建设理念也被应用到城市带路中。
4.以上方案都是基于单个的结构或环节,并不能持续、稳定、有效的发挥海绵的作用,甚至还会有反作用:如透水铺装只能解决硬质路面排水问题,无法实现雨水的净化,甚至会加重雨水的污染;隔离带植草沟、生态滞留池具有吸水、渗水和净水作用,瞬时降水较多容易造成积水严重、起不到有效排水的效果、雨水泛滥至道路上;下沉绿化带有效增加了路面排水的能力,但这些雨水通常直接下渗到地下水中,对雨水的存储及再利用效果差;硬质路面排水效果良好、种植土层排水和净化效果良好,如果不能与渗排管、市政管线有效贯通,反倒会导致雨水大量聚集在生物滞留设施中,造成内涝。如何将道路硬质结构与道路绿地有效的结合、合理配置,对于有效的发挥道路系统的海绵作用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单个结构或环节无法持续、稳定、有效的发挥城市道路的海绵作用的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央分向隔离带、机动车道、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隔离带、人行道以及停车位;所述的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内设有生物滞留带和截污排水井,下层设有渗排管,渗排管与截污排水井连通;所述的中央分向隔离带内设有下沉绿地或雨水花园、间隔种植行道树,表层铺设鹅卵石或火山岩无机覆盖物固定种植土和植物,下层设有渗排管,渗排管与截污排水井连通;所述的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隔离带内设置生态树池,生态树池一侧与人行道相齐平,另一侧通过穿孔路缘石与非机动车道相连,并高于非机动车道,下层设有渗排管,渗排管与截污排水井连通。
7.所述的中央分向隔离带内布置下沉绿地/雨水花园、间隔种植行道树,表层铺设鹅卵石、火山岩等无机覆盖物固定种植土和植物,下层铺设有渗排管,渗排管与截污排水井连通;
8.所述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硬质铺装面层为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拱横坡为1.0%~1.5%;
9.所述的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内设置生物滞留带和截污排水井,下层设有渗排管;
10.进一步的,截污排水井上部设有溢流口,内部设有截污网,截污网与截污排水井上部溢流口紧密贴合并下垂至截污排水井中下部,渗排管出水口位于截污网内部,截污排水井与市政雨水管线相连,连接口位于截污排水井中下部并处于截污网外;
11.所述的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隔离带内设置生态树池,生态树池一侧与人行道相齐平,另一侧通过穿孔路缘石与非机动车道相连,并高于非机动车道,下层铺设有渗排管,渗排管与截污排水井连通;
12.进一步的,穿孔路缘石为立缘石,标高大于两侧路面或隔离带,贴近路面处穿孔;
13.所述的人行道硬质铺装面层为透水砖铺装,拱横坡为1.0%~2.0%;
14.所述的停车位为生态植草格,由混凝土预制块砌成格状,格内种植草本植物,下层铺设有渗排管,渗排管与截污排水井连通。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有硬质路面均为透水铺装,能够实现雨水的快速渗排,防止路面积水的发生;穿孔路缘石高于隔离带,防止隔离带中的泥土、枯枝落叶等异物冲入路面;所有降水均通过硬质铺装或直接进入具有净化功能的绿地生态系统、经净化后再行排放,当降水低于绿地生态系统渗透上限时,实现雨水100%的净化;当瞬时降水超过绿地生态系统渗透上限时,通过截污排水井内部的截污网过滤后直接排放,防止因积水过多对绿地生态系统带来的损害。实现海绵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渗、滞、蓄、净、排”的功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雨水排放图,箭头为雨水流向方向;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箭头为雨水流向方向,1、穿孔路缘石,2、中央分向隔离带,3、机动车道,4、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5、非机动车道,6、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隔离带,7、人行道,8、停车位,9、市政雨水管线,10、截污排水井,11、排水管,12、渗排管。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20.实施例
21.如图2,一种海绵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结构,包括中央分向隔离带2、机动车道3、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4、非机动车道5、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隔离带6、人行道7以及停车位8。中央分向隔离带2内布置下沉绿地/雨水花园、间隔种植行道树,表层铺设鹅卵石、火山岩等无机覆盖物固定种植土和植物,下层铺设有渗排管12,渗排管12与截污排水井10连通;机动车道3、非机动车道5硬质铺装面层为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拱横坡为1.0%~1.5%;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4 内设置生物滞留带和截污排水井10,下层设有渗排管12,截污排水井10上部设有溢流口,内部设有截污网,截污网与截污排水井上部溢流口紧密贴合并下垂至截污排水井中下部,渗排管出水口位于截污网内部,截污排水井与市政雨水管线相连,连接口位于截污排水井中下部并处于截污网外;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隔离带6内设置生态树池,生
态树池一侧与人行道7相齐平,另一侧通过穿孔路缘石 1与非机动车道5相连,并高于非机动车道5,下层铺设有渗排管12,渗排管12 与截污排水井10连通,穿孔路缘石1为立缘石,标高大于两侧路面或隔离带,贴近路面处穿孔;人行道7硬质铺装面层为透水砖铺装,拱横坡为1.0%~2.0%;停车位8为生态植草格,由混凝土预制块砌成格状,格内种植草本植物,下层铺设有渗排管,渗排管12与截污排水井10通过排水管11连通。
22.雨水排放示意图如图1,排放途径如下:
23.一、机动车道雨水净化途径
24.机动车道3雨水通过透水铺装经穿孔路缘石1,一部分流入中央分向隔离带 2、与其中雨水一同经下沉绿地/雨水花园净化、通过渗排管12进入截污排水井 10;另一部分经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4、与其中雨水一同经生物滞留带净化、通过渗排管12进入截污排水井10或直接通过溢流口进入截污排水井10。
25.二、非机动车道雨水净化途径
26.非机动车道5雨水通过透水铺装经穿孔路缘石1,一部分流入非机动车

机动车隔离带4、与其中雨水一同经生物滞留带净化、通过渗排管进入截污排水井10 或直接通过溢流口进入截污排水井10;另一部分流入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隔离带 6、与其中雨水一同经生态树池净化、通过渗排管12进入截污排水井10。
27.三、人行道雨水净化途径
28.人行道7雨水通过透水铺装,一部分经穿孔路缘石1流入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隔离带6、与其中雨水一同经生态树池净化、通过渗排管进入截污排水井10;另一部分流入停车位8、与其中雨水一同经过生态植草格净化、通过渗排管12 进入截污排水井10。
29.四、停车位雨水净化途径
30.停车位8雨水一部分流入人行道7透水铺装,与其中雨水一同经生态树池净化、通过渗排管12进入截污排水井10;另一部分通过停车位6下的生态植草格净化、与其中雨水一同通过渗排管12进入截污排水井10。
31.所有进入截污雨水井10的雨水经截污过滤后经市政雨水管线排放,实现雨水在整个道路生态系统中的“渗、滞、蓄、净、排”。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