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道桥施工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9-22 22:5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建筑施工 装置 支撑 施工 道桥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道桥施工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实际生活中,道桥的建设,大大提高了交通便捷,但是现有的道桥施工支撑装置存在很大的缺点,比如,现有的道桥施工过程中是采用碗扣式脚手架进行支撑,由于碗扣式脚手架的连接节点多,人工连接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偏差,导致支撑不稳固,结构繁琐,并且不具有很好的升降功能,不能很好的对道桥进行支撑,同时只能对较为平整的建筑下端进行支撑,大大的降低了道桥施工用支撑装置的实用性与适用性。
3.中国专利(公告号:cn 107724248 u,公告日:2018.02.23)公布了一种桥梁施工用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通过设置四组连接板、四组螺纹管、四组螺纹杆、中板和转轴等配合实现支撑功能,通过四组滚轮来达到方便移动的效果,具有操作方便、结构简单、适应能力高等优点,但是,该支撑装置下端设有滚轮却未设有用于固定装置本体的结构或部件,在支撑过程中容易产生晃动,支撑稳定性差,同时,仅设有的一个支撑板只能适用于平坦下端面形的建筑支撑作业,灵活性低,无法满足现有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桥施工用支撑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道桥施工用支撑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端设有千斤顶,所述千斤顶上端通过转动箱与第一支撑板下端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端通过第二连接座与第二支撑板下端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板上端通过支柱与第三支撑板下端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中部共同设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上端通过第一伸缩杆与第一顶板下端相连,所述第一气缸的下端与第一支撑板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有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的上分别设有第二伸缩杆和第三伸缩杆,所述第三支撑板上端设有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上端通过第一连接轴与第一连接座活动连接,左右两个第一连接座的上端分别与第二顶板和第三顶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座远离第一气缸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轴与支撑杆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与对接杆上端相连,所述对接杆下端通过销轴与固定座活动连接,所述固定座上设有固定螺钉。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动箱内部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所述第一转动柱的上端与第一支撑板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柱的下端与千斤顶的上端固定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转动柱下端和第二转动柱上端对应位置、第二转动柱下端和转动箱内底面对应位置均设有弧形圆环槽,所述弧形圆环槽内设有
若干个滚珠。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板左右两端开有供支撑杆活动的矩形活动槽。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顶板中部下端和第三顶板中部下端均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三连接座,所述第三连接座下端通过第三连接轴与螺纹杆上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上对应位置开有柱形孔,所述螺纹杆下端穿过柱形孔并延伸至第二支撑板与第三支撑板之间位置处。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纹杆上、柱形孔上方位置套设有螺纹套,所述柱形孔的内径尺寸大于螺纹杆的直径尺寸并小于螺纹套的直径尺寸。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支撑装置通过设置支撑杆和对接杆并配合第二连接座、固定座和固定螺钉来对装置本体进行位置固定,第二连接座还起到连接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作用,可防止装置产生晃动,提高了装置的支撑稳定性,又通过设置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二气缸并配合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第三伸缩杆、第一连接座和固定杆即可对第一顶板、第二顶板和第三顶板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调整,解决了现有支撑装置仅通过单一平板支撑,支撑灵活性低的问题,整体装置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支撑稳定性高,灵活性高,可适用于多种建筑施工场合,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3.图1为一种道桥施工用支撑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一种道桥施工用支撑装置中转动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一种道桥施工用支撑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中的a部分示意图。
16.其中:底板

1,千斤顶

2,转动箱

3,第一气缸

4,第一伸缩杆

5,第一顶板

6,第二顶板

7,第三顶板

8,第二气缸

9,第二伸缩杆

10,第三气缸

11,第三伸缩杆

12,固定杆

13,第一连接轴

14,第一连接座

15,支柱

16,第二连接座

17,第一支撑板

18,第二支撑板

19,第三支撑板

20,第二连接轴

21,矩形活动槽

22,支撑杆

23,对接杆

24,销轴

25,固定座

26,固定螺钉

27,第三连接座

28,第三连接轴

29,螺纹杆

30,螺纹套

31,柱形孔

32,第一转动柱

33,第二转动柱

34,弧形圆环槽

35,滚珠

36。
具体实施方式
1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0.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1.实施例一
22.请参阅图1、2,一种道桥施工用支撑装置,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端设有千斤顶2,所述千斤顶2上端通过转动箱3与第一支撑板18下端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板18上端通过第二连接座17与第二支撑板19下端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板19上端通过支柱16与第三支撑板20下端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板19和第三支撑板20中部共同设有第一气缸4,所述第一气缸4上端通过第一伸缩杆5与第一顶板6下端相连,所述第一气缸4的下端与第一支撑板18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20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有第二气缸9和第三气缸11,所述第二气缸9和第三气缸11的上分别设有第二伸缩杆10和第三伸缩杆12,所述第三支撑板20上端设有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固定杆13,所述固定杆13上端通过第一连接轴14与第一连接座15活动连接,左右两个第一连接座15的上端分别与第二顶板7和第三顶板8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座17远离第一气缸4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轴21与支撑杆23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杆23的下端与对接杆24上端相连,所述对接杆24下端通过销轴25与固定座26活动连接,所述固定座26上设有固定螺钉27。
23.具体的,所述转动箱3内部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第一转动柱33和第二转动柱34,所述第一转动柱33的上端与第一支撑板18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柱34的下端与千斤顶2的上端固定连接。
2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柱33下端和第二转动柱34上端对应位置、第二转动柱34下端和转动箱3内底面对应位置均设有弧形圆环槽35,所述弧形圆环槽35内设有若干个滚珠36。
25.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18左右两端开有供支撑杆23活动的矩形活动槽22。
26.该装置在使用时,先将装置本体移至待支撑建筑的下方,装置上设有可调节伸缩长度的支撑杆23,根据地形调整支撑杆23的长度使固定座26的下端与地面相贴合,然后将固定螺丝钉入地面以进行固定,然后根据待支撑建筑的下端形状来调整第一顶板6、第二顶板7和第三顶板8的相对位置,第二顶板7和第三顶板8相互靠近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座15和第一连接轴14与固定杆13上端相连,即竖直高度位置固定不变,通过控制第二气缸9和第三气缸11来带动第二伸缩杆10和第三伸缩杆12的移动,第二伸缩杆10和第三伸缩杆12的上端将会分别与第二顶板7和第三顶板8的下端相抵,并以此来控制第二顶板7和第三顶板8的倾斜角度,在配合千斤顶2,进而对不同下端形状的待支撑建筑进行支撑,第一支撑板18下端通过转动箱3与千斤顶2相连,在进行支撑作业时,可通过转动箱3来灵活调整支撑角度,以达到更好的支撑稳定性要求。
27.实施例二
28.参阅图1、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虽然能够灵活的对不同下端形状的待支撑建筑进行支撑处理,但是,在遇到如锥形或者三角形下端的待支撑建筑时,仅由第二底板1和第
三顶板8来配合进行支撑作业,此时对第二气缸9和第三气缸11的压力过大,时间久了,容易对第二气缸9和第三气缸11产生一定损坏,影响后续使用,因此,在所述第二顶板7中部下端和第三顶板8中部下端均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三连接座28,所述第三连接座28下端通过第三连接轴29与螺纹杆30上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20上对应位置开有柱形孔32,所述螺纹杆30下端穿过柱形孔32并延伸至第二支撑板19与第三支撑板20之间位置处。
29.进一步的,所述螺纹杆30上、柱形孔32上方位置套设有螺纹套31,所述柱形孔32的内径尺寸大于螺纹杆30的直径尺寸并小于螺纹套31的直径尺寸,当第二顶板7或第三顶板8倾斜角度产生变化时,螺纹杆30的水平位置也会产生相应较小的变化,设置使柱形孔32的内径尺寸大于螺纹杆30直径尺寸,以保证螺纹杆30始终处于柱形孔32内,且不会与柱形孔32内壁挤压碰撞。
30.在对一些锥形或者三角形状下端的待支撑建筑进行支撑作业时,通过转动螺纹套31并调整螺纹套31的位置使其下端与第三支撑板20上端相抵,进而通过第三连接座28、第三连接轴29、螺纹杆30和螺纹套31的配合,来对第二顶板7和第三顶板8进行支撑,以此减缓第二气缸9和第三气缸11的支撑压力,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支撑的稳定性。
31.综上所述,该支撑装置通过设置支撑杆23和对接杆24并配合第二连接座17、固定座26和固定螺钉27来对装置本体进行位置固定,第二连接座17还起到连接第一支撑板18和第二支撑板19的作用,可防止装置产生晃动,提高了装置的支撑稳定性,又通过设置第一气缸4、第二气缸9和第二气缸9并配合第一伸缩杆5、第二伸缩杆10、第三伸缩杆12、第一连接座15和固定杆13即可对第一顶板6、第二顶板7和第三顶板8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调整,解决了现有支撑装置仅通过单一平板支撑,支撑灵活性低的问题,整体装置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支撑稳定性高,灵活性高,可适用于多种建筑施工场合,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32.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