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横板纵拼的装饰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0:0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结构 装饰 建筑 横板纵拼


1.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横板纵拼的装饰结构。


背景技术:

2.屋顶是建筑物最上层的外围护构件,主要起到防水和隔绝外部环境的作用。建筑物的屋顶由于长年承受风吹日晒,若屋顶防水层出现泄漏点,容易导致防水层破坏、墙体渗水、腐蚀墙面,影响正常生活。目前应用较多的采用沥青类卷材或防水涂料的防水涂料的结构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厚薄不均、力学指标难控制等,造成屋顶防水结构使用寿命短。外墙立面也是相同的情况。
3.因此,类似于传统瓦片结构的屋顶又重新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是,发明人发现,现有屋顶上面安装的防雨结构复杂,拆装不便,尤其是不能兼顾好防雨、减小雨水落下时的噪音和安装简便等功能特点,同时相关产品只适合在屋顶上铺设,在外墙立面上无法铺设。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横板纵拼的装饰结构,应用于屋顶或墙面,包括一块或相互拼接的多块横板单元,所述横板单元整体上为楔台结构,楔台结构较薄的一侧带有上卷边,在楔台结构较厚的一侧带有下卷边,
5.沿斜顶延伸方向,楔台结构较薄的一侧处在高位,楔台结构较厚的一侧处在低位,多个横板单元拼接时,各横板单元自身沿屋顶或墙面横向延伸,相邻两横板单元沿屋顶或墙面纵向拼接并形成台阶结构;
6.在相邻两横板单元中一者的上卷边与另一者的下卷边相互配合固定。
7.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8.可选的,所述横板单元在自身厚度方向上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叠置的底板层、填充层和屋面层,所述屋面层为一体结构,具体包括本体以及分布在本体相对两侧的所述上卷边和所述下卷边,其中所述上卷边依次包括:
9.与所述本体相连、且向上延伸的第一折弯部;
10.与所述第一折弯部相连、且不共面的第二折弯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朝本体顶面方向倾斜下垂、或反折贴于第一折弯部;
11.所述上卷边中,至少所述第二折弯部与相应横板单元的下卷边相互叠置。
12.可选的,所述横板单元在自身厚度方向上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叠置的底板层、填充层和屋面层,所述屋面层为一体结构,具体包括本体以及分布在本体相对两侧的所述上卷边和所述下卷边,其中所述上卷边依次包括:
13.与所述本体相连且向上延伸的第一折弯部;
14.与所述第一折弯部相连、朝本体的下卷边所在侧回折的第二折弯部;
15.与所述第二折弯部相连且不共面的第三折弯部;
16.所述上卷边中,至少所述第三折弯部与相应横板单元的下卷边相互叠置。
17.可选的,相邻两横板单元中,位置较低一者为第一模块,位置较高一者为第二模块,两者屋面层的本体之间不同面且在拼接部位形成台阶结构;第二模块的屋面层的本体探出所述第一模块的第一折弯部形成台阶前沿,相互配合的上卷边与下卷边处在台阶前沿下方。
18.可选的,第一模块的第一折弯部向上延伸至第二模块的本体底面附近,第二折弯部与第二模块的本体底面贴靠且同向延伸,第二模块的下卷边与第一模块的第三折弯部相互叠置;
19.第二模块的下卷边与所述第三折弯部两者末端相互平齐,或第二模块的下卷边延伸出第三折弯部的末端,延伸出的部位与延伸之前共面或沿原卷曲趋势进一步折弯。
20.可选的,所述底板层为波形结构,波形结构的振幅逐渐变化且变化趋势与所述楔台结构厚度变化趋势一致。
21.可选的,所有波谷的顶点共面且用于与龙骨搭置固定,所有波峰的顶点共面并承载所述填充层;所述填充层与所述底板层之间围成间隔布置的多个空腔。
22.可选的,各波谷部位以及各波峰部位分别为平面结构。
23.可选的,在相邻两横板单元中,两者底板层的边沿直接相抵或部分重叠。
24.可选的,上卷边和下卷边之间夹持有加强板,该加强板进一步延伸至位置较高一者的底板层的屋面层之间。
25.本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相邻两横板单元的上卷边和下卷边的相互配合,来实现屋面层的防水和隔绝外界的作用;同时卷边的结构能够有效增强横板单元自身的强度和实现相邻两横板单元的定位,因此在铺设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够保证施工的效果和长期的稳定性;
26.同时波形结构的底板层能够实现屋面层和建筑物之间的空腔,每个横板单元在重力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厚度空间,利于降噪保温。
27.具体的有益技术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具体结构或步骤进一步阐释。
附图说明
28.图1为一实施例中装饰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一实施例中各横板单元配合示意图;
30.图3为图2中的放大示意图;
31.图4为图2中的横板单元的屋面层示意图;
32.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各横板单元配合示意图;
33.图6为图5中的放大示意图;
34.图7为图5中的横板单元的屋面层示意图;
35.图8为又一实施例中各横板单元配合示意图;
36.图9为图8中的放大示意图;
37.图10为图9中的横板单元的屋面层示意图;
38.图11为再一实施例中的横板单元的屋面层示意图。
39.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40.1、底板层;11、龙骨;
41.2、填充层;21、找平层;22、防水层;23、降噪层;
42.3、屋面层;31、上卷边;311、第一折弯部;312、第二折弯部;313、第三折弯部;32、下卷边;33、本体;34、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4.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4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6.在未做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技术中提到的上、下等相对的方向概念是基于附图2的视角来说的,当装饰结构用于墙面时,上、下等相对的方向相应的转换为墙面的内外两侧,相当于附图2中的视角旋转90度。
47.参考图1至图1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横板纵拼的装饰结构,应用于屋顶或墙面,横板单元在自身厚度方向上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叠置的底板层1、填充层2和屋面层3,屋面层3的相对两侧中,一侧带有上卷边31,另一侧带有下卷边32;
48.多个横板单元拼接时,各横板单元自身沿屋顶或墙面横向延伸,相邻两横板单元沿屋顶或墙面纵向拼接,在相邻两横板单元中,位置较低一者的上卷边31与位置较高一者的下卷边32相互配合固定。
49.屋面层3的相对两侧是指屋顶或墙面纵向上的两侧,纵向应理解为装饰结构的水流受重力驱动下滑的方向,即相邻的模块单元在纵向上依次拼接;在横向上,模块单元自身延伸以覆盖更大的面积,提高铺设施工的效率。其中上卷边31和下卷边32的作用在于实现相邻的模块单元之间的密封连接,以及兼顾各模块单元的强度,因此本实施例中卷边形状没有严格的限定,具有较多的设计,参考图4,图7,图10以及图11,上述附图中示例性的给出了几种卷边的设计形式。
50.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屋面层3为一体结构,具体包括本体33以及分布在本体33相对两侧的上卷边31和下卷边32,其中上卷边31依次包括:
51.与本体33相连、且向上延伸的第一折弯部311;
52.与第一折弯部311相连、且不共面的第二折弯部312,相对于第一折弯部311,第二折弯部312朝本体33顶面方向倾斜下垂、或反折贴于第一折弯部311;
53.上卷边31中,至少第二折弯部312与相应横板单元的下卷边32相互叠置。
54.在该设计方案中,第一折弯部311能够有效提高模块单元的强度。第二折弯部312在与相邻两横板单元的下卷边32配合时,能够实现密封的效果。
55.再例如,参考图3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屋面层3为一体结构,具体包括本体33以及分布在本体33相对两侧的上卷边31和下卷边32,其中上卷边31依次包括:
56.与本体33相连且向上延伸的第一折弯部311;
57.与第一折弯部311相连、朝本体33的下卷边32所在侧回折的第二折弯部312;
58.与第二折弯部312相连且不共面的第三折弯部313;
59.上卷边31中,至少第三折弯部313与相应横板单元的下卷边32相互叠置。
60.相较于上一个技术方案,本实施例增加了下卷边32的折弯次数,从原理上能够进一步提高模块单元的强度,相应的,增加与相邻两横板单元的下卷边32配合的部位能够改变雨水侵入装饰结构内的路线,从而优化防水的效果。但是折弯部位的增加,会增加相应的工序和对精度的要求,因此具体的折弯数量可以按照不同建筑的需求调整。图4,图7,图10以及图11中所示的方案均属于本实施例,变化在于第三折弯部313不同设置。其中图10和图11中所示的方案的差别在于下卷边32的不同。
61.上述两个方案中,上卷边31都是通过折弯后与相邻两横板单元的下卷边32配合,从结构上看是相邻两横板单元的板材结构相叠且卷折,而不是卷折之后再进行叠置,但从装配工艺上看可以通过至少一部分在预折后通过嵌套对接并压紧的工序来实现装配。
62.在各折弯部的配合上,在一实施例中,相对于第二折弯部312,第三折弯部313朝本体33顶面方向下垂、或朝第一折弯部311方向倾斜弯折、或反折贴于第二折弯部312底面。
63.本实施例中,第三折弯部313的三种设置形式实际上在上卷边31位置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结构,能够更好的实现密封的功能。上卷板与相应横板单元的下卷边32与配合,能够相互补强与更好的卡合。
64.各折弯部分在截面上的延伸路径可以是多样的。在一实施例中,上卷边31中的各折弯部自身沿直线或曲线延伸。
65.当各折弯部自身沿直线延伸时,具有生产方便,对配合公差适应性好的优点,便于组装和铺设施工;当各折弯部自身沿曲线延伸时,具有与相应横板单元的下卷边32配合效果更好的优点,降水侵入配合部位的可能性更小,在横板单元受力时,能够通过曲线延伸形成的曲面配合来相互定位,避免位移。例如在一实施例中,上卷边31整体上为曲面结构,各折弯部之间圆滑过渡。在本实施例中,曲面除了上述的优点外,还具有避免应力集中和相互磨损的优点,提升整体屋顶或墙面的耐久性。
66.上卷边31的多次折弯的设计最重要的是与下卷边32的配合。在配合的形式上,在一实施例中,相邻两横板单元中,位置较低一者为第一模块,位置较高一者为第二模块,两者屋面层3的本体33之间不同面且在拼接部位形成台阶结构;第二模块的屋面层3的本体33探出第一模块的第一折弯部311形成台阶前沿,相互配合的上卷边31与下卷边32处在台阶前沿下方。
67.各横板单元的上卷边31和下卷边32不仅仅是屋顶或墙面的纵向上的“上”和“下”,在重力方向上,上卷边31和下卷边32也具有高度差,从而实现拼接部位的台阶结构。相邻的横板单元组合后,形成了类似瓦片的台阶状,从而引导降水离开屋顶。
68.在折弯结构的具体配合上,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模块的第一折弯部311向上延伸至
第二模块的本体33底面附近,第二折弯部312与第二模块的本体33底面贴靠且同向延伸,第二模块的下卷边32与第一模块的第三折弯部313相互叠置;
69.第二模块的下卷边32与第三折弯部313两者末端相互平齐,或第二模块的下卷边32延伸出第三折弯部313的末端,延伸出的部位与延伸之前共面或沿原卷曲趋势进一步折弯。
70.上卷边31和下卷边32通过折弯部位相互卡合,从而在提高防水性能的同时提高强度。
71.在一实施例中,上卷边31和下卷边32之间夹持有加强板34,该加强板34进一步延伸至位置较高一者的底板层1的屋面层3之间。
72.本实施例中的加强板34也配合与相邻的横板单元的上卷边31和下卷边32之间,可以在上卷边31和下卷边32的装配过程中一同压紧。加强板34除了提高两者的装配强度外,还具有保证装配参数的作用。例如通过加强板34的厚度、位置、长度、宽度等参数的设置,来控制上卷边31和下卷边32的配合参数。
73.在底板层1的设置上,在一实施例中,横板单元整体上为楔台结构,底板层1为波形结构,波形结构的振幅逐渐变化且变化趋势与楔台结构厚度变化趋势一致;屋面层3在楔台结构较薄的一侧带有上卷边31,在楔台结构较厚的一侧带有下卷边32,多个横板单元拼接时,相邻两横板单元之间一者的上卷边31与另一者的下卷边32相互配合固定。波形结构在横板单元的底部形成了一个空腔,在重力方向上使得每个横板单元具有一定的厚度空间,利于降噪保温。波形结构振幅逐渐变化能够适配横板单元的外观需求,从而按需调整建筑物顶面和屋面层3的距离,为更多的功能提供结构上的基础。
74.不难理解的,底板层1需要实现对填充层2和屋面层3的支撑,因此需要一定的机构强度。在一实施例中,底板层1的波峰或波谷的形状为三角形、四边形或弧形。在本实施例中的多种形状中,描述的均为截面形状。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内部空间,从而实现隔音保温的功能。附图中所示的为梯形。
75.在内部空间的设置上,在一实施例中,填充层2与底板层1之间围成间隔布置的多个空腔。空间数量上的增加能够隔断各空间内部的空气交换,从而提高隔音和保温的效果。
76.在底板层1的安装上,在一实施例中,波形结构中,所有波谷的顶点共面且用于与龙骨11搭置固定,所有波峰的顶点共面并承载填充层2。波峰的顶点共面承载能够提高底板层1的受力性能,更能够保证填充层2的平整度,为屋面层3的铺设提供基础。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波形结构中,各波谷部位以及各波峰部位分别为平面结构。平面结构的波谷部位以及波峰部位能够增加底板层1和其他部件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稳定性。
77.在填充层2的细节上,在一实施例中,填充层2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叠置的找平层21、防水层22和降噪层23。找平层21能够进一步的弥补底板层1的平整度,降低对底板层1的精度要求;防水层22能够避免在屋面层3防水失效的情况下保护内部结构,从而延长屋顶或墙面的使用寿命;降噪层23能够进一步降低降水等情况产生的声响,提升建筑物的居住舒适感。
78.与屋面层3相应的,底板层1也可以相互扣合,但是会增加铺设时的难度。因此在一实施例中,在相邻两横板单元中,两者底板层1的边沿直接相抵或部分重叠。相邻两横板单元中的底板层1并不需要十分紧密的连接,两者能够相互限位防止相对位移即可。
79.在屋顶或墙面的施工过程中,在建筑物的顶面上架设龙骨11,依次铺设底板层1,填充层2的找平层21、防水层22、降噪层23,最后铺设屋面层3,相邻的横板单元通过加强板34、上卷边31以及下卷边32相互卡合,实现屋顶或墙面的稳定安装。
80.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8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