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超高精度汽车举升机的制作方法

2021-10-30 11:3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维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超高精度汽车举升机。


背景技术:

2.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汽车进入普通家庭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汽车维修行业也随之得到很大发展,对各种维修设备的需求迅速增加。汽车举升机是汽车修理厂必备的维修机械。一般有剪式和柱式两种。双柱式举升机是一种汽车修理和保养单位常用的专用机械举升设备,双柱举升机是举升机的主要类型,广泛应用于轿车等小型车的维修和保养,双柱式汽车举升机将汽车举升在空中的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地面空间,方便地面作业。
3.现有技术中的举升机采用电机带动钢丝绳控制升降,但是钢丝绳易断股、磨损,系统内配件需要大量的维护,钢丝绳铆接处易断开,从而使得部分未断开的钢丝绳要承受负载全部重量及冲击力所产生的危险,发生突然急速下降的情况,将对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钢丝绳工作后局部摩擦生热引起温度冷热变化进而影响到摩擦力大小,容易导致举升失衡,因此设计一款超高精度汽车举升机极为重要,并且本设计还适用于多种车型。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超高精度汽车举升机,以解决顶升机使用安全问题,以及适用于多种车型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超高精度汽车举升机,包括顶升架、通过驱动组件滑动安装在顶升架上的顶升组件、以及安装在顶升组件上的顶升杆;
7.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旋转杆,旋转杆安装在顶升架内,顶升组件包括顶升座,所述顶升座一端安装在旋转杆上,所述顶升杆通过调节组件安装在顶升座的另一端,顶升杆的另一端顶在车底部。
8.进一步的,所述顶升架侧壁设有第一开口,所述顶升座一端设有凸块,凸块上设有螺纹孔,凸块安装在顶升架的第一开口处,凸块上的螺纹孔套接在旋转杆上。
9.进一步的,所述顶升座内部为空腔,顶升座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空腔相通,空腔内安装有蜗杆,所述蜗杆为双向蜗杆,双向蜗杆上安装有两个齿轮,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两组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临近端部进行铰接,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的两端延伸至顶升座的空腔内分别与两个齿轮进行啮合。
10.进一步的,蜗杆向顶升座顶部延伸有调节头。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调节杆一端设有第一铰接头,第一铰接头一端连接有第一曲杆,第一曲杆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平移杆,所述第一平移杆上设有齿条,所述第一调节杆一端与其中一个齿轮啮合。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调节杆一端设有第二铰接头,第二铰接头一端连接有第二曲
杆,第二曲杆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平移杆,所述第二平移杆上设有齿条,所述第二调节杆一端与另一个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铰接头与第二铰接头上分别设有通孔,通孔内安装有铰接轴,第一铰接头与第二铰接头通过铰接轴连接。
13.进一步的,第一调节杆一端、第二调节杆一端上方均安装有顶升杆,第一调节杆一端、第二调节杆一端分别设有锁紧孔,顶升杆底部设有滑槽,滑槽宽度与锁紧孔宽度相对应,两个顶升杆通过锁紧螺栓固定在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上。
14.进一步的,所述顶升架、旋转杆、顶升组件、顶升杆均包括两组,两组对称设置,两组结构相同,两组顶升杆均通过一组驱动组件进行控制,两个旋转杆底部均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驱动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二锥形齿轮、驱动电机、连接杆,两个第二锥形齿轮设置在连接杆的两端,所述顶升架底部设有安装箱,两个第二锥形齿轮分别与两个第一锥形齿轮进行啮合,所述第一锥形齿轮、第二锥形齿轮均位于安装箱内,所述驱动电机转轴一端贯穿安装箱后与连接杆一端连接。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超高精度汽车举升机具有以下优势:
1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举升机通过电机驱动两组顶升座进行同步上下移动,并且可根据车型的大小调节调节杆、顶升杆之间的距离,以实现顶升机适用于多种车型,并且本结构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超高精度汽车举升机结构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举升机部分结构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顶升杆结构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顶升座结构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调节杆结构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顶升架;2、顶升组件;3、顶升杆;4、驱动组件;5、调节组件;11、旋转杆;12、第一锥形齿轮;21、顶升座;22、蜗杆;23、凸块;24、调节头; 25、齿轮;41、驱动电机;42、第二锥形齿轮;43、安装箱;51、第一调节杆;52、第二调节杆;31、滑槽;511、第一铰接头;512、锁紧孔;513、第一平移杆;514、第一曲杆。
具体实施方式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
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9.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超高精度汽车举升机,包括顶升架1、通过驱动组件4滑动安装在顶升架1上的顶升组件2、以及安装在顶升组件2上的顶升杆3;
30.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旋转杆11,旋转杆11安装在顶升架1内,顶升组件2包括顶升座21,所述顶升座21一端安装在旋转杆11上,所述顶升杆3 通过调节组件5安装在顶升座21的另一端,顶升杆3的另一端顶在车底部。
31.如图1、图2所示,所述顶升架1侧壁设有第一开口,所述顶升座21一端设有凸块23,凸块23上设有螺纹孔,凸块23安装在顶升架1的第一开口处,凸块23上的螺纹孔套接在旋转杆11上;
32.所述顶升座21内部为空腔,顶升座21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空腔相通,空腔内安装有蜗杆22,所述蜗杆22为双向蜗杆22,双向蜗杆22上安装有两个齿轮25,所述调节组件5包括两组第一调节杆51、第二调节杆52,第一调节杆51、第二调节杆52临近端部进行铰接,第一调节杆 51、第二调节杆52的两端延伸至顶升座21的空腔内分别与两个齿轮25进行啮合。
33.如图4所示,蜗杆22向顶升座21顶部延伸有调节头24。
34.通过旋转调节头24,带动蜗杆22转动,蜗杆22两端均转动安装在顶升座21内部,具体安装采用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详细介绍,由于蜗杆22为双向,因此安装在蜗杆22上的齿轮25向两个方向转动。
35.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调节杆51一端设有第一铰接头511,第一铰接头 511一端连接有第一曲杆514,第一曲杆514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平移杆513, 所述第一平移杆513上设有齿条,所述第一调节杆51一端与其中一个齿轮 25啮合。
36.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调节杆52一端设有第二铰接头,第二铰接头一端连接有第二曲杆,第二曲杆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平移杆,所述第二平移杆上设有齿条,所述第二调节杆52一端与另一个齿轮25啮合;所述第一铰接头511与第二铰接头上分别设有通孔,通孔内安装有铰接轴,第一铰接头511 与第二铰接头通过铰接轴连接。
37.第一调节杆51一端、第二调节杆52一端上方均安装有顶升杆3,第一调节杆51一端、第二调节杆52一端分别设有锁紧孔512,顶升杆3底部设有滑槽31,滑槽31宽度与锁紧孔512宽度相对应,两个顶升杆3通过锁紧螺栓固定在第一调节杆51、第二调节杆52上。
38.如图3所示,两个调节杆的临近端部铰接,端部的平移杆于两个齿轮25 进行啮合,当齿轮25转动带动两个平移杆进行移动,平移杆移动同时两个调节杆发生角度变化,从实
现根据车型的宽度大小进行调节即可,调节完宽度,通过松开锁紧螺栓,将顶升杆3根据车型的宽窄调节顶升杆3的长度,由于顶升杆3底部为滑槽31形式,便于锁紧螺栓的固定。
39.所述顶升架1、旋转杆11、顶升组件2、顶升杆3均包括两组,两组对称设置,两组结构相同,两组顶升杆3均通过一组驱动组件4进行控制,两个旋转杆11底部均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12,驱动组件4还包括两个第二锥形齿轮42、驱动电机41、连接杆,两个第二锥形齿轮42设置在连接杆的两端,所述顶升架1底部设有安装箱43,两个第二锥形齿轮42分别与两个第一锥形齿轮12进行啮合,所述第一锥形齿轮12、第二锥形齿轮42均位于安装箱43内,所述驱动电机41转轴一端贯穿安装箱43后与连接杆一端连接。
40.两组顶升架1位于车辆的两侧,顶升杆3分别延伸至车体底部,通过驱动电机41驱动第二锥形齿轮42转动,两个第一锥形齿轮12与之啮合,第一锥形齿轮12带动两个旋转杆11转动,两个旋转杆11带动两个顶升座21 同步实现上下移动。
41.具体结构如下:
42.根据车型首选调节两个调节杆之间的距离,以及两个调节顶升杆3之间的距离,通过旋转调节头24,带动蜗杆22转动,两个调节杆的临近端部铰接,端部的平移杆于两个齿轮25进行啮合,当齿轮25转动带动两个平移杆进行移动,平移杆移动同时两个调节杆发生角度变化,从而实现根据车型的宽度大小进行调节即可,调节完宽度,通过松开锁紧螺栓,将顶升杆3根据车型的宽窄调节顶升杆3的长度,由于顶升杆3底部为滑槽31形式,便于锁紧螺栓的固定。
43.然后将车开到两个顶升架1之间,启动驱动电机41通过驱动电机41驱动第二锥形齿轮42转动,两个第一锥形齿轮12与之啮合,第一锥形齿轮12 带动两个旋转杆11转动,两个旋转杆11带动两个顶升座21同步实现上下移动,将车顶起。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