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混凝土浇筑的仿古斗拱建筑的制作方法

2021-10-29 23:1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仿古 斗拱 浇筑 建筑 混凝土


1.本发明涉及仿古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浇筑的仿古斗拱建筑。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建筑领域主要以现代风格的建筑为主,但是由于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加上经济水平的提高,仿古建筑近年来也蓬勃发展。
3.仿古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之一就是斗拱,斗拱是设置于立柱与屋檐之间的结构,用于提高立柱与屋檐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传统古建筑的斗拱一般为木质结构,而现代的仿古建筑一般采用钢筋加混凝土浇筑的形式做出斗拱。
4.然而,钢筋加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斗拱往往是预先成型再与立柱连接的,使得斗拱与立柱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不高,进而影响仿古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斗拱与立柱的连接稳定性,提高仿古建筑整体的稳定性,本技术提供一种混凝土浇筑的仿古斗拱建筑。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混凝土浇筑的仿古斗拱建筑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混凝土浇筑的仿古斗拱建筑,包括立柱钢筋骨架和斗拱钢筋骨架,所述立柱钢筋骨架包括多根立柱钢筋条以及围设且连接于多根所述立柱钢筋条的立柱钢筋圈、第一加强钢筋圈和第二加强钢筋圈,所述第一加强钢筋圈和所述第二加强钢筋圈均靠近所述斗拱钢筋骨架,所述第一加强钢筋圈位于所述第二加强钢筋圈的上方,所述第二加强钢筋圈沿径向设置有承重筋,所述第一加强钢筋圈对称设置有至少两根与所述承重筋连接且靠近所述承重筋中部倾斜的加强筋,所述斗拱钢筋骨架连接于所述立柱钢筋条和所述立柱钢筋圈,所述斗拱钢筋骨架远离所述立柱钢筋骨架的一端连接有加固筋,所述加固筋向下弯折并与所述加强筋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立柱和斗拱成型前,先将立柱钢筋骨架和斗拱钢筋骨架相互连接,提高立柱和斗拱的连接强度,第一加强钢筋圈、加强筋和第二加强钢筋圈的配合,将斗拱传递至立柱的力向立柱的中心靠近,且压低立柱靠近斗拱的部位的重心,提高立柱和斗拱连接的稳定性,加固筋可以使斗拱远离立柱的一端的受力能更好的传递到立柱中心,配合压低重心,从而更好的提高立柱和斗拱连接的稳定性。
8.可选的,所述加固筋包括与所述斗拱钢筋骨架连接的外托部、位于所述第一加强钢筋圈下方的平托部以及与所述加强筋连接的内托部,所述外托部与所述平托部的夹角以及所述内托部与所述平托部的夹角均大于90
°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托部、平托部和内托部一体成型,且外托部、平托部和内托部之间的夹角设置,使得传递斗拱受力的效果更佳。
10.可选的,所述内托部连接于靠近所述斗拱钢筋骨架的所述加强筋。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内托部将力经加强筋传递到承重筋,从而更好的
分散斗拱的受力。
12.可选的,所述平托部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加强钢筋圈的水平高度。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斗拱传递至立柱的力能够更多的集中于立柱低于斗拱的部分,从而分散斗拱和立柱连接部位的受力。
14.可选的,所述斗拱钢筋骨架包括与所述立柱钢筋条和所述立柱钢筋圈连接的多根连接筋、水平连接于所述连接筋之间的多根平筋以及竖直连接于所述连接筋之间的多根竖筋。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形成斗拱钢筋骨架,并实现斗拱钢筋骨架与立柱钢筋骨架的连接,提高斗拱自身的强度以及提高斗拱与立柱的连接强度。
16.可选的,所述外托部设有与所述连接筋套接的第一挂钩,所述第一挂钩与所述连接筋焊接,所述内托部设有与所述加强筋套接的第二挂钩,所述第二挂钩与所述加强筋焊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可以使加固筋的安装更加方便,同时使得加固筋安装时有移动的空间,以调整并找到加固筋更好的受力点。
18.可选的,所述承重筋的中部设有承重圈,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承重圈且沿所述承重圈间隔分布。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连接于承重圈,从而分散承重筋的受力,提高承重筋的稳定性。
20.可选的,所述立柱钢筋骨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加强钢筋圈下方的第三加强钢筋圈,所述承重圈连接有斜撑筋,所述斜撑筋连接于所述第三加强钢筋圈远离所述斗拱钢筋骨架的一侧。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撑筋可以进一步将斗拱传递到立柱的力转移至远离斗拱的部位,减少斗拱受力局部积累的情况,提高斗拱和立柱连接的稳定性。
22.可选的,位于所述斗拱钢筋骨架顶部的所述连接筋设有预埋件。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埋件可为额外部件预留连接的位置,便于在斗拱上增加部件。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在立柱和斗拱成型前,先将立柱钢筋骨架和斗拱钢筋骨架相互连接,提高立柱和斗拱的连接强度,第一加强钢筋圈、加强筋和第二加强钢筋圈的配合,将斗拱传递至立柱的力向立柱的中心靠近,且压低立柱靠近斗拱的部位的重心,提高立柱和斗拱连接的稳定性,加固筋可以使斗拱远离立柱的一端的受力能更好的传递到立柱中心,配合压低重心,从而更好的提高立柱和斗拱连接的稳定性;2.平托部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加强钢筋圈的水平高度,对斗拱的传力作用更佳,并且通过斜撑筋的配合,传递斗拱的受力,较好的提高斗拱和立柱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平面结构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柱钢筋骨架和斗拱钢筋骨架的平面结构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柱钢筋骨架和斗拱钢筋骨架的剖面结构图。
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加固筋和立柱钢筋骨架的局部立体结构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立柱;2、斗拱;3、立柱钢筋骨架;31、第一加强钢筋圈;32、第二加强钢筋圈;33、第三加强钢筋圈;34、立柱钢筋条;35、立柱钢筋圈;36、承重筋;37、承重圈;38、支撑筋;39、加强筋;310、斜撑筋;4、斗拱钢筋骨架;41、连接筋;42、平筋;43、竖筋;44、钢板;5、加固筋;51、外托部;52、平托部;53、内托部;54、第一挂钩;55、第二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混凝土浇筑的仿古斗拱建筑。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混凝土浇筑的仿古斗拱建筑包括立柱钢筋骨架3和斗拱钢筋骨架4,斗拱钢筋骨架4固定连接于立柱钢筋骨架3的顶部且位于立柱钢筋骨架3的一侧面,立柱钢筋骨架3和斗拱钢筋骨架4连接完成后,在立柱钢筋骨架3和斗拱钢筋骨架4外设置混凝土模板,然后浇筑混凝土,形成相互连接的立柱1和斗拱2。
32.斗拱钢筋骨架4包括连接筋41、平筋42和竖筋43,连接筋41、平筋42和竖筋43均设置有多根且均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筋41水平延伸且一端连接于立柱钢筋骨架3,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筋41沿水平方向分布有两根且沿竖直方向分布有四根,平筋42水平连接于水平分布的连接筋41之间,竖筋43竖直连接于竖直分布的连接筋41之间,从而形成斗拱钢筋骨架4,提高斗拱2的结构强度。
33.斗拱钢筋骨架4的顶部设有预埋件,预埋件具体为钢板44,钢板44与连接筋41焊接固定,在混凝土浇筑时,钢板44保持外露,在斗拱2成型后,若需要在斗拱2的顶部连接新的部件,钢板44可以与新的部件进行焊接固定,从而便于添加新的部件。
34.如图2所示,立柱钢筋骨架3包括立柱钢筋条34、立柱钢筋圈35、第一加强钢筋圈31、第二加强钢筋圈32和第三加强钢筋圈33,立柱钢筋条34竖直设置有多根,且多根立柱钢筋条34之间沿圆周间隔均匀分布,立柱钢筋圈35、第一加强钢筋圈31、第二加强钢筋圈32和第三加强钢筋圈33均围设且焊接固定于多根立柱钢筋条34,立柱钢筋圈35设置有多个且沿立柱钢筋条34的长度方向分布,第一加强钢筋圈31、第二加强钢筋圈32和第三加强钢筋圈33均分布于立柱钢筋圈35之间,从而形成立柱钢筋骨架3,提高立柱1的结构强度;其中,第一加强钢筋圈31、第二加强钢筋圈32和第三加强钢筋圈33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一加强钢筋圈31和第二加强钢筋圈32均位于立柱钢筋骨架3靠近斗拱钢筋骨架4的部位;第一加强钢筋圈31与第二加强钢筋圈32之间间隔有多个立柱钢筋圈35,第二加强钢筋圈32与第三加强钢筋圈33之间间隔有立柱钢筋圈35。
35.连接筋41穿入立柱钢筋骨架3中,且连接筋41与立柱钢筋条34、立柱钢筋圈35以及第一加强钢筋圈31焊接固定,从而实现斗拱钢筋骨架4与立柱钢筋骨架3的连接。
36.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加强钢筋圈32沿径向固定有承重筋36,承重筋36的中部设置有承重圈37,第二加强钢筋圈32还沿径向固定有支撑筋38,支撑筋38与承重筋36相垂直,且支撑筋38与承重圈37固定连接,从而提高承重圈37的承重能力。
37.第一加强钢筋圈31固定连接有四根加强筋39,四根加强筋39平均分为两组且对称设置于第一加强钢筋圈31的两侧,两组加强筋39之间的水平连线平行于连接筋41的长度方
向,加强筋39远离第一加强钢筋圈31的一端与承重圈37固定连接,且四根加强筋39的端部沿承重圈37的周向间隔分布,使得加强筋39朝立柱钢筋骨架3的中心向下倾斜,当斗拱2受力并将力传递到立柱1时,通过加强筋39的引导,立柱1的受力可以向立柱1的中心靠近,并压低立柱1连接于斗拱2的部位的重心,从而提高斗拱2与立柱1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仿古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38.承重圈37面向第三加强钢筋圈33的一面固定连接有斜撑筋310,斜撑筋310设置有两条,斜撑筋310远离承重圈37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加强钢筋圈33远离斗拱钢筋骨架4的一侧,使得斜撑筋310沿远离斗拱2的方向向下倾斜,进一步支撑承重圈37,并将立柱1的受力传递至远离斗拱2的部位,提高斗拱2与立柱1连接部位的结构强度。
39.斗拱钢筋骨架4远离立柱钢筋骨架3的一端连接有加固筋5,加固筋5两处弯折,从而一体成型出外托部51、平托部52和内托部53,其中平托部52水平设置,外托部51与平托部52的夹角大于90
°
,内托部53与平托部52的夹角大于90
°
;平托部52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一加强钢筋圈31的水平高度,平托部52的水平高度低于最底侧的连接筋41,且平托部52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加强钢筋圈32的水平高度,外托部51与连接筋41固定连接,内托部53与加强筋39固定连接,从而加固筋5将斗拱2远离立柱1的一端连接于加强筋39,并将斗拱2该处的受力更好的传递到加强筋39和第二加强钢筋圈32,并且配合第二加强钢筋圈32较低的水平高度,使得斗拱2传递到立柱1的力更集中于立柱1低于斗拱2的部分,分散斗拱2和立柱1连接部位的荷载,提高可承受的剪切力,且斜撑筋310可以将荷载进一步分散到立柱1下端,提高建筑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40.内托部53连接于靠近斗拱钢筋骨架4的加强筋39,使得斗拱2传递到内托部53的力能更好的传递至加强筋39,进而传递到承重筋36,进一步实现斗拱2受力的分散。
41.外托部51远离平托部52的一端固定有第一挂钩54,第一挂钩54套接于连接筋41,内托部53远离平托部52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挂钩55,第二挂钩55套接于加强筋39,使得加固筋5可以在斗拱钢筋骨架4和立柱钢筋骨架3初步安装完成后再进行安装,并且在安装加固筋5的过程中,第一挂钩54和第二挂钩55可使加固筋5的安装位置便于调节,找到加固筋5与连接筋41以及加强筋39的受力点后,再将第一挂钩54与连接筋41焊接固定、第二挂钩55与加强筋39焊接固定,从而实现加固筋5的安装。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