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风道壳体和无叶风扇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0:0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风道 地说 壳体 风扇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风道壳体和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

2.传统的风扇通常包括马达和叶片,叶片装在笼子内,笼子允许空气穿过,能阻止外界物体与叶片接触,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然而这种风扇吹风的风是间歇式不连续、不均匀的,长时间吹风扇之后,会导致头疼,而且该种风扇本身也存在安全隐患,例如儿童由于好奇而把手指伸入笼子内接触叶片而造成损伤,外界的异物也会进入笼子内导致破损等。为了提高风扇的安全性能,现在无叶风扇越来越普及,无叶风扇也叫空气增背机,它能产生自然持续的凉风,它是将空气吸入引擎座内后将气流增强若干倍之后再通过环形缝隙处排出,从而带动环形圈内的气流流动形成持续的、均匀的风。
3.无叶风扇一般采用混流原理使用混流风叶,但是这种风扇风压小,风速低,要想达到较高的风压和风速,只能提升电机的转速,例如将驱动电机的转速提升至5000rpm甚至更高,对于高速电机而言,这种情况就造成噪声大的特点,又由于其视觉感上没有风叶,风叶位于机器下方,气流剧烈向上进行风流的过程中易造成气动噪声,这种低频声在卧室环境里用户是无法接受的。
4.公告号为cn212155261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一种风道组装结构及无叶风扇,该无叶风扇在为了保证风力,需要对外界空气吸入后进行压缩,因此无叶风扇内部空气流速很大,上部风道夹角处空气之间易发生紊流等,导致气流噪音较大,尤其在夜间睡觉使用时,气流的噪音不利于睡眠。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减少风道中紊流的产生,抑制高转速带来的气动噪声的风道壳体。
6.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风道壳体的无叶风扇。
7.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道壳体,包括风道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风道周壁和风道顶壁,风道周壁沿着竖直方向延伸,风道周壁和风道顶壁围成风道,风道周壁上开设有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出风口,风道周壁的底部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风道连通;风道内设置有第一导流板,第一导流板靠近风道顶壁设置,第一导流板的表面朝向出风口设置。自下而上,第一导流板自靠近出风口的位置朝向远离出风口的方向延伸。
8.由上述方案可见,气流从进风口经风道向出风口流动时,第一导流板能够将气流引向风道顶壁与风道周壁形成的角落,在高转速风叶驱动下,高压气流在风道中能进行缓冲,经第一导流板将高压气流在风道顶部形成的大紊流圈打散,从而有效避免风道顶部产生紊流,抑制高转速带来的气动噪声。
9.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风道内还设置有第二导流板,第二导流板与第一导流板呈夹角且相对设置,第二导流板靠近第一导流板设置,第二导流板位于第一导流板靠近出风口的一侧。
10.由此可见,第二导流板能够将气流向出风口引导,保证气体在流经出风口时为平滑流动且保证气体流动时的转向角度小,可有效减少转向和壁阻所带来的压力损失,从而保证出风的风量和风压。同时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设置能够减少风量损失,增大出风量,提升风扇性能。另外,通过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设置,能够有效改善音质的同时,使出风量更均匀,提高用户体验。
11.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导流板具有相对设置的迎风面和背风面,迎风面朝向出风口,背风面朝向风道顶壁。
12.由此可见,迎风面贴合气流的流向,从而实现对气流更好的导向,减小风阻。
13.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二导流板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多个第二导流板间隔布置;沿着第二导流板的布置方向自下而上,多个第二导流板的位置逐渐向出风口靠近。
14.由此可见,多个第二导流能够实现对气流的更好的引导。
15.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数量相同,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沿着水平方向一一对应设置。
16.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多个第一导流板在竖直方向上等间距布置,多个第二导流板在竖直方向上等间距布置。
17.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二导流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在45度至70度范围内。
18.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导流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度。
19.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导流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在45度至70度范围内。
20.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导流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度。
21.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导流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连接在风道周壁上。
22.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风道周壁的横截面的形状呈椭圆形,出风口位于风道周壁长轴的一端。
23.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风道周壁和风道顶壁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风道周壁的底部连接,风道周壁与风道顶壁一一对应围成两个风道,两个风道平行且相互连通。
24.由此可见,可提高送风效率和送风量。
25.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叶风扇,包括上述的风道壳体。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实施例中风道壳体的结构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实施例的剖视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实施例中后壳体的结构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实施例中导流组件布置方式的示意图。
30.图5是现有的风叶风扇的风道壳体中气流的仿真效果图。
31.图6是本实用新型无味风扇实施的风道壳体中气流的仿真效果图。
32.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3.参见图1至图3,无叶风扇包括底座(未图示)、风机(未图示)和大致呈u型的风道壳体1,底座安装在风道壳体1的下端,风机安装在底座内。风道壳体1包括前壳体11和后壳体12,前壳体11和后壳体12均大致呈u型并沿着前后方向相互扣合,前壳体11和后壳体12共同形成两个风道周壁3和两个风道顶壁4,两个风道周壁3的底部连接。
34.风道周壁3沿着竖直方向延伸,一个风道周壁3和一个风道顶壁4围成一个围成风道10,两个风道10平行且相互连通。风道周壁3上开设有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出风口14,风道周壁3的横截面的形状呈椭圆形,出风口14位于风道周壁3长轴的一端,且出风口14位于前壳体11上,风道周壁3的底部开设有进风口13,进风口13和出风口14均与风道10连通。
35.风道10内设置有三个间隔布置的导流组件5,三个导流组件5均靠近风道顶壁4设置,且三个导流组件5在竖直方向上等间距布置。导流组件5的布置方向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沿着布置方向自下而上,导流组件5的位置逐渐向出风口14靠近。
36.参见图2和图4,导流组件5包括呈夹角且相互靠近设置的第二导流板51和第一导流板52,第二导流板51和第一导流板52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连接在风道周壁3上,每个导流组件5中的第一导流板52和第二导流板51沿着水平方向布置。三个第一导流板52在竖直方向上等间距布置,三个第二导流板51等间距布置。沿着第二导流板51的布置方向自下而上,第二导流板51的位置逐渐向出风口14靠近。
37.第二导流板51具有相对设置的迎风面511和背风面512,第一导流板52的上表面与第二导流板51的背风面512相对设置,迎风面511朝向出风口14,背风面512朝向风道顶壁4,第一导流板52位于第二导流板51远离出风口14的一侧。自下而上,第一导流板52自靠近出风口14的位置朝向远离出风口14的方向延伸。
38.第二导流板51与水平面的夹角θ在45度至70度范围内,第一导流板52与水平面的夹角在45度至70度范围内。优选地,第二导流板51与水平面的夹角以及第一导流板52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60度。
39.现有的风叶风扇的风道壳体中,由于高速高压气流在风道中聚集在上部形成紊流,根据仿真结果风道顶部处气体回流,产生角区分离,具体见仿真图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大致呈倒八形状的导流组件5,气流从进风口13经风道10向出风口14流动时,第二导流板51能够将气流向出风口14引导,第一导流板52能够将气流引向风道顶壁4与风道周壁3形成的角落,从而将高压气流在风道10的顶部形成的大紊流圈打散,避免风道10顶部拐角处产生紊流,通过导流组件5将高压气体均匀的导出出风口14,保证气体在流经出风口14时为平滑流动且保证气体流动时的转向角度小,可有效减少转向和壁阻所带来的压力损失,从而保证出风的风量和风压,加倒八状导流组件5的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图中显示紊流消除,流线较顺畅,该呈倒八形状的导流组件5使得经过该导流组件5出来的气流更加顺畅,不易形成涡流等,有效减少风量损失以及解决噪音问题。
40.此外,导流组件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两个以上,多个导流组件间隔布置。导流组件也可以仅包括第一导流板,且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数量可以相同,且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沿着水平方向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数量也可以不同。第二导流板和第一导流板的尺寸和倾斜角度等可根据需要进行改变。第二导流板的下端可以与第一导流板的下端连接在一起,也可以间隔一定距离。第二导流板和第一导流板也可
以为仅长度方向的一端与风道周壁连接,而另一端未连接在风道周壁上。上述改变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41.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