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充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6:3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充气 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充气装置。


背景技术:

2.充气装置是人们经常使用的生产或生活用品,传统充气装置是一气室一气嘴结构,气嘴内有内或外式塞封闭气室气体,但传统充气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不足:1、充气装置例如市面上普通打气筒的气压表易摔碎、气压测量不准确;2、充气装置把手在使用过程中难以将气体充入待充气装置中,充气装置把手在使用时触感差、使用费力、易打滑,用户难以有效施力充气;3、市面上常见充气装置脚踏位置易断裂;4、由于气室内气压大于气室外,再加上使用中对装置的挤压,增加了气室内的压力,使得气室内的气体极易从端盖逃逸或端盖变形产生漏气,影响使用;5、传统充气装置携带和收纳不便;6、充气时底座不稳,充气装置气室整体强度差,由于刮破、磨露或扎眼等原因造成气室泄漏时,装置很快就会失去原有形态,从而丧失原有的使用功能,甚至发生危险;7、气管接口处衔接操作时不便。
3.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充气装置,以解决目前充气装置的气压表易摔碎、气压测量不准确,把手在使用时触感差、使用费力、易打滑,用户难以有效施力充气,脚踏位置易断裂,气室内的气体极易从端盖逃逸或端盖变形产生漏气,携带和收纳不便,充气时底座不稳,气管接口处衔接操作时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充气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气压表易摔碎、气压测量不准确,把手在使用时触感差、使用费力、易打滑,用户难以有效施力充气,脚踏位置易断裂,气室内的气体极易从端盖逃逸或端盖变形产生漏气,携带和收纳不便,充气时底座不稳,气管接口处衔接操作时不便等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新型充气装置,包括支撑管、一体式测压活塞和充气软管;
7.所述支撑管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支撑管的上方侧壁开设有进气口,所述支撑管的下端设有蜂窝底座,所述蜂窝底座下端设有密封的端盖;
8.所述一体式测压活塞设置在支撑管内部,且所述一体式测压活塞沿支撑管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所述一体式测压活塞包括从下向上顺序依次密封连接的单向阀活塞体、中空柱体、缓冲腔、气压表和防滑把手,所述缓冲腔侧壁上开设有出气口;
9.所述充气软管设置在支撑管的侧壁,且所述充气软管与出气口配合密封螺纹连接。
10.进一步,所述单向阀活塞体包括一体成型的活塞体本体,所述活塞体本体侧壁设有活塞密封橡胶圈,所述活塞体本体中间设有活塞出气孔,所述活塞出气孔一端设有与中空柱体配合连接的中空柱连接螺纹,所述活塞出气孔另一端设有活塞出气阀;
11.所述活塞体本体两侧开设有对称分布的活塞体进气孔,所述活塞体进气孔上均设有活动塞,所述活动塞包括活塞进气阀、缓接柱和固定柱,所述活塞进气阀的横截面积大于活塞体进气孔的横截面积,所述固定柱的横截面积大于活塞体进气孔的横截面积。
12.进一步,所述蜂窝底座底端设有蜂巢形凹槽,所述蜂窝底座的横截面呈侧壁凸弧形的b字形,所述蜂窝底座和端盖之间设有端盖密封圈。
13.进一步,所述支撑管的侧壁开设有松紧绳固定槽,所述松紧绳固定槽上设有松紧绳,所述进气口上设有进气滤网。
14.进一步,所述充气软管一端设有与出气口连接的充气管母头,所述充气软管另一端设有与待充装置的充气嘴密封连接的充气管公头,所述充气管公头上设有便于操作旋转的拇指扳手和充气管公头密封圈。
15.进一步,所述防滑把手沿支撑管的中心轴线和沿支撑管的中心轴线的垂直线的交点方向、由内到外呈弧形渐进式逐渐扩大的中空弯折,所述防滑把手表面设有防滑纹,所述防滑把手的外端上部呈上翻。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充气装置,适用于充气式桨板、充气艇、冲锋舟、漂流船等各种充气产品等充气,具有通用性,紧密式设计,结构坚固。具有实用性高、气压测量准确、稳定性好、耐用持久、安全系数高、拆装方便、便于携带和收纳、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等综合性优点,能够有效提高充气装置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年限,降低了危险系数,大幅提升用户的使用稳定性感、安全感和触感等,采用新型气压表设置,解决了市面普通打气筒气压表易摔碎、气压测量不准确的问题,气压表的显示盘部分显示在外且凹陷式设置,方便用户查看气压值,安全系数高,进气孔上设有进气滤网,进气滤网可以有效过滤掉空气中的杂质,有效避免充气装置内部结构使用时杂质进去而摩擦受损,设置单向阀活塞体,可以保证上提防滑把手时,气流进入支撑管的腔体内,下压防滑把手时,活塞进气阀堵住活塞体进气孔,打开活塞出气阀,从而使得气流进入中空柱体,进而气流进入缓冲腔,气流再分别通过出气口、充气软管进入待充气装置内,设置密封圈,可以有效保证密封,设置蜂巢形凹槽和b字形的底座,能够保证充气装置使用时,稳固性更好,蜂巢形凹槽增加了产品的强度,使产品稳定性增强,而且对充气装置脚踏位置背面结构重新设计为侧壁凸弧形的b字形结构,避免了市面上产品该处易断裂的问题,设置端盖,且对端盖结构和端盖位置重新设计,避免了市面上产品该处经常变形产生的漏气问题,设置防滑把手,根据人体手部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增加了使用舒适度,使用起来更加省力。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充气装置实施例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充气装置实施例的反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充气装置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视图一);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充气装置实施例的支撑管和蜂窝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充气装置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视图二);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充气装置实施例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充气装置实施例的活塞体本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充气装置实施例的活塞体本体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26.附图中涉及到的附图标记有:支撑管1,进气口2,一体式测压活塞3,单向阀活塞体4,中空柱体5,缓冲腔6,气压表7,防滑把手8,出气口9,充气软管10,蜂窝底座11,端盖12,进气滤网13,活塞体进气孔14,活塞进气阀15,活塞出气孔16,活塞出气阀17,活塞密封橡胶圈18,中空柱连接螺纹19,端盖密封圈20,松紧绳固定槽21,松紧绳22,充气管公头23,充气管公头密封圈24,充气管母头25,活塞体本体26,拇指扳手27。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8.实施例一
29.如图1

8所示,一种新型充气装置,包括支撑管1、一体式测压活塞3和充气软管10;
30.支撑管1为中空管状结构,支撑管1的上方侧壁开设有进气口2,支撑管1的下端设有蜂窝底座11,蜂窝底座11下端设有密封的端盖12;
31.一体式测压活塞3设置在支撑管1内部,且一体式测压活塞3沿支撑管1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一体式测压活塞3包括从下向上顺序依次密封连接的单向阀活塞体4、中空柱体5、缓冲腔6、气压表7和防滑把手8,缓冲腔6侧壁上开设有出气口9;
32.充气软管10设置在支撑管1的侧壁,且充气软管10与出气口9配合密封螺纹连接。
33.作为优选方案的,单向阀活塞体4包括一体成型的活塞体本体26,活塞体本体26侧壁设有活塞密封橡胶圈18,活塞体本体26中间设有活塞出气孔16,活塞出气孔16一端设有与中空柱体5配合连接的中空柱连接螺纹19,活塞出气孔16另一端设有活塞出气阀17;
34.活塞体本体26两侧开设有对称分布的活塞体进气孔14,活塞体进气孔14上均设有活动塞,活动塞包括活塞进气阀15、缓接柱和固定柱,活塞进气阀15的横截面积大于活塞体进气孔14的横截面积,固定柱的横截面积大于活塞体进气孔14的横截面积。设置单向阀活塞体,可以保证上提防滑把手8时,气流进入支撑管1和中控柱体5之间的充气间内,下压防滑把手8时,活塞进气阀15堵住活塞体进气孔14,打开活塞出气阀17,从而使得气流进入中空柱体5,进而气流进入缓冲腔6,气流再分别通过出气口9、充气软管10进入待充气装置内,设置活塞密封橡胶圈18,可以有效保证密封,设置固定柱的横截面积大于活塞体进气孔14的横截面积,在防滑把手8上提时,从活塞体进气孔14进入的气流通过活塞体进气孔14将活塞进气阀15冲开后,固定柱能够有效的固定住活动塞整体不掉落。
35.作为优选方案的,蜂窝底座11底端设有蜂巢形凹槽,蜂窝底座11的横截面呈侧壁凸弧形的b字形,蜂窝底座11和端盖12之间设有端盖密封圈20。设置蜂巢形凹槽和b字形的底座,能够保证充气装置使用时,稳固性更好,蜂巢形凹槽增加了产品的强度,使产品稳定性增强,而且对充气装置脚踏位置背面结构重新设计为侧壁凸弧形的b字形结构,避免了市面上产品该处易断裂的问题,设置端盖密封圈20,保证充气装置内部形成有效密封,不漏气。
36.实施例二
37.如图1

8所示,一种新型充气装置,包括支撑管1、一体式测压活塞3和充气软管10;
38.支撑管1为中空管状结构,支撑管1的上方侧壁开设有进气口2,支撑管1的下端设
有蜂窝底座11,蜂窝底座11下端设有密封的端盖12;
39.一体式测压活塞3设置在支撑管1内部,且一体式测压活塞3沿支撑管1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一体式测压活塞3包括从下向上顺序依次密封连接的单向阀活塞体4、中空柱体5、缓冲腔6、气压表7和防滑把手8,缓冲腔6侧壁上开设有出气口9;
40.充气软管10设置在支撑管1的侧壁,且充气软管10与出气口9配合密封螺纹连接。
41.作为优选方案的,单向阀活塞体4包括一体成型的活塞体本体26,活塞体本体26侧壁设有活塞密封橡胶圈18,活塞体本体26中间设有活塞出气孔16,活塞出气孔16一端设有与中空柱体5配合连接的中空柱连接螺纹19,活塞出气孔16另一端设有活塞出气阀17;
42.活塞体本体26两侧开设有对称分布的活塞体进气孔14,活塞体进气孔14上均设有活动塞,活动塞包括活塞进气阀15、缓接柱和固定柱,活塞进气阀15的横截面积大于活塞体进气孔14的横截面积,固定柱的横截面积大于活塞体进气孔14的横截面积。设置单向阀活塞体,可以保证上提防滑把手8时,气流进入支撑管1的腔体内,下压防滑把手8时,活塞进气阀15堵住活塞体进气孔14,打开活塞出气阀17,从而使得气流进入中空柱体5,进而气流进入缓冲腔6,气流再分别通过出气口9、充气软管10进入待充气装置内,设置活塞密封橡胶圈18,可以有效保证密封,设置固定柱的横截面积大于活塞体进气孔14的横截面积,在防滑把手8上提时,从活塞体进气孔14进入的气流通过活塞体进气孔14将活塞进气阀15冲开后,固定柱能够有效的固定住活动塞整体不掉落。
43.作为优选方案的,蜂窝底座11底端设有蜂巢形凹槽,蜂窝底座11的横截面呈侧壁凸弧形的b字形,蜂窝底座11和端盖12之间设有端盖密封圈20。设置蜂巢形凹槽和b字形的底座,能够保证充气装置使用时,稳固性更好,蜂巢形凹槽增加了产品的强度,使产品稳定性增强,而且对充气装置脚踏位置背面结构重新设计为侧壁凸弧形的b字形结构,避免了市面上产品该处易断裂的问题,设置端盖密封圈20,保证充气装置内部形成有效密封,不漏气。
44.作为优选方案的,支撑管1的侧壁开设有松紧绳固定槽21,松紧绳固定槽21上设有松紧绳22,进气口2上设有进气滤网13。设置松紧绳固定槽21和松紧绳22,能够稳固充气软管10于支撑管1的侧壁上,方便充气装置在使用后更易收纳和携带,进气口2设置进气滤网13,进气滤网13可以有效过滤掉空气中的杂质,有效避免充气装置内部结构使用时杂质进去而摩擦受损。
45.作为优选方案的,充气软管10一端设有与出气口9连接的充气管母头25,充气软管10另一端设有与待充装置的充气嘴密封连接的充气管公头23,充气管公头23上设有便于操作旋转的拇指扳手27和充气管公头密封圈24。充气软管10设置充气管母头25和充气管公头23,方便与外界可拆卸连接,充气管公头23设置拇指扳手27和充气管公头密封圈24,既方便密封不透气,还方便配合用户手指拨动旋转,辅助平衡用力。
46.作为优选方案的,防滑把手8沿支撑管1的中心轴线和沿支撑管1的中心轴线的垂直线的交点方向、由内到外呈弧形渐进式逐渐扩大的中空弯折,防滑把手8表面设有防滑纹,防滑把手8的外端上部呈上翻。对防滑把手8进行了重新设计,该防滑把手8较市面普通产品具有更好的受力承重点、防滑设计,增加了操作握把手的触感,使操作过程更省力,具有更好的防滑效果。
47.实施例二相对于实施例一的优点在于:设置松紧绳固定槽21和松紧绳22,能够稳
固充气软管10于支撑管1的侧壁上,方便充气装置在使用后更易收纳和携带,进气口2设置进气滤网13,进气滤网13可以有效过滤掉空气中的杂质,有效避免充气装置内部结构使用时杂质进去而摩擦受损,充气软管10设置充气管母头25和充气管公头23,方便与外界可拆卸连接,充气管公头23设置拇指扳手和充气管公头密封圈24,既方便密封不透气,还方便配合用户手指拨动旋转,辅助平衡用力,对防滑把手8进行了重新设计,该防滑把手8较市面普通产品具有更好的受力承重点、防滑设计,增加了操作握把手的触感,使操作过程更省力,具有更好的防滑效果。
48.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49.使用时,用户取出本新型充气装置,将充气软管10通过充气管母头25旋紧并密封连接于出气口9上,充气管公头23旋紧并连接于待充气装置的气嘴上,此时充气准备完毕。当然,如果用户需要给充气产品如充气式桨板充气,将充气管公头23连接于待充气产品进气阀门上即可。接着用户开始充气,用户脚踏蜂窝底座11,手握防滑把手8并将防滑把手8向上提起,此时空气气流经过进气滤网13的过滤后,并经过进气口2进入支撑管1和中空柱体5之间的充气间内,随着气流的涌入,气流将活塞体本体26上的活塞进气阀15向下顶开,此时活塞进气孔14打开,气流从活塞进气孔14流入活塞体本体26下部及支撑管1之间的充气间内;待用户提拉防滑把手8至适当距离后,向下压防滑把手8,此时活塞进气阀15在下部气压的阻力下迅速向上移位并密封卡接堵住活塞进气孔14;用户继续向下压动防滑把手8,因活塞体本体26中部设有活塞出气孔16,此时活塞出气孔16在下部气压的压力下迅速向上移位并打开活塞活塞出气阀门17,所以气流分别通过塞体本体26的中部通孔、中空柱体5内腔、缓冲腔6后通过出气口9及充气软管10最终气流被充入待充装置内。
50.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