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高压离心风机的降噪进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3:0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风机 离心 高压 降噪 装置


1.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高压离心风机的降噪进风装置,属于风机设备技术领领域。


背景技术:

2.离心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它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气体由风机轴向进入叶片空间,然后在叶轮的驱动下一方面随叶轮旋转;另一方面在惯性的作用下提高能量,沿半径方向离开叶轮。离心式高压广泛应用于工厂、电厂、钢铁厂以及工业炉窑的通风和引风等领域,在各工业企业中广泛通用,尤其是应用在中空玻璃机械生产领域,为了提高中空玻璃生产的效率,给中空玻璃机械升级提速,需要采用一种高风压的离心式风机来提高其生产效率。而高压离心风机属于小流量、高风压风机,因此,其在工作中产生较大的风噪,而且,在不采用消声措施的情况下,风机进出风口向环境所射出的噪声可达110

120分贝,大大影响工作者的健康,且干扰了周围的环境。
3.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高压离心风机产生的较大风噪是利用过滤孔网或减速孔板来实现,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压离心风机的风量,使得排送气体的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高压离心风机的降噪进风装置,该进风装置在不降低风量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进入风机的风的流向和风的速度,来实现降低风噪。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高压离心风机的降噪进风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6.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设有隔离段,所述隔离段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第一通道,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所述出风口设在所述第二腔室的侧壁;
7.进风导管,所述进风导管依次贯穿所述进风口、第一腔室和隔离段,能够用于将外界的风导向所述第二腔室;
8.出风导管,所述出风导管依次贯穿所述出风口、第二腔室和隔离段,能够用于将所述第一腔室的风导向外界。
9.优选地,所述进风导管、出风导管和第一通道均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10.所述进风导管和第一通道分别设在所述出风导管的上下两侧。
11.优选地,所述进风导管设在所述出风导管的下方,所述第一通道设在所述出风导管的上方,所述进风导管和第一通道的径向尺寸均小于所述出风导管的径向尺寸。
12.优选地,所述出风导管的下方设置两个进风导管,所述出风导管的上方设置两个第一通道。
13.优选地,所述隔离段的长度占所述壳体长度的1/3

3/5。
14.优选地,所述出风导管的径向尺寸不小于所述壳体宽度的1/3,且出风导管的侧壁
与壳体不接触。
15.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内侧设有孔板,所述孔板和壳体内壁之间填充有吸音层。
16.优选地,所述吸音层包括灌浆隔音层,所述灌浆隔音层与孔板之间设有纤维布层;
17.所述孔板远离壳体的一侧设有吸音棉。
18.优选地,处于所述隔离段中的第一通道、出风导管、进风导管均为筛网管,所述筛网管与筛网管之间、及筛网管与壳体之间填充有吸音材料,所述吸音材料与筛网管之间设有纤维布层。
19.优选地,所述纤维布层为玻璃丝布;
20.所述吸音材料为玻璃丝纤维棉。
21.本技术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
22.1.本技术所提供的用于高压离心风机的降噪进风装置,外界的风经过进风导管进入到第二腔室,然后从第二腔室进入到第一通道,经第一通道后进入到第一腔室,最后从第一腔室流入到出风导管,经出风导管流入到高压离心风机内,风在经过进风装置时经过多次风向的改变和风速的改变,进而降低了风噪。
23.2.本技术所提供的用于高压离心风机的降噪进风装置,在壳体内侧设置的孔板、吸音层及吸音棉,能够有效的降低风噪;隔离段内不同通道之间填充的吸音材料,也能够进一步降低风噪。
附图说明
2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进风装置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进风装置的右视图;
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进风装置的出风口示意图;
28.图4为壳体的局部剖面图。
29.部件和附图标记列表:
30.1、壳体,a、孔板,b、灌浆隔音层,c、玻璃丝布,d、吸音棉,
31.11、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13、隔离段,
32.2、第一通道,3、进风导管,4、出风导管,5、进风口,6、出风口,
33.7、筛网管,8、吸音材料,9、隔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能够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5.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
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3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8.本技术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高压离心风机的降噪进风装置,如图1
‑ꢀ
图3所示,包括壳体1,壳体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风口5和出风口6,壳体1内设有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 之间设有隔离段13,隔离段13上开设有连通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的第一通道2,进风口5开设在第一腔室11的侧壁,出风口6设在第二腔室12的侧壁;此外,还包括进风导管3和出风导管4,进风导管3依次贯穿进风口5、第一腔室11和隔离段13,能够用于将外界的风导向第二腔室12;出风导管4 依次贯穿出风口6、第二腔室12和隔离段13,能够用于将第一腔室11的风导向外界。
39.外界的风经过进风导管3进入到第二腔室12,然后从第二腔室12进入到第一通道2,经第一通道2后进入到第一腔室11,最后从第一腔室11流入到出风导管4,经出风导管4流入到高压离心风机内,风在经过进风装置时经过多次风向的改变和风速的改变,进而降低了风噪。
40.在一实施方式中,进风导管3、出风导管4和第一通道2均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进风导管3和第一通道2分别设在出风导管4的上下两侧,风由进风导管3进入到第二腔室12时,然后通过第二腔室12内的出风导管4的进行分流,以进一步达到降低风速的目的。
41.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进风导管3设在出风导管4的下方,第一通道2 设在出风导管4的上方,进风导管3和第一通道2的径向尺寸均小于出风导管 4的径向尺寸,使得出风导管4和进风导管3之间形成压力差,有利于风导向出风导管4。
42.具体地,如图2所示,出风导管4的下方设置两个进风导管3,出风导管 4的上方设置两个第一通道2,两个进风导管3与两个第一通道2关于出风导管4对称设置,且进风导管3与第一通道2的径向尺寸相同,整个进风装置的截面呈矩形,出风导管4的中轴线穿过矩形截面的中点,进风导管3分别设在矩形截面下部的两个角处,第一通道2设在矩形截面上部的两个角处,如此设置,使得进风装置整体更加紧凑,结构更加稳定。
43.进风导管3和第一通道2的数量并不限于两个,还可以设置成三个、四个等,具体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44.在一示例中,隔离段13的长度占壳体1长度的1/4

3/5。若隔离段13的长度较短,则第一通道2的长度较短,则风经过第一通道2的时间较短,第一通道2的外周设置有吸音材料8,对风的降噪作用就较弱。
45.在一示例中,出风导管4的径向尺寸不小于壳体1宽度的1/3,且出风导管4的侧壁与壳体1不接触,使得对从进风导管3出来的风进行有效的分流,降低风的流速,以降低风噪。
46.为了进一步降低风噪,如图4所示,壳体1的内侧设有孔板a,孔板a和壳体1内壁之
间填充有吸音层。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吸音层包括灌浆隔音层b,灌浆隔音层b与孔板a之间设有纤维布层,以防止灌浆隔音层b穿出孔板a上的孔,使得进风装置结构更加稳定可靠,吸音层并不限于灌浆隔音层b,还可以为其它吸音材质,如吸音纤维,吸音泡沫、吸音棉。灌浆隔音层b为现有的隔音材料在此不在赘述。
47.进一步地,孔板a远离壳体的一侧设有吸音棉d。
48.在一实施方式中,处于隔离段13中的第一通道2、出风导管4、进风导管 3均为筛网管7,筛网管7与筛网管7之间、及筛网管与壳体之间填充有吸音材料8,吸音材料8与筛网管之间设有纤维布层,以防止吸音材料8穿出筛网,隔离段13的两端设有隔挡板9,防止吸音材料8穿出进入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
49.具体地,纤维布层为玻璃丝布c,吸音材料8为玻璃丝纤维棉,玻璃丝布 c和玻璃丝纤维棉具有较好的吸音性能和较好的防腐蚀性能,使得进风装置降噪效果更好,使用时间更长。
50.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5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