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叶片型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2021-09-29 00:0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叶片 压缩机


1.本发明涉及叶片型压缩机。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往的叶片型压缩机。该叶片型压缩机具备壳体、驱动轴、转子及多个叶片。在壳体形成有吸入室、排出室及缸室。另外,壳体具有第1区划壁和第2区划壁。驱动轴被支承于壳体,能够绕着驱动轴心旋转。转子在缸室内以能够与驱动轴同步旋转的方式设置。在转子除了形成有多个叶片槽之外,还形成有与各叶片槽相同数量的细槽。各叶片以各自能够出没各叶片槽的方式设置。
3.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由缸室的内表面、转子的外表面、第1区划壁、第2区划壁及各叶片形成了压缩室。并且,各叶片槽与各叶片之间被设为由第1区划壁和第2区划壁区划的背压室。另外,各叶片槽分别与细槽连接。由此,各背压室与细槽连通。
4.另外,在该叶片型压缩机设置有背压供给机构。背压供给机构位于排出室与各背压室之间,将排出室内的润滑油向各背压室供给。背压供给机构具有第1供给路、第2供给路及旋转路。
5.第1供给路及第2供给路分别形成于第2区划壁。第1供给路与排出室连通。另一方面,第2供给路在润滑油的流通方向上位于第1供给路的下游侧,根据驱动轴的旋转方向的相位而与各细槽间歇性地连通。旋转路形成于驱动轴。旋转路伴随于驱动轴的旋转而使第1供给路和第2供给路间歇性地连通。
6.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若驱动轴绕着驱动轴心旋转,旋转路将第1供给路和第2供给路连通,则通过第1供给路而排出室和第2连通路连通。由此,排出室内的润滑油经过第1供给路而到达第2供给路内。并且,通过转子的旋转,各细槽和第2供给路连通,由此,第2供给路内的润滑油(进而,排出室内的润滑油)通过细槽而向背压室内供给。这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通过供给到背压室的润滑油而背压室内成为高压,由此,各叶片被压靠于缸室的内表面。这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颤振被抑制,并且来自压缩室的制冷剂的泄漏被抑制。另外,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通过旋转路使第1供给路和第2供给路成为非连通,从而排出室和第2连通路成为非连通。
7.在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在第1供给路和第2供给路非连通时,第2供给路和细槽连通。相反,在第1供给路和第2供给路连通时,第2供给路和细槽成为非连通。也就是说,仅在排出室和第2供给路非连通时,第2供给路和细槽连通而从第2供给路向背压室供给润滑油。由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即使在第2供给路和细槽连通的状态、即第2供给路和背压室连通的状态下使运转停止了的情况下,背压室和第1供给路(进而背压室和排出室)也为非连通。这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抑制了背压室内的润滑油经过背压供给机构而向排出室内逆流或通过从背压室内向排出室内逆流的润滑油而驱动轴逆旋转。
8.现有技术文献
9.专利文献
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

3451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1.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12.为了通过背压供给机构向各背压室供给润滑油并且抑制各背压室内的润滑油向排出室内逆流,需要在第1供给路和第2供给路成为非连通的定时下使第2供给路与各背压室连通。另外,为了通过润滑油使背压室内合适地成为高压且将各叶片向缸室的内表面合适地压靠,除了需要在驱动轴的每1圈旋转中充分确保第2供给路和各背压室连通的区间(以下,称作连通区间)之外,还需要合适地调整在第2供给路和一个背压室连通后直到第2供给路和接下来的背压室连通为止的间隔(以下,称作连通间隔)。
13.在此,在上述以往的叶片型压缩机中,对于转子,除了各叶片槽之外还形成各细槽,通过调整各叶片槽和各细槽连接的角度,来调整第2供给路与各细槽连通的定时、即第2供给路与各背压室连通的定时。
14.但是,根据发明者的验证,即使是在转子形成各细槽的结构,第2供给路与各背压室连通的定时的限制也多,无法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因而,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难以合适地确保驱动轴的每1圈旋转中的连通区间,另外,也难以合适地调整连通间隔。其结果,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背压室内不被通过润滑油充分升压,或者直到升压后的背压室减压为止的期间提前,从而难以将叶片向缸室的内表面充分压靠。
15.本发明鉴于上述以往的实际情况而完成,将提供能够向各背压室内合适地供给润滑油并且能够抑制各背压室内的润滑油向排出室内逆流且能够合适地抑制颤振及来自压缩室的制冷剂的泄漏的叶片型压缩机作为应该解决的课题。
16.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7.本发明的叶片型压缩机具备:
18.壳体,形成有吸入室、排出室、支承孔及缸室;
19.驱动轴,被支承于所述支承孔,能够绕着驱动轴心旋转;
20.转子,在所述缸室内以能够与所述驱动轴同步旋转的方式设置,形成有多个叶片槽;及
21.叶片,以各自能够出没各所述叶片槽的方式设置,
22.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驱动轴心方向的一方侧、面向所述缸室的第1区划壁和在所述驱动轴心方向的另一方侧、面向所述缸室并且区划所述排出室和所述缸室的第2区划壁,
23.由所述缸室的内表面、所述转子的外表面、所述第1区划壁、所述第2区划壁及各所述叶片形成了压缩室,
24.各所述叶片槽与各所述叶片之间被设为由所述第1区划壁和所述第2区划壁区划的背压室,
25.设置有位于所述排出室与各所述背压室之间且将所述排出室内的润滑油向各所述背压室供给的背压供给机构,
26.所述叶片型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27.所述支承孔形成于所述第2区划壁,
28.所述背压供给机构具有:
29.第1供给路,形成于所述第2区划壁且与所述排出室连通;
30.中间室,在与所述第1供给路不同的位置处形成于所述第2区划壁;
31.供给室,在与所述第1供给路及所述中间室不同的位置处形成于所述第2区划壁;
32.第2供给路,形成于所述第2区划壁且与所述供给室连接,根据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的相位而使所述供给室和所述背压室间歇性地连通;及
33.旋转路,形成于所述驱动轴且向所述中间室和所述供给室开口,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使所述第1供给路和所述中间室间歇性地连通并且使所述中间室和所述供给室间歇性地连通,
34.所述中间室和所述供给室在所述驱动轴心方向上互相分离,
35.所述供给室位于所述支承孔的外周侧且与所述支承孔连接,并且通过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而与所述支承孔区划开,
36.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所述第1供给路与所述中间室之间、所述中间室与所述供给室之间及所述供给室与所述背压室之间的至少1个成为非连通。
37.在本发明的叶片型压缩机中,通过驱动轴的旋转,旋转路使第1供给路和中间室连通,从而通过第1供给路而排出室和中间室连通。这样,排出室内的润滑油经过第1供给路而到达中间室内。该中间室内的润滑油通过“通过驱动轴的旋转,旋转路使中间室和供给室连通”而到达供给室内。并且,供给室内的润滑油通过“通过驱动轴的旋转,第2供给路与背压室连通”而到达背压室内。这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也是,通过供给到背压室的润滑油而背压室内成为高压,从而各叶片被压靠于缸室的内表面。
38.在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通过驱动轴旋转,第1供给路与中间室之间、中间室与供给室之间及供给室与背压室之间的至少1个成为非连通。由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第1供给路与中间室之间、中间室与供给室之间及供给室与背压室之间这3个不会同时连通。因而,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在第2供给路与背压室连通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第2供给路而供给室与背压室之间连通的状态)下使运转停止了的情况下,第1供给路与中间室之间及中间室与供给室之间的至少一方成为非连通。
39.由此,例如,在供给室与背压室之间连通的状态下第1供给路与中间室之间成为非连通且中间室与供给室之间连通的情况下,背压室内的润滑油通过第2供给路而向供给室逆流,而且,逆流到供给室的润滑油能够通过旋转路而向中间室逆流。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第1供给路与中间室之间非连通,所以也能够抑制逆流到中间室的润滑油经由中间室而向第1供给路(进而排出室)逆流。
40.另外,例如,在供给室与背压室之间连通的状态下第1供给路与中间室之间连通且中间室与供给室之间成为非连通的情况下,即使通过第2供给路而润滑油从背压室向供给室逆流,该润滑油也难以从供给室向中间室逆流。因而,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润滑油向排出室逆流。而且,在供给室与背压室之间连通的状态下第1供给路与中间室之间及中间室与供给室之间这双方为非连通的情况下,逆流到供给室的润滑油也难以从供给室向中间室逆流。
41.这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第1供给路与中间室之间、中间室与供给室之间及供给室与背压室之间这3个不会同时连通。因而,即使在第1供给路与中间室之间成为非连通的定时或中间室与供给室之间成为非连通的定时的任一方下第2供给路与背压室连通,也
能够抑制背压室内的润滑油向排出室内逆流。因而,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与上述以往的叶片型压缩机相比,能够提高第2供给路与背压室连通的定时(也就是说,供给室与各背压室的各连通区间)的设计的自由度。由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能够合适地确保驱动轴的每1圈旋转中的供给室与各背压室的连通区间,另外,关于供给室与各背压室的各连通区间彼此的连通间隔也能够合适地调整。这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能够通过润滑油使背压室内充分升压,并且能够合适地调整直到升压后的背压室减压为止的期间,因此能够将叶片充分压靠于缸室的内表面。
42.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叶片型压缩机,能够向各背压室内合适地供给润滑油,并且能够抑制各背压室内的润滑油向排出室内逆流,且能够合适地抑制颤振及来自压缩室的制冷剂的泄漏。
43.在中间室、供给室中积存通过第1供给路而从排出室流通来的润滑油。因而,中间室和供给室需要以能够充分积存从排出室流通来的润滑油的大小形成。因而,例如,可考虑将中间室或供给室形成于驱动轴内。但是,在该情况下,存在因中间室或供给室而驱动轴的刚性容易下降的问题。
44.于是,可考虑在第2区划壁形成中间室及供给室这双方。在该情况下,与在驱动轴内形成中间室、供给室的情况相比,容易确保驱动轴的刚性。在此,在第2区划壁中、中间室和供给室以在驱动轴心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关于中间室及供给室,需要确保能够充分积存润滑油的大小,并以各自不会不依赖于旋转路而连通的方式可靠地区划。因而,中间室及供给室的形状复杂化,难以在第2区划壁形成中间室及供给室。
45.这一点,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在第2区划壁中,中间室和供给室在驱动轴心方向上互相分离。因而,与中间室和供给室以在驱动轴心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的情况相比,关于中间室和供给室,能够抑制形状的复杂化并确保能够充分积存润滑油的大小,并且能够将彼此合适地区划。由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能够在第2区划壁容易地形成中间室和供给室。另外,第2区划壁中的第1供给路和供给室的配置的设计的自由度也能够提高,因此,与此相应而旋转路的设计的自由度也能够提高。
46.另外,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在调整第2供给路与背压室连通的定时时,无需对转子必须形成上述以往的叶片型压缩机那样的细槽。因而,在转子不形成细槽的情况下,能够将转子(进而,叶片型压缩机)的制造容易化,因此也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47.旋转路能够由轴孔和径孔构成,轴孔在驱动轴的内部在驱动轴心方向上延伸且从驱动轴的端面向中间室开口,径孔在驱动轴中在径向上延伸,从驱动轴的外周面向供给室开口,并且在驱动轴的内部与轴孔连通。并且,轴孔优选始终与中间室连通。在该情况下,能够将旋转路的结构简化,因此能够将旋转路容易地形成于驱动轴。
48.另外,在该情况下,径孔优选由第1径孔和第2径孔构成,第1径孔将驱动轴在径向上贯通且能够与第1供给路连通,第2径孔在与第1径孔不同的位置处将驱动轴在径向上贯通且能够与供给室连通。在该情况下,除了第1供给路、供给室的形状之外,关于第2区划壁中的第1供给路、供给室的位置等,也能够使设计的自由度更高。
49.供给室能够由一方侧供给室和另一方侧供给室构成,另一方侧供给室隔着驱动轴心而与一方侧供给室相对,并且通过驱动轴的外周面而与一方侧供给室区划开。并且,第2供给路优选由使一方侧供给室和背压室间歇性地连通的一方侧第2供给路和使另一方侧供
给室和背压室间歇性地连通的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构成。
50.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一方侧第2供给路而将一方侧供给室内的润滑油向背压室内合适地供给,并且能够通过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而将另一方侧供给室内的润滑油向背压室内合适地供给。另外,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与在第2区划壁仅形成有1个供给室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一方侧供给室及另一方侧供给室的大型化、形状的复杂化,并能够通过一方侧供给室及另一方侧供给室而合适地积存润滑油。
51.发明的效果
52.根据本发明的叶片型压缩机,能够向各背压室内合适地供给润滑油,并且能够抑制各背压室内的润滑油向排出室内逆流,且能够合适地抑制颤振及来自压缩室的制冷剂的泄漏。
附图说明
53.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的剖视图。
54.图2涉及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是示出图1的a

a截面的剖视图。
55.图3涉及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是示出图1的b

b截面的剖视图。
56.图4是示出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57.图5涉及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是示出转子的示意图。
58.图6涉及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是示出叶片槽的示意放大图。
59.图7涉及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是示出通过旋转路而第1供给路和中间室连通时的图4的c

c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60.图8涉及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是示出通过旋转路而中间室和供给室连通时的图4的c

c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61.图9涉及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是示出第1供给路和中间室连通的定时、中间室和供给室连通的定时及供给室和各背压室连通的定时的时间图。
62.图10是示出实施例2的叶片型压缩机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63.图11涉及实施例2的叶片型压缩机,是示出通过旋转路而第1供给路和中间室连通时的图10的d

d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64.图12涉及实施例2的叶片型压缩机,是示出通过旋转路而第1供给路和中间室连通时的图10的e

e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65.图13涉及实施例2的叶片型压缩机,是示出通过旋转路而中间室和供给室连通时的图10的d

d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66.图14涉及实施例2的叶片型压缩机,是示出通过旋转路而中间室和供给室连通时的图10的e

e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67.图15是示出实施例3的叶片型压缩机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68.图16涉及实施例3的叶片型压缩机,是示出通过旋转路而第1供给路、中间室及供给室连通时的图15的f

f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69.图17涉及实施例3的叶片型压缩机,是示出通过旋转路而第1供给路、中间室及供给室连通时的图15的g

g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70.图18涉及实施例3的叶片型压缩机,是示出通过旋转路而中间室和供给室连通时
的图15的f

f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71.图19涉及实施例3的叶片型压缩机,是示出通过旋转路而中间室和供给室连通时的图15的g

g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72.图20涉及实施例3的叶片型压缩机,是示出第1供给路、中间室及供给室连通的定时、中间室和供给室连通的定时及供给室和各背压室连通的定时的时间图。
73.附图标记说明
[0074]1…
壳体
[0075]2…
前壳体(第1区划壁)
[0076]3…
后侧板(第2区划壁)
[0077]
3d

第2支承孔(支承孔)
[0078]
3e

第1供给路
[0079]
3f

中间室
[0080]
3g

供给室
[0081]
3h

第2供给路
[0082]7…
缸室
[0083]8…
驱动轴
[0084]9…
吸入室
[0085]
10

排出室
[0086]
15

转子
[0087]
15a~15e

第1~第5叶片槽(叶片槽)
[0088]
16a~16e

第1~第5背压室(背压室)
[0089]
17a~17e

第1~第5叶片(叶片)
[0090]
19

压缩室
[0091]
31

一方侧供给室
[0092]
33

另一方侧供给室
[0093]
35

一方侧第2供给路
[0094]
37

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
[0095]
50

背压供给机构
[0096]
81a

第1旋转路(旋转路)
[0097]
81b

第2旋转路(旋转路)
[0098]
810

轴孔
[0099]
811

第1径孔(径孔)
[0100]
812

第2径孔(径孔)
[0101]
o

驱动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0102]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例1~3。实施例1~3的叶片型压缩机均搭载于未图示的车辆,构成了车辆的制冷回路。
[0103]
(实施例1)
[0104]
如图1~图3所示,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具备壳体1、驱动轴8、转子15、第1~第5叶片17a~17e及背压供给机构50。壳体1具有前壳体2、后侧板3及外壳5。前壳体2是本发明中的“第1区划壁”的一例。另外,后侧板3是本发明中的“第2区划壁”的一例。
[0105]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图1所示的实线箭头规定了叶片型压缩机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另外,在图2中,除了与图1对应地规定了叶片型压缩机的上下方向之外,还规定了叶片型压缩机的左右方向即宽度方向。并且,在图3以后,与图1对应地规定了叶片型压缩机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另外,叶片型压缩机的前方侧对应于本发明中的“驱动轴心方向的一方侧”,叶片型压缩机的后方侧对应于本发明中的“驱动轴心方向的另一方侧”。此外,这些各方向是为了说明的方便的一例。
[0106]
如图1所示,前壳体2具有主体壁2a和第1侧壁2b。主体壁2a在前壳体2的径向上延伸。主体壁2a的后表面被设为第1面2c。第1面2c与驱动轴8的驱动轴心o正交而在主体壁2a的径向上延伸。另外,在主体壁2a形成有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向前方突出的第1凸起(英文:boss)2d,在第1凸起2d内形成有第1支承孔2e。第1支承孔2e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从第1凸起2d的前端延伸至第1面2c。在此,驱动轴心o方向与叶片型压缩机的前后方向平行。在第1支承孔2e内设置有轴封装置11。另外,在主体壁2a形成有连通路2f。连通路2f在主体壁2a内一边倾斜一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由此,连通路2f使轴封装置11和后述的吸入室9连通。而且,在主体壁2a的外周面设置有第1o型圈13a。
[0107]
第1侧壁2b与主体壁2a成为了一体,从主体壁2a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朝向后方而呈筒状延伸。在第1侧壁2b内凹陷设置有缸室7。如图2及图3所示,缸室7呈与驱动轴心o正交的截面成为椭圆形的柱状。另外,在第1侧壁2b的外周面形成有吸入室9和2个吸入口9b。吸入室9呈环绕第1侧壁2b一圈的环状。各吸入口9b分别在第1侧壁2b的径向上延伸,将缸室7和吸入室9连通。而且,如图3所示,在第1侧壁2b的后方侧形成有2个排出口10b。各排出口10b分别与缸室7连通。另外,如图1所示,在第1侧壁2b的外周面中的比吸入室9靠后方侧的部位设置有第2o型圈13b。
[0108]
后侧板3配置于前壳体2的后方侧。如图4所示,在后侧板3形成有第2面3a、2个排油槽3b、排出路3c、第2支承孔3d、第1供给路3e、中间室3f、供给室3g及第2供给路3h。第2支承孔3d是本发明中的“支承孔”的一例。
[0109]
第2面3a位于后侧板3的前端,与第1侧壁2b的后端抵接。各排油槽3b分别凹陷设置于第2面3a。如图5所示,各排油槽3b分别形成为绕着驱动轴心o延伸的大致圆弧形状,隔着驱动轴心o而上下配置。
[0110]
如图4所示,排出路3c在后侧板3中形成于比各排油槽3b靠外周侧的部位。排出路3c在后侧板3内一边倾斜一边前后延伸。
[0111]
第2支承孔3d在后侧板3中配置于成为各排油槽3b彼此之间的位置,从第2面3a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朝向后方延伸。在此,第2支承孔3d未将后侧板3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贯通。由此,第2支承孔3d的后端位于后侧板3内。另一方面,第2支承孔3d的前端在各排油槽3b彼此之间在第2面3a开口。
[0112]
第1供给路3e在后侧板3内在径向上呈直线状延伸。并且,第1供给路3e向后侧板3的外周侧开口。另外,第1供给路3e与第2支承孔3d连通。更具体而言,第1供给路3e在成为第2支承孔3d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处与第2支承孔3d连通。
[0113]
中间室3f在后侧板3中形成于比第2支承孔3d及第1供给路3e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靠后方侧的位置。中间室3f形成为比第2支承孔3d大径(直径大)的圆柱状,与第2支承孔3d的后端连通。这样,中间室3f在与第1供给路3e不同的位置处与第2支承孔3d的后端连通。因而,中间室3f和第1供给路3e未成为直接连通的结构。
[0114]
如图7及图8所示,供给室3g由一方侧供给室31和另一方侧供给室33构成。一方侧供给室31及另一方侧供给室33形成为与第2支承孔3d连接的大致半圆的柱状。一方侧供给室31和另一方侧供给室33隔着驱动轴心o而配置于后侧板3的左右方向,互相相对。
[0115]
另外,如图4所示,在后侧板3中,一方侧供给室31及另一方侧供给室33均形成于比中间室3f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靠前方侧的位置。由此,在后侧板3中,中间室3f、与一方侧供给室31及另一方侧供给室33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互相分离而配置。
[0116]
另外,如图7及图8所示,在后侧板3中,第1供给路3e位于成为一方侧供给室31与另一方侧供给室33之间的位置。并且,第1供给路3e在成为一方侧供给室31与另一方侧供给室33之间的位置处与第2支承孔3d连通。换言之,一方侧供给室31及另一方侧供给室33在后侧板3中分别配置于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与第1供给路3e重叠的位置(一方侧供给室31、另一方侧供给室33及第1供给路3e存在于与驱动轴心o垂直的假想平面上)且成为第1供给路3e的外周侧的位置。这样,一方侧供给室31及另一方侧供给室33、与第1供给路3e也未成为直接连通的结构。
[0117]
第2供给路3h由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和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构成。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及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在后侧板3中配置于比第1供给路3e、中间室3f及供给室3g靠润滑油的流通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另外,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和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隔着驱动轴心o左右分离而配置。
[0118]
如图4所示,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在后侧板3内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延伸。由此,如图4所示,一方侧第2供给路35的前端在第2面3a开口,后端向一方侧供给室31内开口(参照图7及图8)。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也与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平行地在后侧板3内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延伸。由此,如图5所示,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的前端在第2面3a开口,后端向另一方侧供给室33内开口(参照图7及图8)。
[0119]
在此,如图5所示,在第2面3a中,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及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的各前端在第2支承孔3d的外周侧且成为各排油槽3b彼此之间的部位开口。此时,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前端和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的前端在左右方向上分离而在第2面3a开口。由此,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及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与各排油槽3b非连通。
[0120]
另外,如图4所示,在后侧板3形成有油分离室4a和连通孔4b。而且,在后侧板3的外周面设置有第3o型圈13c。
[0121]
油分离室4a在后侧板3中位于比中间室3f靠后方侧处,在后侧板3内在径向上呈圆柱状延伸。油分离室4a的上端在后侧板3的上端面开口。由此,油分离室4a与后述的排出室10内连通。在油分离室4a内压入有形成为圆筒状的分离筒21。分离筒21的上端与排出室10内连通。另外,在油分离室4a形成有与分离筒21的下部面对的圆筒状的引导面22。排出路3c的后端在引导面22开口。由此,油分离室4a与排出路3c连通。由这些引导面22、分离筒21及排出路3c构成了油分离机构20。
[0122]
在油分离机构20中,排出路3c使制冷剂气体向油分离室4a内流通。由此,在油分离
室4a内,制冷剂气体在引导面22与分离筒21的外周面之间环绕。这样,油分离机构20使制冷剂气体中包含的润滑油分离。
[0123]
连通孔4b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延伸,与油分离室4a的下端和排出室10连通。
[0124]
如图1所示,外壳5具有底壁5a和第2侧壁5b。底壁5a位于外壳5的后端,在径向上延伸。第2侧壁5b与底壁5a成为了一体,从底壁5a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朝向前方而呈筒状延伸。通过这些底壁5a及第2侧壁5b,外壳5呈有底的筒状。
[0125]
外壳5以在内部收容了主体壁2a的一部分、第1侧壁2b及后侧板3的状态与前壳体2接合。此时,主体壁2a与第2侧壁5b之间由第1o型圈13a密封。同样,第1侧壁2b与第2侧壁5b之间由第2o型圈13b密封。后侧板3与第2侧壁5b之间由第3o型圈13c密封。并且,在外壳5内,在后侧板3与底壁5a之间形成有排出室10。排出室10通过后侧板3而与缸室7区划开。而且,排出室10与第1供给路3e连通。由此,第1供给路3e使排出室10和第2支承孔3d连通。
[0126]
如图3所示,在第1侧壁2b与第2侧壁5b之间形成有2个排出空间10a。各排出空间10a与各排出口10b分别连通。在各排出空间10a内分别设置有封闭排出口10b的排出阀10c和限制排出阀10c的提升量的止动器10d。而且,如图1所示,各排出空间10a与排出路3c连通。由此,各排出空间10a通过排出路3c而与油分离室4a连通。
[0127]
另外,在第2侧壁5b形成有将吸入室9向外部打开的流入口5c和将排出室10向外部打开的流出口5d。流入口5c通过配管而与蒸发器连接。流出口5d通过配管而与冷凝器连接。此外,配管、蒸发器及冷凝器的图示省略。
[0128]
而且,在第2侧壁5b形成有第1安装脚5e和第2安装脚5f。外壳5(进而,本实施例的叶片型压缩机)通过第1、2安装脚5e、5f而安装于未图示的车辆的发动机等。
[0129]
驱动轴8呈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前后延伸的圆柱状。驱动轴8具有位于前端侧的前端部位8a、位于后端侧的后端部位8b及位于前端部位8a与后端部位8b之间的中央部位8c。前端部位8a与后端部位8b及中央部位8c相比形成为大径。后端部位8b和中央部位8c形成为同径(直径相同)。另外,在前端部位8a及后端部位8b、即驱动轴8的外周面80,通过涂布处理而设置有ptef制的滑动层(图示省略)。
[0130]
驱动轴8的前端部位8a插通于轴封装置11并被支承于第1支承孔2e。另外,中央部位8c位于缸室7内。并且,后端部位8b被支承于第2支承孔3d。这样,驱动轴8被支承于壳体1,能够绕着驱动轴心o旋转。另外,轴封装置11供前端部位8a插通并将壳体1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密封。另外,通过后端部位8b被支承于第2支承孔3d,从而如图7及图8所示,后端部位8b(进而驱动轴8)位于一方侧供给室31与另一方侧供给室33之间。由此,驱动轴8通过后端部位8b的外周面80而区划一方侧供给室31和另一方侧供给室33。另外,驱动轴8区划一方侧供给室31和第2支承孔3d,并且区划另一方侧供给室33和第2支承孔3d。此外,也可以设为在第1支承孔2e与前端部位8a之间和第2支承孔3d与后端部位8b之间分别设置轴承的结构。
[0131]
如图4所示,在后端部位8b形成有第1旋转路81a。第1旋转路81a由1个轴孔810和1个第1径孔811构成。第1旋转路81a是本发明中的“旋转路”的一例。另外,轴孔810是本发明中的“轴孔”的一例,第1径孔811是本发明中的“径孔”的一例。
[0132]
轴孔810形成于后端部位8b的内部,在后端部位8b的内部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延伸。并且,轴孔810的后端在驱动轴8的后端面82开口,前端在后端部位8b的内部设置于比第1径孔811靠前方侧的部位。也就是说,轴孔810未将驱动轴8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贯通。并且,
通过后端部位8b被支承于第2支承孔3d而轴孔810成为了从后端面82向中间室3f开口的状态。
[0133]
第1径孔811在后端部位8b的内部在驱动轴8的径向上延伸,与轴孔810连通。另外,第1径孔811将后端部位8b在驱动轴8的径向上贯通。由此,第1径孔811在后端部位8b的外周面80中在2处开口。第1径孔811成为比轴孔810小径(直径小)且与第1供给路3e大致同径。在此,第1径孔811在后端部位8b中形成于成为第2支承孔3d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由此,如图7及图8所示,通过后端部位8b被支承于第2支承孔3d,从而第1径孔811成为了与第1供给路3e、一方侧供给室31、另一方侧供给室33相对并且向第1供给路3e及一方侧供给室31、另一方侧供给室33开口的状态。
[0134]
第1径孔811通过驱动轴8绕着驱动轴心o旋转而与第1供给路3e、一方侧供给室31、另一方侧供给室33连通。此时,由于第1径孔811以贯通后端部位8b的方式形成,所以第1径孔811与一方侧供给室31和另一方侧供给室33同时连通。在此,如图7所示,在第1径孔811与第1供给路3e连通时,第1径孔811与一方侧供给室31、另一方侧供给室33非连通。另外,如图8所示,在第1径孔811与一方侧供给室31、另一方侧供给室33连通时,第1径孔811与第1供给路3e非连通。
[0135]
在第1旋转路81a中,通过后端部位8b被支承于第2支承孔3d而成为轴孔810向中间室3f内开口的状态。由此,轴孔810与中间室3f始终连通。并且,如图7所示,通过第1径孔811与第1供给路3e连通,从而第1旋转路81a通过第1径孔811及轴孔810而使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连通。另外,如图8所示,通过第1径孔811与一方侧供给室31、另一方侧供给室33连通,从而第1旋转路81a通过第1径孔811及轴孔810而使一方侧供给室31、另一方侧供给室33和中间室3f连通。这样,第1旋转路81a通过驱动轴8的旋转而使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间歇性地连通,并且使中间室3f和一方侧供给室31及另一方侧供给室33(即,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间歇性地连通。
[0136]
更具体而言,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包括图7所示的驱动轴8的旋转角度在内,如图9所示,在驱动轴8处于预定的第1角度范围时,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连通。也就是说,在驱动轴8处于第1角度范围时,通过第1供给路3e及第1旋转路81a而排出室10和中间室3f连通。这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在驱动轴8处于第1角度范围时,成为排出室10和中间室3f连通的第1连通区间x1。另外,在驱动轴8处于第1角度范围时,成为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非连通的第1非连通区间y1。另一方面,包括图8所示的驱动轴8的旋转角度在内,如图9所示,在驱动轴8处于预定的第2角度范围时,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连通。即,在驱动轴8处于第2角度范围时,成为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连通的第2连通区间x2。第2角度范围被设定为比第1角度范围大。另外,在驱动轴8处于第2角度范围时,成为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非连通的第2非连通区间y2。
[0137]
而且,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在第1角度范围与第2角度范围之间设定有第3角度范围。第3角度范围被设定为比第1角度范围及第2角度范围小。并且,在驱动轴8处于第3角度范围时,成为第3非连通区间y3。在第3非连通区间y3中,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成为非连通,并且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也成为非连通。也就是说,第3非连通区间y3被设定为第1非连通区间y1与第2非连通区间y2重叠的范围。
[0138]
在此,由于在第1旋转路81a中第1径孔811贯通后端部位8b,所以在该叶片型压缩
机中,在驱动轴8的1圈旋转的期间,第1角度范围、第2角度范围及第3角度范围分别各存在2次。也就是说,第1连通区间x1和第2连通区间x2存在2次。另外,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由于第2角度范围被设定为比第1角度范围大,所以在驱动轴8的每1圈旋转中,第2连通区间x2比第1连通区间x1长。而且,在驱动轴8的每1圈旋转中,第3非连通区间y3最短。
[0139]
如图1~图3所示,转子15配置于缸室7内。转子15被压入于驱动轴8的中央部位8c,与驱动轴8一体化。由此,转子15在缸室7内能够一边与驱动轴8同步一边绕着驱动轴心o旋转。转子15呈与驱动轴心o正交的截面是圆形状的柱状。
[0140]
如图5所示,在转子15形成有第1~第5叶片槽15a~15e。第1~第5叶片槽15a~15e彼此在转子15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第1~第5叶片槽15a~15e分别将转子15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贯通。
[0141]
第1叶片槽15a具有第1主体部150a和第1延伸部151a。第2叶片槽15b具有第2主体部150b和第2延伸部151b。第3叶片槽15c具有第3主体部150c和第3延伸部151c。第4叶片槽15d具有第4主体部150d和第4延伸部151d。第5叶片槽15e具有第5主体部150e和第5延伸部151e。第1~第5主体部150a~150e是同样的结构,第1~第5延伸部151a~151e是同样的结构。以下,基于第1主体部150a及第1延伸部151a来说明结构。
[0142]
如图6所示,第1主体部150a的截面形状呈圆形状。第1主体部150a在转子15中配置于从驱动轴心o成为第1半径r1的位置。并且,第1主体部150a以绕着驱动轴心o具有第1角度幅度w1的方式被设定了直径的大小。如图5所示,第1延伸部151a的截面形状呈矩形状。第1延伸部151a与第1主体部150a连通,从第1主体部150a朝向转子15的外周面呈直线状延伸。并且,第1延伸部151a在转子15的外周面开口。
[0143]
如图5所示,在第1~第5叶片槽15a~15e中,通过转子15绕着驱动轴心o旋转,第1~第5主体部150a~150e与各排油槽3b依次相对。另外,通过转子15绕着驱动轴心o旋转,在第1~第5叶片槽15a~15e中,第1~第5主体部150a~150e与第2供给路3h即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间歇性地连通。这样,通过第2供给路3h,供给室3g和第1~第5叶片槽15a~15e间歇性地连通。更具体而言,通过一方侧第2供给路35,一方侧供给室31和第1~第5叶片槽15a~15e间歇性地连通。并且,通过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另一方侧供给室33和第1~第5叶片槽15a~15e间歇性地连通。
[0144]
如图2及图3所示,第1~第5叶片17a~17e分别形成为矩形的板状。第1~第5叶片17a~17e分别以能够出没第1~第5叶片槽15a~15e的方式收容于第1~第5叶片槽15a~15e。由此,在第1~第5叶片槽15a~15e内,与第1~第5叶片17a~17e之间被设为第1~第5背压室16a~16e。第1~第5背压室16a~16e通过第1面2c及第2面3a(进而,前壳体2及后侧板3)而从缸室7区划开。另外,通过第1~第5主体部150a~150e与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间歇性地连通,从而第1~第5背压室16a~16e通过一方侧第2供给路35而与一方侧供给室31间歇性地连通,并且通过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而与另一方侧供给室33间歇性地连通。
[0145]
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由相邻的第1~第5叶片17a~17e、转子15的外周面、缸室7的内周面、第1面2c及第2面3a形成了压缩室19。也就是说,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形成有5个压缩室19。并且,处于吸入行程的压缩室19和吸入室9通过吸入口9b而连通。另外,处于排出行程的压缩室19和排出空间10a通过排出口10b而连通。
[0146]
背压供给机构50由第1供给路3e、中间室3f、一方侧供给室31、另一方侧供给室33、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及第1旋转路81a构成。由此,背压供给机构50在壳体1内位于排出室10与第1~第5背压室16a~16e之间。
[0147]
在如以上这样构成的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若驱动轴8由发动机等驱动,则转子15与驱动轴8同步旋转。由此,各压缩室19一边使容积变化一边进行吸入行程、压缩行程及排出行程。因而,经过了蒸发器的低压的制冷剂气体被从流入口9a向吸入室9吸入,经过吸入口9b而被向处于吸入行程的压缩室19吸入。然后,制冷剂气体在压缩行程中被压缩而成为高压,而且在排出行程中从压缩室19经过排出口10b而向排出空间10a排出。这样,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在油分离机构20中,内部所包含的润滑油被离心分离。分离后的润滑油从油分离室4a内经过连通孔4b而向排出室10内积存。另一方面,润滑油被分离后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从流出口5d朝向冷凝器排出。
[0148]
在此期间,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背压供给机构50将积存于排出室10内的润滑油向第1~第5背压室16a~16e供给。具体而言,在背压供给机构50中,第1供给路3e使积存于排出室10内的润滑油朝向第2支承孔3d流通。并且,如图9所示,通过驱动轴8的旋转角度成为第1角度范围且成为第1连通区间x1,第1旋转路81a使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连通。因而,排出室10内的润滑油经过第2支承孔3d、第1径孔811、轴孔810而向中间室3f内流入。在此,在驱动轴8处于第1角度范围时,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成为非连通,因此流入到中间室3f内的润滑油向中间室3f内积存。
[0149]
然后,通过驱动轴8从第1角度范围向第3角度范围转变,第1旋转路81a使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成为非连通。因而,排出室10和中间室3f成为非连通,排出室10内的润滑油不再向中间室3f内流入。此外,在驱动轴8的旋转角度处于第3角度范围时,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成为非连通,因此润滑油仍积存于中间室3f内。
[0150]
然后,通过驱动轴8从第3角度范围向第2角度范围转变,成为第2连通区间x2,第1旋转路81a使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连通。因而,中间室3f内的润滑油从轴孔810经过第1径孔811而向供给室3g即一方侧供给室31及另一方侧供给室33内流入。另外,由于一方侧供给室31与一方侧第2供给路35连通,所以流入到一方侧供给室31内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到达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内。同样,由于另一方侧供给室33与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连通,所以流入到另一方侧供给室33内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到达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内。
[0151]
在此,在驱动轴8处于第2角度范围时,如图8所示,第1径孔811与第1供给路3e非连通,因此中间室3f和第1供给路3e成为非连通。由此,在轴孔810内流通的润滑油不会朝向第1供给路3e侧(也就是说,排出室10侧)流通。
[0152]
然后,到达了供给室3g的润滑油通过“根据绕着驱动轴心o旋转的驱动轴8的相位,第1~第5主体部150a~150e和第2供给路3h(也就是说,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及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连通”而向第1~第5背压室16a~16e内供给。这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通过供给到第1~第5背压室16a~16e内的润滑油,第1~第5叶片17a~17e被合适地压靠于缸室7的内表面,并且第1~第5叶片17a~17e在第1~第5叶片槽15a~15e内被润滑。由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颤振被防止。另外,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来自压缩室19的制冷剂气体的泄漏被防止,因此压缩效率变高。此外,供给到第1~第5背压室16a~16e内的润滑油在通过驱动轴8的旋转而第1~第5主体部150a~150e与各排油槽3b连通时向各排油槽3b内排出。并
且,排出到各排油槽3b内的润滑油经过转子15与后侧板3的间隙等而向缸室7内回流。
[0153]
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第2供给路3h仅在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非连通时或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非连通时与第1~第5背压室16a~16e连通。也就是说,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如图9所示,在是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成为非连通的第2非连通区间y2、或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成为非连通的第1非连通区间y1、或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成为非连通并且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成为非连通的第3非连通区间y3时,通过第2供给路3h而供给室3g和第1~第5背压室16a~16e连通。换言之,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设定有在是第1非连通区间y1或第2非连通区间y2或第3非连通区间y3时供给室3g和第1~第5背压室16a~16e连通的各第3连通区间x3。
[0154]
具体而言,在是第2非连通区间y2时,供给室3g和第1~3背压室16a~16c连通,并且供给室3g和第5背压室16e连通。在此,在是第2非连通区间y2时,供给室3g和第1背压室16a连通的区间、供给室3g和第2背压室16b连通的区间、供给室3g和第3背压室16c连通的区间、供给室3g和第5背压室16e连通的区间互相不同。并且,在是第1非连通区间y1时,成为供给室3g和第4背压室16d连通的区间。更严格地说,供给室3g和第1背压室16a连通的区间以跨第2非连通区间y2和第3非连通区间y3的方式设定。供给室3g和第4背压室16d连通的区间以跨第1非连通区间y1和第3非连通区间y3的方式设定。此外,在图9中,除了供给室3g和第1~5背压室16a~16e连通的各第3连通区间x3之外,还将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连通的第1连通区间x1及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连通的第2连通区间x2分别通过剖面线而示出。关于后述的图20也是同样的。
[0155]
这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第2供给路3h(进而,供给室3g)和第1~第5背压室16a~16e不会跨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连通的第1连通区间x1、和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连通的第2连通区间x2而连通。
[0156]
在此,设想假设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跨第1连通区间x1和第2连通区间x2而第2供给路3h与第4背压室16d连通的结构、即与图9所示的位置相比将供给室3g和第4背压室16d连通的区间向纸面的右侧错动而构成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通过第2供给路3h、供给室3g、第1旋转路81a、中间室3f及第1供给路3e、即背压供给机构50,第4背压室16d和排出室10连通。因而,通过在第2供给路3h与第4背压室16d连通的状态下使叶片型压缩机的运转停止,从而润滑油能够通过第2供给路3h而从第4背压室16d内向供给室3g内逆流,而且,逆流到供给室3g的润滑油能够通过中间室3f及第1供给路3e而最终向排出室10内逆流。
[0157]
相对于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在第2供给路3h与第1~第5背压室16a~16e连通时,第1旋转路81a使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成为非连通或者使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成为非连通。因而,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例如在第2供给路3h与第1~第5背压室16a~16e连通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第2供给路3h而供给室3g和第1~第5背压室16a~16e连通的状态)下使运转停止了的情况下,第1~第5背压室16a~16e内的润滑油能够通过第2供给路3h而逆流至供给室3g。但是,即使润滑油逆流至供给室3g,该润滑油也难以经由第1旋转路81a及中间室3f而向第1供给路3e逆流。其结果,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即使在通过第2供给路3h而供给室3g和第1~第5背压室16a~16e连通的状态下使运转停止了的情况下,也几乎不会产生第1~第5背压室16a~16e内的润滑油经过背压供给机构50而向排出室10内逆流的情况。
[0158]
这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由于不存在排出室10和供给室3g直接连通的定时,所
以若在包括第3非连通区间y3的第1非连通区间y1或第2非连通区间y2的任一方中使第2供给路3h与第1~第5背压室16a~16e连通,也就是说,若在该定时下设定各第3连通区间x3,则能够抑制第1~第5背压室16a~16e内的润滑油向排出室10内逆流。因而,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能够提高第2供给路3h与第1~第5背压室16a~16e连通的各定时、即各第3连通区间x3的设计的自由度。由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能够合适地确保驱动轴8的每1圈旋转中的各第3连通区间x3。另外,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关于各第3连通区间x3彼此的连通间隔也能够合适地调整。这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能够通过润滑油而使第1~第5背压室16a~16e内充分升压,并且能够合适地调整直到升压后的第1~第5背压室16a~16e减压为止的期间,因此能够将第1~第5叶片17a~17e充分压靠于缸室7的内表面。
[0159]
因此,根据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能够向第1~第5背压室16a~16e内合适地供给润滑油,并且能够抑制第1~第5背压室16a~16e的润滑油向排出室10内逆流,且能够合适地抑制颤振及来自压缩室19的制冷剂气体的泄漏。
[0160]
尤其是,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通过在后侧板3形成供给室3g及中间室3f,无需在驱动轴8内形成供给室3g、中间室3f,能够合适地确保驱动轴8的刚性。并且,通过在后侧板3中供给室3g形成于比中间室3f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靠前方侧的位置,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互相分离。因而,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与在后侧板3中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以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的情况相比,关于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抑制形状的复杂化,并形成为能够充分积存润滑油的大小,并且互相被合适地区划。这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能够在后侧板3中容易地形成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
[0161]
而且,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第1旋转路81a由1个轴孔810和与轴孔810连通的1个第1径孔811构成。轴孔810始终与中间室3f连通。并且,第1径孔811在与第1供给路3e非连通时与供给室3g连通,另一方面,在与第1供给路3e连通时与供给室3g非连通。由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能够简化第1旋转路81a并起到上述的作用。在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一方侧供给室31、另一方侧供给室33分别配置于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与第1供给路3e重叠的位置且比第1供给路3e的开口部位靠外周侧的位置。因而,在第1旋转路81a中,第1径孔811作为润滑油从第1供给路3e向中间室3f流通时的润滑油的入口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润滑油从中间室3f向一方侧供给室31、另一方侧供给室33流通时的润滑油的出口发挥功能。这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通过简化第1旋转路81a,能够在驱动轴8容易地形成第1旋转路81a。
[0162]
另外,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供给室3g由一方侧供给室31和另一方侧供给室33构成,第2供给路3h由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和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构成。由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能够通过第1旋转路81a而从中间室3f向一方侧供给室31及另一方侧供给室33分别使润滑油流通。并且,能够通过一方侧第2供给路35而从一方侧供给室31向第1~第5背压室16a~16e供给润滑油,并且能够通过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而从另一方侧供给室33向第1~第5背压室16a~16e供给润滑油。这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与在后侧板3仅形成有1个供给室3g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一方侧供给室31及另一方侧供给室33的大型化、形状的复杂化,并通过一方侧供给室31及另一方侧供给室33而将润滑油向第1~第5背压室16a~16e合适地供给。
[0163]
在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一方侧供给室31和另一方侧供给室33是左右对称的形状,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和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是同一形状。并且,由于在第1旋转路81a
中第1径孔811将驱动轴8的后端部位8b在径向上贯通,所以能够使积存于中间室3f的润滑油向一方侧供给室31和另一方侧供给室33同时流通。由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能够在一方侧供给室31和另一方侧供给室33中使润滑油的积存量(进而,使对第1~第5背压室16a~16e的润滑油的供给量)均等。
[0164]
另外,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在调整第2供给路3h与第1~第5背压室16a~16e连通的定时时,无需对转子15形成日本特开2015

34518号公报记载的叶片型压缩机那样的细槽。因而,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也实现了基于制造的容易化的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0165]
(实施例2)
[0166]
如图10所示,在实施例2的叶片型压缩机中,对驱动轴8的后端部位8b形成有第2旋转路81b。第2旋转路81b也是本发明中的“旋转路”的一例。由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由第1供给路3e、中间室3f、一方侧供给室31、另一方侧供给室33、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及第2旋转路81b构成了背压供给机构50。
[0167]
另外,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在后侧板3中,一方侧供给室31及另一方侧供给室33、即供给室3g形成于比第1供给路3e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靠前方侧的位置。由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供给室3g除了与中间室3f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分离之外,也与第1供给路3e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分离。另外,这样,通过供给室3g形成于比第1供给路3e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靠前方侧的位置,从而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及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即第2供给路3h与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相比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形成得短。
[0168]
第2旋转路81b由轴孔810、第1径孔811及第2径孔812构成。轴孔810与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相比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形成得长。第1径孔811与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相比形成于后端部位8b的后方侧,与轴孔810连通。由此,通过后端部位8b被支承于第2支承孔3d而第1径孔811与第1供给路3e相对并向第1供给路3e开口,但与一方侧供给室31及另一方侧供给室33不再相对。
[0169]
第2径孔812与第1径孔811同样,在后端部位8b的内部在驱动轴8的径向上延伸,与轴孔810连通。另外,第2径孔812被设为与第1径孔811同径,将后端部位8b在驱动轴8的径向上贯通。由此,第2径孔812也在后端部位8b的外周面80中在2处开口。在此,第2径孔812在后端部位8b中配置于比第1径孔811靠前方侧处。由此,第2径孔812在比第1径孔811靠前方侧处与轴孔810连通,并且在比第1径孔811靠前方侧处在外周面80开口。另外,第2径孔812与第1径孔811平行地延伸。由此,在驱动轴8中,第1径孔811和第2径孔812互相相位对齐。
[0170]
这样,通过在后端部位8b中第2径孔812配置于比第1径孔811靠前方侧处,从而通过后端部位8b被支承于第2支承孔3d而第2径孔812与一方侧供给室31及另一方侧供给室33相对并向一方侧供给室31及另一方侧供给室33开口。另一方面,第2径孔812与第1供给路3e不相对。这样,在第2旋转路81b中也是,通过驱动轴8的旋转,使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间歇性地连通,并且使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间歇性地连通。
[0171]
更具体而言,第2旋转路81b通过“驱动轴8绕着驱动轴心o旋转,如图11所示,第1径孔811与第1供给路3e相对并与第1供给路3e连通”,从而通过第1径孔811及轴孔810而使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连通。也就是说,与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同样,在驱动轴8处于第1角度范围时,成为通过第2旋转路81b而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连通的第1连通区间x1。在此,在第2旋转路81b中第1径孔811与第1供给路3e连通时,如图12所示,第2径孔812成为与
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及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均不相对的状态。也就是说,第2径孔812与供给室3g非连通。这样,在第2旋转路81b中也是,在驱动轴8处于第1角度范围时,成为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非连通的第1非连通区间y1。
[0172]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包括图13所示的驱动轴8的旋转角度在内,在驱动轴8处于第2角度范围时,第1径孔811与第1供给路3e非连通。也就是说,在驱动轴8处于第2角度范围时,成为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非连通的第2非连通区间y2。另外,在驱动轴8处于第2角度范围时,第2径孔812与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及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这双方相对,并与一方侧第2供给路35及另一方侧第2供给路37连通。这样,在驱动轴8处于第2角度范围时,第2旋转路81b通过第2径孔812及轴孔810而使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连通从而成为第2连通区间x2。此外,与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同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也是,在第1角度范围与第2角度范围之间设定有第3角度范围。该叶片型压缩机中的其他的构成与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是同样的,关于同一构成,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与构成相关的详细的说明。
[0173]
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在驱动轴8处于第1角度范围时,通过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连通,从而排出室10内的润滑油向中间室3f内流入。此时,由于第2径孔812与供给室3g非连通,所以从排出室10朝向中间室3f的润滑油不会向供给室3g内流入。并且,在驱动轴8处于第2角度范围时,通过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连通,从而中间室3f内的润滑油向供给室3g内流入。此时,由于第1径孔811与第1供给路3e非连通,所以从中间室3f朝向供给室3g的润滑油不会向第1供给路3e、进而向排出室10内流入。
[0174]
并且,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也是,包括第3非连通区间y3在内在是第1非连通区间y1或第2非连通区间y2时第2供给路3h与第1~第5背压室16a~16e连通。也就是说,在是第1非连通区间y1、第2非连通区间y2、第3非连通区间y3时,成为各第3连通区间x3。这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也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同样的作用。
[0175]
另外,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对驱动轴8的后端部位8b形成有与轴孔810和第1供给路3e连通的第1径孔811、和与轴孔810和供给室3g连通的第2径孔812。由此,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能够在后侧板3中使供给室3g和第1供给路3e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分离而配置。这样,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能够提高供给室3g、第1供给路3e的设计的自由度。
[0176]
(实施例3)
[0177]
如图15~图19所示,在实施例3的叶片型压缩机中,与实施例1、2的叶片型压缩机相比,使一方侧供给室31及另一方侧供给室33、即供给室3g大径化。另外,在实施例3的叶片型压缩机中,与实施例2的叶片型压缩机同样,对驱动轴8的后端部位8b形成有第2旋转路81b。在此,在实施例3的叶片型压缩机中,在第2旋转路81b中,与第1径孔811相比使第2径孔812稍微大径化。
[0178]
这样,通过将供给室3g大径化并且将第2径孔812大径化,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在经由第1径孔811而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连通时,中间室3f经由第2径孔812而也与供给室3g开始连通。也就是说,包括图16及图17所示的驱动轴8的旋转角度在内,如图20所示,在驱动轴8处于第1角度范围时,成为第1供给路3e、中间室3f及供给室3g连通的第1连通区间x1。由此,在第1连通区间x1的一部分中,润滑油从第1供给路3e通过第2旋转路81b而向中间室3f流通,并且也向供给室3g流通。
[0179]
另外,包括图18及图19所示的驱动轴8的旋转角度在内,在第2非连通区间y2中,第
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成为非连通。此时,第1供给路3e和供给室3g也成为非连通。
[0180]
另外,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也是,包括图18及图19所示的驱动轴8的旋转角度在内,如图20所示,在驱动轴8处于第2角度范围时,成为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连通的第2连通区间x2。如上所述,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由于供给室3g被大径化,所以与实施例1、2的叶片型压缩机相比,第2角度范围变大,驱动轴8的每1圈旋转中的第2连通区间x2变长。另外,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在第1非连通区间y1中,中间室3f与第1供给路3e非连通。在此,与驱动轴8的每1圈旋转中的第2连通区间x2变长相应地,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与实施例1、2的叶片型压缩机相比,驱动轴8的每1圈旋转中的第1非连通区间y1变短。
[0181]
另外,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在驱动轴8进行1圈旋转的期间,第1连通区间x1和第2连通区间x2局部重叠。换言之,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在驱动轴8进行1圈旋转的期间,不存在第1供给路3e与中间室3f之间、中间室3f与供给室3g之间及供给室3g与背压室16a~16e之间均成为非连通的状态。
[0182]
并且,如图20所示,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设定有在第1连通区间x1和第2连通区间x2不重叠的定时下供给室3g和第1~5背压室16a~16e连通的各第3连通区间x3。该叶片型压缩机中的其他的构成与实施例1、2的叶片型压缩机是同样的。
[0183]
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也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2的叶片型压缩机同样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该叶片型压缩机中也是,第1供给路3e与中间室3f之间、中间室3f与供给室3g之间及供给室3g与背压室16a~16e之间这3个不会同时连通。
[0184]
以上,根据实施例1~3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制于上述实施例1~3,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而应用。
[0185]
例如,在实施例1的叶片型压缩机中,利用轴孔810和第1径孔811构成了第1旋转路81a,在实施例2、3的叶片型压缩机中,利用轴孔810、第1径孔811及第2径孔812构成了第2旋转路81b。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其他的结构来构成本发明中的“旋转路”。
[0186]
另外,在实施例1、2的叶片型压缩机中,也可以通过以不会与第3非连通区间y3重叠的方式设定各第3连通区间x3,从而在驱动轴8进行1圈旋转的期间设定第1供给路3e和中间室3f非连通并且中间室3f和供给室3g非连通且供给室3g和第1~第5背压室16a~16e非连通的状态。
[0187]
而且,在实施例1~3的叶片型压缩机中,也可以设为在后侧板3形成1个供给室3g的结构。
[0188]
另外,在实施例1~3的叶片型压缩机中,由后侧板3形成了本发明的“第2区划壁”。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后侧板3和其他的构件组合而形成本发明中的“第2区划壁”。
[0189]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90]
本发明能够在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中利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