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前置泵的机械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09-18 02: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密封 机械 结构


1.本实用新型涉及泵用机械密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置泵的机械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2.核电站gfr系统为汽轮机的各个汽门提供动力油和保护油,设计成互为备用的两列,两周进行一次倒列运行。系统工作的状态,直接关系到汽轮机的安全稳定运行。gfr主油泵启动时,对前置泵出口处会产生抽吸,当泵内压力突然减小或者是负压时,静环面向大气的一侧,就会受到大气压力的突然作用,反复作用会使静环沿轴向向泵侧产生移位,而静环又受到动环闭合力的作用,静环在闭合力的作用下慢慢又进行复位,但却不能保证完全复位,静环会发生偏斜,导致磨损加剧而使密封泄漏。有的泵在运行前一周左右无任何泄漏,经过几次启、停后,就产生泄漏。对燃油产生极大浪费,同时需要经常解体检修,大幅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前置泵的机械密封结构。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前置泵的机械密封结构,包括相互叠设的静环组件和动环组件,所述静环组件包括静环,所述动环组件包括动环,通过所述动环和所述静环的配合压接形成密封结构;所述静环组件还包括用于沿背离所述动环方向轴向限位所述静环的限位件,所述静环上设有与所述限位件配合抵接的第一限位部。
6.优选地,所述静环包括与所述动环配合密封压接的第一密封面,所述第一限位部在所述第一密封面的外缘沿周设置;
7.或者,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至少两个,在所述第一密封面的外缘间隔设置;
8.所述限位件通过抵接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抵接。
9.优选地,所述动环上设有与所述静环配合密封压接的第二密封面,所述第一密封面和所述第二密封面贴合设置、配合压接形成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密封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密封面的直径,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一密封面的外缘并与所述第二密封面间隔设置。
10.优选地,所述前置泵的机械密封结构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静环组件的密封压盖,所述密封压盖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静环的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设有至少一个用于轴向限制所述静环位置的限位台阶,所述静环上设有用于配合抵接所述限位台阶的第二限位部,所述限位件对所述第一限位部的限位方向与所述限位台阶对第二限位部的限位方向相反。
11.优选地,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还设有第一缓冲垫圈,所述第一缓冲垫圈同轴设于所述限位台阶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
12.优选地,所述限位件为卡环,所述密封压盖上还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卡环的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同轴连通设置,所述卡环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紧配合连接。
13.优选地,所述前置泵的机械密封结构还包括贯穿所述静环组件和动环组件中心的轴套,所述动环组件还包括动环座,所述动环通过所述动环座固定于所述轴套上,所述动环通过所述动环座随所述轴套的旋转同步旋转。
14.优选地,所述动环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动环座和所述动环之间的、用于将所述动环沿朝向所述静环的方向抵接的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和所述动环之间还设有推力环,所述动环通过所述推力环与所述弹性装置配合连接。
15.优选地,所述动环和所述推力环之间还设有起缓冲作用的第二缓冲垫圈,所述第二缓冲垫圈与所述动环和所述推力环同轴设置。
16.优选地,所述弹性装置为螺旋弹簧。
17.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密封压盖上设置限位件,使静环在密封压盖上形成轴向限位,避免静环在负压作用下沿轴向产生位移,前后磨损导致密封泄露,通过该机械密封结构,使前置泵的燃油泄漏量大幅降低,同时延长检修周期,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8.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密封压盖与静环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中密封压盖与静环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置泵的机械密封结构,参考图1,包括相互叠设的静环组件10和动环组件20,通过静环组件10和动环组件20的相互叠设挤压,实现密封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机械密封结构还包括用于容纳静环组件10的密封压盖30和轴套40。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机械密封结构设于前置泵上,其中,前置泵包括贯穿设有容纳空间51的泵盖5。在一些实施例中,静环组件10可容设于密封压盖30内,动环组件20可容设于前置泵泵盖5的容纳空间51内,轴套40贯穿设于静环组件10和动环组件20的中心,动环组件20与轴套40固定连接,通过静环组件10和动环组件20的相互叠设压接,使得密封压盖30与泵盖5之间实现密封连接。具体的,静环组件10包括静环11,以及用于轴向限位静环11的限位件12;动环组件20包括动环21,在本实用新型中,静环11和动环21均由耐磨、耐腐蚀材料制成,在装配时,可将设有静环组件10的密封压盖30通过螺栓固定于泵盖5上,使得通过静环11和动环21配合压接,即静环11叠设在动环21上,通过动环21相对静环11转动,在动环21和静环11之间形成液膜,从而实现泵腔的密封;同时,由于限位件12抵接静环11,使得静环11在轴向限位,不易使静环11受负压作用沿轴向朝向泵盖5一侧发生位移。
24.具体的,参考图2,密封压盖30上设有容纳静环11的第一容纳腔31,密封压盖30上还设有容纳限位件12的第二容纳腔313,第一容纳腔31和第二容纳腔313同轴设置,限位件12设于第二容纳腔313内,用于沿轴向朝背离动环21的方向抵接静环11,防止其在负压抽吸下沿轴向的窜动。进一步的,第一容纳腔31内还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台阶311,同样用于限制静环11在第一容纳腔31内的轴向位移。具体的,限位台阶311与限位件12相对设置,分别朝相反的方向抵接静环11,从而实现静环11在第一容纳腔31内的轴向限位。进一步的,静环11与限位台阶311之间还设有第一缓冲垫圈312,用于在静环11压接在动环21时提供浮动和补偿作用。
25.在一些实施例中,静环11上包括与限位件12配合抵接的第一限位部111,以及与限位台阶311配合抵接的第二限位部113,其中,第一限位部111在第一密封面112的外缘沿周设置,或者,第一限位部111为至少两个,在第一密封面的外缘间隔设置。第二限位部113的形状与限位台阶311相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垫圈312设于第二限位部113和限位台阶311之间。静环11还包括用于压接动环21的第一密封面112,在静环11完全装配于第一容纳腔31时,第一密封面112可相对凸出于密封压盖30的底面设置从而与动环21实现密封压接。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12为卡环,容设于第二容纳腔313中,与第二容纳腔313紧配合连接。其中,卡环上设有一用于轴向抵接第一限位部111的抵接面121。
2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参考图2,第一限位部111为斜面结构,与该斜面对应的,抵接面121为与该斜面平行或近似平行设置的斜面,抵接面121设于第一限位部111斜下方,用于为第一限位部111提供斜向上的支撑力,用以防止静环11的轴向窜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参考图3,第一限位部111还可为平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抵接面121平行设于该平面下方,用于为第一限位部111提供沿轴向向上的支撑力。其中,该抵接面121与第一限位部111配合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抵接面121可在卡环的内径沿周设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抵接面121还可以为若干个,在卡环的内径上沿周间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卡环为刚性卡环,优选为金属材质,其外径与密封压盖30紧配合连接。
27.进一步的,参考图1,动环组件20包括用于固定动环21的动环座22,动环21固定设于该动环座22上。进一步的,轴套40底部沿周设有一凸缘,动环座22与轴套40底部的凸缘固定抵接,从而当轴套40转动时,动环座22带动动环21随之旋转。进一步的,动环座22上设有用于抵接动环21、使动环21与静环11密封配合的弹性装置23,以及设于弹性装置23与动环21之间的推力环24,动环21通过推力环24与弹性装置23配合抵接。当静环11压接在动环21上时,动环21有一沿轴向背离静环11的运动趋势,弹性装置23朝相反方向抵接动环21,从而保证动环21和静环11无缝密封接合。更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推力环24具体为一环状平板,一侧用于放置动环21,另一侧用于与弹性装置23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装置23具体为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的形变方向与动环21与静环11的压接方向一致。更进一步的,动环21与推力环24之间还设有起缓冲作用的第二缓冲垫圈25,该第二缓冲垫圈25与动环21和推力环24同轴设置。
28.在一些实施例中,动环21为弹性环状结构,动环21上设有用于与第一密封面112配合压接的第二密封面2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密封面211与第一密封面112同轴设置,且第二密封面211的最大直径小于第一密封面112的最大直径,即第一密封面112部分与第二密封面211同轴重合压接,大于第二密封面211直径的部分未与第二密封面211配合。在本实
用新型中,第一限位部111设于第一密封面112的外缘,当静环11和动环21配合压接时,卡接在静环11的外缘处,与动环21的第二密封面211间隔设置,不会影响静环11的密封面的工作,同时,由于设置有第一缓冲垫圈312,使静环11自身具有一定的浮动和补偿作用,不影响静环11与动环21的密封功能。
29.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