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压缩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1-09-22 21:2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压缩机 空调器 公开


1.本公开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涡旋压缩机因其效率高、体积小、质量轻、运行平稳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制冷空调和热泵等领域。一般来说,涡旋压缩机由密闭壳体、静涡旋盘、动涡旋盘、支架、曲轴、防自转机构供油装置和电机构成,动、静涡旋盘的型线均是螺旋形,动涡旋盘相对静涡旋盘偏心并相差180
°
安装,于是在动、静涡旋盘间形成了多个月牙形空间。在动涡旋盘以静涡旋盘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并以一定的旋转半径作无自转的回转平动时,外圈月牙形空间便会不断向中心移动,此时,冷媒被逐渐推向中心空间,其容积不断缩小而压力不断升高,直至与中心排气孔相通,高压冷媒被排出泵体,完成压缩过程。
3.涡旋压缩机油路设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系统工程,涉及传动件、摩擦副、供油、回油等问题。常规的涡旋压缩机采用上部泵体、下部电机的布置方式,曲轴中有油孔,油通过压力差、容积式油泵泵油等方式,从油孔向各个摩擦副流动,轴承、泵体、防自转机构等摩擦副位置开设相应供油、回油油路,使润滑油循环流动,压缩机得以正常工作。
4.同时,泵体端面润滑问题成了各个涡旋厂家集中攻关的问题。动、静涡旋盘端面是压缩机内面积最大、受力最复杂的摩擦副,需要不间断的供给润滑油来保证泵体运转正常,这就需要开设大量油路,但是大量油路会带来密封问题。因此,各个厂家提供了各类泵体端面润滑解决方案。
5.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涡旋压缩机存在由于缺油而导致泵体端面磨损、无法起到有效润滑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公开研究设计出一种压缩机和空调器。


技术实现要素:

6.因此,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涡旋压缩机存在由于缺油而导致泵体端面磨损、无法起到有效润滑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压缩机和空调器。
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压缩机,其包括:
8.曲轴、泵体结构和支架,所述曲轴内部设置有供油孔,所述曲轴的外周壁与所述支架的内周壁之间通过第一轴承连接,所述支架的内部且与所述第一轴承相接地设置有第一储油槽,所述供油孔中的油能够从所述曲轴的顶部沿所述曲轴的外周壁、再经过所述第一轴承到达所述第一储油槽中,所述第一储油槽还能将油输送至所述泵体结构的泵体端面处进行润滑。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储油槽在所述支架的内部沿着径向方向延伸、并延伸至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周壁相接;或者,所述第一储油槽在所述支架的内部沿着径向方向延伸、并延伸至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底部相接。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体结构包括静盘和动盘,所述泵体端面形成于所述静盘和所述动盘相接的端面;
11.所述压缩机还包括第一供油通道和第二供油通道,所述第一供油通道设置于所述支架的内部,所述第二供油通道设置于所述静盘的内部,所述第一供油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油槽连通、以从所述第一储油槽中吸油,所述第一供油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供油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供油通道的另一端能够将油导至所述泵体端面处。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供油通道包括第一油槽、第二油槽和第三油槽,所述第一油槽沿曲轴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油槽也沿曲轴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油槽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一油槽和所述第三油槽之间,所述第一油槽能够与所述第一储油槽连通,使得所述第一储油槽、所述第一油槽、所述第二油槽和所述第三油槽依次连通,所述第三油槽与所述静盘内部的所述第二供油通道连通。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油槽的底部段与所述第一储油槽连通,所述第一油槽向上轴向延伸至与所述第二油槽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油槽的另一端延伸至与所述第三油槽连通,所述第三油槽沿轴向向上延伸至与所述第二供油通道连通。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油槽的底部还插入设置有节流销,所述节流销从下往上地插入所述第三油槽的底部内部;和/或,
15.所述第一油槽沿所述曲轴的轴向方向开设至所述支架的底端,且在所述第一油槽的底端还设置有第一密封销;
16.所述第二油槽延伸至所述支架的外周壁处,且在所述第二油槽的延伸至所述支架的外周壁处还设置有第二密封销。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供油通道包括第四油槽、第五油槽和第六油槽,所述第五油槽连通设置于所述第四油槽和所述第六油槽之间,所述第四油槽能够与所述支架内部的所述第一供油通道连通,所述第六油槽能够与所述静盘和所述动盘相接的端面连通,使得所述第四油槽、所述第五油槽和所述第六油槽依次连通。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油槽沿曲轴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五油槽沿曲轴径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六油槽也沿曲轴轴向方向延伸;和/或,
19.所述第五油槽沿所述曲轴的径向方向开设至所述静盘的外周壁,且在所述第五油槽的延伸至所述静盘的外周壁处还设置有第三密封销。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曲轴的外周壁与所述动盘的内周壁之间通过第二轴承连接,所述曲轴的位于所述第二轴承的下方的外周壁被设置成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与所述动盘的下端形成为第二储油槽,所述供油孔中的油能够从所述曲轴的顶部沿所述曲轴的外周壁、再经过所述第二轴承到达所述第二储油槽中,所述第二储油槽还能将油输送至所述压缩机的背压腔中和/或输送至所述支架的外部。
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压腔为开设于所述支架的上端面的槽结构,所述背压腔与所述动盘相对、且能够与所述静盘和所述动盘之间的压缩腔连通,所述压缩机还包括第七油槽,所述第七油槽形成于所述支架的内周壁和所述动盘的外周壁之间,且所述第七油槽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二储油槽连通,所述第七油槽的另一端能够与所述背压腔连通。
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七油槽沿所述曲轴的径向方向延伸。
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缩机还包括第八油槽,所述第八油槽设置于所述支架的内部,所述第八油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油槽连通、另一端能够将油导至所述支架的下部。
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八油槽沿着所述曲轴的径向方向延伸。
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储油槽位于所述第一储油槽的上方,油在经过所述第二储油槽后再经过所述第一轴承到达所述第一油槽。
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轴承为滑动轴承或滚动轴承:
27.当所述第一轴承为滑动轴承时,油能从所述滑动轴承与所述支架的内周壁之间的间隙流过、和/或从所述滑动轴承与所述曲轴的外周壁之间的间隙流过;当所述第一轴承为滚动轴承时,油能从所述滚动轴承的滚珠和挡圈之间的间隙流过。
28.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
29.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压缩机和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0.1.本公开通过在支架内部且与支架轴承(第一轴承)相接的位置开设的第一储油槽的结构,能够从曲轴的供油孔、顶部向下的通道中接纳润滑油,并有效地输送至泵体端面处,从而能够向泵体端面提供润滑油,由于第一储油槽位于上支架轴承室(第一轴承位置)的下端,也处于上支架回油通路的下端,使压缩机运转时储油池内时刻都存储润滑油,保证在极端缺油工况下运行的可靠性,有效解决低温高速、低温启动、化霜等工况下压缩机供油不足,泵体端面供油通道内部缺少充足的润滑油,压缩机由于缺油导致泵体磨损的问题,提高对压缩机的泵体内部的润滑效果,保证压缩机的正常工作运行;进一步地本公开通过在支架内部开设的第一供油通道和在静盘上开设的第二供油通道,以有效地将第一储油槽中的油引导至静盘和动盘支架的端面处,保证泵体端面的有效润滑;
31.2.本公开还通过在支架内部设置的第二储油槽的结构,以及第七油槽能够有效地将油导至背压腔中、以对泵体端面进行润滑;通过第八油槽能够有效地将第二储油槽中的油导至壳体内部的油池中,以将曲轴供油孔中供出的润滑完轴承、以及第一储油槽中用于润滑泵体端面后,将多余的油导回至压缩机的壳体中,保证了油的回收;且本公开通过将第一储油槽的高度低于第二储油槽的高度能够首要保证第一储油槽中的油,使得第一储油槽中始终有油,首要保证对泵体端面的润滑,其次再将多余的油导回至壳体中。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1的压缩机的整机部分油路结构的内部截面图;
33.图2是本公开的压缩机的整机部分结构的压力分布图;
34.图3是本公开的压缩机的支架中油路部分的内部截面图;
35.图4是本公开的压缩机的静盘中的油路部分的内部截面图;
36.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2的压缩机的整机部分油路结构的内部截面图;
37.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3的压缩机的整机部分油路结构的内部截面图。
38.附图标记表示为:
39.1、涡旋压缩机;2、上壳体;3、静盘;3

1、第四油槽;3

2、第五油槽; 3

3、第六油槽;3

4、静涡旋盘端面;4、动盘;5、十字滑环;6、第二轴承;7、第一轴承;8、支架(或称上支架);8

1、第一储油槽;8

2、第一油槽; 8

3、第二油槽;8

4、第三油槽;8

5、第八油槽;8

6、第二储油槽;8

7、第七油槽;8

6、上支架盛油结构;9、曲轴;90、供油孔;91、台阶结构;10

1、第一密封销;10

2、第二密封销;10

3、第三密封销;11、节流销;12、动涡旋盘密封条;13、压缩机中壳体;14、排气管;15、吸气管;100、背压腔; 20

1、滚动轴承外挡圈;20

2、滚动轴承滚珠;
20

3、滚动轴承内挡圈;21、滚动轴承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40.如图1

6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压缩机优选为涡旋压缩机,其包括:
41.曲轴9、泵体结构和支架8,所述曲轴9内部设置有供油孔90,所述曲轴 9的外周壁与所述支架8的内周壁之间通过第一轴承7连接,所述支架8的内部且与所述第一轴承7相接地设置有第一储油槽8

1,所述供油孔90中的油能够从所述曲轴9的顶部沿所述曲轴9的外周壁、再经过所述第一轴承7到达所述第一储油槽8

1中,所述第一储油槽8

1还能将油输送至所述泵体结构的泵体端面处进行润滑。
42.本公开通过在支架内部且与支架轴承(第一轴承)相接的位置开设的第一储油槽的结构,能够从曲轴的供油孔、顶部向下的通道中接纳润滑油,并有效地输送至泵体端面处,从而能够向泵体端面提供润滑油,由于第一储油槽位于上支架轴承室(第一轴承位置)的下端,也处于上支架回油通路的下端,使压缩机运转时储油池内时刻都存储润滑油,保证在极端缺油工况下运行的可靠性,有效解决低温高速、低温启动、化霜等工况下压缩机供油不足,泵体端面供油通道内部缺少充足的润滑油,压缩机由于缺油导致泵体磨损的问题,提高对压缩机的泵体内部的润滑效果,保证压缩机的正常工作运行。
43.本公开的上支架供油结构包括储油池、供油通路,其中储油池位于上支架轴承室的下端,也处于上支架回油通路的下端,使压缩机运转时储油池内时刻都存储润滑油,保证泵体供油不间断;供油通路分为三段,其中一段与储油池相连,一段与涡旋泵体相连,一段连接前述两段供油通路。
44.本公开的一部分润滑油通过动涡旋盘密封条12流至十字滑环5所在区域,为十字滑环及动静涡旋盘端面润滑,一部分润滑油通过上支架滑动轴承(第一轴承7)与曲轴9的间隙流至上支架储油槽中,储油槽和上支架供油通路相连,这部分润滑油就供给动静涡旋盘端面;一部分润滑油通过上支架回油通道回流至压缩机内,进入压缩机下部油池中。
45.图2:本发明的一种压力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砖块形状剖面线所在区域为低压区,该区域内制冷剂处于吸气压力,包括吸气管内部、动静涡旋盘组成的吸气腔;小草形状剖面线所在区域为中压区,该区域内制冷剂压力大于吸气压力、小于排气压力,包括动静涡旋盘组成的压缩腔、十字滑环所在区域以及静涡旋盘供油通路;点状剖面线所在区域为高压区,该区域制冷剂处于排气压力,包括压缩机内部除低压区、中压区外的所有部分。压缩机内润滑油,除曲轴尾部有油泵供油外,其他位置油的迁移均通过压力差、重力实现,因此探明压缩机内部制冷剂压力分布极为重要。
4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储油槽8

1在所述支架8的内部沿着径向方向延伸、并延伸至与所述第一轴承7的外周壁相接;或者,所述第一储油槽8

1 在所述支架8的内部沿着径向方向延伸、并延伸至与所述第一轴承7的底部相接。这是本公开的第一储油槽的优选结构形式,能够实现第一储油槽与第一轴承相接的效果,从第一轴承引入油至第一储油槽中;实施例1,如图1

4,所述第一储油槽8

1在所述支架8的内部沿着径向方向延伸、并延伸至与所述第一轴承7的外周壁相接;实施例2,如图5,所述第一储油槽8

1在所述支架8 的内部沿着径向方向延伸、并延伸至与所述第一轴承7的底部相接。
4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体结构包括静盘3和动盘4,所述泵体端面形成于所述
静盘3和所述动盘4相接的端面;
48.所述压缩机还包括第一供油通道和第二供油通道,所述第一供油通道设置于所述支架8的内部,所述第二供油通道设置于所述静盘3的内部,所述第一供油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油槽8

1连通、以从所述第一储油槽8

1中吸油,所述第一供油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供油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供油通道的另一端能够将油导至所述泵体端面处。
49.这是本公开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设置在支架内部的第一供油通道,能够有效地将上支架油池中的油导出,通过第一供油通道导通至静盘中的第二供油通道中,并最终导通至泵体端面中、对静盘和动盘之间的泵体端面进行有效润滑作用。
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供油通道包括第一油槽8

2、第二油槽8

3 和第三油槽8

4,所述第一油槽8

2沿曲轴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油槽8

4 也沿曲轴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油槽8

3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一油槽8

2和所述第三油槽8

4之间,所述第一油槽8

2能够与所述第一储油槽8

1连通,使得所述第一储油槽8

1、所述第一油槽8

2、所述第二油槽8

3和所述第三油槽 8

4依次连通,所述第三油槽8

4与所述静盘3内部的所述第二供油通道连通。
51.这是本公开的第一供油通道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第一油槽能够从第一储油槽中吸收油,第二油槽与第一油槽连通、并从第一油槽中有效引入油,第三油槽与第二油槽连通、以从第二油槽中引入油,最终将油导至静盘中的第二供油通道中、以完成对泵体端面的润滑。
5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油槽8

2的底部段与所述第一储油槽8

1连通,所述第一储油槽8

1向上轴向延伸至与所述第二油槽8

3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油槽8

3的另一端沿着与水平方向呈倾角不为0的方向倾斜向上延伸至与所述第三油槽8

4连通,所述第三油槽8

4沿轴向向上延伸至与所述第二供油通道连通。这是本公开的第一油槽的优选结构形式,第二油槽的优选结构形式,和第三油槽的优选结构形式,使得油从第一油槽中向上运动至第二油槽中,第二油槽中的油倾斜向上运动至第三油槽中,第三油槽中的油再沿轴向向上运动至静盘的第二供油通道中。
5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油槽8

4的底部还插入设置有节流销11,所述节流销11从下往上地插入所述第三油槽8

4的底部内部;和/或,
54.所述第一油槽8

2沿所述曲轴的轴向方向开设至所述支架8的底端,且在所述第一油槽8

2的底端还设置有第一密封销10

1;
55.所述第二油槽8

3延伸至所述支架8的外周壁处,且在所述第二油槽8

3 的延伸至所述支架8的外周壁处还设置有第二密封销10

2。
56.本公开还通过第三油槽的底部插入设置节流销,能够通过节流销对油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节流的作用,通过第一油槽的底端设置第一密封销能够有效对该处起到密封的作用,通过第二油槽的径向端部设置第二密封销能够对该处起到密封的作用,防止油往外漏出。
5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供油通道包括第四油槽3

1、第五油槽3

2 和第六油槽3

3,所述第五油槽3

2连通设置于所述第四油槽3

1和所述第六油槽3

3之间,所述第四油槽3

1能够与所述支架8内部的所述第一供油通道连通,所述第六油槽3

3能够与所述静盘3和所述动盘4相接的端面连通,使得所述第四油槽3

1、所述第五油槽3

2和所述第六油
槽3

3依次连通。
58.这是本公开的第二供油通道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第四油槽能够从第一供油通道中吸收油,第五油槽与第四油槽连通、并从第四油槽中有效引入油,第六油槽与第五油槽连通、以从第五油槽中引入油,最终将油导至泵体端面处,对其进行润滑。
5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油槽3

1沿曲轴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五油槽3

2沿曲轴径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六油槽3

3也沿曲轴轴向方向延伸;和/或,
60.所述第五油槽3

2沿所述曲轴的径向方向开设至所述静盘3的外周壁,且在所述第五油槽3

2的延伸至所述静盘3的外周壁处还设置有第三密封销10

3。
61.这是本公开的第四油槽和第五油槽以及第六油槽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使得油从第四油槽中向上运动至第五油槽中,第五油槽中的油水平运动至第六油槽中,第六油槽中的油再沿轴向向下运动至静盘与动盘相接的端面处。
6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曲轴9的外周壁与所述动盘4的内周壁之间通过第二轴承6连接,所述曲轴9的位于所述第二轴承6的下方的外周壁被设置成台阶结构91,所述台阶结构91与所述动盘4的下端形成为第二储油槽8

6,所述供油孔90中的油能够从所述曲轴9的顶部沿所述曲轴9的外周壁、再经过所述第二轴承6到达所述第二储油槽8

6中,所述第二储油槽8

6还能将油输送至所述压缩机的背压腔100中和/或输送至所述支架8的外部。
63.本公开还通过在支架内部设置的第二储油槽的结构,以及第七油槽能够有效地将油导至背压腔中、以对泵体端面进行润滑;通过第八油槽能够有效地将第二储油槽中的油导至壳体内部的油池中,以将曲轴供油孔中供出的润滑完轴承、以及第一储油槽中用于润滑泵体端面后,将多余的油导回至压缩机的壳体中,保证了油的回收;且本公开通过将第一储油槽的高度低于第二储油槽的高度能够首要保证第一储油槽中的油,使得第一储油槽中始终有油,首要保证对泵体端面的润滑,其次再将多余的油导回至壳体中。
6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压腔100为开设于所述支架8的上端面的槽结构,所述背压腔100与所述动盘4相对、且能够与所述静盘3和所述动盘4之间的压缩腔连通,所述压缩机还包括第七油槽8

7,所述第七油槽8

7形成于所述支架8的内周壁和所述动盘4的外周壁之间,且所述第七油槽8

7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二储油槽8

6连通,所述第七油槽8

7的另一端能够与所述背压腔 100连通。
65.本公开还通过将第七油槽能够与第二储油槽连通,从第二储油槽引入油进入第七油槽,并通过第七油槽将油导入背压腔中,并进入静盘和动盘之间,以对静盘和动盘之间的端面进行润滑作用。
6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七油槽8

7沿所述曲轴的径向方向延伸。这是本公开的第七油槽的优选结构形式,即其沿曲轴的径向方向延伸能够从第二储油槽中引入油、并通过其上端进入背压腔中。
6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缩机还包括第八油槽8

5,所述第八油槽8

5 设置于所述支架8的内部,所述第八油槽8

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油槽8

6连通、另一端能够将油导至所述支架8的下部。本公开还通过第八油槽的设置,能够与第二储油槽连通,并有效地将油导至支架的外部下方,实现通过第八油槽能够有效地将第二储油槽中的油导至壳体内部的油池中,以将曲轴供油孔中供出的润滑完轴承、以及第一储油槽中用于润滑泵体端面后,将多余的油导回至压缩机的壳体中,保证了油的回收。
6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八油槽8

5沿着所述曲轴的径向方向延伸。这是本公开的第八油槽的优选结构形式,即其沿曲轴的径向方向延伸能够从第八储油槽中引入油、并通过其径向外端导入支架的下部。
6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储油槽8

6位于所述第一储油槽8

1的上方,油在经过所述第二储油槽8

6后再经过所述第一轴承7到达所述第一储油槽 8

1;和/或,所述第二轴承6为滑动轴承。本公开通过将第一储油槽的高度低于第二储油槽的高度能够首要保证第一储油槽中的油,使得第一储油槽中始终有油,首要保证对泵体端面的润滑,其次再将多余的油导回至壳体中。
7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轴承7为滑动轴承或滚动轴承:
71.当所述第一轴承为滑动轴承时,油能从所述滑动轴承与所述支架8的内周壁之间的间隙流过、和/或从所述滑动轴承与所述曲轴9的外周壁之间的间隙流过;当所述第一轴承为滚动轴承时,油能从所述滚动轴承的滚珠和挡圈之间的间隙流过。
72.这是本公开的第一轴承的优选结构形式,其可以为滑动轴承(实施例1

2),也可以为滚动轴承(实施例3),能够实现油的导通作用和效果。
73.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
74.1.本公开在泵体间形成局部油压,改善泵体间隙,形成稳定油膜,减小泵体接触磨损,减小摩擦功耗;
75.2.泵体摩擦副被润滑油冷却、润滑,提高泵体运行可靠性,提高压缩机可靠性;
76.3.上支架形成单独储油池,可存储一定润滑油,减小压缩机下部扰油功耗,同时保证泵体端面供油稳定。
77.实施例1,图1展示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静盘3、动盘4组成的泵体组件由支架8支撑;十字滑环5防止动涡旋盘自转,也由上支架支撑;上支架被压缩机中壳体13固定;曲轴9通过的第二轴承6使动涡旋盘运转,由第一轴承7约束径向运动;动涡旋盘密封条12由上支架支撑,起到隔绝压力作用。制冷剂通过吸气管15进入泵体内,完成压缩后排入压缩机中,再通过排气管14流出压缩机,进入制冷系统。
78.图1中箭头是指润滑油的流向:所有的润滑油通过曲轴的油孔上流至上支架与动涡旋盘滑动轴承组成的油池内,一部分润滑油通过动涡旋盘密封条流至十字滑环所在区域,为十字滑环及动静涡旋盘端面3

4润滑,一部分润滑油通过上支架滑动轴承与曲轴的间隙流至第一储油槽8

1中,储油槽和第一油槽8

2 相连,这部分润滑油就供给动静涡旋盘端面;一部分润滑油通过第八油槽8

5 回流至压缩机内,进入压缩机下部油池中。
79.图2展示了本发明中压缩机内部压力示意图,砖块形状剖面线所在区域为低压区,该区域内制冷剂处于吸气压力,包括吸气管内部、动静涡旋盘组成的吸气腔;小草形状剖面线所在区域为中压区,该区域内制冷剂压力大于吸气压力、小于排气压力,包括动静涡旋盘组成的压缩腔、十字滑环所在区域以及静涡旋盘供油通路,中压的来源则是动静涡旋盘压缩腔内制冷剂通过动静涡旋盘中压孔结构迁移;点状剖面线所在区域为高压区,该区域制冷剂处于排气压力,包括压缩机内部除低压区、中压区外的所有部分。高压区内制冷剂压力大于中压区内制冷剂压力,压力差使润滑油通过动涡旋盘密封条和上支架供油通路迁移,从而达到专利中通过上支架供油通路引油、稳定润滑泵体端面的目的。
80.上支架储油池位于上支架滑动轴承下部,起到存储润滑油的作用,储油池与第一
油槽8

2相连。节流销11位于第三油槽8

4中,起到隔绝压力作用,防止第二油槽8

3、第三油槽8

4之间串气。第一密封销10

1、第二密封销10

2 起密封作用,这是因为上支架加工供油通路时不得不打通支架,不密封则无法供油。其中,如果第一油槽8

2有别的方案堵住通路如实施例2、实施例3,则可以取消第一密封销10

1;第三油槽8

4和压缩机中壳体过盈配合,则可以取消第二密封销10

2。上支架储油池低于上支架回油通路,保证压缩机回油前,有一部分润滑油已经处于储油池中。
81.静涡旋盘的第四油槽3

1与上支架供油通路3相连,静涡旋盘的第六油槽 3

3与静涡旋盘端面3

4相连,静涡旋盘的第五油槽3

2起到连接第四油槽3

1 和第六油槽3

3的作用。第三密封销10

3位于第五油槽3

2中。若静涡旋盘与压缩机上壳体2或压缩机中壳体3过盈连接,则可以取消第三密封销10

3。
82.通过压力差作用,处于上支架储油池的润滑油稳定、源源不断的供给至动静涡旋盘端面,在泵体间形成局部油压,可改善泵体间隙,形成稳定油膜,减小泵体接触磨损,减小摩擦功耗;泵体摩擦副被润滑油冷却、润滑,提高泵体运行可靠性,提高压缩机可靠性;上支架形成单独储油池,可存储一定润滑油,减小压缩机下部扰油功耗,同时保证泵体端面供油稳定。
83.实施例2:
84.如图5所示,可选择在滑动轴承下端开设储油池,以适应需求场合,并取消第一密封销10

1。
85.实施例3:
86.如图6所示,在使用滚动轴承的立式涡旋压缩机中,可以在上支架与滚动轴承支撑板21组成的轴承室中开设供油通路,润滑油通过滚动轴承(第一轴承7)的滚珠与挡圈的间隙流入储油池,达到供油目的。该结构中储油池仍处于轴承下方,并低于上支架回油通路,上支架仍有三个供油通路,并可取消第一密封销10

1。
87.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