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层气缸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1-09-18 02:1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气缸 机构 多层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缸顶出机构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多层气缸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用到的顶出机构中,气缸的使用较为普遍,普通气缸顶出机构只能通过改变气压来实现顶出力的不同,而且只能输出一种顶出力,不能实现各工位各自顶出力的不同。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多工位均匹配单一顶出力和气缸顶出力调节方式单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气缸顶出机构。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多层气缸顶出机构,包括下工作台板、气缸固定板、顶出缸套和多层顶出机构,所述下工作台板上设有多个安装孔,每个所述安装孔内各设有一个顶出缸套,所述下工作台板底面设有气缸固定板,所述气缸固定板下部固定设有多层顶出机构,所述顶出缸套内设有顶出活塞垫,所述顶出活塞垫底部设有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下部延伸至多级顶出机构内部,第一活塞杆下部设有气缸活塞。
6.所述多级顶出机构包括气缸缸体,所述气缸缸体顶部设有气缸上盖,底部设有气缸底盖,所述气缸中部设有多个中板,所述中板上下形成独立的缸体空腔,每个空腔内设有一个气缸活塞,所述气缸活塞中部设有进气活塞杆。
7.其中进气活塞杆内部设为中空,进气活塞杆顶部设有通气孔,相邻的两个空腔之间通过进气活塞杆相连通。
8.所述气缸底盖内设有进气口,气缸缸体内部与外部之间通过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气缸上盖和中板中部各设有排气口,气缸缸体内部与外部之间通过排气口连通。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顶出活塞垫与第一活塞杆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气缸上盖与相邻中板之间、两个相邻中板之间、气缸底板与相邻中板之间各设有多个固定螺栓。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活塞杆与气缸上盖之间设有含油铜套。
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气活塞杆与中板之间设有含油铜套。
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气活塞杆底部通过固定螺母与气缸活塞连接。
14.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气活塞杆顶部与气缸活塞底面贴合。
15.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装孔中轴线、顶出缸套中轴线、第一活塞杆中轴线、进气活塞杆中轴线和气缸缸体中轴线共线。
1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装孔设为通孔。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8.该多层气缸顶出机构通过在气缸内分级成多级顶出部分,每个顶出部分之间都通过活塞推动活塞杆逐级推动,可通过调整气缸层数和气缸内径改变顶出力,实现多工位不同的顶出力,通过顶出活塞垫、活塞和进气活塞杆之间为联动推进关系,整体导向性和稳定性比单活塞的顶出机构要高,加强抗偏载能力。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进气前剖视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进气后剖视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附图4中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中:1

下工作台板;101

安装孔;2

气缸固定板;3

第一活塞杆;4

气缸上盖;5

含油铜套;6

第一气缸活塞;7

第二气缸活塞;8

第三气缸活塞;9

气缸缸体;10

第一进气活塞杆;11

第二进气活塞杆;12

第一中板;13

第二中板;14

气缸底盖;15

固定螺母;16

排气口;17

进气口;18

通气孔;19

第一缸体;20

第二缸体;21

第三缸体;22

顶出缸套;23

顶出活塞垫;24

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文公开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细节仅用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然而,可用很多备选的形式来体现本实用新型,并且不应当理解为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本文阐述的实施例中。
26.应当理解,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尽管本文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等来描述各种单元,这些单元不应当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单元和另一个单元。例如可以将第一单元称作第二单元,并且类似地可以将第二单元称作第一单元,同时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的范围。
27.应当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
28.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该公开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本文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并且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相反意思。还应当理解术语“包括”、“包括了”、“包含”、和/或“包含了”当在本文中使用时,指定所声明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的存在性,并且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他们的组合存在性或增加。
31.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了特定的细节,以便于对示例实施例的完全理解。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现示例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以非必要的细节来示出众所周知的过程、结构和技术,以避免使得示例实施例不清楚。
32.实施例1
33.如图1

4所示,一种多层气缸顶出机构,包括下工作台板1、气缸固定板2、顶出缸套22和多层顶出机构,所述下工作台板1上设有多个安装孔101,所述安装孔101设为通孔,每个所述安装孔101内各设有一个顶出缸套22,所述下工作台板1底面设有气缸固定板2,所述气缸固定板2下部固定设有多层顶出机构,所述顶出缸套22内设有顶出活塞垫23,所述顶出活塞垫23底部设有第一活塞杆3,所述第一活塞杆3下部延伸至多级顶出机构内部,第一活塞杆3下部设有第一气缸活塞6,所述多级顶出机构包括气缸缸体9,所述气缸缸体9顶部设有气缸上盖4,底部设有气缸底盖14,所述气缸中部设有第一中板12和第二中板13,所述第一中板12和第二中板13将气缸缸体9内部空间自上而下依次区分为第一缸体19、第二缸体20和第三缸体21,
34.所述第一活塞杆3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一缸体19内,所述第一活塞杆3下部设有直径稍小的凸台,凸台侧壁上设有螺纹,第一气缸活塞6套设与凸台上并与凸台螺纹连接,凸台底部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15,第一气缸活塞6通过固定螺母15固定在所述第一活塞杆3底部,第一气缸活塞6外侧壁与第一气缸内侧壁贴合,第一气缸活塞6跟随第一活塞杆3上下移动而在第一缸体19内上下滑动,同时第一活塞杆3顶部的顶出活塞垫23在顶出缸套22内上下滑动,顶出活塞垫23外侧壁与顶出缸套22内侧壁贴合。
35.第二缸体20内设有第二气缸活塞7,第二气缸活塞7上设有第一进气活塞杆10,,第一进气活塞杆10上部延伸至所述第一缸体19内,所述第一进气活塞杆10顶部设有通气孔18,所述第一进气活塞杆10内部设为中空,第二腔体内部与第一腔体内部相连通,第二气缸活塞7在第二缸体20内上下滑动,第二气缸活塞7外侧壁与第二缸体20内侧壁相贴合,所述第一进气活塞杆10与第二气缸活塞7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且通过第一进气活塞杆10底部加设固定螺母15避免第二气缸活塞7脱落。
36.第三缸体21内设有第三气缸活塞8,第三气缸活塞8上设有第二进气活塞杆11,第二进气活塞杆11上部延伸至所述第二缸体20内,所述第二进气活塞杆11顶部设有通气孔18,所述第二进气活塞杆11内部设为中空,第三腔体内部与第二腔体内部相连通,第三气缸活塞8在第三缸体21内上下滑动,第三气缸活塞8外侧壁与第三缸体21内侧壁相贴合,所述第二进气活塞杆11与第三气缸活塞8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且通过第二进气活塞杆11底部加设固定螺母15避免第三气缸活塞8脱落。
37.所述安装孔101中轴线、顶出缸套22中轴线、第一活塞杆3中轴线、进气活塞杆中轴线和气缸缸体9中轴线共线。
38.所述第一活塞杆3与气缸上盖4之间设有含油铜套5,第一进气活塞杆10与第二气缸活塞7之间设有含油铜套5,第二进气活塞杆11和第二气缸活塞7之间也设有含油铜套5,第一活塞杆3、第一进气活塞杆10和第二进气活塞杆11沿轴线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含油铜套5提供其与气缸顶盖、第一中板12和第二中板13之间的润滑作用,提高活塞移动平顺性,降低摩擦力。
39.所述气缸底盖14内设有进气口17,第三缸体21内部与气缸缸体9外部之间通过所述进气口17连通,所述气缸上盖4和中板中部各设有排气口16,第二气缸内部与气缸缸体9外部、第三气缸内部与气缸缸体9外部之间通过排气口16连通。
40.加压空气从气缸底盖14内的进气口17进入第三缸体21内,气体推动第三气缸活塞8在第三缸体21内向上移动,第三气缸活塞8带着第二进气活塞杆11向上移动,同时空气进入第二进气活塞杆11内部后从通气孔18进入到第二缸体20内,原本第三气缸内的空气通过第二中板13上的排气口16排出,持续输送的空气持续推动第三气缸活塞8,第三气缸活塞8带动第二进气活塞杆11顶住第二进气活塞在第二缸体20内向上移动,同时第二缸体20内的空气也将第二进气活塞向上推动,原本第二气缸内的空气通过第一中板12上的排气口16排出,同理,空气从第二进气活塞杆11内进入第一进气活塞杆10内,并从第一进气活塞杆10顶部的通气孔18进入第一缸体19内,第一进气活塞杆10顶起第一气缸活塞6的同时,第一缸体19内的空气也将第一气缸活塞6向上推动,原本第一气缸内的空气通过气缸上盖4上的排气口16排出,使第一气缸活塞6带动第一活塞杆3向上移动,第一活塞杆3顶部的顶出活塞垫23跟随第一活塞杆3在顶出缸套22内滑动,实现顶升操作。
41.通过在下工作台板1上的安装孔101内,适应工位处所需顶升需要,调节不同的顶升力。
42.实施例2
43.如图1

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需要通过改变气缸数量而改变顶升力的时候,在第三缸体21与气缸底盖14之间增加气缸缸体,在增加的气缸缸体中部增加中板分隔出多个缸体,调节不同的顶升力,所述气缸上盖4与相邻中板之间、两个相邻中板之间、气缸底板与相邻中板之间各设有多个固定螺栓24,增加的缸体内同样设有一个进气活塞杆和气缸活塞,逐级推进完成顶升。
4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气缸内分级成多级顶出部分,每个顶出部分之间都通过活塞推动活塞杆逐级推动,可通过调整气缸层数和气缸内径改变顶出力,实现多工位不同的顶出力,通过顶出活塞垫、活塞和进气活塞杆之间为联动推进关系,整体导向性和稳定性比单活塞的顶出机构要高,加强抗偏载能力。
45.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46.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