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储气库、储能装置、储气库的控制方法与安装方法与流程

2021-08-20 20:2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方法 装置 能源 安装 控制
储气库、储能装置、储气库的控制方法与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能源存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储气库、储能装置、储气库的控制方法与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存在一种通过压缩二氧化碳或空气等气体进行能源存储的方式。其主要原理是在用电低谷期时,通过上述气体作为存储介质将电厂输出的多余电力存储起来,当用电高峰期时,再将其释放对外做功。在这些储能装置中,储气库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件,通过储气库对参与储能的气体进行存储与释放,以满足储能系统的需求。通常,相同长度的气膜建筑跨度越大,形成的容积越大,能够容纳的气体越多,膜材在跨度方向上所受的拉力越大,从而越容易破裂,为了防止膜材被撕裂,储气库的容积无法设置的较大,储气量也因此受到限制。此外,现有的一些储气库内存储的气体容易发生渗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储气库,该储气库的容积可以设计得更大,以存储更多的气体,且膜材不易被撕裂,且其内长时间存储气体时渗漏量较小。

储气库,包括:

地膜;

内基础结构,所述内基础结构围设于所述地膜的外侧;

外基础结构,所述外基础结构围设于所述内基础结构的外侧;

内膜结构,所述内膜结构包括内膜与内索网,所述内膜的边缘固定于所述内基础结构上,所述地膜与所述内膜连接,所述内索网设于所述内膜的外表面,所述内索网与所述内基础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内膜与所述地膜之间限定出容纳腔体,所述内膜包括金属层;

外膜结构,所述外膜结构罩于所述内膜结构的外部,所述外膜结构包括外膜与外索网,所述外膜的边缘固定于所述外基础结构上,所述外索网设于所述外膜的外表面,所述外索网与所述外基础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外膜与所述内膜之间限定出夹层腔体;

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用于向所述夹层腔体内充气;

排风装置,所述排风装置用于将所述夹层腔体内的气体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膜包括金属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基础结构包括内支撑件与内固定件,所述内膜的边缘夹设于所述内支撑件与所述内固定件之间,所述内支撑件与所述内固定件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基础结构上设有悬挂件,所述内索网挂设于所述悬挂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基础结构包括外支撑件与外固定件,所述外膜的边缘夹设于所述外支撑件与所述外固定件之间,所述外支撑件与所述外固定件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基础结构上设有悬挂件,所述外索网挂设于所述悬挂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基础结构和所述外基础结构连为一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膜结构还包括内膜保温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膜保温层包括悬挂于所述内膜上的内衬膜,所述内衬膜与所述内膜之间形成保温腔体,所述保温腔体与所述容纳腔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膜结构还包括外膜保温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膜的下方设有保温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泄压装置,所述泄压装置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体与所述夹层腔体之间,所述泄压装置用于连通所述容纳腔体与所述夹层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体积测量装置,所述体积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所述容纳腔体的体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门系统,所述门系统包括将外界与所述夹层腔体连通的外门系统,和/或将所述夹层腔体与所述容纳腔体连通的内门系统。

上述储气库,其内膜结构中,设置有与内基础结构固定的内索网,内索网设于内膜的外表面处;其外膜结构中,设置有与外基础结构固定的外索网,外索网设于外膜的外表面处。内膜内的容纳腔体内充入气体时,内膜被撑开到一定程度后将会与内索网抵持,通过内索网分担内膜受到的力,使内膜不易被撕裂,类似的,外索网也能分担外膜受到的力,使外膜不易被撕裂。若将储气库的容积设计的更大,由于设置有索网分担膜材的受力,可以使膜材不易被撕裂。因此,该储气库能够在增大容积的同时保证膜材不被撕裂。此外,由于内膜包括金属层,相较于常规的高分子膜材,含有金属层使气体渗透率更低,可以减小气体的渗漏量。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储能装置,包括上述的储气库。

上述储能装置,通过应用上述的容积更大的储气库存储更多的气体,在进行储能时,供气量会更加充足,从而能实现更多能量的存储,且可以减小气体的渗漏量。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述的储气库的控制方法,包括:使所述夹层腔体与外界的气压差保持不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实时监测所述夹层腔体与外界的气压差并反馈至控制器,当所述容纳腔体内存入气体时,通过控制器控制所述排风装置,以增大排出所述夹层腔体的气体量,和/或通过控制器控制所述送风装置,以减小送入所述夹层腔体的气体量;

当所述容纳腔体内排出气体时,通过控制器控制所述排风装置,以减小排出所述夹层腔体的气体量,和/或通过控制器控制所述送风装置,以增大送入所述夹层腔体的气体量。

上述储气库的控制方法,其储气库容积更大,可以存储更多的气体,并且,夹层腔体与外界的气压差不变,可以使气体存入与取出容纳腔体时更加稳定,同时增加外膜结构抵抗风雪的能力。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述的储气库的安装方法,所述内基础结构、所述外基础结构、所述送风装置、所述排风装置与门系统安装完成后,先安装所述外膜结构并完成充气后,再安装所述地膜和所述内膜结构。

上述储气库的安装方法中,先安装外膜结构并充气成型撑起后,再安装地膜与内膜结构时,由于有外膜结构的保护,外部环境不易影响内膜结构与地膜的安装,雨雪与灰尘杂物等不会进入内膜结构与地膜形成的容纳腔体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储气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储气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储气库的内基础结构与外基础结构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储气库的内基础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储气库的俯视图;

图6为图1中储气库的内膜与内门系统处的侧向连接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储气库的内膜与内门系统处的正向连接示意图;

图8为图1中外膜拼接处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储气库的内膜保温层与保温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储气库的内膜保温层的位置分布示意图。

附图标记:

内基础结构100、内支撑件110、内固定件120、悬挂件130;

外基础结构200、外支撑件210、外固定件220、支架230;

内膜结构300、内膜310、弯折部311、内膜保温层312、内索网320、限位件330、软连接部340;

外膜结构400、外膜410、外膜保温层411、外索网420;

地膜500、保温层510;

容纳腔体610、夹层腔体620、保温腔体630;

外门系统710、第一外门711、第二外门712、缓冲室713、内门系统720;

排风装置810、送风装置820、进气管830、出气管840;

第一膜材910、第一弯折区911、第一限位部912、第二膜材920、第二弯折区921、第二限位部922、第一拼接板930、第二拼接板94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与图2,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储气库包括内基础结构100、外基础结构200、内膜结构300、外膜结构400、地膜500、排风装置810与送风装置820等部件。地膜500铺设于地面上,内基础结构100围绕地膜500的周围一圈设置,外基础结构200围绕内基础结构100的周围一圈设置。即内基础结构100与外基础结构200均呈环形。内膜结构300包括内膜310与内索网320,地膜500与内膜310连接,并且,内膜310的边缘一周被固定于内基础结构100上。地膜500上位于内基础结构100以内的部分在重力作用下下垂并与地面贴合,内膜310与地膜500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封闭的容纳腔体610,该容纳腔体610可以容纳所需存储的气体。内膜310包括金属层。内索网320铺设于内膜310的外表面上,内索网320的边缘一周与内基础结构100固定连接。外膜结构400罩于内膜结构300的外部,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外膜结构400包括外膜410与外索网420,外膜410的边缘一周被固定于外基础结构200上。外索网420铺设于外膜410的外表面上,外索网420的边缘一周与外基础结构200固定连接。内膜结构300、外膜结构400、内基础结构100、外基础结构200、地面之间形成封闭的夹层腔体620。送风装置820用于向夹层腔体620内充气,排风装置810用于将夹层腔体620内的气体排出至外界。

上述储气库的外膜410用于抵御风雪,通过夹层腔体620内的气体将外膜410向上撑起来保持外形,使储气库不易塌陷。储气库的内膜310用于存储气体,储气库在使用时,可以将气体存入容纳腔体610,或者从容纳腔体610内将气体输出。当气体存入容纳腔体610时,内膜310会逐渐被向上撑起,容纳腔体610的体积逐渐增大,夹层腔体620的体积逐渐减小。当气体排出容纳腔体610时,内膜310会逐渐向下塌陷,容纳腔体610的体积逐渐减小,夹层腔体620的体积逐渐增大。气体未存入容纳腔体610时,内索网320并未被完全绷紧,气体存入容纳腔体610过程中,内膜310被撑起至一定程度后,会使内索网320逐渐绷紧,容纳腔体610内的气体施加于内膜310上的压力主要由内索网320承担。通常,相同长度的气膜建筑跨度越大,容积越大,膜材在跨度方向(即为附图中的第一方向)上所受的拉力越大,膜材越容易破裂(该部分为本领域公知常识,不再展开描述)。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内索网320分担膜材所受的力,可以使内膜310不易被撕裂,进而能将其跨度设计的更大,形成的容纳腔体610的容积更大,储气量也因此更多。同时,由于外膜410的外表面有外索网420来分担夹层腔体620内的气体施加于外膜410的压力,夹层腔体620内的压力可以更大,形成的储气库的外表面的整体硬度越高,抵御强风雪的能力更强。此外,内膜310包括金属层,气体渗透率更低,气体不易发生渗漏。金属层可以设置于内膜310的内侧,也可以设置于外侧。具体的,常规的膜材为高分子材料,分子排列较为稀疏,间隙较大,而金属层分子排列紧密,间隙较小,因此气体渗透率更小。

优选的,地膜500也包括金属层。金属层可以设置于地膜500的内侧,也可以设置于外侧。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内膜310与地膜500生产时,在其主体部分覆上一层金属薄膜即可,生产完成后,金属薄膜与膜材的主体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前述的内膜310与地膜500即已包括上述的金属薄膜。

参阅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基础结构100包括内支撑件110与内固定件120,内支撑件110的底端伸入地面以下进行固定。内固定件120设置于内支撑件110的顶端。内膜310的边缘一周被夹在内支撑件110与内固定件120之间,内支撑件110与内固定件120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对内膜310的固定。例如,内支撑件110与内固定件120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内固定件120可以选用角钢。

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内膜310与内支撑件110之间设置有内膜保护件,内膜保护件可以为橡胶或硅胶等材质,通过设置内膜保护件,可以防止内支撑件110表面的不平整区域划破内膜3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地膜500的边缘一周向上拉起,与内膜310的边缘一周重叠,并且,内膜310的边缘一周与地膜500的边缘被夹在内支撑件110与内固定件120之间。或者,地膜500的边缘一周向上拉起,与内膜310通过焊接或热合方式固定。

类似的,外基础结构200包括外支撑件210与外固定件220,外支撑件210的底端伸入地面以下进行固定。外固定件220设置于外支撑件210的顶端。外膜410的边缘被夹在外支撑件210与外固定件220之间,外支撑件210与外固定件220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对外膜410的固定。例如,外支撑件210与外固定件220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外固定件220可以选用角钢。

由于储气库的尺寸一般较大,优选的,上述的内支撑件110与外支撑件210可以通过多个部件拼接形成。例如,当地膜500的边缘呈圆形时,可以将多个弧形部件拼接,形成圆环状的内支撑件110与外支撑件210。内支撑件110与外支撑件210选用强度较高的材质,以保证其不易因强风雪而移位或变形。类似的,内固定件120与外固定件220也可以通过多个部件拼接形成。

优选的,在外膜410与外支撑件210之间也设置有外膜保护件,外膜保护件可以为橡胶或硅胶等材质,通过设置外膜保护件,可以防止外支撑件210表面的不平整区域划破外膜410。

优选的,内基础结构100与外基础结构200可以连为一体。例如,在二者的底部设置底座,二者均与底座连接。如此,在安装时可以更加便利。

参阅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膜310边缘进行弯折以形成弯折部311,弯折处两层重叠区域通过热合或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弯折部311内夹设有限位件330,限位件330位于内支撑件110与内固定件120的连接位置的外侧。如此,当内膜310被固定于内支撑件110与内固定件120之间后,不易从二者之间滑出脱离。类似的,外膜410的边缘也进行弯折,并设置限位件。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的限位件330可以是绳索,绳索穿过内膜310边缘一周,拉紧绳索后,便能使其卡于内支撑件110与内固定件120之间的缝隙处,从而进行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基础结构100上还设有悬挂件130,悬挂件130与内基础结构100固定连接。例如,二者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或者,二者也可以设置为一体结构。或者,也可以将悬挂件130设于内固定件120上,悬挂件130与内固定件120固定连接。内索网320的边缘处挂于悬挂件130上。上述的悬挂件130可以选用挂钩或者滑轮等部件。或者,内索网320的边缘处设置有d型环,悬挂件130为预埋入内支撑件110内部的倒u形结构,d型环挂接于倒u形结构上。类似的,外基础结构200上也设有悬挂件,悬挂件与外基础结构200固定连接,此处不再赘述。外索网420的边缘处挂于悬挂件上。

参阅图2、图5与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膜结构300还包括内膜保温层312,内膜保温层312固定于内膜310的内侧,通过内膜保温层312来增强容纳腔体610内的保温性,使存储的气体保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防止因容纳腔体610内存储的气体温度过高而导致内部压力升得过高,从而对内膜结构300造成破坏。内膜保温层312可以通过粘接、焊接或热合等方式与内膜310的内侧固定连接。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膜保温层312包括单层内衬膜,内衬膜的材料与外膜材料相同或相类似,内衬膜呈弧形条状,每条内衬膜与内膜310之间限定出保温腔体630。多条内衬膜之间相互独立,形成的多个保温腔体630相互独立。每条内衬膜在靠近两端的位置(即靠近内基础结构100处)与内膜310之间具有开口,以使每个保温腔体630均与容纳腔体610连通。内衬膜会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容纳腔体610内储气时,气体从上述的开口处进入保温腔体630内。与常规的设置石棉等保温层的方式相比,本方案中如此设置可以减轻内膜结构300的重量,并且,气体的导热系数相较于石棉等固体保温材质更小,保温腔体630内气体对流也较弱,可以使保温效果更好。进一步的,参阅图10,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上靠近中间的区域内,内衬膜沿第一方向延伸,多条内衬膜沿第二方向排列。在第二方向上靠近两侧的区域内,内衬膜沿第二方向延伸,多条内衬膜沿第一方向排列,该区域内,在第一方向上靠近两侧区域内,也设有多条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内衬膜。当然,内衬膜的设置位置与储气库的形状有关,可以根据储气库的形状适应性调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内膜保温层312也可以包括多层内衬膜。除了前述实施例中内衬膜与内膜310之间形成了保温腔体630,相邻的内衬膜之间也形成保温腔体630,即沿膜材厚度方向有多层保温腔体630。相邻的两层内衬膜之间采用焊接或热合等方式连接,且二者在第一方向上靠近两端的位置(即靠近内基础结构100处)具有开口。如此,可以进一步增强保温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膜410包括外膜保温层411,以增强保温性。外膜保温层411的结构与设置方式可以是常规的保温结构,也可以与内膜保温层312相同,此处不再赘述。类似的,地膜500的下方也设有保温层510,以增强保温性。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温层510设置于地面上。

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气库还包括门系统,具体的,包括外门系统710与内门系统720,外门系统710设置于外基础结构200处,内门系统720设置于内基础结构100处。外门系统710将夹层腔体620与外界隔开,内门系统720将容纳腔体610与夹层腔体620隔开。维修人员可以经外门系统710进入内基础结构100与外基础结构200之间的环形通道内进行检修,还可以从环形通道经内门系统720进入容纳腔体610内。

优选的,外门系统710与内门系统720均选用互锁门。以外门系统710为例进行说明。外门系统710包括第一外门711与第二外门712,第一外门711位于靠近外界的一侧,第二外门712位于靠近夹层腔体620的一侧,第一外门711与第二外门712之间形成缓冲室713。第一外门711与第二外门712不能同时处于打开状态。例如,打开第一外门711进入缓冲室713后,必须关闭第一外门711,才能打开第二外门712进入夹层腔体620;若打开第一外门711进入缓冲室713后,并未关闭第一外门711,则无法打开第二外门712。如此,可以减小外界气压对夹层腔体620内气压的影响,使夹层腔体620内气压较为稳定。类似的,内门系统720可以使容纳腔体610内气压较为稳定。上述的互锁门直接使用现有技术中的互锁门即可。

若内支撑件110高于内门系统720,上述的内门系统720可以设置于内支撑件110上,在内支撑件110上开设门洞进行安装即可。若内支撑件110低于内门系统720,也可以将内门系统720的下半部分与内支撑件110连接,内膜310上位于内门系统720范围内的这部分与内门系统720连接,其他部分与对应位置的内支撑件110连接。为了顺利的在内门系统720与内膜310间进行过渡,内膜310与内门系统720之间通过软连接部340连接。软连接部340也选用气膜材质,围绕内门系统720设置,内膜310与软连接部340连接。外门系统710处与内门系统720处结构类似,按照上述方式设置即可。

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排风装置810与送风装置820设于外支撑件210上。参阅图2,具体的,在外支撑件210上向外伸出有支架230,送风装置固定于支架230上,排风装置810安装于外支撑件210上设置的槽孔内。排风装置810与送风装置820和外基础结构200的连接处均设置密封件,以增强密封性。

参阅图2,在地膜500的下方埋设有进气管830与出气管840,进气管830与出气管840的端部穿过地膜500,二者与地膜500连接处进行密封。气体经进气管830流入容纳腔体610,经出气管840流出容纳腔体610。当然,进气管830与出气管840也可以设置于地面以上。

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外膜410可以通过拼接形成。例如,第一膜材910的边缘处弯折以形成第一弯折区911,第一弯折区911内设有第一限位部912。第二膜材920的边缘处弯折以形成第二弯折区921,第二弯折区921内设有第二限位部922。第一膜材910与第二膜材920的边缘重叠,且在二者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拼接板930与第二拼接板940,第一拼接板930与第二拼接板940固定连接,从而实现第一膜材910与第二膜材920的拼接。将多个膜材按照上述方式进行拼接即可。与前述的限位件330类似,第一限位部912与第二限位部922可以为绳索。第一拼接板930与第二拼接板940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气库还包括泄压装置,泄压装置设置于容纳腔体610与夹层腔体620之间。具体的,泄压装置包括泄压阀,当容纳腔体610内的压力超出安全压力时,泄压阀打开,使容纳腔体610内的气体部分流入夹层腔体620内,以降低容纳腔体610内的气体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气库还包括体积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容纳腔体610的体积,现有技术中任意的体积测量装置均可。

如前所述,当气体存入容纳腔体610时,内膜310会逐渐被向上撑起,容纳腔体610的容积逐渐增大,夹层腔体620的容积逐渐减小,夹层腔体620内的气压逐渐增大。若夹层腔体620内的气压相较于外界过大,可能会使外膜410受力过大,有撕裂的危险。当气体排出容纳腔体610时,内膜310会逐渐向下塌陷,容纳腔体610的容积逐渐减小,夹层腔体620的容积逐渐增大,夹层腔体620内的气压逐渐减小。若夹层腔体620内的气压相较于外界过小,可能会使外膜410略微塌陷无法保持原有的外形,无法抵抗大风大雪。因此,需要控制夹层腔体620内的气压,使夹层腔体620与外界的气压差保持稳定,从而保证外膜结构400的强度与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设有第一压差传感器,通过第一压差传感器监测夹层腔体620与外界的压差,以便于及时控制排风装置810与送风装置820,使夹层腔体620和外界压差保持稳定,以保证外膜结构400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达到抗风雪的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包括上述的储气库。可以通过储气库对储能装置输出气体,或者,将气体存入储气库。通过应用上述的容积更大的储气库存储更多的气体,在进行储能时,供气量会更加充足,能实现更多能量的存储与释放,且气体长时间存储时积累的渗漏量更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储能装置还包括储液罐、储能组件、释能组件与换热组件。储液罐内存储有处于高压状态的液态二氧化碳。储气库内存储有处于常温常压状态的气态二氧化碳,储气库内部的压力与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以满足储能要求。储能组件位于储气库与储液罐之间,从储气库流出的气态二氧化碳经过储能组件转变为液态,并流入储液罐,在该过程中完成能量存储。释能组件也位于储气库与储液罐之间,从储液罐流出的液态二氧化碳经过释能组件转变为气态,并流入储气库,在该过程中,将储能过程中存储的能量释放出去。在用电低谷期时,通过电厂输出的多余电力实现二氧化碳从气态到液态的转变,将能量存储起来。待用电高峰期时,再将这部分能量释放出去,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储气库的控制方法为:使夹层腔体620和外界压差保持不变。如此,可以保证外膜结构400的强度与稳定性。

具体的,前述的第一压差传感器实时监测夹层腔体620和外界的压差,并反馈至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排风装置810与送风装置820,使夹层腔体620与外界的气压差达到动态平衡。具体的,当容纳腔体610内存入气体时,通过控制器控制排风装置810,以增大排出夹层腔体620的气体量,和/或通过控制器控制送风装置820,以减小送入夹层腔体620的气体量。当容纳腔体610内排出气体时,通过控制器控制排风装置810,以减小排出夹层腔体620的气体量,和/或通过控制器控制送风装置820,以增大送入夹层腔体620的气体量。通过反馈调节实现压差的稳定。

在对前述任意实施例中的储气库进行安装时,先搭建内基础结构100、外基础结构200与门系统,并在外基础结构200上安装好排风装置810、送风装置820。然后铺设外膜结构,将外膜410与外索网420均固定于外基础结构200上,再向外膜410内充气,使外膜410能够撑起成型。然后在外膜410的内部铺设地膜500、内膜310与内索网320,将内膜310与内索网320固定于内基础结构100上,并将内膜310与地膜500连接,以在二者之间形成容纳腔体610。

上述该安装方法中,先安装外膜结构400并充气成型撑起后,再安装地膜500与内膜结构300时,由于有外膜结构400的保护,外部环境不易影响内膜结构300与地膜500的安装,雨雪与灰尘杂物等不会进入内膜结构300与地膜500形成的容纳腔体内61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