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分体式铜水套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3:0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冷却 装置 分体式 铜水套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体式铜水套。


背景技术:

2.在冶金领域火法冶炼过程中经常需要使用各种冶金窑炉,通过强化熔炼实现金属的熔炼,如铜、钢、铅、锡等金属的熔炼。
3.现有的冶金窑炉工作环境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冶炼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供给熔炼过程,由于冶金窑炉在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因此需要对冶金窑炉降温从而增加其使用寿命。
4.目前冶金窑炉的散热降温通常是通过铜水套降温,现有的铜水套存在安装不便、冷却效果不佳的缺点;此外,铜水套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与窑体结合不佳,从而影响对冶金窑体的冷却效果。
5.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分体式铜水套,以克服上述问题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体式铜水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一种分体式铜水套,包括若干可拼接的铜水套,所述铜水套包括水套壁,所述水套壁四侧对边对应配合设置有托边或压边,相邻所述铜水套通过托边与压边配合连接成一板体;
8.所述水套壁内至少开设有一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两自由端对应开设有接通端一、接通端二,所述水套壁上与接通端一、接通端二对应设置有连接位孔;
9.所述水套壁上与连接位孔对应设置有接通管节,所述接通管节与水套壁连接处设置有定位螺母。
10.进一步地,所述铜水套为铜水套一,所述铜水套一水套壁为方形板体,所述铜水套一沿着长度方向对侧边分布第一压边、第一托板,所述第一压边相对高于第一托板;
11.所述铜水套一沿着宽度方向对侧边分布有第二托板、第二压边,所述第二压边相对高于第二托板;
12.相邻所述第一压边与第二压边、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对接形成直角。
13.进一步地,所述铜水套为铜水套二,所述铜水套二水套壁为弧形板瓦,所述铜水套二沿着径向上下对侧边分布弧形的第一压边、第一托板,所述第一压边相对位于第一托板外侧;
14.所述铜水套二沿着轴向对侧边分布有第二托板、第二压边,所述第二压边相对位于第二托板外侧;
15.相邻所述第一压边与第二压边、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对接形成直角。
16.进一步地,所述冷却通道为两组,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
所述第一冷却通道或第二冷却通道由若干组相互凹合的凹型管组一与凹型管组二串接而成;
17.所述第一冷却通道两自由端设置的接通端一、接通端二对应设置的接通管节分别为进水管节一、排水管节一;
18.所述第二冷却通道两自由端设置的接通端一、接通端二对应设置的接通管节分别为进水管节二、排水管节二。
19.进一步地,所述水套壁板体内侧对应开设有若干卡接槽,两相邻所述卡接槽之间形成凸齿。
20.进一步地,所述凸齿两侧分布的凸齿侧壁由外向内向内倾斜形成内侧宽、外侧窄的卡接槽。
21.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铜水套结构采用分离式拼装结构,可便捷高效的实现铜水套的组装,大大提高铜水套的安装效率,降低安装强度,且便于后期的维护保养;该种结构的水套壁可牢固的实现与冶金窑体的固定连接,窑体凝固后,可降低铜水套从冶金窑体脱落的风险。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铜水套一组装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铜水套一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铜水套一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水套壁内部冷却通道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铜水套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中:
28.100、铜水套一;1、水套壁;2、接通管节;21、进水管节一;22、排水管节一;23、排水管节二;24、进水管节二;3、定位螺母;4、连接位孔;5、第一压边;6、第一托板;7、第二托板;8、第二压边;9、凸齿;10、卡接槽;11、第一冷却通道;12、第二冷却通道;13、接通端一;14、接通端二; 15、凹型管组一;16、凹型管组二;17、凸齿侧壁;200、铜水套二。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0.实施例1:
31.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体式铜水套,包括若干可拼接的铜水套,本实施例中,所述铜水套为铜水套一100,所述铜水套一100包括水套壁1,所述水套壁1为方形板体,所述铜水套一100沿着长度方向对侧边分布第一压边5、第一托板6,所述第一压边5相对高于第一托板6;所述铜水套一100沿着宽度方向对侧边分布有第二托板7、第二压边8,所述第二压边8相对高于第二托板7;相邻所述第一压边5与第二压边8、第一托板6与第二托板7对接形成直角。相邻所述铜水套一通过托边与压边配合连接成一板体,该种设置的铜水套结构可通过分离式拼装结构,可便捷高效的实现铜水套的组装,大大提高铜水套的安装
效率,降低安装强度,且便于后期的维护保养。
32.其中,所述水套壁1内至少开设有一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两自由端对应开设有接通端一13、接通端二14,所述水套壁1上与接通端一13、接通端二14对应设置有连接位孔4;所述水套壁1上与连接位孔对应设置有接通管节2,所述接通管节2与水套壁1连接处设置有定位螺母3。
33.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述冷却通道为两组,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冷却通道11和第二冷却通道12,所述第一冷却通道11或第二冷却通道12 由若干组相互凹合的凹型管组一15与凹型管组二16串接而成;所述第一冷却通道11两自由端设置的接通端一13、接通端二14对应设置的接通管节2 分别为进水管节一21、排水管节一22;所述第二冷却通道12两自由端设置的接通端一13、接通端二14对应设置的接通管节2分别为进水管节二24、排水管节二23。该种设置的冷却通道增加铜水套的过水面积,缩短冷却通道路径,增加换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描述仅为示例性的,本技术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定。
34.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水套壁1板体内侧对应开设有若干卡接槽10,两相邻所述卡接槽10之间形成凸齿9;所述凸齿9两侧分布的凸齿侧壁17由外向内向内倾斜形成内侧宽、外侧窄的卡接槽10;该种结构的水套壁可牢固的实现与冶金窑体的固定连接,窑体凝固后,可降低铜水套从冶金窑体脱落的风险。
35.实施例2:
36.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分体式铜水套,包括若干可拼接的铜水套,所述铜水套为铜水套二200,所述铜水套二200包括水套壁1,所述水套壁1为弧形板瓦,所述铜水套二200沿着径向上下对侧边分布弧形的第一压边5、第一托板6,所述第一压边5相对位于第一托板6外侧;所述铜水套二200沿着轴向对侧边分布有第二托板7、第二压边8,所述第二压边8 相对位于第二托板7外侧;相邻所述第一压边5与第二压边8、第一托板6与第二托板7对接形成直角。相邻所述铜水套通过托边与压边配合连接成一板体;该种设置的铜水套结构可通过分离式拼装结构,可便捷高效的实现铜水套的组装,大大提高铜水套的安装效率,降低安装强度,且便于后期的维护保养。
37.其中,所述水套壁1内至少开设有一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两自由端对应开设有接通端一13、接通端二14,所述水套壁1上与接通端一13、接通端二14对应设置有连接位孔4;所述水套壁1上与连接位孔对应设置有接通管节2,所述接通管节2与水套壁1连接处设置有定位螺母3。
38.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述冷却通道为两组,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冷却通道11和第二冷却通道12,所述第一冷却通道11或第二冷却通道12 由若干组相互凹合的凹型管组一15与凹型管组二16串接而成;所述第一冷却通道11两自由端设置的接通端一13、接通端二14对应设置的接通管节2 分别为进水管节一21、排水管节一22;所述第二冷却通道12两自由端设置的接通端一13、接通端二14对应设置的接通管节2分别为进水管节二24、排水管节二23。该种设置的冷却通道增加铜水套的过水面积,缩短冷却通道路径,增加换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描述仅为示例性的,本技术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定。
39.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水套壁1板体内侧对应开设有若干卡接槽10,两相邻所述卡接槽10之间形成凸齿9;所述凸齿9两侧分布的凸齿侧壁17由外向内向内倾斜形成内侧宽、外侧窄的卡接槽10;该种结构的水套壁可牢固的实现与冶金窑体的固定连接,窑体凝固
后,可降低铜水套从冶金窑体脱落的风险。
4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1.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各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相互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设备及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作为单元提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不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理解并实施。
4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法,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