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自动烘箱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3:1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烘箱 设备 应用于 加工 提供


1.本发明涉及烘箱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应用于汽车内饰件加工线中的自动烘箱设备。


背景技术:

2.在制造汽车内饰件时,需要先利用烘箱对汽车内饰件进行烘烤后,再利用压装机对汽车内饰件进行冲压成型加工。
3.目前在进行上述汽车内饰件加工时,烘烤处理和冲压成型加工是分开处理的,这样就需要配置较多的搬运装置来进行产品周转,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增加了劳动强度、且生产效率低,而且,较多的搬运装置在车间中行走,还易于发生事故,安全隐患大。
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烘箱设备,其可与压装机很好的集合在一起,使得汽车内饰件加工工艺的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得以大大提升,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良率,又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加工难度。
6.本发明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烘箱设备,该烘箱设备与用于对汽车内饰件进行冲压成型的压装机配合使用,该烘箱设备包括一烘箱装置、一布置于所述烘箱装置第一侧旁边的第一输送装置、以及一布置于所述烘箱装置第二侧与所述压装机之间的第二输送装置,所述烘箱装置具有呈上下平行排布的上输送机和下输送机、以及一设置于所述上输送机和所述下输送机之间并用于对汽车内饰件进行烘烤处理的烘烤机构;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具有一用于输送针框的第一输送机,所述第一输送机还能够进行上下移动定位,以实现所述第一输送机择一与所述下输送机的第一侧或者所述上输送机的第一侧相衔接;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具有多个呈上下平行排布的第二输送机,多个所述第二输送机均能够进行上下移动定位,以实现每一所述第二输送机各能够对应与所述下输送机的第二侧、所述烘烤机构、所述上输送机的第二侧和所述压装机的传送装置中的一个相衔接。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输送机、所述下输送机、所述第一输送机、多个所述第二输送机和所述传送装置皆采用滚轮式输送机,且上述多个滚轮式输送机皆沿x轴方向输送物料;
8.另外,所述第一输送装置、所述烘箱装置和所述第二输送装置沿x轴方向依次间隔排列。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烘烤机构具有一定位设置于所述上输送机和所述下输送机之间的罩壳、一安装于所述罩壳中并用于输送针框的烘烤输送机、以及定位安装于所述罩壳内壁上的烘烤器,其中,所述烘烤输送机采用能够沿x轴方向输送针框的齿轮式输送机,所述烘烤器采用热风干燥器、红外线干燥器和微波干燥器中的一种。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实现所述第一输送机能够进行上下移动定位的结构为:所述第一输送装置还具有机框架b和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具有电机b、传动轴、两个齿轮a、两个齿轮b和两条环形的链条,其中,所述电机b定位安装于所述机框架b的顶侧上,所述传动轴沿y轴方向延伸并转动安装于所述机框架b的顶侧上,且所述传动轴还能够在所述电机b的驱动下进行旋转,两个所述齿轮a分别定位套接于所述传动轴的轴向两端上,两个所述齿轮b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机框架b的底侧上,且两个所述齿轮b还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齿轮a呈上下平行排列,每一所述链条各分别套设于呈上下平行排列的一所述齿轮a和一所述齿轮b上,且在每一所述链条上还各定位连接有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输送机置于两条所述链条之间,且所述第一输送机的机架两侧还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板定位连接。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输送装置还具有多个旋转夹紧气缸,多个所述旋转夹紧气缸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输送机的机架两侧上,以实现对针框进行夹紧定位。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输送装置还具有机框架c,所述机框架c上定位铺设有沿竖向延伸的滑轨,多个所述第二输送机的机架均通过滑块滑动安装于所述滑轨上;
13.且实现多个所述第二输送机均能够进行上下移动定位的结构为:在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输送机的机架之间各定位连接有多个连接杆,还在所述机框架c中设置有多个升降气缸,多个所述升降气缸的活塞杆均能够进行上下伸缩运动,且多个所述升降气缸的活塞杆还均与同一个所述第二输送机的机架定位连接。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结构创新,将烘箱设备与压装机很好的集合在一起,使得汽车内饰件加工工艺的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得以大大提升,从而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良率,又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加工难度。此外,借由本发明所述的烘箱设备,还省去了搬运装置,从而实现降低生产成本、及提升生产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所述自动烘箱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所示烘箱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1所示第一输送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发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图1所示第二输送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0.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21.1—烘箱装置;10—上输送机;11—下输送机;12—机框架a;2—第一输送装置;20—第一输送机;21—机框架b;22—电机b;23—传动轴;24—齿轮a;25—齿轮b;26—链条;27—旋转夹紧气缸;3—第二输送装置;30—第二输送机;31—机框架c;32—连接杆;33—升降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借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2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
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第一”、“第二”、“a”、“b”、“c”等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24.实施例1:
25.请参阅附图1至附图5所示,分别为本发明所述自动烘箱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所述烘箱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及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6.本发明所述的自动烘箱设备与用于对汽车内饰件进行冲压成型的压装机配合使用,该烘箱设备包括一烘箱装置1、一布置于所述烘箱装置1第一侧旁边的第一输送装置2、以及一布置于所述烘箱装置1第二侧与所述压装机之间的第二输送装置3,所述烘箱装置1具有呈上下平行排布的上输送机10和下输送机11、以及一设置于所述上输送机10和所述下输送机11之间并用于对汽车内饰件进行烘烤处理的烘烤机构;所述第一输送装置2具有一用于输送针框z(其上承接汽车内饰件)的第一输送机20,所述第一输送机20还能够进行上下移动定位,以实现所述第一输送机20择一与所述下输送机11的第一侧或者所述上输送机10的第一侧相衔接;所述第二输送装置3具有多个呈上下平行排布的第二输送机30,多个所述第二输送机30均能够进行上下移动定位,以实现每一所述第二输送机30各能够按照加工工序对应与所述下输送机11的第二侧、所述烘烤机构、所述上输送机10的第二侧和所述压装机的传送装置中的一个相衔接。即本发明所述烘箱设备可实现“接收并对汽车内饰件进行烘烤”、“将烘烤好的汽车内饰件输送至压装机上”、以及“接收并输送冲压成型后的汽车内饰件”等工艺。
27.另外,补充说明:所述压装机为汽车内饰件加工领域常用的加工设备,其一般包括有用以输送产品的传送装置、下模座、位于下模座上方并能够相对下模座进行冲压成型运动的上模座等等,这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设备,故在此不作详述。
28.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上输送机10、所述下输送机11、所述第一输送机20、多个所述第二输送机30和所述传送装置皆采用滚轮式输送机,且上述多个滚轮式输送机皆沿x轴方向输送物料(即针框);
29.另外,所述第一输送装置2、所述烘箱装置1和所述第二输送装置3沿x轴方向依次间隔排列。
30.说明:本发明所用的滚轮式输送机属于现有加工线中常用到的输送设备,其一般包括有机架、若干个沿x轴方向并排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滚轮、以及能够驱动若干个所述滚轮转动的驱动机构,而对于驱动机构,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比如可采用由电机a、主动齿轮和若干个从动齿轮组成的驱动机构,即:若干个所述从动齿轮分别对应的定位套接于若干个所述滚轮一轴端上,且若干个所述从动齿轮还相互啮合,所述主动齿轮定位套接于所述电机a的动力输出轴上,且所述主动齿轮还与一所述从动齿轮相啮合连接。
31.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烘烤机构具有一定位设置于所述上输送机10和所述下输送机11之间的罩壳、一安装于所述罩壳中并用于输送针框的烘烤输送机、以及定位安
装于所述罩壳内壁(具体为顶内壁及侧内壁)上的烘烤器,其中,所述烘烤输送机采用能够沿x轴方向输送针框的齿轮式输送机或滚轮式输送机,所述烘烤器采用热风干燥器、红外线干燥器和微波干燥器中的一种。此外,所述烘箱装置1还具有一机框架a12,所述上输送机10、所述烘烤机构和所述下输送机11从上至下的安装于所述机框架a12上。
32.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现所述第一输送机20能够进行上下移动定位的结构为:所述第一输送装置2还具有机框架b21和升降机构,具体可参阅附图3和附图4所示,所述升降机构具有电机b22、传动轴23、两个齿轮a24、两个齿轮b25和两条环形的链条26,其中,所述电机b22定位安装于所述机框架b21的顶侧上,所述传动轴23沿y轴方向延伸并通过轴承及轴承座组合转动安装于所述机框架b21的顶侧上,且所述传动轴23还能够在所述电机b22的驱动下进行旋转,两个所述齿轮a24分别定位套接于所述传动轴23的轴向两端上,两个所述齿轮b25分别通过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机框架b21的底侧上,且两个所述齿轮b25还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齿轮a24呈上下平行排列,每一所述链条26各分别套设于呈上下平行排列的一所述齿轮a24和一所述齿轮b25上,且在每一所述链条26上还各定位连接有一连接板(或连接支架等结构);所述第一输送机20置于两条所述链条26之间,且所述第一输送机20的机架两侧还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板定位连接。
33.补充说明:

对于所述电机b22驱动所述传动轴23旋转,可有多种实现结构,比如:a、可通过配置同步皮带轮组件实现,具体为:两个皮带轮分别定位套接于所述电机b22的动力输出轴和所述传动轴23上,且两个皮带轮还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或者b、可通过配置两个传动齿轮实现,即:两个传动齿轮分别定位套接于所述电机b22的动力输出轴和所述传动轴23上,且两个传动齿轮还相互啮合;等等,这属于机械领域常用到的技术手段,故在此不作详述。

为提升所述第一输送机升降运行时的稳定性,还可在所述机框架b21上定位铺设有沿竖向延伸的导轨,所述第一输送机的机架通过滑块滑动安装于所述导轨上。

根据所述第一输送机的体积大小,可将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为两组或两组以上,以确保第一输送机升降运行稳定。
34.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装置2还具有多个旋转夹紧气缸27,可参阅附图3所示,多个所述旋转夹紧气缸27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输送机20的机架两侧上,以实现在所述第一输送机20进行上下移动时对针框进行夹紧定位。
35.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二输送装置3还具有机框架c31,所述机框架c31上定位铺设有沿竖向延伸的滑轨,多个所述第二输送机30的机架均通过滑块滑动安装于所述滑轨上;且实现多个所述第二输送机30均能够进行上下移动定位的结构为:参阅附图5所示,在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输送机30的机架之间各定位连接有多个连接杆32,还在所述机框架c31中设置有多个升降气缸33,多个所述升降气缸33的活塞杆均能够进行上下伸缩运动,且多个所述升降气缸33的活塞杆还均与同一个所述第二输送机30的机架定位连接。
36.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输送机30优选为三个,所述升降气缸33优选为四个,且四个所述升降气缸33的活塞杆均与位于中间的一所述第二输送机30的机架定位连接。
37.另外,在该烘箱设备中,为确保各装置运行精准,还在所述上输送机10、所述下输送机11、所述第一输送机20、多个所述第二输送机30、所述传送装置、以及所述烘烤机构的罩壳上还均配置有用以感测针框位移信息的光电传感器。
38.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自动烘箱设备的工作方法,具体为:s1:初始,所述第一
输送机20处于低位,即所述第一输送机20与所述下输送机11的第一侧相衔接;然后,通过人工或者机械手将承接汽车内饰件的针框z放置于所述第一输送机20上,并依次经所述第一输送机20和所述下输送机11传送至位于最下方的一个所述第二输送机30上;
39.s2:所述第二输送机30进行上升运动,直至承接有针框z的所述第二输送机30与所述烘烤输送机相衔接,针框z进入所述罩壳内,所述烘烤器对汽车内饰件进行烘烤处理;
40.s3:待烘烤处理完成后,一所述第二输送机30会与所述烘烤输送机相衔接、带走针框z,并随后将针框z传送至所述传送装置上(即此时承接有针框z的所述第二输送机30与所述传送装置相衔接),所述压装机对汽车内饰件进行冲压成型(说明:进行冲压成型时,位于压装机上的动力装置会带动针框下降,使得汽车内饰件落到下模座上、针框套设于下模座外,然后上模座进行向下冲压,待冲压成型完成后,动力装置带动针框及汽车内饰件上升、并移送至所述传送装置上);
41.s4:待冲压成型处理完成后,一所述第二输送机30会与所述传送装置相衔接、带走针框z,并随后将针框z传送至所述上输送机10上;
42.s5:所述升降机构将所述第一输送机20带动至高位,即所述第一输送机20与所述上输送机10的第一侧相衔接、以带走针框z,随后所述第一输送机20再在所述升降机构带动下、下降至低位,紧接着所述第一输送机20反向输送、将针框z送走,最后人工或者机械手将针框z取走,加工完成。
43.说明:产线工作时,同时段运行在所述自动烘箱设备和所述压装机中的物料(针框z及汽车内饰件)有多个(如五个),所以配置了多个所述第二输送机30、并控制它们进行上下往复移动,以满足所述上输送机10、所述下输送机11、所述烘烤输送机和所述传送装置之间的物料转移需求。
44.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结构创新,将烘箱设备与压装机很好的集合在一起,使得汽车内饰件加工工艺的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得以大大提升,从而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良率,又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加工难度。
45.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