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无机房电梯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7:1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电梯 机房 布置 结构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2.当前,对于大多数的电梯而言,特别是无机房电梯,曳引机都是安装在井道底坑上的,而由于井道底坑往往是建筑物中地势最低的位置,当遇到暴雨天气时,井道底坑非常容易渗进雨水,雨水逐渐积聚升高,会造成曳引机浸泡于雨水中。此时若不能及时清理积水,则会导致曳引机长时间泡水而出现损坏,损坏后的曳引机不仅会增加维修成本,同时损坏及维修期间内电梯无法正常运行,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无机房电机布置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曳引机安装地势低,容易遭水浸泡,影响电梯正常使用的问题。
4.本技术提供一种无机房电梯布置结构,所述无机房电机布置结构包括:
5.电梯井道,所述电梯井道设有最低层站和井道底坑,所述最低层站位于所述井道底坑的上方位置;
6.曳引机,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电梯井道的侧壁,所述曳引机位于所述最低层站的高度以上位置;以及
7.轿厢、绳轮组件和对重,所述绳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电梯井道内并与所述曳引机驱动连接,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均与所述绳轮组件活动连接并能够在所述电梯井道内升降移动。
8.本方案的无机房电梯布置结构实质上涉及无机房电梯结构改造,具体相较于传统的将曳引机布置在电梯井道的底坑的无机房电梯而言,通过调整曳引机的安装位置,实现在对无机房电梯改造时,仅需要更换新的曳引机及其新的安装位置,无机房电梯的原有电梯部件能够得以保留继续为新的无机房电梯使用的效果。具体而言,改造时将新的曳引机安装到电梯井道的侧壁上,将绳轮组件安装到电梯井道内并与曳引机驱动连接,最后将轿厢和对重分别与绳轮组件活动连接,使得在曳引机输出动力条件下,轿厢和对重能够在所述电梯井道内升降移动,也即实现新改造后的无机房电梯正常运行。由于新的曳引机被安装在了电梯井道的最低层站的高度以上位置,而最低层站是位于井道底坑的上方的,因而即便遇到暴雨天气,雨水渗漏进入井道底坑,雨水积聚再多也仅能够上升至最低层站的楼板高度位置,雨水无法接触浸没上方的曳引机,曳引机不会遭受雨水浸泡而能够始终保证安全可靠工作,能够避免遭受水泡损坏产生的维修成本,同时还能够确保无机房电梯正常运行。
9.下面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机房电梯布置结构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置于所述电梯井道的侧壁上,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座本体和阻尼块,所述座本体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沿垂直于所述井道底坑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阻尼块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并能够固定在所述滑槽内,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阻尼块上。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还包括挡水板,所述挡水板设置于所述座本体上并位于所述曳引机的下方,所述挡水板将所述曳引机与所述井道底坑分隔。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水板包括板本体、及设置于所述板本体上的折弯板,所述折弯板朝背离所述井道底坑的方向弯折。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曳引机在所述井道底坑上的投影与所述轿厢在所述井道底坑上的投影不重合。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以所述电梯井道的上方俯视视图观察,所述曳引机的曳引轮的所处位置与原安装于所述井道底坑上的旧曳引机的曳引轮所处位置在投影方向上相同或接近。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绳轮组件包括曳引绳、轿厢反绳轮、吊挂轮组和对重反绳轮,所述轿厢反绳轮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底部,所述吊挂轮组设置于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所述对重反绳轮设置于所述对重上,所述曳引机设有曳引轮,所述曳引绳绕装于所述轿厢反绳轮、所述吊挂轮组、所述曳引轮和所述对重反绳轮上,且所述曳引绳的两端分别设有轿厢绳头和对重绳头,所述轿厢绳头和所述对重绳头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厢反绳轮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轿厢反绳轮间隔并排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底部。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吊挂轮组包括轿厢侧吊挂轮和对重侧吊挂轮,所述轿厢侧吊挂轮设置于所述轿厢与所述曳引轮之间,所述对重侧吊挂轮设置于所述曳引轮与所述对重之间。
附图说明
1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改造前的无机房电梯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改造前的曳引机安装于井道底坑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改造后的无机房电梯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图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改造后的曳引机安装于电梯井道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0、电梯井道;11、最低层站;12、井道底坑;20、曳引机;21、曳引轮;30、轿厢;40、对重;50、绳轮组件;51、曳引绳;52、轿厢反绳轮;53、对重反绳轮;54、轿厢绳头;55、对重绳头;
56、轿厢侧吊挂轮;57、对重侧吊挂轮;60、挡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0.如图1和图3所示,为原始无机房电梯(也即无机房电梯改造之前)的结构布置方案,曳引机20及其曳引轮21安装在井道底坑12上,两者处于电梯井道10的地势最低位置。一旦发生暴雨、水灾问题,不断流入井道底坑12的雨水势必会逐渐淹没曳引机20,造成曳引机20泡水损坏,维修成本高,同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机房电梯无法正常运行,造成乘客无梯使用的困境。
31.请继续参阅图2,此外,根据该原有无机房电梯的俯视视角的结构图可以看出,安装在井道底坑12上的原有曳引机20的尺寸较大,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与轿厢30的投影存在较大面积重叠,这就意味着轿厢30下行时存在与曳引机20发生碰撞干涉的风险,一定程度影响到了无机房电梯的运行可靠性。
32.针对于上述曳引机20存在的泡水隐患以及与轿厢30与曳引机存在碰撞干涉的隐患,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无机房电梯的改造方案,也即提供一种新的无机房电梯布置结构。
33.请继续参阅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展示的一种新的无机房电梯布置结构,所述无机房电机布置结构包括:电梯井道10、曳引机20、轿厢30、绳轮组件50和对重40。
34.所述电梯井道10设有最低层站11和井道底坑12,所述最低层站11位于所述井道底坑12的上方位置;所述曳引机20设置于所述电梯井道10的侧壁,所述曳引机20位于所述最低层站11的高度以上位置;所述绳轮组件50设置于所述电梯井道10内并与所述曳引机20驱动连接,所述轿厢30和所述对重40与所述绳轮组件50活动连接并能够在所述电梯井道10内升降移动。
35.综上,实施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方案的无机房电梯布置结构实质上涉及无机房电梯结构改造,具体相较于传统的将曳引机20布置在电梯井道10的底坑的无机房电梯而言,通过调整曳引机20的安装位置,实现在对无机房电梯改造时,仅需要更换新的曳引机20及其新的安装位置,无机房电梯的原有电梯部件能够得以保留继续为新的无机房电梯使用的效果。具体而言,改造时将新的曳引机20安装到电梯井道10的侧壁上,将绳轮组件50安装到电梯井道10内并与曳引机20驱动连接,最后将轿厢30和对重40分别与绳轮组件50活动连接,使得在曳引机20输出动力条件下,轿3厢和对重40能够在所述电梯井道10内升降移动,也即实现新改造后的无机房电梯正常运行。由于新的曳引机20被安装在了电梯井道10的最低层站11的高度以上位置,而最低层站11是位于井道底坑12的上方的,因而即便遇到暴雨天气,雨水渗漏进入井道底坑12,雨水积聚再多也仅能够上升至最低层站11的楼板高度位置,雨水无法接触浸没上方的曳引机20,曳引机20不会遭受雨水浸泡而能够始终保证安全可靠工作,能够避免遭受水泡损坏产生的维修成本,同时还能够确保无
机房电梯正常运行。
36.容易理解的,上述的轿厢30及其轿架、绳轮组件50、对重40及其对重40架和安装在电梯井道10内的导轨等电梯部件同样隶属于原有的无机房电梯,采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对曳引机20的安装位置优化调整后,上述各电梯部件得以保留下来而被新的无机房电梯继续使用,如此能够大幅降低改造成本,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避免浪费。当然了,有必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施工改造作业中,若经评估认定原有的某些电梯部件因为存在磨损严重等原因而无法继续使用时,也可以更换新的。
3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无机房电梯布置结构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置于所述电梯井道10的侧壁上,所述曳引机20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因而曳引机20能够通过安装座稳固安装在电梯井道10的侧壁上。
38.然而有必要说明的是,曳引机20是直接安装在电梯井道10的侧壁上,还是通过安装座安装固定在电梯井道10的侧壁上,可根据实际改造施工需要选择,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39.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安装座包括座本体和阻尼块,所述座本体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沿垂直于所述井道底坑12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阻尼块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并能够固定在所述滑槽内,所述曳引机20设置于所述阻尼块上。初步安装后,曳引机20可借助阻尼块在滑槽内上下滑动,从而可获得更加精准的高度位置。特别是在发生了一次雨水流入井道底坑12的险情以后,上述的滑动可调安装结构能够使曳引机20针对险情作出位置调整,以使曳引机20尽量远离淹水,保证曳引机20安全可靠工作。
40.而为了能够进一步固定曳引机20,当曳引机20调整好位置后,曳引机20与座本体之间可通过螺接、卡扣、箍接或者具有等同技术效果的其它安装方式组装固定。
41.请继续参阅图4,进一步地,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还包括挡水板60,所述挡水板60设置于所述座本体上并位于所述曳引机20的下方,所述挡水板60将所述曳引机20与所述井道底坑12分隔。因而设置在曳引机20下方的挡水板60能够形成一道屏障,达到进一步阻隔井道底坑12内的淹水与曳引机20接触的目的。
42.请继续参阅图4,具体而言,所述挡水板60包括板本体、及设置于所述板本体上的折弯板,所述折弯板朝背离所述井道底坑12的方向弯折。板本体实现挡水板60与座本体组装连接为一体,连接强度高。而向远离井道底坑12的方向向上弯折的折弯板能够对曳引机20形成包围,并形成类似堰墙的效果,使得即便积聚于井道底坑12内的雨水过多,淹水水面没过最低层站11的楼板后,也能够被折弯板阻隔,雨水即便此时高度已经接近曳引机20仍然无法接触到曳引机20,最大程度保障曳引机20安全。
43.请继续参阅图6,此外,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曳引机20在所述井道底坑12上的投影与所述轿厢30在所述井道底坑12上的投影不重合。也即曳引机20采用了薄型设计,在井道内的占用空间小,安装到电梯井道10侧壁上后与轿厢30外壁之间间隔形成安全间隙,从而有效防止轿厢30升降运行时避免与曳引机20发生碰撞干涉。
44.并且,请继续参阅图5,以所述电梯井道10的上方俯视视图观察,所述曳引机20的曳引轮的所处位置与原安装于所述井道底坑12上的旧曳引机20的曳引轮所处位置在投影方向上相同或接近。这样也可以很大程度减小改造施工难度,同时无需对原有电梯部件作出改动调整。
45.请继续参阅图4,此外,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绳轮组件50包括曳引绳
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