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钩拉簧拆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7:4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车钩 装置 拆装 机械 拉簧


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钩拉簧拆装装置。


背景技术:

2.车钩是用来实现机车和车辆或车辆和车辆之间的连挂,传递牵引力及冲击力,并使车辆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车辆部件。车钩上安装有连挂系统,连挂系统内部、钩体和连挂杆之间安装有拉簧,拉簧在车钩自动连挂和解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长时间的使用,拉簧需要进行定期更换。
3.目前,现有技术中更换拉簧需要拆装主轴、钩舌、连挂杆、电箱及其支架等零部件。然而,现有技术中拉簧的此拆装过程繁琐,耗时较长,单人不易完成,不适合现场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钩拉簧拆装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车钩拉簧拆装工序繁琐且不适合现场作业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所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车钩拉簧拆装装置,包括,
7.握持组件,所述握持组件包括,
8.第一握持件和第二握持件,所述第一握持件和第二握持件之间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握持件与第二握持件能够伸入钩体凸堆内;
9.夹紧组件,所述夹紧组件能够伸入钩体凸堆内,所述夹紧组件包括,
10.第一夹紧件,所述第一夹紧件与所述第一握持件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夹紧件上设置有第一夹紧凹槽;
11.第二夹紧件,所述第二夹紧件与所述第二握持件相连接;且所述第二夹紧件上设置有第二夹紧凹槽;
12.其中,所述第一夹紧凹槽与第二夹紧凹槽相对设置且形成夹紧槽,所述夹紧槽的结构与拉簧的结构相贴合,在所述第一夹紧件与第二夹紧件相互夹紧闭合时,所述夹紧槽能够夹紧拉簧,并将拉簧装于钩体凸堆内或将拉簧从钩体凸堆内拆下。
13.优选的,所述第一夹紧凹槽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夹紧件上,且第一夹紧凹槽的倾斜角度与车钩拉簧的结构相配合,使得第一夹紧凹槽与车钩拉簧相贴合,且使得作用于车钩拉簧上的作用力与车钩拉簧呈一定角度;
14.所述第二夹紧凹槽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二夹紧件上,且第二夹紧凹槽的倾斜角度与车钩拉簧的结构相配合,使得第二夹紧凹槽与车钩拉簧相贴合;且使得作用于车钩拉簧上的作用力与车钩拉簧呈一定角度。
15.优选的,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16.第一连接件,
17.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握持件呈角度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
与第一夹紧件呈角度连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使得所述第一握持件与所述第一夹紧件位于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上
18.第二连接件,
19.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握持件呈角度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夹紧件呈角度连接;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使得所述第二握持件与所述第二夹紧件位于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上。
20.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握持件相垂直连接,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夹紧件相垂直连接;
21.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握持件相垂直连接,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紧件相垂直连接。
22.优选的,所述第一夹紧凹槽由所述第一夹紧件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夹紧件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夹紧凹槽的延伸方向与拉簧的设置方向相配合,使得第一夹紧凹槽与拉簧相贴合;
23.所述第二夹紧凹槽由所述第二夹紧件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夹紧件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夹紧凹槽的延伸方向与拉簧的设置方向相配合,使得第二夹紧凹槽与拉簧相贴合。
24.优选的,所述第一握持件和第二握持件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通过所述转动组件使得所述第一握持件与第二握持件之间转动连接。
25.优选的,所述第一握持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握持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孔相对应设置,且所述转动组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将所述第一握持件与第二握持件连接在一起。
26.优选的,所述转动组件包括销轴和开口销,所述销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且与所述开口销紧固连接。
27.优选的,所述销轴与开口销之间设置有平垫圈。
28.优选的,所述第一握持件和第二握持件选为长条柱状结构;在夹紧组件夹持住拉簧时,第一握持件和第二握持件均延伸至钩体凸锥的窗口外部。
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3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钩拉簧拆装装置,包括第一握持件、第二握持件、第一夹紧件、第二夹紧件。第一握持件和第二握持件之间转动连接,且第一夹紧件与第一握持件相连接,第二夹紧件与第二握持件相连接。同时,第一夹紧件上设置有第一夹紧凹槽,第二夹紧件上设置有第二夹紧凹槽,且第一夹紧凹槽与第二夹紧凹槽相对设置且形成夹紧槽,夹紧槽的结构与拉簧的结构相配合,在所述第一夹紧件与第二夹紧件相互夹紧闭合时,所述夹紧槽能够夹紧拉簧。
31.通过采用以上装置,当需要更换拉簧时无需拆装其他任何零部件。当拆卸拉簧时,工作人员通过握住握持组件将夹紧组件通过钩体凸堆前端窗口送入钩体凸堆内部,然后通过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将拉簧夹紧,使得拉簧被夹紧于夹紧槽内,然后通过外力将拉簧从挂簧孔内拆下。当需要安装拉簧时,第一夹紧件与第二夹紧件夹紧拉簧,使得拉簧被夹紧于夹紧槽内,然后夹持住拉簧通过凸锥前端窗口进入凸锥内部,将拉簧挂在相应的挂簧孔内,完成了拉簧的拆卸与安装。由此通过采用此更换拉簧时不需要拆装其他零部件,可单人作业,过程简化,耗时较短,较为适合现场作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钩拉簧拆装工序繁
琐且不适合现场作业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车钩拉簧拆装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3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车钩拉簧拆装装置伸入钩体内的结构示意图1;
3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车钩拉簧拆装装置伸入钩体内的结构示意图2;
3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车钩拉簧拆装装置伸入钩体内的结构示意图3;
37.以上各图中:1、第一握持件;2、第二握持件;3、第一夹紧件;31、第一夹紧凹槽;4、第二夹紧件;41、第二夹紧凹槽;5、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7、转动组件;71、销轴;72、开口销;8、平垫圈;9、车钩拉簧;10、钩体;11、钩体凸堆。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属于“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时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简介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有技术中车钩拉簧拆装工序繁琐且不适合现场作业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4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钩拉簧拆装装置,包括第一握持件、第二握持件、第一夹紧件、第二夹紧件。第一握持件和第二握持件之间转动连接。且第一夹紧件与第一握持件相连接,第二夹紧件与第二握持件相连接。同时,第一夹紧件上设置有第一夹紧凹槽,第二夹紧件上设置有第二夹紧凹槽,且第一夹紧凹槽与第二夹紧凹槽相对设置且形成夹紧槽,夹紧槽的结构与拉簧的结构相配合,在所述第一夹紧件与第二夹紧件相互夹紧闭合时,所述夹紧槽能够夹紧拉簧。
43.通过采用以上装置,当需要更换车钩拉簧时无需拆装其他任何零部件。当拆卸车钩拉簧时,工作人员通过握住握持组件将夹紧组件通过钩体凸堆前端窗口送入钩体凸堆内部,然后通过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将拉簧夹紧,使得车钩拉簧被夹紧于夹紧槽内,然后通过外力将车钩拉簧从挂簧孔内拆下。当需要安装车钩拉簧时,第一夹紧件与第二夹紧件夹紧拉簧,使得车钩拉簧被夹紧于夹紧槽内,然后夹持住车钩拉簧通过凸锥前端窗口进入凸锥内部,将车钩拉簧挂在相应的挂簧孔内,完成了车钩拉簧的拆卸与安装。由此通过采用此更换车钩拉簧时不需要拆装其他零部件,可单人作业,过程简化,耗时较短,较为适合现
场作业。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钩拉簧拆装工序繁琐且不适合现场作业的技术问题。
44.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45.一种用于车钩拉簧9的拆装装置,包括,
46.握持组件,所述握持组件包括,
47.第一握持件1和第二握持件2,所述第一握持件1和第二握持件2之间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握持件与第二握持件能够伸入钩体凸堆内;
48.夹紧组件,所述夹紧组件包括,
49.第一夹紧件3,所述第一夹紧件3与所述第一握持件1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夹紧件3上设置有第一夹紧凹槽31;
50.第二夹紧件4,所述第二夹紧件与所述第二握持件2相连接;且所述第二夹紧件4上设置有第二夹紧凹槽41;
51.其中,所述第一夹紧凹槽31与第二夹紧凹槽41相对设置且形成夹紧槽,所述夹紧槽的结构与车钩拉簧9的结构相配合,在所述第一夹紧件3与第二夹紧件 4相互夹紧闭合时,所述夹紧槽能够夹紧车钩拉簧9,并将车钩拉簧装于钩体凸堆内或将拉簧从钩体凸堆内拆下。
52.如图1所示,第一握持件1和第二握持件2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7,通过设置此转动组件7使得第一握持件1与第二握持件2之间实现转动连接。具体地说,第一握持件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第二握持件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且第一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孔相对应设置,转动组件7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将第一握持件1与第二握持件2连接在一起。更具体的说,本实施例中,第一握持件1与第二握持件2优选为长条柱状结构,且在夹紧组件夹持住车钩拉簧9 时,第一握持件1和第二握持件2均延伸至凸锥窗口外部。即第一握持件1与第二握持件2具有足够的长度,当对车钩拉簧9进行拆装时,两个握持件均能够露于凸锥窗口外部,由此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抓握。进一步,如图2所示,转动组件 7包括销轴71和开口销72,销轴71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并与开口销72紧固连接,并且销轴71与开口销72之间设置有平垫圈8,使得销轴71与开口销72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由此,通过转动组件7与两个连接孔的相互配合,使得第一握持件1与第二握持件2之间实现转动连接。
53.继续参照图1,第一夹紧件3优选为块状结构,且第一夹紧件3的结构与钩体凸堆11内部空间相配合,使得第一夹紧件3能够伸入钩体凸堆11的内部,且具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各方向的转动,对车钩拉簧9施加多方向的力。进一步,第一夹紧凹槽31设置于第一夹紧件3的端面上,且第一夹紧凹槽31的结构是依据车钩拉簧9的结构进行设置,由此使得车钩拉簧9与第一夹紧凹槽31能够紧密贴合。同时,第一夹紧凹槽31贯穿第一夹紧件3,即第一夹紧凹槽31由第一夹紧件3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夹紧件3的另一端,且第一夹紧凹槽31的延伸方向与车钩拉簧9设置的方向相配合,从而使得第一夹紧件3能够对车钩拉簧9施加有效的作用力。
54.第二夹紧件4优选为块状结构,且第二夹紧件4的结构与钩体凸堆11内部空间相配合,使得第二夹紧件4能够伸入钩体凸堆11的内部,且具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各方向的转动,对车钩拉簧9施加多方向的力。所述第二夹紧凹槽41设置于第二夹紧件4的端面上,且第二夹紧凹槽41的结构是依据车钩拉簧9的结构进行设置,由此使得车钩拉簧9与第二夹紧凹槽
41能够紧密贴合。同时,第二夹紧凹槽41贯穿第二夹紧件4,即第二夹紧凹槽41由第二夹紧件4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夹紧件4的另一端,且第二夹紧凹槽41的延伸方向与车钩拉簧9设置的方向相配合,从而使得第二夹紧件4能够对车钩拉簧9施加有效的作用力。
55.进一步,第一夹紧凹槽31与第二夹紧凹槽32相对设置且方向相同,同时夹紧槽的方向与拆装拉簧时的施力方向呈一定角度设置,从而使得施加于车钩拉簧的外力与车钩拉簧呈一定的角度,夹紧槽够夹紧车钩拉簧,实现对车钩拉簧的拆卸与安装。
56.具体的,当拆卸钩体凸堆内上侧的车钩拉簧时,第一夹紧槽31和第二夹紧槽41的倾斜角度与握持组件的长度方向的水平线呈角度α1设置,本实施例中此角度优选为0
°
<α1≦60
°
,使拉簧端部拉环开口结构处易于进入钩体上侧挂簧孔内。当拆卸钩体凸堆内下侧的车钩拉簧时,第一夹紧槽31和第二夹紧槽41的倾斜角度与握持组件的长度方向的水平线呈角度α2设置,本实施例中此角度优选为 120
°
<α2≦180
°
,且使拉簧端部拉环开口结构处易于进入钩体下侧挂簧孔内。综上所述,第一夹紧凹槽和第二夹紧凹槽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便于车钩拉簧的安装和拆卸。
57.进一步,为了使得拆装装置更好的用于拆卸车钩拉簧9,握持组件与夹持组件之间还设置有连接组件。具体的,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
58.第一连接件5的一端与第一握持件1呈角度连接,第一连接件5的另一端与第一夹紧件3呈角度连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5使得所述第一握持件1与所述第一夹紧件3位于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上,使得第一握持件1与第一夹紧件3之间呈梯度设置,从而使得第一握持件1与第一夹紧件3之间形成调节空间,通过此调节空间使得拆装装置能够更加便利的伸入钩体凸堆11的内部并伸入至拉簧所在的位置。
59.第二连接件6的一端与第二握持件2呈角度连接,第二连接件6的另一端与第二夹紧件4呈角度连接,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6使得所述第二握持件2与所述第二夹紧件4位于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上,使得第二握持件6与第二夹紧件4之间呈梯度设置,从而使得第二握持件2与第二夹紧件4之间形成调节空间,通过此调节空间使得拆装装置能够更加便利的伸入钩体凸堆11的内部并伸入至拉簧所在的位置。通过采用此结构,使得握持组件与夹紧组件之间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对车钩拉簧9的夹持。
60.更具体而言,第一连接件5的一端与第一握持件1相垂直连接;第一连接件 5的另一端与第一夹紧件3相垂直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握持件1、第一连接件5、第一夹紧件3连接在一起形成类似于“z型”结构,且通过第一连接件5 与第一握持件1、第一夹紧件3之间的垂直连接,使得第一握持件1与第一夹紧件3之间相互平行设置于不同的高度的水平面上,同时,通过此垂直连接能够更加便于将此拆装装置放入钩体内狭窄空间内,使得第一夹紧件3更加顺畅的穿过凸锥前端窗口,实现对车钩拉簧9的夹持。
61.第二连接件6的一端与第二握持件2相垂直连接;第二连接件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紧件4相垂直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握持件2、第二连接件6、第二夹紧件4连接在一起形成类似于“z型”结构,且通过第二连接件6与第二握持件2、第二夹紧件4之间的垂直连接,使得第二握持件2与第二夹紧件4之间相互平行设置于不同的高度的水平面上,同时,通过此垂直连接能够更加便于将此拆装装置放入钩体内狭窄空间内,使得第二夹紧件4更加顺畅的穿过凸锥前端窗口,实现对车钩拉簧9的夹持。
62.综上所述,如图1至图5所示,由于握持组件足够长,同时握持组件、夹紧组件、连接
组件之间采用相互垂直的连接结构,使得握持组件与夹紧组件位于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上,并且夹紧槽的结构依据车钩拉簧9的结构及位置进行设计,使得此拆装装置能够夹持车钩拉簧进入通过钩体凸堆11前端窗口并进入钩体凸堆11内部狭小空间内对车钩拉簧进行安装,同时,还可以进入钩体凸堆11内部夹紧车钩拉簧9,且握持组件的一端露于凸锥窗口的外部用于工作人员的抓握。由此,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车钩拉簧拆装装置,使得在更换车钩拉簧9时,无需拆装其他任何零部件即可完成。当拆卸车钩拉簧9时,工作人员通过握住握持组件将夹紧组件送入钩体凸堆11内部,然后通过第一夹紧件3和第二夹紧件 4将车钩拉簧9夹紧,使得车钩拉簧9被夹紧于夹紧槽内,然后通过外力将车钩拉簧9从挂簧孔内拆下。当需要安装车钩拉簧9时,第一夹紧件与第二夹紧件夹紧车钩拉簧9,使得车钩拉簧9被夹紧于夹紧槽内,由此通过此拆装装置夹持着车钩拉簧9通过凸锥前端窗口进入凸锥内部,将车钩拉簧9挂在相应的挂簧孔内,完成了车钩拉簧9的拆卸与安装。由此通过采用此更换车钩拉簧9时不需要拆装其他零部件,可单人作业,过程简化,耗时较短,较为适合现场作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钩拉簧9拆装工序繁琐且不适合现场作业的技术问题。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