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及其组成的排水系统和/或布线管道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1:0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路面 一是 边路 后路 如图


1.现在市政路面的路沿石越来越宽,从以前5

10厘米宽的路沿石增加到20

25厘米宽的路石沿,增大宽度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为路面刷黑后路二边的路沿石有足够的强度支撑平石,平石与路沿石组成了黑色路面的排水系统(如图1中),路沿石变宽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变重了),在后期维修时也极为不方便。


背景技术:

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路沿石,特别涉及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及其组成的排水系统和/或布线管道。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其重量轻施工方便,另利用强度高、重量轻的路沿组成的排水系统、布线管道,在后面需要增设排水通道或布线时不需要将路面开挖。
4.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包括本体及穿所述本体的通道,相邻二个所述本体之间通道惯通;
5.或所述通道二端分设在所述本体对应的二个端面上;
6.或所述通道一端设在所述本体一端端面上、另一端设所述本体相邻端端面上。
7.进一步讲,所述通道二端分别设有固定槽,中空的连接件二端分别放置在相邻二个所述通道的相邻端上、连接二个所述通道。
8.进一步讲,所述通道一端设有固定槽、另一端设有突起槽,在相邻二个所述通道的所述固定槽接入所述突起槽中。
9.进一步讲,所述本体上设有多条通道。
10.进一步讲,所述的通道内设有滑动圈,所述的滑动圈表面设有滑动轮。
11.进一步讲,所述的通道一端高、一端低;或二端高中间低。
12.进一步讲,所述的本体表面还设有接入口,所述的接入口连通所述通道。
13.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的排水系统包括由多块所述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相邻所述重量轻的路沿石的本体通道直接或通过连接管连接、组成排水道。
14.优选的,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的排水系统还包括设在其中一块或几块重量轻的路沿石上的排水口;
15.所述排水口直接接入所述通道中;
16.或所述排水口通过接入口接入所述通道中。
17.优选的,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的布线管道包括由多块所述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相邻所述强度高、重量轻的路沿石的本体通道直接或通过连接管连接、组成布线道。
18.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重量轻,石沿石增宽后在其中设有一定内径通道(通道最优方案为圆形也可以是三角形),并不影响路沿石抗压的性能,路沿石放置的地基是面路地基的路肩,且平时走的多是行人,在使用时多是考虑抗压的性能,不用考虑抗折的性能,同
时因为路沿石内设通道反而在不影响其受用功能的情况下减轻了重量,施工就极为方便。
19.2)因为路沿石是连续设置在路边的,将其通道连接即可组成高于路面的且与路中心线几乎平行的连续通道,这个通道可用于布线也或用于排水,这个系统可用于旧路面改造,则不需要大开挖即可预留一条或几条布线管道或排水系统,也可用于新路修建,其可预留一条或几条布线管道或排水系统,为日后需要布线或增加排水系统时所用。
20.3)在路面以上的排水系统多用作应急所用,例如下雨时,路面积水,当路面积水高于路面时即可用本实用新型的排水系统。
附图说明
21.图1为现在路边路沿石与平石组成的排水系统。
22.图2为重量轻的路沿石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重量轻的路沿石第一优选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重量轻的路沿石第二优选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重量轻的路沿石第三优选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的排水系统。
27.图7为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的优选排水系统。
28.图8为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的布线管道。
29.图9为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的排水系统和布线管道。
30.图10为图2中二个相邻本体连接示意图。
31.图11为图3中二个相邻本体连接示意图。
32.图12为图4中二个相邻本体连接示意图。
33.图13为图5中二个相邻本体连接示意图。
34.图14为重量轻的路沿石第四优选结构示意图。
35.图15为滑动圈结构示意图。
36.如图中,本体1、通道2、固定槽3、连接件4、突起槽5、滑动圈6、滑动轮7、重量轻的路沿石a。
具体实施方式
37.如图2、10中,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包括本体1及穿所述本体1的通道2,相邻二个所述本体1之间通道2惯通,所述通道2二端分设在所述本体1对应的二个端面上,上述结构可用于直线路沿石或带有一定弧度的路沿石,其多个通道2连续惯通,可用于排水和/或布线;
38.如图3、11中,所述通道2一端设在所述本体1一端端面上、另一端设所述本体1相邻端端面上,上述结构与图2中结构相配合可用于转弯路沿石或大弧度路沿石,其多个通道2连续惯通,可用于排水和/或布线;
39.如图4、12中,所述通道2二端分别设有固定槽3,中空的连接件4(如果用于排水则用金属管,如果用于布线而用塑料管)二端分别放置在相邻二个所述通道2的相邻端上、连接二个所述通道2。
40.如图5、13中,所述通道一端设有固定槽3、另一端设有突起槽5,在相邻二个所述通道2的所述固定槽3接入所述突起槽5中。
41.如图14为,所述本体1上设有二条通道2,其一个通道2可用于排水,另一个通道2用于布线。
42.所述的通道2内设有滑动圈6,如图15为,所述的滑动圈6表面设有滑动轮7,滑动圈6可以在通道2成型后放入,当用于混凝土制作路沿石时,则可先将滑动圈6放置在模具中,然后用混凝土浇筑成路沿石,滑动圈6的设置可用于布线,当线穿过通道2时,滑动轮7可以减少线与通道2内壁的摩擦力。
43.优选的,所述的通道2一端高、一端低;或二端高中间低,一端高、一端低利于排水,二端高中间低可以在低处设有排水口或接水口,可以通过排水口将通道2内的水排出,或是通过接水口将水接入通道2中。
44.优选的,所述的本体2表面还设有接入口,接入口可以设在本体1侧表面或上表面或下表面,所述的接入口连通所述通道2。
45.如图6中,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的排水系统包括由多块所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相邻所述重量轻的路沿石a的本体1的通道2直接或通过连接管连接、组成排水道。
46.如图7中,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的排水系统还包括设在其中一块或几块重量轻的路沿石上的排水口8;
47.所述排水口8直接接入所述通道2中;
48.或所述排水口8通过接入口接入所述通道2中。
49.如图8中,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的布线管道包括由多块所述重量轻的路沿石a组成,相邻所述重量轻的路沿石a的本体1通道直接或通过连接管(连接件4)连接、组成布线道。
50.如图9中,本体1上下各设一个通道2,上面通道2为布线通道、下面通道2为排水通道,下面通道2可以用于排水,也可以用于防止上面通道2进入水,上面通道2的接入口设在本体1上表面,下面的通道2的接入口设在本体下表面。


技术特征:
1.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其特征在于:所述路沿石包括本体及穿所述本体的通道,相邻二个所述本体之间通道惯通;或所述通道二端分设在所述本体对应的二个端面上;或所述通道一端设在所述本体一端端面上、另一端设所述本体相邻端端面上;所述通道一端设有固定槽、另一端设有突起槽,在相邻二个所述通道的所述固定槽接入所述突起槽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设有多条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道内设有滑动圈,所述的滑动圈表面设有滑动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道一端高、一端低;或二端高中间低。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表面还设有接入口,所述的接入口连通所述通道。6.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系统包括由多块所述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相邻所述重量轻的路沿石的本体通道直接或通过连接管连接、组成排水道;所述路沿石包括本体及穿所述本体的通道,相邻二个所述本体之间通道惯通;或所述通道二端分设在所述本体对应的二个端面上;或所述通道一端设在所述本体一端端面上、另一端设所述本体相邻端端面上;所述通道一端设有固定槽、另一端设有突起槽,在相邻二个所述通道的所述固定槽接入所述突起槽中。7.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的布线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线管道包括由多块所述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相邻所述重量轻的路沿石的本体通道直接或通过连接管连接、组成布线道;所述路沿石包括本体及穿所述本体的通道,相邻二个所述本体之间通道惯通;或所述通道二端分设在所述本体对应的二个端面上;或所述通道一端设在所述本体一端端面上、另一端设所述本体相邻端端面上;所述通道一端设有固定槽、另一端设有突起槽,在相邻二个所述通道的所述固定槽接入所述突起槽中。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组成的布线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道内设有滑动圈,所述的滑动圈表面设有滑动轮。

技术总结
一种重量轻的路沿石及其组成的排水系统和/或布线管道包括本体及穿所述本体的通道,相邻二个所述本体之间通道惯通;或所述通道二端分设在所述本体对应的二个端面上;或所述通道一端设在所述本体一端端面上、另一端设所述本体相邻端端面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其重量轻施工方便,另利用强度高、重量轻的路沿组成的排水系统、布线管道,在后面需要增设排水通道或布线时不需要将路面开挖。通道或布线时不需要将路面开挖。通道或布线时不需要将路面开挖。


技术研发人员:徐德红 杨俊峰 颜昌万 韩紫煜 胡水 向元华 胡正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广盛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7
技术公布日:2021/10/1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